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6: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单元研习任务
第七 单元
一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 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
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 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 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务。
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 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 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故都的秋》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 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 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 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那 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作者选取的 是清冷的色彩。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 “清”“静”“悲凉”之中。
《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 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 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评析】
①写荷叶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 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
②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娇媚多姿;“明 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作“明 珠”“星星”“美人”,从色彩和光华、气质上写出荷花之美。
③写荷香用了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 “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
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④写荷波与上文“弥望”“田田”呼应,突出荷叶之密之盛;写流水“脉脉”, 显示其有“情”。
参考于
《我与地坛》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 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 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 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 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寒寒窣窣寒寒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 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评析】
此处景物描写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 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的情感。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不也能够 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 蚂蚁虽弱,不也在思考生命,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 瓢 虫虽笨,但只要执着,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 露水只要积蓄力量,不 也能“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生命是如此顽强、旺盛!那么一 个人呢 作者虽然双腿瘫痪,但生活还将继续。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一个人 出生了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且必然会死去;没法选择怎样生怎样死,却能够选 择怎样活。作者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 信心。
2.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
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 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 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
《赤壁赋》是如何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示例:
如第1段,写的就是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他们泛舟游于赤壁 之下,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无拘无束,乘着一叶扁舟,越过那茫茫的江 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 飞升成仙。江水浩瀚,心胸广阔,作者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作 者以生花的妙笔,细致描绘了清风白露、月色天光的景象,抒发了赏玩之 乐和开阔的胸襟,同时作者畅然的心情又融在对江上月出的描摹中,融情 于景,景中含情,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赤壁赋》脚本|
时间:壬戌年七月十六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夜
地点:赤壁之下,长江之上
人物:苏轼,客
【幕启】赤壁之下,清风徐徐吹来,水面上波平如镜。江面上一条小船, 苏轼与客在船上饮酒吟诗。一会儿,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升起,江面上仿佛 铺了一层发光的白绸,一直绵延到天边。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 荡,小船上的人遗世独立,仿佛羽化的仙人。
苏 :(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靠着船舷,眼望远方,一只手敲打着船舷,吟 唱起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 :(倾听片刻,拿起手边的洞箫,为苏轼伴奏。箫声悠扬婉转,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江面上跳起—条瘦蛟,远处传来女人哀怨的哭泣声。)
苏 :(停止吟唱,正襟危坐,面带愁容)你怎么了 怎么吹出这样哀婉的曲子
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 东边是夏口,西边是武昌, 山水环绕,树木繁茂。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想当年,曹孟德破荆州, 下江陵,舶舶千里,旌旗蔽空,在江上饮酒赋诗,是何等的豪迈,而今他在哪里呢 何况我和你只是在江渚上捕鱼砍柴,和鱼虾麋鹿为伴。我们就像寄生在天地之间的 蜉蝣,又像汪洋大海中的一粒米。我们的一生是多么短暂,因而羡慕长江的无穷无 尽。很想像神仙一样到天空自由遨游,和明月一起无生无死永存于世。但我知道这 只是空想,所以就把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苏 :你也知道江水和月亮吗 你看,这流逝的水,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可流水一直
不断;那一会儿圆满一会儿缺损的月亮,其实终究也没有丝毫增减。如果从变化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没有一刻不在变化着;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人类和万物一 样都是不会消失的啊,又羨慕它们什么呢 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听到耳 里是美音,看到眼里为美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 :(点点头,脸上有了笑容)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苏:来,如此良辰美景, 我们继续喝酒!(倒酒,举杯望着客)
客 :(举杯)干杯!(两人碰杯,相视而笑, 一饮而尽。)(小船在江上自由地漂 着,两人你一杯我—杯,一直喝到酒干菜尽,杯盘狼藉。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相互靠 着枕着睡着了。天色渐渐大亮,而他们还在酣睡。)
二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
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
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 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 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参考示例
中国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二)》“听猿实下三声 泪”,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林黛玉的葬花词“已 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都是把秋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 的。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 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是这 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 到地上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的秋草等带有衰败意味的景物。这些正体 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2.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舶胪千里,旌旗蔽 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 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 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 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参考示例| [示例一]
泰山吟
[晋]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赏析】前六句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赞叹与景仰,但诗人在感叹泰山神秀的同时,又不由自 主地联想到个人身世的坎坷与艰辛。诗人并没有进一步作悲痛哀婉的泣诉,而是笔锋—转, 在诗中融进自己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对神秘莫测的造物主,诗人没有 因为自身遭遇而悲伤沮丧,而是决心投身于山川这雄奇壮伟的怀抱,以顺应自然,终享天年。 该诗虽有哀痛激愤之语,但对泰山之美的描写却并不是为了衬托这些情绪,而是为了表现出 诗人对大自然真挚而热烈的爱。
示例二
梁甫行
[三国]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赏析】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 情。“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 野”写这里本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可百姓却长期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 阻”。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惨象,也可以由此联想到像他们一样穷苦的 百姓。
【赏析】全诗八句,前四句咏史,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前两
句写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结果只落得 全军溃败的下场,表达了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第三、四两句把造成这结局的 缘由具体说出,诗人先写取胜之因——火,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 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后面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 于前半的附庸。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所以诗 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 “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赤壁歌送别
[唐]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三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
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 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 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 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 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 》为题,写一篇散文。
思路点拨|
题目蕴含三个信息:“我”早就走过这个地方;以前由于某种原因没 有发现这个地方的某个特点;这个特点让“我”产生了新的感受。要求写 作写景散文,写出真情实感。这就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进行 细致的描绘;同时,由景生情,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愫。在线索的设 计上,可以景物为线,可以事理为线,可以情感为线,这取决于表现文章 中心的需要。写景时,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力求准确 生动、细腻感人。
范文|
我仿佛第一次走过那个小角落
那个小角落,拂动着我的记忆。
那年冬天,大地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黑夜,同样的寂寥,没有声响,没有色 彩,没有生命的气息,似乎天地间亮丽的光全都熄灭了,就连天空的颜色,也浓郁得像要 掉下泪来。
我漫不经心地在小院里穿行,远远地就看见了一株落尽了叶子的小树,伛偻在那个 小角落。这株小树,我经常看到它,但从来没有想过它会有什么惊人之处。这次不知什么 原因,我的双腿竟不由自主地向着那个小角落慢慢地走去,走近时分明瞧见了它苍黑的裸 枝上有着丑陋的疤痕。但令我惊讶的是,一朵小花竟骤然开放在这粗陋的枝头。
它独自立在这儿,却毫不羞怯地绽放着那娇小的花瓣,倾吐生命中全部的芳香与色 彩,露出新鲜的浅笑。这静默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迫不及待地睁开纯真的眼睛,看 到了湖面般寂静的小院,看到了那伤痕累累的枝干,看到了满地的枯枝败叶。于是,它不
愿再去观看院子里的一切,将眼光投向最高处的天空,但看到的还是灰色。
它不甘心就这样绽放一次,毫不遮掩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肆无 忌惮地红,义无反顾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下独自灿烂。
面对如此热烈明亮的色彩,我情不自禁地摘下一片花瓣放进嘴里,它似乎在一瞬间融化了, 那汁液渐渐地、渐渐地渗透,像巧克力一般,丝滑绵软,还有一股淡淡的甘甜,沁人心脾。
一阵寒风袭来,一下子我美的享受全消失了。小花却像是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了声来, 声音是那么甜柔娇俏,回旋在整个小院,大概连飞扬而起的尘埃也听到了这无处不在的声音吧。
陶醉于这天籁般的笑声,我想起了辛弃疾的“惜春长怕花开早”。这朵小花在春天姗姗来迟 之际就早早地开放了,它不惧怕寒风吗 它不后悔也许不能看到春的影子吗
它不会孤独吗 它灼灼的颜色解开了我的疑惑,亦将我照亮。不顾一切,它就在这丑陋的枝 头上,独自营造着属于自己的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人生。
悄悄地,我走了。蓦然回首,那花依然开得灿烂,那朵花影连同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一起扎 进了我的记忆。那年的冬天,因那个小角落的这朵小花而变得温馨起来。
本文写景手法值得称道。首先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写小花的情态、芳香、
色彩和声音,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小花的形象,给人以鲜活生动的美感。
其次是对比衬托的运用,小花与周边环境的对比,表现了小花生存环境的 恶劣,凸显了小花精神的可贵。穿行在作者所营造的这样一种不畏寒风而 傲然绽放的小花的美好境界中,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小花的精神的 浸染。
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
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 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思路点拨|
大自然是美的,春夏秋冬姿态各异,如春天的百花齐放,夏天的草木丰茂,秋天的 瓜果满园,冬天的高洁晶莹等。在写作前,要细致观察;在写作时,要抓住所选季 节景物的特征,描绘出其季节景象特色。还要确定合适的观察点,选好角度,有层 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因为只有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描写景物,才能使文章 有条理,层次分明。在描写景物时,还要融入人的活动,要有生活情趣,要抓住有 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还要结合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融情于景,这样才 能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
|范文|
芒 种
——且收麦香,且种希望
阳光已经很热情了,醇熟的麦气乘着薰薰暖风,开始在田野上空弥散,在村庄周围飘荡。新 麦的清香向农家昭告着,仲夏已至,又一个节气已盛装莅临——这个节气,不叫“大满”,叫 “芒种”。
从小满走来的麦粒,终于功成行满,土地的守望者们,又一次见证了麦穗一步步褪尽青涩、 籽满粒饱;见证了麦田在南风的鼓动下激荡起伏、翻涌成浪;也见证了麦芒在阳光之下、麦垄之 上的闪光——那金黄的光泽呀,映照得人心里也光灿灿、亮堂堂....
粒粒新麦都带着醇厚的香味,这香味,是节气的直抒胸臆,是芒种庄严的仪仗;这香味,总 能让劳碌的农人莫名地心安,莫名地畅怀,又莫名地紧张....
村口的凌霄架上开满了橘红,合欢花新吐了粉红的羽丝,庭前的栀子树也绽放了满树的洁白
与芬芳,但农家人却全都视而不见。毕竟是“栽秧割麦两头忙”“收麦种豆不让晌”
的麦秋季,龙口夺粮的事,谁不抓点紧 这一点,连那报农时、催农事的布谷鸟都知 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确,这是个有点忙乱的节气,有芒的麦类等夏 熟作物要收,有芒的稻子等秋收作物要种,春种的庄稼还要管,这三夏大忙天,从南 到北可是都在忙收忙种了。
作家孙继泉在文章中写道:“布谷是与北方的麦子有血亲的一种鸟。每到麦子泛 黄时节,它就准时飞来了....布谷是人们夏日生活的背景音乐。”在这悠扬的背景音 乐中,人们起劲地忙着,似乎忘却了日晒之苦、芒刺之痛....
在这悠扬的背景音乐中,神农氏的后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不懈地守望着,守望着故 乡和田园,守望着成熟和麦香,守望着土地的厚重和无私,也守望着内心深处那质朴 的梦想和愿望 . . . .
分秒必争的紧张,让人们只记住了芒种的“忙”,却忘了在芒种鲜明的农业色彩和稼穑
农事之外,还有另一种诗意。
该饯送花神了。花朝节迎来的花神,早已为人们彩绘了数不清的锦绣花事,此时众芳摇 落,花神欲归,人们祭祀送别,期盼来年再会,亦是芒种节气里别样的缱绻和浪漫。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蚌”,长江中下游地区要进入梅雨季了,一幅幅清新 秀美的烟雨图卷又将在江南随处铺展。人们在劳作之余,青梅佐酒,静听梅霖,便是最惬意 的休憩和消遣。
而莘莘学子也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他们即将在考场上一展才学。数载勤奋,一朝收获, 滴落的汗水终将闪亮,璀璨的光芒终将喷薄,照亮前程,照亮远方....
和这个时节的高考—样,麦香四溢的芒种意味着一个过程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个过程 的开始。我们读懂了芒种,明白了应时而为、把握时机的重要;我们适时而作,收获成熟, 耕种梦想,更播撒希望。
看吧,万顷麦浪刚被收进粮仓,田野上又长满了茁壮的新秧....
思路点拨|
本文围绕“芒种”这一节气组织好材料,始终扣住节气特征。由天气 “阳光已经很热情”写到“新麦的清香”,节气的特点很明显。从人的活动 看,这是个“忙乱的节气”,然后写到人们“忙收忙种”“饯送花神”。由 眼前景象想到梅雨时节,想到高考的莘莘学子,将收获庄稼和收获人生联系 起来,由虚而实,层层深入,写出了“芒种”这一节气的意义。语言生动形 象,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内涵深刻,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