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60篇(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让词从口中入,境从想中来。由“茅檐低小”到“溪上青青草”的词中画,让学生在脑海中感受朴素恬静的田园风光,感受词的意境美。在感受意境的同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体味词的内容以及诗人辛弃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让学生受到词人感情的激励。最后在充分感受诗词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感情后,学生背诵这首词,积累辛弃疾的词。
除此之外,我关注运用“尊重鼓励”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已有的学情基础,给予必要的肯定或建议,通过实施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角。所有的这些教学设计均是将《课标》中的要求深入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纯朴的乡村”这一主题编写。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全文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一共 8句话,2句写景,6句在写人。在写景方面,通茅檐、小溪、青草这几个农村中司空见惯意象的描写,给我们构画了一个清新秀丽,鸟语花香的美景。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等画面,把孩子们的勤劳能干、聪明懂事、活泼可爱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其乐融融。其中对小儿的描写达到本首词的高潮,特别一个“卧”字,用的是如此传神,一字千金。作为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二十岁便奔赴战场,为国杀敌,二十余年沙场征战,他多么希望国家和平,百姓安宁,国泰民安。因此,当他看到这样一户老有所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睦家庭时,他是多么向往这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啊!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词,对词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具备了诗词学习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诗词的方法;初步了解了对仗,押韵,平仄的基本要求,能够熟练的吟诵古诗词;能够掌握作者,朝代等文学常识,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与诗文之间的关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这些学习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悟能力,对于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感性地捕捉,因此让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还是本词教学的合适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抓住词眼“醉”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重点感悟“相媚好”、“卧剥”两个场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习古诗词。
4、通过学习这首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志向抱负,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重点感悟“相媚好”“卧剥”两个场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习古诗词。
难点:通过学习这首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志向抱负,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纯朴的乡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一幅和谐的画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是一样,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介绍作者。
辛弃疾简介: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回归南宋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纠错。
4.重点解决词里“剥”、“蓬”字的读音。
5.听视频朗读。
6.指名读,齐读。
7. 交流生字。
引导:在朗读中,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预设:
①“剥”是多音字,在本首词中读bō,此外还可以组词为“剥削”“剥夺”等;它还有一个读音是bāo,常见的组词有“剥皮”“剥花生”。
②“茅檐”的读音是máo yán,“茅”的最后一笔是撇,注意不要落下;“檐”字左窄右宽,用换偏旁的方法联系“瞻”字来记忆。
讲解词语。
③“翁媪”指的是老翁和老妇,本首词指一对老夫妇。
④“亡赖”的“亡”是通假字,通“无”,所以这里读wú,“亡赖”指顽皮、淘气。
三、品味景醉
1.学习上阙,针对“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名读,并提问: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习下阙,提问:在这幅恬静的画面中出现了兄弟三人看他们在干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①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②讲解“亡赖”、“卧”的意思。
③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
④理解“醉”、“吴音”、“相媚好”的意思。
⑤针对诗词内容提问:老两口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就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⑥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这一家人的美好生活呢?走进作者内心。
⑦感情朗诵《清平乐·村居》。
四、感悟词中人物品质。
1.预设:词中的人你最喜欢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大儿子和二儿子一个在地里锄草,一个编织鸡笼,可见这两个儿子勤劳孝顺。
(2)在词中“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可见小儿子是一个无拘无束、调皮可爱的孩子。
(3)正因为儿子们孝顺,懂事,承欢膝下,这对老夫妇才能喝点小酒,悠闲自在地闲谈取乐呀。
小结:这真是幸福的一家子人啊!让我们读出他们的幸福来吧!
感悟词境,拓展升华
2.抓出词眼。
预设:
教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首词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生1:这是一幅和谐美好的村居图。
生2:我感觉这是一派宁静祥和的乡村风光。
生3: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一家人的悠闲与幸福。
教师:请问,你们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4:“醉”字。这是一首令人陶醉的词。
3.感悟词眼。
教师:你们因何而陶醉?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因景而陶醉。美景如画,令人沉迷。(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因人而陶醉。孩子们勤劳体贴,天真烂漫。(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因情而陶醉。一家人和谐相处,老夫妇更是小酌之中显绵绵情意。(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五、小结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2填空练习背诵。
3欣赏:配乐唱读。
六、拓展延伸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
阅读比较,感受诗文中的韵味、趣味和真味
七,布置作业
收集辛弃疾的古诗词,认真品读。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鸡笼织
小儿 剥莲蓬
课后反思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后,我观看了自己的授课视频,也和其他教师交流讨论本堂课,现对本课作出以下反思:《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引领学生读出节奏感,读出画面感,读出情感。并让学生欣赏这首词的唱读。
一、 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美。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上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读二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不断交流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读出停顿、节奏和音律感。
二、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读出画面感。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词短短的 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让孩子想象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会有哪些景?哪些人?他们又在干什么呢?在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词中“喜”“醉”,读好词人所描绘的画面感。三、拓宽背景在诵读中读出情感。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成年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可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他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一呆就是二十年。闲居的日子里,辛弃疾更加关心农村生活。当他看到了一幅温馨幸福的五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非常开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他内心的快乐和美好期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的,认识到老师对课堂的把控要更娴熟,这需要老师自身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备课时要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总之,一堂课下来,让我受益颇多,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