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1 《春》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1 《春》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9: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朱自清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片描写春天的优美散文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素养)
请欣赏美景,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新课导入
名词解释
什么是散文?
散文,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写景散文
知识备查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创作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读一读
预习检查





绿


酝酿





sǒu


shū

suō


lǎng
zuān
nèn
zhǎ
yùn niàng
cháo
wǎn
多音字

( )应和
( )和平
( )和平
( )和泥
( )和牌

( )黄晕
( )头晕
朗读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声音响亮,把握速度和节奏;
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
全身心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
注意文中语句的重音和停连。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精读细研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结构顺序来描写春的。

盼春
( 1 )
绘春
(2—7)
颂春
(8—10)



第一部分——盼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只是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第一部分——盼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
拟人
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
2.为什么只是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来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没说“来了”或“快到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的。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感知了文中描绘的美好春景图。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美好的春天描绘出来的。
第二部分——绘春
齐读第2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段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
2.既然春已经来到了作者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齐读第2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段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画出春的轮廓
拟人
排比
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融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
写出了太阳“睡醒”的情态,营造了春日融融的意境
2.既然春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整体描绘。作者着重表现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大声朗读第3段,并思考如下问题:
1.想一想:作者抓住了春草的哪些特点来写?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生命力
质感
颜色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2.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时要穿插小孩子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花图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的?(逐句分析)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状态。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春花比喻成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色彩的艳丽,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写花味甜
联想,春花 秋实
说一说:“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的“仿佛”是什么意思?能否把它删掉?为什么?
“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不能删掉。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的场景,虚写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图;如果删掉,就变成实实在在的画面,与实际不符,也没有丰富的联想意味。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闹”字写出了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使画面具有动感,进一步表现了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花朵多且色彩亮丽
方法指导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其次,根据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进行辨析;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或“把……拟人化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春风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触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其他人的手呢?
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因此,“母亲的手” 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
嗅觉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听觉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3.作者是怎样从听觉角度描绘春天的?
作者从听觉角度写了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是多么动听的春之歌。另外,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鸟儿迎春的欢悦。
春雨图
结合文章第6段说说江南春雨的妙处在哪里。(修辞、描写等)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迎春图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思考: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什么意思?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概括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福图画,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春景,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