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诗深浅色,惟歌生民病——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选自于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唐诗三首》,本课共有三篇文言文:《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这三首诗均有较强的叙事性,且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赏析诗歌名句,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3.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4.感受卖炭翁悲惨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赏析诗歌名句,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2.教学难点:感受卖炭翁悲惨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师统计学生初读后的问题,如下所示:
1.如何描写卖炭翁老人的呢?
2.为什么卖炭翁不反抗呢?
3.半匹红纱一丈绫值多少钱?
4.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5.作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要写此文?
(注:第一课时解决字音字意和句意,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等)
(一)作者在文中对卖炭翁的态度是什么?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明确:可怜
(二)作者可怜卖炭翁什么?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并进行分析。
1.伐薪苦——伐薪烧炭南山中。
2.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生活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运炭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5.被掠苦——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三)作者是如何描写卖炭翁的可怜之处呢?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并用一组反义词来概括。
通过衬托手法,表现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以此表达对卖炭翁的可怜和同情。
外貌:(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明与暗
语言:(宫使)口称敕
叱牛
言与默
动作:(卖炭翁)伐、烧、驾、歇
(宫使)翩翩、把、回、牵、使驱、系
快与慢 高与低
心理:(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寒与热
(四)既然卖炭翁如此悲惨可怜,为什么他都不反抗呢?
卖炭翁的不反抗,其实可以侧面反映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个人的悲剧——社会的压迫)
社会背景:中唐时期出现了宦官专权、危害宫市的现象——中唐时期,强买强卖+压价收购+以物充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原来,导致卖炭翁悲剧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而且是中唐时期以皇帝为主的昏庸的统治集团。正是因为皇帝的昏庸才有了宦官专权,才有了他们的僭越行为,把控宫市的采购权,直接从普通百姓的买卖行为中渔利。
假设卖炭翁奋起反抗会如何?
《顺宗实录》:“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明确:即使卖炭翁反抗了,也无法改变社会的现状。
(五)作者为何要写这首诗?
白居易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创作主张,“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这使得他和他的作品成为闪烁在文学历史天空中的一抹暖色,即使穿越千载,依旧温暖人心。
白居易的身份:
因为作者是文人,文中会有经过艺术处理的文字;因为作者是官员,文中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正如蒋勋教授所说,“ 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而不是仅仅去歌功颂德”。
满诗深浅色,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卖炭翁》里,我们看到了卖炭翁的“暗色”——生命的悲苦底色
宫室使者的“亮色”——统治者的掠夺本色
白居易的“暖色”——“惟歌生民病”
(六)作业设计:
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把《卖炭翁》改写成一则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