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9 16: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包包岭遗址位于十堰市郑家河村。该遗址出土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34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斧等。硬锤打击法是主要的剥片方法,兼有砸击法,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距今至少30万年。据此可知,当时的包包岭( )
A. 以石器为主要农业工具 B. 已步入新石器时代门槛
C. 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D. 生产技术有了一定发展
2.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七国之乱。叛乱之大最初动摇了汉景帝削藩的决心,汉景帝为了挽回局面杀掉了晁错,但是吴楚叛军仍然不肯撤军,最终由于梁城的坚守和名将周亚夫的出色指挥,中央军才在三个月后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事件( )
A. 影响了汉武帝推恩令的颁布 B. 暴露了君主制度的虚伪本质
C. 维持了汉朝政权的持续稳定 D. 埋下了军阀割据的严重隐患
3. 据统计,从武德七年至显庆六年(624—661)的四十年间,进士及第的共二百九十人。其间贞观时期每年平均录取九人:永徽、显庆年间(650—661)每年平均也只录取十四人,只及显庆时期每年入官总数的百分之一,当时能从科举入仕者微乎其微。据此推断,当时( )
A. 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B. 科举制的推行遭遇民众抵制
C. 官员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D. 选官制度仍受门第观念影响
4. 开宝二年(969),宋太祖开始对房屋买卖征收契税,“秋九月,初收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限两月输钱印契”。自此,“始收民印契钱”,税率为2%。征收的初衷是“所以防奸伪、省狱讼,非私之也”。房屋契税的征收( )
A. 加重普通民众生活负担 B.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 有助于商业活动规范化 D. 贯彻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5. 朱元璋建国之初,“招徕番僧,本藉以化愚俗,弥边患,授国师、大国师”,授予西藏等地佛教僧人以官职,后世帝王亦展现出对佛教的热衷;至明成祖时,短短的数十年间,除五王以及两个法王之外,授西天佛子两人,灌顶大国师九人,灌顶国师十八人,其他禅师、僧官不可尽数。这些举措( )
A. 旨在推动三教合流局面形成 B. 说明佛教成为重要统治工具
C. 有效的稳定了基层统治秩序 D. 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6. 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概况,这反映出当时( )
地区 经济概况
广州 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
泉州 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
嘉兴 遍处栽种烟叶
湖州 以蚕为田
A. 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B.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管控
C. 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D. 粮食短缺问题基本解决
7. 1876年,清朝驻英副使刘锡鸿表示:“夫农田之以机器,可以为人节劳,亦可以使人习逸者也。可为富民省雇耕之费,亦可使贫民失衣食之资者也。人逸则多欲而易为恶,失衣食亦易为恶。”强调使用机器将使“贫民失衣食之资”。这一观点( )
A. 延缓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B. 过分夸大机器生产对就业带来的压力
C. 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D. 意在保护国内相对落后的民族手工业
8. 1901年,江苏商人丁敬臣在青岛创办悦来公司,与由德国控制的华德铁路公司签订运货合同,规定须由华德铁路公司查验签字毕、发给货主执照后,悦来公司才能从事胶济铁路沿线的货运业务。据此推断,当时( )
A. 长途货运业务利润丰厚 B. 德国控制了中国交通运输业
C. 民族企业发展困境重重 D. 外资企业引领中国产业发展
9. 下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宪法性文件中“人民”概念的变迁,这反映出( )
时间 法律名称 相关规定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国民”或“臣民”为权利义务主体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民”作为宪法概念正式登场
1946年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 历届政府积极保障国民权益 B. 民众法治意识得到广泛提升
C. 民主化和法制化探索历程 D. 宪法逐渐确立根本大法地位
10. 有学者指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突破西方主导的“中心——边缘”国际分工体系,开辟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空间,为全球化注入强劲的包容性发展动力,也减少了全球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冲突、战争、恐怖主义、难民危机和各种反全球化运动。据此可知,“一带一路”建设( )
A. 使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共识 B. 构建起公平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
C. 有效改善了沿线的安全环境 D. 扫除了全球化所面临的各种障碍
11. 拜占庭服饰使用的主要材料有亚麻、羊毛、棉布和丝织物,对这些材料在颜色、图案、质地、款式等方面进行深度加工,便使成品具有品质上的差异,于是人们见到某种穿戴会自然联想到某个特殊人群,例如人们看到身穿兽皮的人便会想到猎手,看到紫色衣服便会联想到皇室成员。据此可知,拜占庭( )
A. 民众比较注重生活品质 B. 服饰成为身份构建的重要依据
C. 奢侈享受之风日益盛行 D. 市场需求推动手工业技术提升
12. 在伏尔泰(1694—1778)看来,新大陆的发现“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重要事件”,但对美洲的征服“使美洲的居民,有时也使征服者自己,付出了悲惨的代价”。他尖锐地指出:圣多明各的奴隶“缩短他们的命来满足我们的父辈所不知道的新的欲望,从而让我们的新胃口得到愉悦”。伏尔泰的这些言论( )
A. 旨在鼓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B. 表达了对西方殖民扩张批判
C. 动摇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D. 忽视了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价值
13. 下表为1914—1918年英国女工在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1914~1918年女工在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统计(以每年的7月计算)
工业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纺织 863000 905000 897000 884000 827000
服装 612000 634000 603000 574000 568000
食品材料烟草 196000 209000 224000 226000 235000
五金业 170000 203000 370000 523000 594000
化学 40000 48000 87000 109000 104000
纸张 147500 138500 145500 143500 141500
木材 44000 48000 56000 68000 79000
煤矿 7000 6500 11000 12000 13000
建筑 7000 7500 6000 20000 29000
政府企业 2000 6000 72000 205000 225000
其他 89500 104500 121500 138500 150500
A. 妇女的社会影响力提高 B. 社会劳动力出现相对过剩
C. 轻工业为主要生产部门 D. 男女的政治地位趋于平等
14. 苏俄建立后,列宁把申请加入共产党人员的身份、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非党人员的反映等作为基本考察内容;在入党推荐人方面,不仅规定推荐人自身入党的年限要求,同时要求必须同被推荐人在某一党组织内一起工作、亲自观察其工作一年以上。这些举措( )
A. 有效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 B. 为政治体制的僵化埋下伏笔
C. 杜绝了执政党群体的腐败 D. 有助于保持共产党的纯洁性
15. 下图为1938年的一副漫画,德国版图被画作一个凶恶的狼头,正一口咬住捷克斯洛伐克。该漫画( )
A. 揭示了二战爆发的必然性 B. 暗含对英法绥靖政策的讽刺
C. 体现出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D. 助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6. 自19世纪初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个多世纪里,国际组织虽然相继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还是在二战后。据统计,截止1989年,各类国际组织共有24131个,比1951年增加了24倍多,这些组织的出现( )
A. 冲击了联合国权威地位 B. 促成多极化格局的实现
C. 利于完善国际协调机制 D. 旨在服务美苏冷战对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逐渐被破坏,人口流亡问题突出。尤其是唐玄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也急剧拉大。安史之乱后更因长期战乱,作为租庸调来源的课户数大量减少,以至于中央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各地节度使和团练使获得“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的权力。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非常不稳定。与此同时,“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常赋莫充”庞大的军费开支,又令唐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材料二 清之前不仅要缴纳税如物或银,还要服劳役。而自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朝人口大爆炸的出现与赋税制度密不可分。加丁而不加赋,人口增长致使劳动力增多,大规模的开荒耕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以,赋税制度的优与劣,好与坏,适不适合社会发展是与历史发展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
——摘编自张辉《论赋税制度对政权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确立两税法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施行摊丁入亩政策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整个英国社会财富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地主、贵族、工商业世家大族人数大规模扩张,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家庭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普通民众的收入也节节攀升,英国人消耗了大量的烟草、蔗糖、咖啡、可可等消费品。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情形比较而言,英国的教育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到19世纪晚期,读书识字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这使民众参与阅读成为可能。另外,这一时期工业进步则为民众休闲生活用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印刷技术的改进就为民众阅读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摘编自李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消费品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78年中国区域社会消费水平分级
级别 分布省区
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级 北京、上海、天津青海、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广东江苏、宁夏、西藏、山西、湖北、浙江、福建、陕西、河北山东、甘肃、江西、湖南、河南、安徽、广西重庆、云南、四川、贵州
2008年中国区域社会消费水平分级
级别 分布省区
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级 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山东、福建、内蒙古吉林、湖北、黑龙江、河北、山西重庆、湖南、陕西、河南、四川、海南安徽、新疆、江西、广西、宁夏、青海、西藏、云南、甘肃、贵州
——摘编自管卫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区域格局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英国民众日常休闲消费品变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区域格局变化。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殖民掠夺的加剧,大量的财富被英国殖民者攫取,印度社会迅速地赤贫化,无论是婆罗门还是刹帝利,都不得不从事超出种姓要求的职业。在近代印度的城市中,种姓之间的隔离被削弱,在某些方面甚至被完全消除。为了对印度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在印度建立现代的文官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之前由婆罗门和刹帝利等上等种姓垄断政府职位的传统,给予了所有种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殖民统治者还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采取立法手段推行“社会改革”,即改革印度传统社会陋习,并对印度教社会中某些传统的歧视贱民的习俗进行干预。在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下,印度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种姓制度的弊端,要求种姓平等、消除种姓歧视的呼声日益高涨。
——摘编自胡登龙《解析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从1898年《英埃共管苏丹协定》的颁布到1956年英国人撤出苏丹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苏丹经济主要受制于英帝国殖民主义的经济体系,并且在该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依附地位。其中,棉花生产一直是苏丹经济发展的重心。但是英国人主要在苏丹北方种植棉花,南方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被忽略。由于殖民政府的重点主要是与棉花相关的农业,工业领域的投资很少。行政机构的设立,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都是为了支持棉花的种植和买卖,其他领域鲜有涉猎。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部落领导人与宗教领袖一样,政治地位得到加强,经济地位更加巩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在于殖民政府有意为之。
——摘编自刘辉《英国对苏丹殖民政策:特点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社会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苏丹殖民统治的特点,并指出英国对苏丹和印度殖民统治政策的相似之处。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是肯定的环节。是对自己文化的充分肯定,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奉、珍视和坚守;“文化自省”是否定的环节,是深刻反思中华文化,既充分肯定自身文化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清醒认识到存在的不足:“文化自觉”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是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省的辩证综合,它并非对自己文化的背离,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我回归,超越发展,真正达成长久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查建友《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觉》
选取材料中我国文化建设的某一环节,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 D
2. A
3. D
4. C
5. B
6. C
7. D
8. C
9. C
10. C
11. B
12. B
13. A
14. D
15. B
16. C
17.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藩镇割据影响政府收入;军费开支增多,出现财政危机。
(2)意义: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18. (1)因素:英国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结构的变化,消费群体扩大;教育水平的提升,扩大了对印刷品和阅读材料的需求;工业革命期间的技术进步。
(2)变化:第一级消费水平区域不变;第二级消费水平区域由北方变为南方地区;第三级消费水平区域的省区数量增加。
成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19. (1)变化:种姓制度遭到冲击;社会流动性加快;建立现代文官制度,出现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趋势;传统社会习俗与社会结构遭到破坏;西方思想传入,引发印度社会反思。总之,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它带来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生产方式、思想和制度,促进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客观进步的一面。另一方面,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了印度的极端贫困和落后,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2)特点:以经济控制为主;重视当地的部落领导人和宗教领袖的地位,以巩固其殖民统治;工业领域投资较少;轻视当地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都采取经济控制的手段;都对当地社会结构进行干预;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都服务于其殖民利益
20. 选取“文化自觉”环节。阐释:“文化自觉”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是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省的辩证综合,它并非对自己文化的背离,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我回归,超越发展,真正达成长久的“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是由知识分子发起的旨在“扫除愚昧,启发民智”的运动,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为核心的知识分子高举“科学”和“民主”两大旗帜,以新的先进思想文化代替封建思想文化的一次伟大的文化自觉运动。它以高昂的姿态、恢弘的气度,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猛烈冲击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民族觉醒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新文化运动不仅对先进思想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且被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做了思想准备,最终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