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党费》课件(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3 *《党费》课件(共6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0: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党 费
王愿坚
学习目标
1.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 2.梳理小说的情节,注意叙述方式。
3.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4.把握主旨,体会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追求。
解 题
党费是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
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
交纳党费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 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一种表现。
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 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 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 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
党 费
知人论世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中
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 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 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作 者 简

★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
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小说《支队政委》入选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善于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战斗生活,是他文学创
作的一大特色。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 《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
《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 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
《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1977年,他
连续创作了一组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作品,其
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写作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
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 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英雄、歌 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出现 了《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党费》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 说。
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取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市历史小说 有多种形态,也各有侧重。代表作有《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风 斗古城》《战斗的青春》《红岩》等。
【理论阐述1】题材解读 ·革命历史小说
【理论阐述2】 “十七年文学”(1949年到1966年)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 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的,国人都非常积极向 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 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 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
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
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着重刻画和塑造英雄形象。
故 事 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
“围剿”闽粤赣苏区。军 事 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 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 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 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 队开展敌后战争时,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 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
故 事 原
开刑
1.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为了帮助山上没有盐吃的游击队,便组织群 众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从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 了巡逻的敌人,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他们说出这件事 的组织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 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2.1944年,王愿坚刚参加革命,在一个老乡家里打“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 儿子”。家里没有东西吃,当时大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给了他,
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王愿坚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 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 妹的嘴里去。
3.1946年,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 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 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
“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梳理情节
三分钟速度浏览课文,以“我”的行踪为依据
理清小说里发生的主要事件,并按照小说情节的结构特 点制作故事情节思维导图。
速读课文 梳理情节
(第1段)由“我”交党费引出回忆
(第2—5段)被逼上山,斗争形式严峻,“我”奉命寻找黄新
(第6—29段)初到八里坳,与黄新成功接头,黄新要交党费
(第30—55段)再到八里坳,黄新整理咸菜欲交党费,后 “我”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第56—60段)我带着小孩安全回山里,代黄新交党费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情 节 梳 理
思考:从文章内容来看交党费的应该是黄新同志, 但却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为什么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一方面增强了故事 的真实感,另一方面“我”是文章的一个线索,从“我”的视角描写了 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③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
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表达对黄新勇于献身的敬佩赞美之情。
任务一:探究:小说的开篇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1.每逢我领到了津贴费,拿出钱来缴党费的时候;每逢我看着党的小 组长接过钱,在我的名字下面填上钱数的时候,我就不由得心里一热,想 起了1934年的秋天。
2.1934年是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 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 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4 月天就走了。我们留下来坚持敌后斗争的一支小部队,在主力红军撤走以 后,就遭到白匪疯狂的“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争,我们被逼迫
得上了山。
3.队伍虽然上了山,可还是当地地下斗争的领导中心,我们支队的政治 委员魏杰同志就是这个中心县委的书记。当时,我们一面瞅空子打击敌人, 一面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 斗争。这种活动进行了没多久,敌人看看整不了我们,竟使出了一个叫做 “移民并村”的绝招:把山脚下、偏僻的小村子的群众统统强迫迁到靠平 原的大村子去了。敌人这一招来的可真绝,切断了我们和群众的联系,各 地的党组织也被搞乱了,要坚持斗争就得重新组织。
4.上山以前,我是干侦察员的。那时候整天在敌人窝
里逛荡,走到哪里,吃、住都有群众照顾着,瞅准了机会; 一下子给敌人个“连锅端”,歼灭个把小队的保安团,真 干得痛快。可是自打上了山,特别是敌人来了这一手,日 子不那么惬意了:生活艰苦倒不在话下,只是过去一切生 活、斗争都和群众在一起,现在蓦地离开了群众,可真受 不了;浑身有劲没处使,觉得憋得慌。
5.正憋得难受呢,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 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
明确:开篇采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 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斗争形势),交代了 我的心情,以及故事发生的原因。
请你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加以概括,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1.主力红军:撤走后,遭到白匪“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 争,我们被逼迫得上了山;
2.敌人:看看整不了我们,竟使出了一个叫做“移民并村”的绝招, 切断了我们和群众的联系;
3.各地的党组织:也被搞乱了,要坚持斗争就得重新组织; 4.战士:生活艰苦,离开了群众,憋得慌;
好处:本文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人物和起因。重点写了红军主力撒走以后,敌后斗争面临 的严峻形势,为下文故事的展开设铺垫、打伏笔。
任务二: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神态描写
“我”与黄新
的第一次见面
6.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当然,这件工作跟过去当侦察
员有些不一样,任务是秘密地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 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以便进行有组织的斗争。去的落脚站
八角坳,是个离山较近的大村子,有三四个村的群众新近被迫移到那里去。要
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1932年“扩红”的 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 后 ,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 征 了 ,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才5岁的小妞儿。敌人实行“并村”的时候,把 她们那村子一把火烧光了,她就随着大伙儿来到了八角坳。听说她在“并村” 以后还积极地组织党的活动,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所以这次就去找她接头, 传达县委的指示,慢慢展开活动。
侧面描写:接受任务,引出故事主人公
——深明大义、思想先进觉悟高、工作积极,忠实可靠。
9.八角坳离山有30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下半夜才赶到。 这庄子以前我来过,那时候在根据地里像这样大的庄子,每到夜间,田里的 活儿干完了,老百姓开会啦,上夜校啦,锣鼓喧天,山歌不断,闹得可热火。 可 是,现在呢,鸦雀无声,连个火亮儿也没有,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
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 “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这看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 种,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起漫天大火的。
——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氛围,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突出革命 斗争的艰苦,烘托主人公不怕牺牲、坚强勇敢的革命斗争精神。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
10.我悄悄地摸进了庄子,按着政委告诉的记号,从东头数到第十七座窝棚, 蹑手蹑脚地走到窝棚门口。也奇怪,天这么晚了,里面还点着灯,看样子是 使什么遮着亮儿,不近前是看不出来的。屋里有人轻轻地哼着小调儿,听声 音是个女人,声音压得很低很低的。哼的那个调儿那么熟,一听就听出是过 去“扩红”时候最流行的《送郎当红军》:
五送我郎当红军,冲锋陷阵要争先,若为革命牺牲了,伟大事业侬担承。
十送我郎当红军,临别的话儿记在心,郎当红军我心乐,我做工作在农村。
细节描写:黄新唱革命歌曲
①歌声流露出黄新对丈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她对革命的虔诚。②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 一种表情、 一个特 点,用特写镜头放大,准确、生动、细致地将其描绘出来,使读 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
细节描写有两个特征:
一是将细小的事物描写得极细致,极特写;
二是所描绘的细节必须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细节描写不只是动作描写,它有许多种,如场景描写、服饰描 写、表情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当动作描写具有较大 的表现力时,也叫细节描写。
11.好久没有听这样的歌子了,在这样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歌子,心里 真觉得熨帖。我想的一点也不错,群众的心还红着哩,看,这么艰难的日 月,群众还想念着红军,想念着扯起红旗闹革命的红火日子。 兴许这哼歌 的就是我要找的黄新同志 要不,怎么她把歌子哼得七零八落的呢 看样 子她的心不在唱歌,她在想她那在长征路上的爱人哩。我在外面听着,真 不愿打断这位红军战士的妻子对红军、对丈夫的思念,可是不行,天快亮 了。我连忙贴在门边上,按规定的暗号,轻轻地敲了敲门。
12.歌声停了,屋里顿时静下来。我又敲了一遍,才听见脚步声走近来, 一个老妈妈开了门。
侧面描写:我的感受
——思念红军,思念丈夫。
思考:《送郎当红军》的歌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
(1)内容上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 写法,侧面写出黄新对丈夫的思念,对革命的忠诚。
(2)结构上呼应上文,承接上文“星星之火”,写出革命的火种还在燃 烧 。
13.我一步迈进门去,不由得一怔:小窝棚里挤挤巴巴坐着三个人,有 两个女的,一个老头,围着一大篮青菜,头也不抬地在摘菜叶子。他们的 态度都那么从容,像没有什么人进来一样。这一来我可犯难了:到底哪一 个是黄新 万一认错了人,我的性命事小,就会带累了整个组织。怔了一霎, 也算是急中生智,我说: “咦,该不是走错了门了吧 ”
15.别看人家是妇道人家,可着实机灵,她满脸堆笑,像招呼老熟人似
的,一把扔给我个木凳子让我坐,一面对另外几个人说:“这么的吧:这 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以后搞到了再分! ”
16.那几个人眉开眼笑地望望我,每人抱起一大抱青菜,悄悄地走了。
机警、随机应变能力强,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细节描写:带领群众择菜叶子
——
17.她也跟出去了,大概是去看动静去了吧,这功夫,按我们干侦察 员的习惯,我仔细地打量了这个红军战士的妻子、地下党员的家:这是 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 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翅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 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墙角里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 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 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用环境的简陋反衬黄新对党的一片赤胆忠心,交待了“小妞,砂罐子, 小阁楼”,为下文情节发展作好铺垫。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
18.正打量着,她回来了,又关上了门,把小油灯遮严了,在 我对面坐了下来,说:“刚才那几个也是自己人,最近才联系上 的。”她大概想到了我刚进门时的那副情景,又指着墙角上的 一 个破洞说:“以后再来,先从那里瞅瞅,别出了什么岔子。”—
—看,她还很老练哪。
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聪明老练、高度的警惕性。
19.她看上去已经不止政委说的那年纪,倒像个三十开外的中 年妇人了。头发往上拢着,挽了个髻子,只是头发嫌短了点;当 年“剪了头发当红军”的痕迹还多少可以看得出来。脸不怎么丰 满,可是两只眼睛却忽悠忽悠有神,看去是那么和善、安详又机 警。眼里潮润润的,也许是因为太激动了,不多一会儿就撩起衣 角擦擦眼睛。
——与党组织重逢的激动、喜悦,
对党忠诚
个性化外貌、细节描写
20.半天,她说话了:“同志,你不知道,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 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 眼看着咱们老百姓遭了难处,咱们红军遭了 难处,也知道该斗争,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干,现在总算好了,和县委联系 上了,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把红旗再打起来!
21.本来,下山时政委交代要我鼓励鼓励她的,我也想好了一些话要对
她说,可是一看刚才这情况,听了她的话,她是那么硬实,口口声声谈的 是怎么坚持斗争,根本没把困难放在心上,我还有啥好说的 干脆就直截 了当地谈任务了。
———心向党、渴望战斗、坚强乐观、自信顽强
个性化语言描写
思考:什么叫“个性化”描写 试举例说明。
指人物描写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要能反映人物身份地 位,要能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能体现人物的人生经历。
22.我刚要开始传达县委的指示,她蓦地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 “你看,见了你我喜欢得什么都忘了,该弄点东西给你吃。” 她 揭开砂罐,拿出两个红薯丝子拌和菜叶做的窝窝,又拉出一个破 坛 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递到我脸前说:“ 自 从并了村,离山远了,白鬼看得又严,什么东西也送不上去,你 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吧! ”
细节描写(动作、语言)
——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23.走了一夜,也实在有些饿了,再加上好久没见盐味儿了, 看到了咸菜,也真想吃;我没怎么推辞就吃起来。咸菜虽说因为 缺盐,腌得带点酸味,吃起来可真香。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 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哪。
——以“我”不怎么推辞,突出特殊“党费”的可贵。
侧面描写
24.一面吃着,我就把魏政委对地下党活动的指示,传达了一番。县委 指示的问题很多,譬如了解敌人活动情况,组织反收租夺田等等,还有一 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办法。她一边听一边点头,还断不了问几个问题,末 了,她说:“魏政委说的一点也不假,是有困难哪,可咱是什么人! 十八 年(十八年,指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上刚开头干的时候,几次反‘围 剿’的时候,咱都坚持了,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她说得那么坚决又有
信心,她把困难的任务都包下来了。
25.我们交换了一些情况,鸡就叫了。因为这次是初次接头,我一时还
落不住脚,要趁着早晨雾大赶回去。
语言描写:我给黄新同志传达任务
——坚强乐观、自信顽强
26.在出门的时候,她又叫住了我。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 了 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 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 手里掂了掂,递给我说:“程同志,这是妞她爹出征以前给我留下的,我自从
‘并村’以后好几个月也没缴党费了,你带给政委,积少成多,对党还有点用
处 。”
“揭”、“撕 ”、“掏”等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她郑重的态度。 “磨损的党 证”和“鲜红鲜红的镰刀斧头和印章”形成对比,暗示她一心向党的火热
的心。“掂了掂”表明她对丈夫的思念。
动作、细节描写:黄新同志主动上缴党费
27.这怎么行呢,一来上级对这问题没有指示,二来眼看一个女人拖着个孩 子,少家没业的,还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工作,也得准备着点用场。我 就说:“关于党费的事,上级没有指示,我不能带,你先留着吧!”
28.她见我不带,想了想又说:“也对,目下这个情况,还是实用的东西好 些!”
29.缴党费,不缴钱,缴实用的东西,看她想得多周到!可是谁知道事情就 出在这句话上头呢!
语言描写
——周到细致
“我”与黄新
的第二次见面
30.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 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 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 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狠心夺腌豆角
32.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 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 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 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 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 子 ,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倚”“瞪”“咂”等动词表现出孩子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对食物的渴望。 在这种情况下,黄新狠下心来,夺走咸菜,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 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展示出她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为了党、为 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
33.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 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
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
34.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 寻思我当真是要卖 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 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
决点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哪!”
35.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摘青菜,就是这咸菜啊!
36.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 要 有 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37.我看看孩子,孩子不哭了,可是还围着个空坛子转。我随手抓起一把 豆角递到孩子手里,说:“千难万难也不差这一点点,我宁愿十天不吃啥
——舍小家为大家,无私赤诚
也不能让孩子受苦!
……

①情节方面: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 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人物方面: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 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③主旨方面: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够救更多的孩 子,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心为民的宗旨。
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 为什么
形 象 分 析 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 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 分展
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 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
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 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
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 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
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
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
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38.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 一个人跑到 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 “阿嫂,快,快开门!”
39.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摘菜的一个妇女。她 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 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过度段,叙述节奏加快,形成突转
40.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41.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 你往哪儿走 快 想法儿隐蔽起来!”
42.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 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 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 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 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
生动地展现了在危难来临之际,黄新临危不惧、刚强果断的一面。体
现了共产党员刚毅勇敢和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当白鬼子来搜查时
43.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 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
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 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 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 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 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 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抱起孩子亲了亲”说明黄新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 备。“我们能搞起来”表明她具有高度的组织才能,对党和革命有着坚定 的信仰。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动作、细节、语言描写:第二次缴党费
44.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 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 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 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
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 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45.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 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 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语言描写:托付孩子
46.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 “山上来的人在哪 ”
47.她摇摇头:“不知道!”
48.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 菜 , 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
菜是哪来的 !”
49. “自己的 !”
50. “自己的!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 ”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 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51.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 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 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52.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语言描写
——坚强不屈
53.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 牺牲 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 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54.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55.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 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展现了她伟大的母爱和对党的 一腔热诚,誓死也要保卫革命力量。表现她 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光辉品质。
神态、语言描写
故事结尾
56.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 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 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57.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 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
到党费……
58.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 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 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
59.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60.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 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
细节描写:填写党费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小结
黄新形象特点 一个在残酷的斗争年代义无反顾为革命献身的优秀党员
①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 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聪明机智,坚决果敢: 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 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 着冷静,义无反顾。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虽然自己已穷 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我”。
⑤坚强乐观: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有坚定的信仰。
主题归纳
王 k
小说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北 上抗日为背景,描写了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 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 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一个
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 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 事业献身的精神
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探究
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
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
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①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②后来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③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
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拓展延伸
1.结合本文主题,你认为共产党员真正的《党费》是什么
明确:在革命的年代里,共产党员们看到的不是自己在漫漫的黑夜中随时都可能死亡 的令人恐惧的现状,而是革命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阳光下幸福的生活。这个 信仰支撑着他们将党组织作为自己有限的生命的无限的延续。
“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
人民群众负责任。
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 缴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 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不意初K
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Not forgctting the m
作业布置
好的电影也需要好的宣传。倘若本故事制作完 了电影,请为它写一句宣传语。
谢谢聆听
称职chèn 惬意qiè 蓦地mò dì
八角坳 à o
熨帖 y ù 髻子 j ì 择菜zhái
歼灭jiān
偏僻pì 癖好 p ǐ 复辟bì
腌菜yān
侪辈chái 跻身 j ī 档案dàng
饼铛chēng
字 音 正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