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
(2)知止而后有定____________
(3)定而后能静____________
(4)安而后能虑____________
(5)虑而后能得____________
(6)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
(7)物格而后知至____________
(8)壹是皆以修身为本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木受绳则直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师说》以贻之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专有。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其无礼于晋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沛公安在
6.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若火之始然
C.知者不惑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7.下列文言虚词“而”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B.黑质而白章
C.蟹六跪而二螯 D.剑阁峥嵘而崔嵬
8.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曲肱而枕之 B.君子求诸己
C.家齐而后国治 D.一日克己复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大学之道》)
材料二: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②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已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③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跋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②当:恰当。③折阅:亏损出售。
9.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诫E虽欲F无进G得H乎哉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致其知”中的“致”与“跛鳖致之”中的“致”意思相同。
B.“谏诤者疏”中的“疏”与成语“志大才疏”中的“疏”意思不同。
C.跬步,即一小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其出人不远矣”与“无出其右者”(《促织》)中的“出”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
B.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具有一致性。
C.荀子将君子和小人的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两类人处世待人的不同态度,最终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D.荀子以良农面对水旱、良贾面对亏损的态度进行类比,指出士君子正道直行、笃行不息,不会受生活、处境的影响。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13.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家庭经营有序对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6)《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3)“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彰明;(2)知道;(3)心不妄动;(4)思虑精详;(5)处事合宜;(6)推究事物的原理;(7)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8)一概,一律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代词,……的人/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就、那么。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故选B。
3.答案:A
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4.答案:B
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原因。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5.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
6.答案:D
解析:A项,“内”同“纳”。B项,“然”同“燃”。C项,“知”同“智”。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A项,连词,如果,表假设关系。B、C、D三项,连词,表并列关系。
8.答案:D
解析:“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9.答案:BEG
解析:“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结构相似,应各自成句,故B处和E处应断开;“无进”作“欲”的宾语,结构完整,“无进”后应断开,即G处应断开。
10.答案:A
解析:“意思相同”错误。前者指获得,后者指到达。B项,前者指疏远,后者指空虚。D项,均指超出。
11.答案:A
解析:应为“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
12.答案:(1)从天子到平民,一概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2)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能到达。
13.答案:①材料一侧重讲修身的重要性,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齐家治国的前提。②材料二侧重讲修身的做法,指出修身要见善自存、见不善自省,要从小事做起。
解析:由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一侧重讲修身的重要性,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齐家治国的前提。由材料二“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等可知,材料二侧重讲修身的做法,指出修身要见善自存、见不善自省,要从小事做起。
参考译文
材料一:略。
材料二: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行为;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自我反省。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保持它使自己好;不良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一定要像灾害在身一样厌恶它。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谄媚奉承我的人,是我的仇敌。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憎恶仇敌。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极为悖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不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讥笑,把最忠诚的行为看作伤害自己,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意志修炼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君子不会因为生活贫穷、处境困顿而怠慢道义。
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能到达。所以一步一步不停地走下去,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14.答案:(1)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4)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5.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