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十九课《敕勒歌》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敕勒歌》作为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经典古诗,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知识,更在于通过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操。本课通过两课时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的理解逐步深入到对整首诗意境的把握,旨在使学生能够在诵读中感受草原的辽阔与壮美,体会牧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材通过丰富的插图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材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想象诗中的画面。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注重了对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创作,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敕勒歌》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画面等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朗读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阅读和表达。然而,他们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层次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相对浅显,需要教师通过逐步引导和深入解读,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古诗的深刻感知。此外,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如写短文描述草原风光等,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敕勒歌》的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 通过朗读和背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牧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行为: 以轻松的语气开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那里牛羊成群,天空特别高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这样美丽景色的古诗——《敕勒歌》。” 板书课题《敕勒歌》,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行为: 坐姿端正,目光专注地听老师讲述,并跟随老师齐读课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老师,敕勒是什么意思呀?”
教师:“问得很好!敕勒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擅长骑马放牧,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敕勒歌》就是他们歌唱自己家乡的一首歌。”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0分钟) 教师行为: 出示古诗《敕勒歌》全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 引导学生圈出生字“敕、勒、川、阴、山”,并逐一讲解生字的读音、部首、组词。 特别强调“敕”字的读音(chì),以及“川”字在古诗中代表广阔的平地。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认真听老师讲解生字,跟读生字的读音,并尝试组词。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敕勒川’的‘敕’字,念chì,谁能用这个字组个词?”
学生:“敕令。”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10分钟) 教师行为: 示范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重音,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尝试划分古诗的节奏,并再次朗读。 学生行为: 认真听老师朗读,模仿老师的停顿和重音。 尝试自己划分节奏,并再次朗读古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注意停顿哦!”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0分钟) 教师行为: 出示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草原的特点。 结合插图,讲解“敕勒川,阴山下”所描绘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那片辽阔的草原上。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草原的特点。 想象自己站在草原上,感受那份宽广和自由。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片草原多美呀!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敕勒川,阴山下’,你会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我会看到远处的山连绵起伏,脚下的草地一望无际,感觉心胸都开阔了许多。” 五、学习生字书写(10分钟) 教师行为: 在黑板上示范书写“阴”和“山”两个生字,边写边讲解笔顺、笔画占位和关键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六、书写练习与反馈(10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书写任务:“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本,按照我刚才示范的笔顺和占位,认真书写‘阴’和‘山’这两个字,每个字写三遍。” 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纠正不良的写字姿势和错误的笔顺。 邀请一位书写规范的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给予表扬,以此激励其他学生。 学生行为: 拿出练习本和铅笔,按照老师的示范开始书写“阴”和“山”两个生字。 书写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书写完成后,自我检查笔顺和占位是否正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修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巡视时):“小明,你的写字姿势很端正,继续保持哦!” 小明(微笑):“谢谢老师!” (邀请学生展示作品) 教师:“小红,你的字写得真漂亮,特别是‘山’字的最后一笔,很有力。大家都要向她学习。” 小红(羞涩地):“谢谢老师夸奖,我会继续努力的。” 七、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敕勒歌》这首古诗,认识了5个生字,会写了2个生字,还初步感受了古诗的韵律美和草原的辽阔美景。希望大家回家后能继续朗读这首古诗,并尝试背诵。”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将《敕勒歌》朗读给家人听,并请他们猜猜这首诗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同时,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本课生字的练习题。” 学生行为: 认真听老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并记住老师的要求。 拿出练习册,准备记录作业内容。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记住了吗?回家后要完成哪些作业?” 学生(齐声):“记住了!朗读《敕勒歌》,做练习册上的生字练习题。” 教师:“很好,期待大家明天的表现。下课!” 学生:“老师再见!”(收拾文具,有序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和古诗朗读:“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敕勒歌》并认识了几个生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学生齐读)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敕勒歌》,进一步感受诗中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行为: 坐姿端正,齐声朗读古诗。 集中注意力,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敕勒川’在哪里吗?”
学生:“在阴山下,那里有广阔的草原。” 二、深入解读,感受诗意(15分钟) 教师行为: 分句讲解诗意,结合插图和多媒体资源展示草原风光。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牧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什么诗人会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形容草原呢?” 学生行为: 认真听老师讲解,结合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天苍苍,野茫茫’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 三、朗读背诵,深化理解(10分钟) 教师行为: 示范朗读,注意情感投入和节奏把握。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鼓励学生尝试背诵古诗,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行为: 认真听老师朗读,模仿老师的语气和节奏。 分组朗读,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共同进步。 尝试背诵古诗,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来试试背诵一下这首诗?”
学生(举手):“敕勒川,阴山下……”(流利背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想象(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中的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歌唱。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站在草原上,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想象活动,沉浸在草原的情境中。 小组讨论时,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代表小组分享时,大胆表达,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明,你来说说看,如果你站在草原上,你会看到什么?”
小明:“我会看到蓝天白云下,一群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远处还有几座连绵起伏的山。”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了《敕勒歌》,感受了草原的辽阔美景和牧民的幸福生活。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热爱大自然,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想象中的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同时,请继续背诵《敕勒歌》。” 学生行为: 认真听老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并记住老师的要求。 拿出作业本,准备记录作业内容。 六、作业指导与示范(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继续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详细指导如何完成课后作业。 “同学们,关于今天的作业,我想给大家一些具体的建议。首先,当我们写短文描述草原风光时,可以尝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入手。比如,你可以想象自己站在草原上,脚下的草地是柔软的,微风吹过,带来一阵阵青草的香气;抬头望去,蓝天如洗,白云悠悠;耳边似乎还能听到牛羊的叫声和远处牧民的歌唱。把这些感受都融入到你的文字中,让读者仿佛也能身临其境。” 接着,教师可以简单示范一段开头:“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天空是那么高远,蓝得让人心旷神怡。几朵白云悠闲地飘着,像是给这绿色的画卷添上了几笔洁白的点缀。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是大自然最纯净的味道……”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倾听教师的作业指导,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点。部分学生会根据教师的示范开始构思自己的短文开头。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华,你能试着根据我刚才的描述,开头写一句话吗?” 小华(思考片刻后):“在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我仿佛能听见风在低语,看见草在舞蹈。” 教师(微笑点头):“很好,小华,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继续保持。” 七、课堂反馈与激励(3分钟) 教师行为: 在即将结束课程之前,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激励。 “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从朗读到讨论,再到想象和表达,我看到了你们对《敕勒歌》的深刻理解和对草原美景的无限向往。希望你们回家后能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在下次课上听到你们精彩的分享。记住,每一份努力都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知识的海洋。” 学生行为: 学生们受到教师的鼓励,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纷纷表示会认真完成作业。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有信心完成今天的作业吗?” 学生(齐声):“有!” 教师:“非常好,下课!” 学生:“老师再见!”(收拾文具,有序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