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3:5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从本单元文本特点、读写实践和目标定位来看,在课程内容上同时属于发展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关于爱国故事,两个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提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指出:“学习具体、清楚、生动地讲述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出:“ 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华敬之情。”关于书信撰写,“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有这样的表述:“学习写留言条、请假条、短信息、简单书信等日常应用文,注意称谓和基本格式,文明礼貌地进行交流。”单元学习,重在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在相应的主题情境中开展语言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本单元文本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编排有《古诗三首》(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李清照《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还有一篇作为“阅读链接”的《难忘的一课》。
《古诗三首》中《出塞》《凉州词》是边塞诗,《夏日绝句》是怀古诗。《出塞》被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边塞诗人王昌龄借此诗表达了对前朝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凉州词》由另一位边塞诗人王翰创作,诗中描写了戍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精忠报国、英勇无畏的豪迈之情。《夏日绝句》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南渡之后所写的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个人与祖国民族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记叙文,采用倒叙手法,记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华不振”这两件事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家国情怀。《梅兰芳蓄须》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历,选取多个事例,逐层推进,讲述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故事,赞扬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本单元的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的延安精神。
语文要素一: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训练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曾在三下第八单元有所涉及,当时只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在本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述两个单元的课文,从头到尾都只讲一件事,学生在把握起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相对容易。到了本单元,一篇课文中同时讲了几件事,学生要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再把每件事连起来,把握文章的意思。可见,能力训练在逐步提升。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重点训练这种能力,到《梅兰芳蓄须》时练习运用。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向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中年级的重要能力训练点。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是针对“多件事”的故事文本的。学习实践中,把握“多事件”文本的主要内容,除了厘清讲了那几件事,还可以根据文本的其他方面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平台”中,就指出,可以根据题目提示,可以弄清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交流平台”中列举之外,应该还可以根据中心句来概括。
语文要素二:学习写书信
写信,在过去是非常常见的通讯方式。但是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书信的很多功能逐渐被信息、电话等代替。那么,写信还有它现实存在的意义吗?是有的。有时,人与人的交流,需要这样有温度的表达方式,能够一个字一个字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课文的写法与书信格式要求上看,本单元的习作和阅读训练要素好像没有关联。但是,学生从单元课文中读到的爱国故事和感受到的爱国情怀,是可以很自然地成为信中交流的内容之一。这种内容上的联系,也是读写互促的一种方式,阅读为习作提供素材,习作促进文本阅读理解的内化。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有之前三年级的基础,重难点应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上。本单元课文所写的内容与四年级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借助相关资料,进行补充,拉进学生与人物、精神的时空,而且该要素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相应具备的本单元的语文能力层级见教材分析纵向表。
单元目标
1.正确认识及书写本单元生字、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5.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情怀。
6.能正确书写信封,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在内容中写清自己的读书目的,将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正确用于习作中。
单元学业质量标准:
1.通过形声字、换偏旁、形近字、词语归类法、组词法、词义辨析法等方法,认识书写本单元重点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2.通过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体会爱国情之后,能字音准确背诵三首古诗,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地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通过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关注课后习题和课前导读,学会抓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通过品读课文、交流平台,知道可以借助题目提示,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多件事可弄清楚每件事,在连起来说一说,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5.借助网络,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情怀。
6. 在习作中,能正确书写信封,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在内容中写清自己的读书目的,将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正确用于习作中。
学习活动一:概览篇章页,明主题
学习提示一:聊聊心目中的英雄
导语: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的世界,分享那些激励我们成长的故事吧!
1.分享英雄故事
学生活动:每位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轮流上台分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及其杰出事迹。可以是历史上的伟人,也可以是当代的楷模。
教师评价:“你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的伟大与不凡,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2.形容英雄品质
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提供一些形容英雄品质的词语,如“英勇无畏”、“坚韧不拔”、“舍己为人”等。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用这些词语或自己积累的词汇来形容刚才分享的英雄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
通过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英雄的概念,感受英雄的精神力量,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提示二:认识本单元英雄
导语:
"了解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后,我们再来看看本单元将要学习的英雄们。他们同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和百年初心。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1.解读篇章页
出示单元篇章页,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2.学习课文目录
出示单元课文目录,简要介绍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学生活动:初步认识本单元中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设计意图:
通过解读篇章页和学习课文目录,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目标,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学习活动二:走进课文感受英雄情怀
“诗韵传情,共鉴爱国志”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理解并感受古代诗人对国家的深情与热爱。
2.掌握《出塞》、《夏日绝句》和《凉州词》三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诗句中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通过想象画面和比较学习,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融情抒写,表达个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看法。
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以笔为剑,抒发着对国家的深情与热爱。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三首》的世界,通过《出塞》、《夏日绝句》和《凉州词》这三首经典之作,感受古代诗人那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在诗韵中漫步,共同鉴赏那份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吧!”
一、字海探秘,筑基爱国情
1. 自主预习,标注生字词
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 掌握生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词,讲解字音、字形、字义,并引导学生联系诗句理解其语境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进行朗读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3. 评价反馈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即时反馈,查漏补缺。
二、触摸诗人笔下的爱国情
1. 初读古诗,聚焦人物
学生读诗题,教师介绍边塞和凉州的地理位置,以及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感知。
2.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学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理解“征人”“鬼雄”等词语的意思,逐步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诗句传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3. 聚焦人物,想象画面
结合课后第二题,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如战士们守卫边疆的英勇、项羽自刎的悲壮等。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然后全班分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合作,比较学习
学生分组比较《出塞》和《凉州词》两首古诗中人物和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写在学习单上。
小组代表分享比较结果,全班讨论,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5. 融情抒写,表达情感
教师引入《乌江亭》作为拓展,介绍李清照及其时代背景。
假设学生是李清照,目睹一幕幕悲惨的场景(如项羽自刎),鼓励学生提笔写下自己想对项羽说的话。
学生分享自己的抒写内容,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三首古诗中的生字词,还深入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古代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读书报国,少年有担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周恩来总理的爱国之志,感受其少年时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培养学生通过事件梳理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并学会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
3.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及其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4.指导学生明确个人读书目的,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人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将走进周恩来总理的少年时代,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去感受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关于周恩来的资料,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对周恩来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伟人的故事和分享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任务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分享对周恩来的了解,教师适时补充,引出课题。
任务二:明事件,理因果
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少年周恩来经历的三件主要事件。
梳理事件:借助课堂作业本,学生尝试梳理这三件事件,并简要概括。
交流平台:小组讨论这三件事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体现了周恩来的爱国之志。
设计意图:通过事件梳理和因果分析,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周恩来爱国情感的理解。
任务三:捕捉镜头,感受“中华不振”
默读重点段落:学生默读11-17自然段,捕捉最能反映“中华不振”的镜头。
写感受:在相应的镜头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中华不振”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捕捉镜头和写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屈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任务四:明晰背景,深入理解
借助资料: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
指导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大江歌罢掉头东》,感受周恩来总理的豪情壮志。
写读书目的: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身实际,明确个人读书目的,并写清楚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明晰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原因的理解;通过朗读和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在梳理事件、捕捉镜头、写感受等环节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和表达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成果性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书目的及理由,评价其是否真正理解了周恩来的爱国之志,并能否将其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
总结:希望孩子们都能够明确个人读书目的,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传承,国粹显忠诚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资料,了解梅兰芳先生的生平及“蓄须”的深层含义,体会其爱国情怀。
2.默读课文,运用表格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具体方法,并能借助图表讲述主要内容,提升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
3.深入理解课文第3-4段,分析梅兰芳在此过程中遭遇的危险与困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
4.借助历史资料,探讨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评价梅兰芳作为艺术家的品质,体会其“民族气节”。
5.自主阅读《难忘的一课》,运用表格提炼主要人物与事件,进一步巩固文章内容的把握方法。
教学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艺术家以他们的才华和品格,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要走近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他不仅以京剧艺术闻名遐迩,更在国家危难之际,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展现了艺术家的忠诚与担当。那么,梅兰芳先生是如何在特殊时期坚守自己的信念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梅兰芳蓄须》。”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梅兰芳的成就与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任务一:初识梅兰芳,理解“蓄须”
1.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梅兰芳资料,教师补充。
2.解释“蓄须”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深意。
任务二:梳理方法,讲述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用表格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本第三题,并邀请几位学生借助图表讲述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与讲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其信息整合与口头表达能力。
任务三:体会危险,批注感悟
1.默读课文第3-4段,学生思考并标注梅兰芳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危险与困难。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并讨论这些危险与困难对梅兰芳的影响。
鼓励学生做批注,记录个人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笔记能力。
任务四:了解背景,评价品质
1.借助历史资料,简要介绍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
2.引导学生讨论并评价梅兰芳作为艺术家的品质,特别是其“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背景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梅兰芳的行为选择,同时培养其历史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任务五:自主阅读,把握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难忘的一课》,运用表格提炼主要人物与事件。
分享阅读成果,教师适时点评与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与实践,巩固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培养其独立阅读与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各个任务中的参与度、合作情况、思维深度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成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表格梳理、讲述内容、批注感悟及阅读成果展示,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信息整合能力及表达能力。
追寻延安,精神永传承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定位、诗歌阅读与歌曲欣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延安及其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深入理解》中的四个代表性地方及其典型人物和故事,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
3.探寻延安精神的内核,探讨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挂图或电子版、课前收集的关于延安及延安精神的歌曲、视频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延安革命历史的短片或图片,简述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课题《追寻延安,精神永传承》。
二、祖国版图里寻延安
地图定位:请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延安的位置,并请几位学生上台指出并简单介绍延安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背景介绍:教师补充介绍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优美诗歌里寻延安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提炼信息: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中提到的四个代表性地方(如杨家岭、枣园等)及其典型人物和故事。可分组讨论后分享。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感受,体会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理想。
四、悦耳歌曲里寻延安
歌曲欣赏:播放课前收集的关于延安及延安精神的歌曲,如《南泥湾》、《东方红》等,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中的情感与故事。
歌曲解析: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简述歌曲中唱的是怎样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与延安精神的联系。
情感表达:听着这样的歌曲,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延安精神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与感激。
五、探寻延安精神的内核
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学习,小组讨论延安精神的内核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
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并补充,凝练出延安精神的核心要素,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行动指南:小组讨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追寻和传承延安精神?可以从学习、生活、工作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六、总结提升,情感升华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心得体会,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延安精神。
2.收集更多关于延安及延安精神的歌曲、故事等资料,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