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天地 少年成长——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整合设计
[确定主题]
课文系统: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含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阅读板块围绕人文主题“少年成长”选取了三篇小说,有通过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引发青少年沉思社会的《故乡》.有通过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触发青少年辨析人性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借人生需要在艰苦条件中锤炼自己引动青少年启发自我成长的《孤独之旅》。
预习系统:这一单元作为初中阶段小说单元,单元导语已明确指出“阅读本单元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写作板块是学习缩写。综合性学习是以走进小说天地为内容。由此,根据这一单元阅读 .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编排特色, 将整体教学设计为“走进小说天地,获得成长教益”。
语文策略:本单元的整体教学,以单元目标为导向,以“小说天地,少年成长”为核心,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逐层递进的课段。第一课段“定角度,理情节",学生通读小说,以表格或示意图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学会转换视角写故事。第二课段“画环境,感心绪"。学生赏析环境描写,感受作者的心绪,体味情感。第三课段“抓细节,品人物"。学生精读小说,创建人物档案,品读人物形象。第四课段“析对比,悟主题"。学生比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分别归纳三篇小说的主旨,研讨三篇小说在主题上存在的共性特征,开展“我想对您(你)说"写信活动,表达获得的成长教益,并进行小说缩写。
[学习目标]
1.学会从线索、结构和场面的维度,借助表格或示意图.(梳理小说情节。
2..通过填写人物档案和撰写人物传记等品析人物形象
3. 比读课文,研讨小说主题的共性特征,通过写信表达获得成长的教益,学习缩写。
4.在梳理情节、品析人物与研讨小说主题的过程中,提升归纳与辩析能力。
5.借助缩写活动,锻炼有效提取重要信息和有条理地整合信息的能力,增强概括的思维技能。
6.在研读课文过程中,获得成长教益,树立“坦然接受艰苦条件的锤炼”与“要有耐是得住寂寞的毅力” 等正确的人生观。
[核心任务]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创建小说天地",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情境,在班级走廊划分出主题区. ——“小说天地·少年成长",驱动学生研读小说文本并完成转换视角的叙写故事,创建人物词汇库。写主题感悟和缩写小说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梳理情节和赏析人物的方法,发表对小说主题的看法。获得成长的启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一课段
定角度 理情节
【核心任务】
借助表格和示意图,自选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学会转换视角写故事。
【学习任务】
1.初读课文,学习从线索、场面、结构等角度梳理文章情节。
2.布置走廊文化区——“小说天地·少年成长"。
【教学课时】:3课时
【学习资源】本单元3篇课文
教学过程:
预备阶段
(一)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二)文体知识
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分类
篇幅容量: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
表现内容: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公案小说、传记小说等。
体制: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语言形式: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三)字词积累
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字词积累,集体检测。
第一课段
学校正在建设“书香校园”,九年级计划在班级走廊处创建“小说天地 少年成长”展区,布置素材源自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成果。
一、抓住“变化” 梳理情节
[活动一] 精读《故乡》
1.小黄同学发现《故乡》这篇小说主要抓住故乡的变化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示意图如下,请补充完整。(提示:画出小说中标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板书“变化”)
[活动二]精读《我的叔叔于勒》
2.小黄同学还发现《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于勒”形象前后变化很大,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示意图如下,请补充完整。(提示:勾画关键句、关键词)
去美洲前:败家子——去美洲后:有钱人——哲尔赛岛遇见后:穷苦的水手
真想揭穿前:好心的于勒 ——真想揭穿后:“这个贼”“这个流氓”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抛出问题,不解答)
[活动三]自读《孤独之旅》
3.自主阅读,重点梳理杜小康的成长过程,找出他心理变化的语句,经过讨论,梳理出心理变化的过程。
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天清晨
欣喜
“惊喜的跑过去”
方法小结:除了根据线索梳理文章情节,还可以从结构、场面的角度梳理文章情节。
二、变换角度 梳理情节
1.知识链接
方式- - :根据结构来梳理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方式二:根据场面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 -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方式三:根据线索来梳理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事件发展变化线、情感发展变化线、实物线)
[活动一]
2.精读《孤独之旅》
小张同学说,这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有鲜明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开端:家败辍学随父放鸭——陷入孤独之境
发展:芦苇荡阔感受放鸭——不堪孤独之苦
高潮:暴风雨狂寻找鸭群——承受孤独之艰
结局:鸭子长大小康成熟——享受孤独之味
[活动二]
3.自读《我的叔叔于勒》
小张同学说,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小组合作 集体展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三.学习评价
请从本单元的小说中任意选出一篇,转换视角写故事,如通过水生或宏儿的视角来写故乡等,300字左右,完成后评选出最优秀的5篇,在“小说天地·少年成长”专栏展出。
第二课段
画环境 感心绪
【核心任务】
借助表格,赏析环境描写,感受作者心绪,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任务】
赏析环境描写,感受作者心绪,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任务】
1.细读课文,赏析环境描写,感受作者心绪,体会作者情感。
2.布置走廊文化区——“小说天地·少年成长"。
【教学课时】:2课时
【学习资源】本单元3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曹文轩
二、 [活动一] 精读《故乡》
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往往借助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分别用两三个词概括其特点,体会作者在自然环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情
2.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预设: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了人物形象。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现实中的故乡每况愈下,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小说主题。
三、[活动二] 精读《我的叔叔于勒》
[环境描写]
2.本文中对环境的描写不多,但每一-处都有着其独特的作用。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环境描写的句子
概括其特点
人物心绪
遇“于勒”前
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轻快明丽
欢快
遇“于勒”后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凝重
失望、沮丧
四、[活动三] 自读《孤独之旅》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极具诗意,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具体起什么作用呢?.
相关语句
小结: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诗意流淌,突出“孤独”的意境,为人物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背景。鸭群、芦荡、暴风雨展现了杜小康的成长环境,也见证了杜小康的成长。
五、学习评价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说一切景物均会引起作者情感的变化,作者付诸笔端,形成景语,此番景语便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情与景,景与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第8周的时候,我们学校开展了“大美巫山.我的家乡”时政评论课,同学们在课堂上讲述了巫山之美,但同学们意犹未尽,请你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手法,以“我爱我家.醉美巫山”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我们的家乡,300字左右。
组长评选佳作5篇,在“小说天地·少年成长”专栏展出。
第三课段
抓细节 品人物
【核心任务】
学习赏析人物的方法,填写人物档案,品读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
1.再读课文,学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读人物形象。
2.布置走廊文化区——“小说天地·少年成长"。
【教学课时】:3课时
【学习资源】本单元3篇课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精读《故乡》 品读“闰土”“杨二嫂”“人物群像”
一、杨二嫂的形象
1.找出描写杨二嫂的片段
同学们,阅读《故乡》后,我们都认为那个像圆规一样的杨二嫂特别好笑。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的句子,圈点批注,然后对照图表,完成人物档案。
杨二嫂 人物档案表(配图)
“我”孩提时代的豆腐西施
“我”眼前的“圆规”
描写的语句
人物形象
描写的语句
人物形象
外貌
擦着白粉,年轻美丽
端庄文静
凸颧骨,薄嘴唇、高底小脚
泼辣、尖酸刻薄、自私、贪婪、搬弄是非
语言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动作
终日坐着
絮絮地说 ,塞手套进裤袋,飞也似的跑了
神态
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
心理
想占便宜
2.讨论杨二嫂变化的原因
在“我”离开故乡的二十余年里,是什么原因导致杨二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预设: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劣根性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讨论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
小说设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预设: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揭示人性的丑恶;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农村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萧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二、闰土的形象
1.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片段
作者用先声夺人的写法让我们认识了可笑的“圆规”杨二嫂,在“哀其不幸”之余,也让我们对她的变化深表同情。对于闰土,作者可谓浓墨重彩,刻画得生动形象。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片段,对照图表,完成人物档案。
闰土 人物档案表(配图)
少年闰土“小英雄”
中年闰土“木偶人”
描写的语句
人物形象
描写的语句
人物形象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开朗、朝气蓬勃、热情、纯真、有勇有谋、友好、无忧无虑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苍老、贫困、饱经沧桑、迟钝麻木、痛苦难言、与我有了隔膜、寄希望于神灵
语言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称呼“我”为老爷;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动作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他拣好了几件东西
神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心理
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三、故乡的人物群像
文中既有如杨二嫂、闰土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刻画,也有人物群像的展示。找出人物群像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预设:第77段,启程之日,“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这样的一群来客,真诚惜别送行的少,贪图东西的多。简单的几笔勾画,让读者感受到人情的冷漠,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作者对故乡的失望、悲哀以及离别的伤感等都包含其中。
四、学习评价 ——人物速写,学以致用
小说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活人物,反映现实生活。
请以小说中的宏儿和水生为对象,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再现宏儿和水生若干年后相逢的场景。
[活动二]
自读阅读 品读人物形象
一、学生自主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根据前文的学习经验,分析概括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我”的性格特点,制作人物档案,集体展示。
二、学生自主阅读《孤独之旅》,根据前文的学习经验,分析概括主要人物“杜小康”的性格特点,制作人物档案,集体展示。(提示:杜小康的语言不多,一共四句,每句话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学法指导]
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三、学习评价
投票评选出最优秀的5份人物档案,布置走廊文化墙“小说天地.少年成长”。
第四课段
析“对比” 悟主题
【核心任务】
合作探究,归纳小说主题,探讨三篇小说的共性,开展“我想对您说”写信活动,布置走廊文化区。
【学习任务】
1.悟读课文,抓住“对比”和文章抒情议论句,归纳小说主题,探讨三篇小说的共性。
2.布置走廊文化区——“小说天地·少年成长"。
【教学课时】:2课时
【学习资源】本单元3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归纳主题
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为主题服务的。
[活动一] 精读《故乡》
1.根据前面所学,梳理小说中的“对比”,画出思维导图,探究小说主题。
背景链接:1898年,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瓜分中国,“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先生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他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那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当时连年混战,对老百姓的盘剥十分严重。儿时的伙伴章运水专程从海边农村来看他,鲁迅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儿时伙伴、乡邻同自己的巨大隔膜,引起他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同时激起了他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提示:故乡之景 故乡之人 人物关系 “我”的情感)
2.追问:
出示:“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辛苦展转的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 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
一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二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
三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和势利。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出示: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明确:把希望比作路,人们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就要“走”(探索实践),表现了作者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和相信希望必定会实现的信心。
3、填空归纳
小说以主人公“我〞回故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现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衰败的景象,与其形成对比的是理想中美丽的故乡,强烈的对比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方法小结
如何把握小说主旨?①揣摩文眼信息;②感知艺术形象;③把握情感线索;④体悟创作意图。
[活动二] 精读《我的叔叔于勒》
1.根据前面所学,梳理小说中的“对比”,画出思维导图,探究小说主题。
提示:
于勒形象的前后对比。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菲利普夫妇与“我”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
菲利普与妻子克拉丽丝两人性格之间的对比。
千种花钱计划与舍不得十个铜板的对比。
哲尔赛旅行出发与将到达时对岛屿景物描写的对比。
2、追问:谁才是主人公?
明确:这篇小说虽然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而事实。上却重在表现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并且是通过菲利普夫妇来揭示文章主题的,所以说菲利普夫妇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学法指导]
如何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首先确定整个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然后在整个故事中找到一条叙事线索,在这条叙事线索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或者是说作者着墨最多的(正、侧面描写均可),并且符合中心思想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了。
4、填空归纳
《我的叔叔于勒》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变化的故事,前后的巨大反差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心酸的同情。
[活动三] 自读《孤独之旅》
1.根据前面所学,梳理小说中的“对比”,画出思维导图,探究小说主题。
(小组展示)
2.填空归纳
本文通过写杜小康家道中落随父放鸭的故事,让读者产生了关于成长的思考。告诉青少年:人生需要在艰苦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才能长大成人。
二、比读研讨
阅读本单元三篇小说可以发现世界,认识社会,推动自我成长。请从自我成长的角度,探讨这三篇小说在主题上存在的共性特征。
四、学习评价
作为少年的你,是不是也像文中的少年一样,对社会或人生存有困惑 请以“我想对您(你)说”为题,以初三学子的身份,给本单元所学三篇小说的作者或小说中的人物写一-封信,结合自已的生活_体验,谈一谈你阅读小说后解决了成长中的哪些困惑,或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300字左右,评件出优秀信件走廊文化墙“小说天地 少年成长”栏目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