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唐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李白一直受到后代读者的喜爱。对李白诗歌的注释、评点、和韵、拟作等数量很多,形成丰富的接受史。但也有一些读者发现李白诗歌存在不完美的地方,因此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删改。
对李白诗歌的删改有两种方式。第一,改动诗歌的字词。如《静夜思》宋刻本作: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但在明清时期的选本中,文字逐渐发生变动。“看月光”在李攀龙《唐诗选》、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等选本中均为“明月光”,“望山月”在李攀龙《古今诗删》、乾隆《唐宋诗醇》等选本中均为“望明月”。经过众多名家名选的接力,以及《唐诗三百首》等普及性较大的蒙学著作的推动,《静夜思》今天通行的版本变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啼不尽”,在高棅《唐诗品汇》、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乾隆《唐宋诗醇》、孙洙《唐诗三百首》等选本中,均改为“啼不住”。这些对诗歌字词的改动,并没有版本依据,是后人从审美角度出发作出的主观判断,却得到诸多选本的赞同。第二,删去部分诗句。这种删改的方式最为常见,有时删去部分诗句,会改变诗歌的体式。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是乐府诗,陆深删去此诗后四句,刘大櫆《历朝诗约选》亦然,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也认为:“去后四句,竟似五言律矣。”而且,大部分选本在删节诗句时,并未向读者说明删改的情况。读者在没有其他文本参考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误导,从而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的创作风格等产生错误的理解。
李白的诗歌并不是唯一被删改的对象。苏轼曾删去柳宗元《渔翁》的结尾两句,将其改为七言绝句,引发争论。明代的陆深受此启发,删去李白《关山月》的最后四句。苏轼也曾删改李白的诗歌。朱熹提到,苏轼在抄写李白《行路难》(其三)时,“中间节去八句”,将“前四句与后四句合焉一首”,重新组成一首诗歌。明代的朱谏认可苏轼的做法,认为“宜节而去之也”。对陆深和朱谏而言,苏轼对前人诗歌的删改行为具有表率作用。
与天才、豪放的性格和“斗酒诗百篇”的创作方式相关,李白的诗歌“飘逸绝尘”,无愧于“诗仙”的称号。但在一些批评家的眼中,李白的诗歌并非完美无瑕。如苏轼认为李诗有不少“临时率然之句”,严羽认为李诗不免“捷笔失捡”,许学夷认为“太白多露语、率语”,存在一些瑕疵。删改者从自己的审美观念出发,对李白诗中瑕疵进行删改。
那么,对李白诗歌的删改,具体针对哪些瑕疵?删改之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以题名严羽评点的《李太白诗集》为例,严羽对《白头吟》“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古来得意不相负,祇今惟见青陵台”四句不满,认为“此四句为赘,诗人好尽,往往病此”。严羽认为李白的诗歌有“赞”“尽”等缺点,删去这些诗句,不仅不影响内容表达,反而使诗歌更加“清净”、更为凝练。
与严羽相同,朱谏认为《行路难》(其三)“中间八句诚为堆叠,有犯诗家点鬼录之病,宜节而去之也”。可知,删改者认为李白诗歌意思表露太尽,虽与李白性格相符,却导致诗歌缺少韵味。
应该注意的是,诗歌中含蓄蕴藉的风格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风格,不能涵盖所有的诗歌创作。删改者将自己的审美理念、诗学观念强加于李白诗歌之上,强行改变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削足适履之弊,不利于诗歌风格的多样化。
删改是读者的一种接受方式。带有负面倾向的删改,表明读者对前人作品阅读、评价的丰富性。面对前代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读者既有崇敬、模仿,也不会完全陷入“影响的焦虑”中,对古人亦步亦趋,一味夸赞,而是辩证接受。对不符合诗学思潮和审美观念的作品,读者也会有所批评,甚至进行删改。对诗歌的删改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有不同的删改意见。
对李白诗歌的删改,并非意味着否定李白。在选本中收录李白的作品、对李诗进行评点、在诗话中讨论李白,都足以说明读者对李白的重视和喜爱。在删改者自己的所有意见中,更多的是对李诗所蕴含精义的阐发,批评、删改意见占据的比例是比较低的。而且,删改只是针对诗歌的一些瑕疵之处进行,最终目的是呈现出更为“完美”的作品。删改的角度,如对李诗表情达意“好尽”的集中关注,也有助于认识李白诗歌的特点。
与批评意见相比,删改更进一步,是一种比较激烈的批评方式。但是,删改资料分布比较零散,对其搜集、利用都有一定的难度。若汇聚起来,形成一个“文献集群”,然后进行集中审视、研究,便能发现其价值所在。对李白诗歌的删改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之手,涉及不同性质的著作,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这种关联表明,对李白诗歌的删改并非读者个体的随机行为,这种文学现象内部自有其发展的脉络和传统。因此,充分发掘、利用删改资料,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的认识。
(节选自张知强《后人对李白诗歌的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备受瞩目,无论是后代的诗人还是诗学理论家,皆对其诗歌作品有删改。
B. 后人对《静夜思》中“望明月”和《早发白帝城》中“啼不住”的修改有版本依据,所以得到了诸多选本的认同。
C. 苏轼通过删改来改变诗歌的体式,他不仅删改李白的《行路难》使其变为八句,还删改柳宗元《渔翁》变为绝句。
D. 李白诗歌中不符合删改者的诗学理念和审美观念的作品,经过批评和删改,变得更加完美,对此作者持肯定态度。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后人对李白诗歌的删改多采取改动诗歌字词和删去部分诗句两种方式,但是删改后却不加以说明,容易误导读者。
B. 李白的诗歌创作不仅关联豪放不羁的性格,还体现“斗酒诗百篇”的创作方式,许学夷认为其多使用率语和露语。
C. 针对严羽和朱谏的观点,作者认为他们二人的删改有强行改变李白诗歌风格的嫌疑,故不利于诗歌风格的多样化。
D. 后人批评、删改李白的诗歌,却无人否定李白,而是弥补李白诗歌存在的不足,这利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进步。
3. 下列对诗歌的删改,能佐证第二种删改方式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河岳英灵集》所收《将进酒》无“将进酒,杯莫停”两句。
B. 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只截取《月下独酌》(其一)前四句。
C. 刘大櫆《历朝诗约选》删节20首李白诗歌。
D. 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至少改动5首李白诗歌的字词。
4. 文中画横线部分连用两个问号,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5. 依据全文内容,请从“删改观念”“删改角度”和“删改意见”等角度组织语言,将结尾段括号处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山夜行
刘维锋
大雪塌了屋顶,城中亲信阻于路。百无聊赖,老人执灯,小儿执棍,雪夜游荒山。
雪不辍,夜无垠。灯火缩成绒球,风中摇曳,摆弄纤细的光。村中无人,旧日春联斑驳,风中猎猎作响,看门狗对空吼叫。
“像丧家犬。”小儿笑道。
这不是什么好话。老人晃了晃提灯,火光微颤。
“家在光中。”老人说。
然而三更半夜,无一点人烟,半粒灯火,似一座荒村,唯闻折竹声。多半是大雪压顶,荒山脚下竹子折节;饥寒之中,老者折腰。
小儿捎上了自家的狗。一声口哨,耷拉着尾巴,吠着过来。小儿掸去它身上的雪。
“须行即骑访名山。”他向老人说着,狗儿的腿却在发抖。
自然,叫“荒山”的山肯定不是什么名山,荒山是村后的山。
雪大得出奇,千万年间,似乎从无如此大雪。二人向山脚踱去。小儿又耍弄起手中的棍棒,转出一朵花来。
老人笑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却因手抖,打着了自家的爱犬。狗儿呜咽了两声,又回到塌了的家中去了。
小儿嘲道:“没一点志气。”
老人笑道:“非也。‘喜鹊奔房檐,麻雀奔枝头,行人君子上粱山。’天下生灵,都是趋利避害。”然后他沉默了。“村里的人也一样。”
小儿叹气:“这《日落西山黑了天》,您唱了几十年了,谁还会记得这些东西呢?如今,日子是真没落了,天也是真的黑了。文王鼓、武王鞭,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老人自语:“不过,这些俗人走了,这村野美景便都是我们的了。‘良辰美景奈何天……’”
小儿自叹:“这雪夜里,又有何美景可言呢?”
抬头,已行至半山,山脚下浮着一片雪,像是竹林把天撑着。雪收敛了一些,但村庄仍无半点光。村外天边,城市的灯光围了一圈。天尽头似乎是金色的海浪,把满村的雪镶了圈金边,倒不失为一种风景。似乎有着这样的想法,雪下得更小了些。这时我才看见,风雪冲撞到这座荒山,荒山又轻柔地将它拂落,然后缓慢地落到山脚下。刺入村里的,也只是风中的几缕而已。
老人指着黯淡的村庄,道:“你看,山是一头,村是一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了山,村子就没了;没了村子,山也就荒了。山,是人之根本,是压舱石,把人世浮沉压了下去。”
他又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笑了起来,说:“曾经这山上还有狍子。以前,我喝多了,睡倒在路边,原本是要冻死在街头的,结果第二天醒来,儿只狍子围在身边——神奇吧?”
小儿问:“这就是万物有灵吗?”
老人摆了摆手,答道:“不仅是万物,什么东西都是有灵的——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也。山也是人,山被冷落了也会不高兴,也会发脾气。”
小儿大惊:“难道是山发脾气了,塌了我们的屋子?”
老人摇了摇头:“你知道,我懂得比较杂。那些乡土的东西,是原始的崇拜,也更是我们这群老家伙对于自然的敬畏……”
小儿又问:“可是,在自然之下,我们如此弱小,一场风雪便可使我们无家可归。或许有比自然本身更为可贵的。”他顿了顿,“我想,那可能是希望。”
老人愣了愣,随即笑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后,二人迎着风雪继续赶路。
他们最终抵达山顶,山下村庄已经白茫茫一片,似乎已经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老人指着村庄:“你可知道,我们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雪把苗催开,也把人送走。”
他说得很轻松,但这话并不比今晚的雪轻多少。
山顶竟还有座寺庙,古佛沉睡千年,二人能在寺中得一夕安寝,只是寒冬腊月,缺少火光。“这是南方来的,没人信这个。”他却轻车熟路,摸到了寺里面的香,用灯火点着,再用香把香纸点着。
“今晚,就在这里,等着雪过去,等着你的父母回来。”
寺外竟飞来一只白鹤,在白雪中孤傲地站立着。
“总有一天,我也会在雪夜离开。”他叹,“山远尽成云啊。”
然后,白鹤梦一般地飞走。
雪花缓缓落下,终将停止。我明白,这个村庄将不复存在,我会随父母回到南方,这将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场大雪。我站在这座荒山之上——山依旧是沉默的。生灵长叹、千古冰封,它沉默无言。我的祖父,他为何沉默,对于这人世的起伏、苍茫的一生,他是否心有怨言?还是他的内心早已冰封,如同荒山托起万年的雪。
他站在山顶上喊:“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然而已经是另外一天,太阳升起来了。太阳从地面抟起,盘旋成风,空中凛冽,撕裂开那一晚绝望的黑夜,剜开我们濒临崩溃的胸膛。祖父的脸色终于红润,我清晰地听到我的心跳在阳光下有力搏动着,它从未如此悦耳。冬日里的悲痛正在炸裂,我们鲜活的心脏被注入如光似火般的血液,就在这一晚,在我们土地般的身躯里,阳光燃烧着原野。我们终于找到了希望的光。
那是千秋万代从未熄灭的火光,它一如往常缓缓从东方升起,从久远的年代照亮黑夜。大地微微战栗着,雄鸡附以高鸣。那时盘古开天,舍双眼而化作日月,那时夸父逐日,救苍生而奔向太阳。苦难是生命的底色,而光明却是永生的信仰,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大雪压塌了生活。村子一片荒芜。祖父驾鹤西去。
小儿还乡。遥想当年,一老人,一小儿,夜宿古寺中。
老人已去,小儿归。
我看见雪夜之后的荒山如此纯净而轻盈,在远方如云一样飘浮。
(有删减)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看门狗对空吼叫时,小儿联想到自己和老人,像“丧家犬”,但是这句在小儿看来有趣的玩笑话却被老人否定。
B. 老人的文学素养较好,所以能够将诗词脱口而出,他不仅能够接上小儿所说的话语,还可以唱着常人遗忘的歌词。
C. 老人说村里的人也趋利避害,是指他们的屋子被压塌后,竟无一人愿救助他们,大家都关灯闭门,使村子像荒山。
D. 两人会探讨万物有灵的话题,是因为老人提到荒山上曾有狍子,引出小儿对是否是山发怒才塌了自家房屋的疑问。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景绘物,如收敛、金色海浪等描述,形象且具有画面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B. “无一点人烟,半粒灯火”虽简短,但运用数量词“一点”和“半粒”,便将半夜山村的“荒”描绘得淋漓尽致。
C. 小说前部分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结尾部分变为第一人称“我”,是为表明该故事中的小儿和“我”皆是作者本人。
D. 文中“白鹤梦一般飞走”使用象征手法,暗示老人生命将止,结尾“在远方如云一样飘浮”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8. 文中的对话描写颇有特色,请做简要分析。
9. 本篇小说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皆写到“雪”,请简要分析其相似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君子之遇艰阻,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伊川先生曰:“志道恳切,固是诚意。若迫切不中理,则反为不诚。盖实理中自有缓急,不容如是之迫。观天地之化乃可知。”
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为近,有用力之处。又曰:学者要学得不错,须是学颜子。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明道先生曰:“学只要鞭辟近里着已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貘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
(节选自《近思录》)
材料二:
抱朴子曰:“夫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箕扬埃秽,雕锻矿璞,砻炼屯钝,启导聪明,饰染质素,察往知来,博涉劝戒。仰观俯察,于是乎在;人事王道,于是乎备。进可以为国,退可以保己。是以圣贤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当世哉?诚乐之自然也。
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 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
(节选自《抱朴子外篇》)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只要鞭A辟近B里C着己D而已E故‘切问F而近思G则仁H在其中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陋,浅陋,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陋”含义相同。
B. 盖,因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盖”含义相同。
C. 笃,忠实,与《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的“笃”含义不相同。
D. 诚,实在,与《屈原列传》中“楚诚能绝齐”的“诚”用法相同,但是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道应该把圣人之道听于耳、入于心,还得融进自己的道德中进行实践,但浅陋之人会把圣人之道写成文章来表现。
B. 学习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顺应规律,循序渐进,想学圣人之道得选择颜回,因为颜回讲究方法,做事也不会出差错。
C. 孔子认为,说话做事忠信笃敬者可行蛮夷之地,但若想要彻底做到忠信笃敬,便要修养德行,同时去除内心的私欲。
D. 圣贤们学习是因为知道学习具有诸多好处,让人明事理、变聪慧,遮丑陋、辩善恶,进可报效国家,退可保全自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志道恳切,固诚意。若迫切不中理,则反为不诚。
(2)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
14. 材料一认为古今人士求学的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 夜
陆游
苍云昼埋山,白雨夜溢渠。
虚堂闪风灯,独处谁与娱?
吾生过六十,鬓发日夜疏。
出当饮美酒,归当读奇书。
可怜两不遂,兀兀如枯株。
明复对胥吏,孤愤何由摅①?
【注】①摅:表示,发表。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头两句颇有恢宏之境,白日远望苍云聚集,写出了雨前的特有景象,暗示大雨将至,夜晚则近观雨水溢出沟渠。
B. 三、四句由开头的自然之景转为对室内高堂风灯闪烁之景的描绘,将诗人独处的氛围烘托得更加切合内心的感受。
C. 七、八句写诗人年少之时制定了外出则痛饮美酒,归家则饱读奇书的人生规划,引出后面第九句的“可怜”之叹。
D. 第十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劳心劳力而形容消瘦的状态,最后两句委婉表达诗人内心孤愤而无法言说。
16. 本诗题为“雨夜”,实则“愤”为关键。请简要分析“愤”的内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非生来便有能力做某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所传达的道理一样,能力不足不要紧,只要愿意多学习就好。
(2)《陈情表》中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情况,李密总结为:生活孤单无依靠,影子与身体互相安慰,可谓可怜至极。
(3)杜甫虽然不像李白那样可以“斗酒诗三百”,但是“酒”意象也多次出现在杜甫诗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小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讲究比兴的,其实,这种说法很肤浅。很明显,就比喻来说,只是一种修辞,是诗歌、戏剧、小说都少不得要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并不包含诗的特点。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个问题,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谢道韫的比喻比较好,但是, ① 。因为第一,感觉到的,可能有错;第二,即使没有错,感觉也是比较肤浅的。感觉到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就涉及对比喻内部特殊矛盾的分析。
通常的比喻有三种:第一种是抓住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第二种是 ②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与相异点统一起来的就更特殊,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比较少见。最基本、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属于这一种。
构成比喻, ③ :首先是,从客体上说,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是,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
18. 下列句子中的“讲究”,与文中加点的“讲究”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像管弦丝竹这些音乐,他没有不悉心讲究的。
B. 他知道那一波儿人是在讲究他,便益发慢条斯理,得意洋洋。
C. 贾家向来讲究礼数,故第一次进入大观园林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一切。
D. 这两三年来,太太小姐们穿得越发讲究了,连那位黄老太太也穿得花花绿绿的。
19.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属于比喻的一项是( )
A. 人生到处知何是,应似飞鸿踏雪泥。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玉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一”假期,游客出行需求持续高涨。向着旅游资源开、向着旅游需求开、向着旅游体验开,具有“一线多游、夜行日游、移步换景”等特点的旅游专列,受到游客追捧。不只是“五一”,今年以来,铁路部门开通了赏花专列、踏青专列、研学专列等,方便游客出行。在旅途中,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有沿途的人文风情,还有自然美景,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坐上旅游专列去“打卡”, “铁路+旅游”的深度融合,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串联起美景的同时,旅游专列还锚定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量身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让旅途更为安心、丰富。伴随研学游持续火爆,将现场教学、实践体验等融于一体的研学专列拓展了研学的趣味性和便利性,受到广大学子和家长的欢迎。在广铁集团“我的韶山行”红色旅游专列上,中小学生体验了一次“移动思政课”。列车在车窗、板壁、宣传框、桌面等各处,都精心布置了红色旅游研学宣传标识。每一个车厢都配备了一名专业的研学导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分享红色故事、红色诗词和红色歌曲,让同学们在乘车途中就能学到红色知识。
2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移动电话”是指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与固定电话(座机)相对。请据此解释画横线的“移动思政课”的含义。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突围,本意是突破包围,打破当前困难。既可指突出敌人包围的作战行动, 目的是保存力量,以利再战,有地面突围、空中突围和海上突围;也可指打破某种约束的行为,有思想突围、规则突围、行业突围, 目的是摆脱现状,寻求新的出路。通过学习《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三单元,我们可以发现,李密实现了忠孝的突围,归有光实现了悲惨人生的突围,王羲之实现了生死观念的突围,陶渊明实现了出世与隐逸的突围。再看历史,无数科学家一次次突围换来了科技的进步,中国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压迫的突围……
以上材料带给你何种联想与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2. D 3. D
4. 两个问句均为设问句,起着引起下文的作用。连续设问,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李白诗歌有哪些瑕疵,修改之后有怎样的效果,从而突出文章内容。
5. 一是删改观念,明代的陆深、朱谏都认同苏轼的“宜节而去之也”的观念,并以之为表率;二是删改角度,删改者都关注到李白诗歌缺乏韵味的一面;三是删改意见,不同删改者大部分都重在对李诗所蕴含精义的阐发(不同删改者对《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关山月》等作品有相同的删改意见)。
6. C 7. C
8. ①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老人和小儿的对话内容、语气和用词都符合他们的年龄、经历和性格特点,如老人的话体现沉稳、睿智和幽默,小儿的话体现好奇和天真。②对话内容富含哲理韵味:对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如老人对自然、生命和希望的看法,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都通过对话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和深刻的揭示。
9. ①营造氛围:两篇作品中都通过描写大雪场景,营造了一种寒冷、孤寂、荒凉的氛围,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环境。②推动情节发展:在两篇作品中,大雪都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本篇小说中,大雪导致老人和小儿无家可归,从而引发了他们夜游荒山的经历;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大雪则使得林冲无处藏身,被迫夜宿山神庙,从而引出了后面的故事发展。③丰富人物形象:本篇小说中,“雪”的纯净,也象征了老人的通透。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挣扎,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10. CEG 11. B 12. D
13. (1)有志于学道而且态度恳切,固然是诚意。如果心情迫切到不合理的程度,反倒成了不诚。
(2)以广泛的学习来穷究事理,就像顺着风乘坐舟船,身体不用劳累就到达远方了。
14. 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修养,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别人了解自己。
15. D
16. ①为晚年寂寞孤独、无人相伴而愤;②为双鬓斑白、年华老去而愤;③为年少理想不能实现、兀兀穷年而愤。
17.(1)①. 非曰能之 ②. 愿学焉
(2)③.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⑤. 白日放歌须纵酒 ⑥. 青春作伴好还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8. C
19. ①光有个感觉式的答案还不够 ②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 ③有两个基本的要素
20. C
21. 在旅途中,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
22. “移动思政课”指的是在旅途中,利用旅游专列这一移动的载体,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红色知识学习课程。
23. 例文:
以突围为帆,达理想彼岸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大浪淘沙为我们留下了“打破沉寂,迎接未来曙光”的勇气,“突围”成为当下追寻的主题,而不突围,世界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命气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唯有主动突围,方能于逆境的深渊中破浪前行,实现动人涅槃。
林文义曾发出灵魂拷问:“你,是一艘流亡双桅船,被命运禁锢于玻璃瓶中,突围而出或是自囚以终?”突围的意义可见一斑。何谓“突围”?突围是曹操从乱世中崛起,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乱世的勇敢;突围是新中国走过抗美援朝的战火、打破外交封锁的坚韧;突围是河南卫视在传统文化式微之际,凭借精心打磨的《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的创新。“突围”是自我独立成长的开始,是社会推陈出新的动力,亦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根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向上的姿态突破命运之围,涅槃重生。君可见,幼时失聪的江梦南,凭借不服输的毅力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从无声里突围;君可看,“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自己的“极限人生”,从苦难中突围;君可闻,脑瘫患者陆鸿,扼住命运的喉咙,以“永不服输”的坚定信念创办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从绝境中突围……这些被命运枷锁束缚住的人以不屈的姿态挣脱镣铐,向世人展现生命的顽强与韧性,闪耀着奋进与不屈之光。人生在世,挫折常有,苦难难免,唯有常怀突围之心,常持突围之姿,方可成就辉煌人生。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以豁达的心态笑对苦难之围,破茧而出。突围可使自己挣脱物质世界的枷锁,寻找到精神上的安定与自由。误入污浊的官场,陶潜的突围是归隐田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以急流勇退的智慧成就千古美名,终得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遭遇人生的挫折,东坡的突围是自我开释。他用乐观积极、泰然自若的心态突破重重围墙,于物质的荒芜中写下了“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实现精神的丰润。泛舟苦海,唯有扬起乐观之帆,辅之豁达之桨,方可突围而出,臻至超然境界。
路源心始,心并路长,我们秉持突围的信念,在一次次挑战中将它打磨耀眼,照亮一段人生。从暗夜沉沉走向天光初透,考验着每个行者,幸而我们有理想为灯,有勇气作伴,有智慧为杖,纵然颠簸也缓缓迈向未来。勇于突围,我们就有辟展前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