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我们能否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 《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 《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根据课文《社戏》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部门的重视。
C. 两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写了一本孩子成长历程的书,给有同样情况的妈妈提供参考。
D.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
4.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 。 。 。
①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④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A. ②④③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④② D. ④①②③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6.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7.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忽而”“缘故”“立刻”这三个词语都是副词。
B.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与“今晚夜色朦胧”两句话中的“朦胧”的词性和意思相同。
C. “絮叨起来”“翻了一阵”“立刻撺掇”三个短语类型相同。
D.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8.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ǐng)不惮(dàn) 撺掇(chuàn) 蕴藻(yùn)
B. 恬静(tián)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C. 羯鼓(jié) 铮铮(zhèn) 花坞(wù) 霍然(huà)
D. 戏谑(xuè)粗犷(kuàng)作孽(niè) 屈从(qū)
书写
9.根据拼音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
xùdāo ______ dài màn ______ cuān duo ______ jiǎo jié ______
yōu yáng ______ piāo miǎo ______ yī xī ______ yǒng yuè ______
名著阅读
10.名著阅读。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它是______(作者名)唯一的一本散文集《___________》中的一篇。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封建家长形象。
语言表达
11. 历史上,广东不仅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集散地,也是世界时尚用品的重要产地,其代表就是广东的扇子。扇子,东西方都有,但来自广东的扇子卖得特别火,风靡欧美,畅销世界。 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在广东订制了8万件扇子,这些扇子一抵达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欧洲的宫廷贵妇都以拥有一柄精致华美、充满异国情调的广东扇子为时尚。19世纪,在美国东部海岸城市,几乎没有一位女士不拿着一把来自广东的扇子出现在夏日晚会或时装舞会上。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2) 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无处随时不清风动来举起消酷暑
综合性学习
12.学校举行以“走近戏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戏剧社随机对校内100名中学生(非戏剧社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见下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写两条)
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表
剧种 了解 经常看 能表演
川剧 89% 2% 0
京剧 93% 4% 1%
黄梅戏 87% 1% 1%
越剧 66% 1%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你回答。
①在“戏曲文化展厅”,大屏幕正在播放《社戏》中演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请你回答。
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_________;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_________。
②京剧脸谱通过色彩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身份等,其中红脸象征忠贞,黑脸象征正直,白脸象征奸诈,金脸用来表现各种神怪形象。请为下列人物选择与之相配的脸谱。
李逵:_________ 关羽:_________
曹操:_________ 孙悟空:_________
(4)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阿德同学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请你按提示帮他修改。
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妥善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①为表示尊重,短信开头应添加称呼及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信中推迟放学的时间交代不具体,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③画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其中。课文《社戏》描绘的就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民俗,你的家乡是否也有类似的民俗活动?请你通过查阅书籍、询问长辈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再仿照示例,将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生动地介绍给同学。
【示例】迅哥儿:社戏是我的故乡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戏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我最期待看的是蛇精、跳老虎,最想吃的是戏台下卖的豆浆,最怀念和朋友一同划船去看戏的美好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分析句子最常见的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压缩主干后,看看句子成分是否有残缺,句子成分之间是否搭配等。句中有并列成分的需要分析并列成分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等。
【解答】
选项A语序不当,“保护并了解”的顺序不符合逻辑,应为“了解并保护”,A错误。
选项B两面对一面,应把“的”改为“是否”,B错误。
选项C搭配不当,去掉“的作者”或“的作品”,C错误。
故选D。
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解答】
A.正确;
B.作者花在写社戏的笔墨并不多,更多的是写看戏途中和回家途中发生的一些乐趣。对于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题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解答】
A项,语序不当,把“保护”和“了解”调换位置。故A项有语病。
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故B项有语病。
C项,歧义句。这个“妈妈”到底是谁的妈妈,是两个孩子各自的妈妈还是两个孩子共同的妈妈。故C项有语病。
D项,没有语病。
故选D。
4.【答案】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读句子,读懂基本句意,然后结合课文原文去排列顺序,从叙述顺序角度一般有总分总顺序,空间转换顺序,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事理顺序等。
【解答】
此句段出自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讲了“我”与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见闻”,由嗅觉到视觉,由远处到近处,由景物到人物,船行人移,可根据地点变换的顺序去辨析排序。可参考课文,根据地点变换的顺序辨析。
故选A。
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做题时对要求掌握的修辞,要熟记其定义,要理解其要点。知道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
【解答】
A.本句“喊”赋予了延河人的行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A。
6.【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修辞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分析其效果。
【解答】
选项A“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借代自己的读书,故A不合题意。
选项B“飞一般”夸张的修辞,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故B不合题意。
选项C把灯火中的戏台比喻成仙山楼阁,故C不合题意。
选项D应是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比喻修辞手法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拟人”手法是将“物”看成是“人”来写,D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性、词义、短语类型及修辞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对于词性、词义、短语类型及修辞等语法知识,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在实际运用中,多多练习,熟能生巧。
【解答】
A.“缘故”是名词。故A不合题意。
B.前一个“朦胧”是动词,后一个“朦胧”是形容词,并且意思也不相同。故B不合题意。
C.“絮叨起来”与“翻了一阵”都是动补短语,“立刻撺掇”是偏正短语。故C不合题意。
D.不是比喻句。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性、词义、短语类型及修辞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对于词性、词义、短语类型及修辞等语法知识,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在实际运用中,多多练习,熟能生巧。
【解答】
A.“缘故”是名词。故A不合题意。
B.前一个“朦胧”是动词,后一个“朦胧”是形容词,并且意思也不相同。故B不合题意。
C.“絮叨起来”与“翻了一阵”都是动补短语,“立刻撺掇”是偏正短语。故C不合题意。
D.不是比喻句。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解答】
A.“撺”念“cuān”,区别平翘舌音。故A项错误。
B.读音全都正确。
C.“铮”念“zhēng”,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霍”念“huò”。故C项错误。
D.“犷”念“guǎng”,要注意“k”和“g”的区别。故D项错误。
故选B。
9.【答案】絮叨 怠慢 撺掇 皎洁 悠扬 缥缈 依稀 踊跃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书写能力。通过即时训练来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词语固定搭配的应用。需注意“絮”“撺掇”“缥缈”的书写。
10.【答案】《五猖会》鲁迅《朝花夕拾》严厉、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这里只要对《朝花夕拾》这本书有所了解,就能很好答题。依据选文背《鉴略》情节可知,这是《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文中的情节。这部书的作者是鲁迅,从选文父亲的不让我去看社戏,先背书的做法可知,“他”是一个严厉、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人。
11.【答案】【小题1】
(示例一)广东的扇子曾畅销世界。
(示例二)广东的扇子曾风靡欧美,畅销世界。
【小题2】(示例)举起随时消酷暑 动来无处不清风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抓住主要内容。正确找出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即可。根据“其代表就是广东的扇子”“来自广东的扇子卖得特别火,风靡欧美,畅销世界”等语句可概括作答。如:广东的扇子曾畅销世界。或广东的扇子曾风靡欧美,畅销世界。注意“不超过16个字”的要求。
2. 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满足对联的基本条件为:应景、基本对仗、注意诵读时要上口(也就是平仄)。一般来说数字、动词、名词应尽量在上下联中都能对上。“举起”对“动来”;“随时”对“无处”;“消酷暑”对“不清风”。应为:举起随时消酷,动来无处不清风。
12.【答案】(1)示例一:生旦净丑演百态,字正腔圆唱古今。
示例二:传承中华文化,品味戏曲风采。
(2)示例:①大多数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有一定了解;②经常看且能表演中国传统戏曲的中学生很少。
(3)①老生 小旦 ②黑脸 红脸 白脸 金脸
(4)①示例:各位家长,您好!
②一会儿 20分钟
③请您妥善安排接孩子的时间(或:请您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
【解析】(3)生,主要扮演男性角色;旦,则全为女性角色。据此,第一空应填“老生”,第二空应填“小旦”。
13.【答案】【示例】赛龙舟是我的家乡杭州在端午节时举行的民俗活动。每到端午节,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齐聚杭州西溪湿地,代表各地的龙舟队在此开展精彩纷呈的龙舟竞赛。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造型神异的龙舟,最想吃的是赛会上的粽子,最怀念的是同家人一起去参加赛会的美好时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了解情况。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必须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能够识记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常识,了解不同的传统节日那不同的传统习俗,多参加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活动,能够收集并讲述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如:赛龙舟是我的家乡杭州在端午节时举行的民俗活动。每到端午节,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齐聚杭州西溪湿地,代表各地的龙舟队在此开展精彩纷呈的龙舟竞赛。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造型神异的龙舟,最想吃的是赛会上的粽子,最怀念的是同家人一起去参加赛会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