5.1 《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____
(4)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
(5)止,吾止也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______________
(2)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_
(3)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任重而道远
B.虽覆一篑 回虽不敏
C.请问其目 其“恕”乎
D.见贤思齐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7.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 小问》)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8.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诛暴A禁非B存亡C继绝D而赦E无罪F则仁G广而义H大矣
9.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文中指策略,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B.假,文中指嘉美,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厚,文中指厚待,与《庖丁解牛》中“则刀刃者无厚”的“厚”意思不同。
D.牧,文中指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管仲认为应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桓公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顺应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应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桓公苦于百姓太少,管仲不但指出齐国百姓少的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D.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
11.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2)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12.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论语 八佾》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4)《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 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
(5)《论语 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 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7)在《论语 颜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是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____”的效果。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持之以恒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9.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0.《〈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八佾》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泰伯》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2.答案:B
解析:敏:勤勉。
3.答案:(1)判断句
(2)定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判断句
解析:(1)“为”表判断。(2)即“有可以终身行之之一言乎”。(3)即“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4)即“于事敏而于言慎”。(5)“也”表判断。
4.答案:(1)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2)平地;填平洼地。
(3)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并列,并且。B项,均为连词,虽然。C项,代词,代指“行仁德的”/副词,表揣测,大概。D项,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不译/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故选B。
6.答案:B
解析:敏:勤勉。
7.答案:B
解析:《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8.答案:BDF
解析:“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D两处断开;“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
9.答案:B
解析:“善假于物也”的“假”,意为借。A项,“则胜负之数”的“数”指天数,命运。C项,“则刀刃者无厚”的“厚”指厚度。D项,“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指养。
10.答案:C
解析:“管仲不但指出齐国百姓少的原因”错。“夫牧民不知……往者不反”并不是针对齐国而言的。
11.答案:(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
(2)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怎么会怕百姓少呢?
12.答案: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减少百姓的怨恨;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解析: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减少百姓的怨恨;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参考译文
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怎样才能做到呢?”管仲回答说:“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国家就一定能富裕。”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诛灭凶暴,禁止恶行,使亡国复存,使绝嗣得续,并赦免无率的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如何解决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之人,收集天下的优良材料,招请天下的技艺高超之人,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是怎样的?”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坚固的城池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美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怎样收集天下的精材呢?”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天下的精材就会不计其数了。”桓公说:“怎么招请天下的良工呢?”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敌人)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用钱收买耳目,了解敌国的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做到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百姓,必须要了解百姓的疾苦,用仁德之心关怀他们,不要用刑罚恐吓他们,不要用强力禁制他们。谨慎对待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 “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百姓太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百姓少并不是统治者的忧患。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怎么会怕百姓少呢?治理百姓,不了解他们的疾苦,百姓就会憎恨;不用仁德之心关怀他们,百姓就多有愤怨;用刑罚恐吓他们,百姓就多行欺诈之事;用强力禁制他们,逃亡的人就不肯返回。所以圣王治理百姓,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说下去,像这样又该怎样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忠,严肃而有礼,谨慎对待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百姓就相信君主;行仁政,百姓就怀德;为人严肃,百姓就敬畏;为人有礼,百姓就赞美。常言道:即使舍掉性命也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别人所希望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行为刚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材料二:孔子说:“用道德来治国理政,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13.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人而不仁;如礼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7)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4.答案: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吾止也吾往也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0.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15.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人而不仁;如礼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克己复礼为仁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慎,焉;(3)矣;(4)喻;(7)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