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对于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意。从课标中我们看出,诵读是学习古文的主要途径,是通向文言文世界的桥梁。在课堂上,我以读贯穿始终。初读读准字音,划节奏朗读。二读带入多音字朗读,读出文的韵味,三读读出情感,体会人物性格。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发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25课,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主题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课文写了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路边李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在故事中,王戎年仅七岁,就能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充分赞扬了他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同学们要像他学习,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文中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我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结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要点和本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发展特征、学习态度以及学业水平、认知发展水平、学习方式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明确本节课对照学科素养的要求,学生们存在的基础和不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 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他们愿意学,喜欢学也想要学,但是由于三年级我们刚接触文言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能完全理解。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断句有一定的意识,但是能力不足以准确划分,无法自主有意识地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进行引导,通
过范读,学生模仿,将古文的韵律表现出来,进而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教授方法,授之以渔,举一反三,帮助孩子活学活用,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不再惧怕文言文,让孩子爱学、乐学、会学。
【教学目标】
1. 认识“戎、诸”等 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 5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小神童,他们勤于思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
骆宾王七岁能写诗
曹冲七岁能称象
司马光七岁能砸缸救人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几位小神童,咱们今天就再来认识一位七岁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王戎。
3.板书“戎”,完成课题。
4.齐读课题并说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5.认识一下故事的主人公王戎。
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6.出示《世说新语》资料。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二、读文言文,识记多音字
1.请同学们自由练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还要注意多音字“折”的读音。出示多音字。学生练读课文。指名读。
2.认识多音字。
3.再读课文。同位互相读,纠正字音,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
1.回忆 13课,《精卫填海》,说一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都有哪些?
2.出示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师:用自己的话说干什么去了?提问: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展开想象,你能用文言文中的句型说一说吗?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3.教师过渡:诸小儿在游玩的时候看见了什么?
出示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提问:
①李树是什么样的?
②请一名同学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的?4.教师过渡:诸小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是怎么做的?
出示第三句:诸儿竞走取之。板:诸儿:竞走取之
提问:诸小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用你自己的话讲一讲想到的情景吧。
5.教师过渡:王戎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第三句:唯戎不动。板书:王戎:不动
6.教师过渡: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
出示第四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谁能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说一说?
提问: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请同学举例)
7.教师过渡:王戎的猜测正确吗?李子究竟苦不苦?
出示最后一句:取之,信然。
四、全班交流,讨论形象
全班交流:通过学习这篇小古文,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戎?
(板书:善于观察冷静分析)
五、练习讲故事
我们已经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六、背诵课文。
学习完课文,你能借助关键语句填空,把课文背诵下来吗?
王戎(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参考答案:不取道旁李 七岁 诸小儿 多子 竞走取之 不动 多子 苦李 信然
七、演一演。
八、布置作业
1.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有兴趣的同学课外阅读《世说新语》这本书。
九、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 王戎
竞走取之 不动
善于观察
冷静分析
课后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1.在三年级学习小古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主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2.在品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安排了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这样就能调动更多同学的积极性,不至于到后面分析王戎的品质环节说不上来了。
3.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
本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六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六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