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22: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而遗憾,深感无奈。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C.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3.石砾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这与攀登中的“我”的动势正好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在攀登的同时,不时有石砾下滑,说明我有与困难作斗争的豪迈气概。
B.“我”在攀爬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阻力,“我”的攀爬之路非常困难。
C.我在与石砾与落日抗衡中,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甚至会牺牲生命的。
D.在荒谬的年代,导致人人信仰缺失,自然会出现“千军万马般的厮杀”的荒谬局面。
4.请在横线上填写三句话,所填句子与前后内容、句式一致。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阅读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题目。
5.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B.“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
C.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D.诗歌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
6.在诗歌最后,诗人写到的蜘蛛意象有何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手
侯汝华
桅墙上旋转着
七色的明灯,
蔚蓝的海面上
白色的帆远了,
许多人的梦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
但没有一个人
知道你心中的大海。
地中海畔的去年的葡萄藤
挨过了严厉的秋天
可还是一样的凝绿?
而你的眼睛却凋谢了。
当薄暮的黄光
被天外的风吹动时,
你可曾感到那一年
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
待到夜色垂落了,
繁星跟灯塔的秋波
参杂着一个肺病女
歌唱城头的古调,
而你的多年的劫运
又在记忆里浮上了黑影,
为的是海已幽黯,
你却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
1935年4月18日于广东潮州
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水手有“心中的大海”与许多人的梦“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进行对比,表明水手内心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B.大自然的秋天无法改变地中海畔葡萄藤的凝绿,而人生的秋天却让水手的眼睛过早“凋谢”,通过对比,写出水手生活的艰辛。
C.“而你的多年的劫运/又在记忆里浮上了黑影”,表明水手多年来经历数次厄运,心灵上留下了阴影,触景浮现。
D.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旧中国水手漂泊的生活和浓重的忧愁,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在离乱年代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
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的“蔚蓝的海面上/白色的帆远了”与《沁园春 长沙》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为全篇涂上一层忧郁的底色。
B.诗人在第二段中提出疑问“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激发读者的想象,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
C.“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凋谢了”“夜色垂落了”“海已幽黯”等冷色调语句,让人在静远虚灵中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哀伤。
D.诗歌以水手“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结尾,韵味深长,不仅照应了中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还呼应了开头“白色的帆远了”。
9.结合诗歌分析“橙花香”意象的作用。
10.诗人是如何塑造水手这个形象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本诗感情浓烈,诗人借助雪峰之侧一系列的意象,表达感情。本诗激情澎湃,催人奋进。抒情要讲究策略,遵循一定的章法,才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运用合适的抒情手法,写一段小诗,表达对现实生活中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的憎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
2.答案:D
3.答案:D
解析:A.说法正确;B.说法正确;C.说法正确;D.“人人信仰缺失”错,“我”是坚守信仰,不同流合污的清醒者。故选:D。
4.答案: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沙漠是伟大的,因为随时湮没了旅人漂泊的足迹;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人类无数航天器碎片的陨落。
解析:解答仿写题,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此句式特点是:什么是伟大的,因为什么。
5.答案:B
解析:B.“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有误,应该是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
6.答案: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解析: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要把意象的普遍特性以及在文章中的具体特性相结合,准确理解意象出现的语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需要把握住,意象所在句子的关键词,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形容词,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握意象。
7.答案:A
解析:“水手内心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错,从全诗看,并没有表现水手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8.答案:A
解析:“都为全篇涂上一层忧郁的底色”错,《沁园春 长沙》激情昂扬,并不忧郁。
9.答案:①“橙花香”象征着故乡的美好;②与水手孤寂、失落的现实生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水手远离故乡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将抽象的情思寄托于具体的物象,形象可感。
解析:①结合“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可知,“南中国”指故乡,“橙花香”象征着故乡的美好。②“你的眼睛却凋谢了”写水手孤寂、失落的现实生活,“多年的劫运”“黑影”烘托出水手生活的悲苦,故乡的美好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③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旧中国水手漂泊的生活和浓重的忧愁,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在离乱年代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橙花香”表达了水手远离故乡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橙花香”是具象事物,象征着故乡的美好,将抽象的情思寄托于具体的物象,形象可感。
10.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与水手直接对话,揭示水手艰难的生活和沉重的内心;②通过写水手的眼睛、感受和记忆,表现水手痛苦的生活经历;③运用丰富的意象烘托水手的形象,充满含蓄蕴藉美。
解析:①“你的眼睛却凋谢了”“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你的多年的劫运/又在记忆里浮上了黑影”“你却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运用第二人称“你”,与水手直接对话,揭示水手艰难的生活和沉重的内心;②“你的眼睛却凋谢了”“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你的多年的劫运/又在记忆里浮上了黑影”通过写水手的眼睛、感受和记忆,表现水手痛苦的生活经历;③诗歌用了桅墙、明灯、海、帆、葡萄藤、橙花香、夜色、繁星、灯塔、肺病女、果树园等众多意象来烘托水手,使水手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充满含蓄蕴藉美。
11.答案:【写作示例】他纠缠着丁香,
往上爬,爬,爬,……
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被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
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投机的人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解析:【写作指导】抒情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这种方式在诗歌写作中一般用得较少。中国诗讲究含蓄、委婉,由此,间接抒情用得较多。
间接抒情分为两种形式:
(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彩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2)咏物寓情。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解答本题时,可采用咏物寓情的形式,从自然界中选择一种外形不挺拔的植物作为意象,对它进行诗化的描写,进而达到讽刺现实中的某一类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