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品析议论语言专题复习 课件+导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品析议论语言专题复习 课件+导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5:48: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议论文品析议论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复习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一、回顾教材,考点溯源。
册数 课文 考点溯源
七上 《纪念白求恩》
七下 《最苦与最乐》
八上 《孟子》二章
八下 《最后一次讲演》等四篇演讲词
九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九上 《怀疑与学问》
通过以上梳理,我发现: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品味句中加点词,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析议论语言 结论:
答题思路:
2.《不求甚解》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了。
句中加点的关联词是什么关系?它们有何作用?
品析议论语言 结论:
答题思路:
3.《怀疑与学问》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上面语段中三个动词“怀疑”“ 思索”“ 辨别” 能调换顺序吗?
品析议论语言 结论:
答题思路:
4.《谈读书》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品析议论语言 结论:
答题思路:
5.《谈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说说上面这几个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品析议论语言 结论:
答题思路: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开头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简要分析上面语段中“总”“只”“一味”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2.阅读《纪念白求恩》,品味下面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 阅读《怀疑与学问》,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4.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思考: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 阅读《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回答问题。
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闫晗
①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善良”这个词变得有点意味深长,似乎暗含着软弱可欺的意思。其实“善良”是个很有分量的词,善良的人并不软弱。
②意大利哲学家皮耶罗 费鲁奇写了一本书《心灵革命:19个改变人生的善意法则》,他详述了诚实、正念、同理心、慷慨、信任等19个善意法则,融合哲学、心理学以及科学实证研究成果证明:真正的善意,是一种强大真诚而温暖的生存方式。我们选择善良并不因为它正确,也不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而只是因为善意让人容易幸福,对自己的存在更加满意。
③很多人对善良有抵触情绪,可能是把善意误会成软弱,因为软弱有时会伪装成善良的样子,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本想拒绝却答应,表示赞同是因为想做好人,因为害怕而默许。一味地妥协和顺从,自私自利的礼貌、虚伪的礼节以及违心的善意都跟善良没关系。真正的善意会给人带来能量的流动和生命的力量。
④皮耶罗认为帮助他人会使人展现出最好的自我,即使小事也是如此。他家附近有个声名狼藉的邻居,大家都敬而远之。有一天他匆匆忙忙开车去赴约,刚出门轮胎就爆了,换轮胎时发现千斤顶也坏了。正好那个邻居开车经过,主动提出帮助他。此刻,这位邻居不再是神情阴冷的模样,而是露出微笑,流露出善意。在帮助别人时,邻居展现出最好的自我,这一面很少有人发现。关心别人的困境并伸出援手,可以通向自由。
⑤不过,善良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世界,你捐出去的善款可能被挪用,你在海滩上捡起一个塑料瓶,还会有人再丢下十个。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和存在方式。付出温暖的人,不会感到寒冷。为某个个体带去一点美好,就已经是胜利,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变得充盈而美好。
(《中国青年报》2020年06月30日11版)
【小试牛刀】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的作用。
一味地妥协和顺从,自私自利的礼貌、虚伪的礼节以及违心的善意都跟善良没关系。
2. 阅读《“简单”的力量》,回答问题。
“简单”的力量
①也许,实现梦想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很多时候,只要理想坚定、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
②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述,从西蜀到南海,路途有数千里之遥,久欲买舟而下的富僧终未成行,而贫僧却仅凭“一瓶一钵”实现了往返。简单的力量,首先源自一颗纯粹的心灵。相信自己、重视内因、勇毅笃行,才更可能找到通往成功之路。
③有人说,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但怎样才能做到简单?欲望浓稠者做不到简单,被浮华束缚内心者也做不到简单。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爱因斯坦坚信,“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裨益”。“简单化”,本质在于摆脱外物纷扰、避免枝蔓纠缠,是追求“用心一也”的过程。把“简单”这种生活智慧付诸实践,往往能激发出不凡的力量。
④简单是专注的前提,而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保证。据说有人问牛顿,“人人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只有你发现了万有引力?”牛顿回答:“因为我的心总是盘算着要去发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邀参观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原本陪同他的罗丹一看到作品,立即忘记了客人的存在,沉醉到创作之中,好像整个世界已经消失了。“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因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才让牛顿、罗丹攀登上科学、艺术的巅峰。
⑤生活的道理与此类似,需要人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进而全力以赴。现实中,处身信息芜杂、诱惑渐增的环境,一些人如同柳宗元笔下背负了过多负担的小虫子那样,患上了一味追求获取的“肥胖症”,逐步丢弃了专注的能力、简单的乐趣。而保持专注的定力、远离见异思迁的陷阱,就必须学会做“减法”和“除法”。
⑥人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置身社会关系网,人们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或物发生着关联。如何理顺关系,让人际交往清清爽爽、让心绪意志不为外物所役,考验着个人的智慧与心性,也检验着人生的高度与广度。譬如,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铁布衫”,实则使自己成为提线木偶,很容易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最终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说到底,做简单的人,似易实难;但保持简单、涵养定力,人生之路反而更从容。
⑦简单的背后,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阅读《做一颗彩色的露珠》,回答问题。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第④段中“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后面四个分句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中考复习专题--品析议论语言
一、回顾教材,考点溯源
册数 课文 考点溯源
七上 《纪念白求恩》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七下 《最苦与最乐》 阅读时领会那种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八上 《孟子》二章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诵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八下 《最后一次讲演》等四篇演讲词 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说服力,演讲者往往借助一些语言技巧。仔细品味四篇演讲词的语言,说说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
九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九上 《怀疑与学问》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我的发现
◎议论文对语言品味的要求,重点在表达的准确严密和生动形象上。
◎常见的问法有:
①品味下列词语,说说有什么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词语或句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③本文语言有××特点,试举例并加以分析。
④加点词是否太绝对了?为什么?
【案例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抓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可能”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可能”是副词,表猜测,是“也许”的意思,这里表明作者对“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并不太确定,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思路:
①解词;
②代入句中的意思(论述了┉┉);③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抓修饰成分,品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案例2:《不求甚解》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了。
句中关联词是什么关系?它们有何作用?
“如果┉┉那么┉┉就┉┉”表假设,突出强调了“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因为”表原因,具体阐释了“为什么都毫无意义了”。这些关联词的使用,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
抓表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
抓关联词语,品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答题思路:
①判断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关系;
②分析其表达效果。
案例3:《怀疑与学问》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怀疑”“ 思索”“ 辨别” 能调换顺序吗?
这段话中的三个动词之间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因为它们体现作者思维的过程,一步比一步深入。它们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只有怀疑,才会思考,思考之后才会辨别。如果调换了顺序,就违反常规,不符合人的逻辑认识了,所以不能调换。这三个动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抓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的词语或句子
抓逻辑词句,品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答题思路:
①表态;
②解释词语或句子;
③阐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时间先后顺序或内在逻辑关系,强调其层次性;
④如果调换顺序会怎样;
⑤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
案例4:《谈读书》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天生才干”比喻成“自然花草”,形象地阐发了“读书可以补先天之不足”这一观点。比喻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也增强了文采,使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抓运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抓修辞手法,品议论语言的生动性
答题思路:
①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②生动形象地论述了┉┉;
③使┉┉显得通俗易懂。
案例5:《谈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上面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六个句式相似的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既一气呵成又生动鲜明地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作用,极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抓排比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特殊句式
抓特殊句式,品议论语言的强气势
答题思路:
①运用什么句式;②有何表达效果。
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强调了┉观点;
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观点;
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强烈,突出强调了┉观点。
归纳策略
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议论文的语言:
1.抓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品味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2.抓表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品味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3.抓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的词语或句子,品味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抓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5.抓排比句、反问句等特殊句式,品味议论文语言的气势。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总”“只”“一味”三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充分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嘲讽态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三个副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2.《纪念白求恩》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品味上面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此处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3.《怀疑与学问》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任意调整。因为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修正”的前提。 如果调整了就不能体现“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所构成的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任意调换顺序。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
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本文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如“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比作“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爱、恨等经历都会在精神的小屋里留下印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 阅读《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的作用。
一味地妥协和顺从,自私自利的礼貌、虚伪的礼节以及违心的善意都跟善良没关系。
参考答案
“一味”限定和描述了“妥协和顺从”的状态,不是偶尔,而是一种经常性的惯性行为,这种状态下的妥协和顺从与善良无关,隐含了一层意思,如果偶尔妥协和顺从也许是善良的表现。这个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阅读《“简单”的力量》,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铁布衫”,实则使自己成为提线木偶。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圈子”“靠山”比作“金钟罩”“铁布衫”,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那些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挟裹下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使道理通俗易懂。
3.阅读《做一颗彩色的露珠》第④段,回答问题。
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后面四个分句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安静环境能使人的内心安静;这样才能思考,延伸思维;思考有所得,能提升境界;最后让我们成为高贵而有素养的人。这四个分句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调换了位置就不符合逻辑,因此不能调换位置。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归纳总结
品析议论语言
抓修饰成分,品议论语言的准确性
抓关联词语,品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抓逻辑词句,品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抓修辞手法,品议论语言的生动性
抓特殊句式,品议论语言的强气势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议论文品析议论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复习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导入语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论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得当,而且语言严密、流畅、无懈可击,我们常常谈到一些令我们难忘的语句,它们有的手法独到,有极强的表现力;有的内涵丰富、富有深意,让我们获益匪浅;有的幽默诙谐,极具感染力。所以,在议论文阅读中,语言的品析也是比较重要的题型。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有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鲜明性、概括性等特点。
2.考点探源
(1)请回归七八九年级课本,参考课后“思考探究”或“阅读提示”梳理下表。
册数 课文 考点溯源
七上第四单元 《纪念白求恩》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七下第四单元 《最苦与最乐》 阅读时领会那种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八上第六单元 《孟子》二章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诵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八下第四单元 《最后一次讲演》等四篇演讲词 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说服力,演讲者往往借助一些语言技巧。仔细品味四篇演讲词的语言,说说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
九上第二单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九上第五单元 《怀疑与学问》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3.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
(1)议论文对语言品味的要求,重点在表达的准确严密和生动形象上。
(2)常见的问法有:
①品味下列词语,说说有什么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词语或句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③本文语言有××特点,试举例并加以分析。
④加点词是否太绝对了?为什么?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归教材,再次细品议论文的语言,进而归纳这一考点的解题策略吧!
(一)以文析法
案例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品味句中加点词,体会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可能”是副词,表猜测,是“也许”的意思,这里表明作者对“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并不太确定,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归纳要点:抓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品味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尤其是副词,如表示范围的“都”“只”“少数”“个别”等,表示程度的“很”“最”“尤其”等,表示语气的“绝对”“一定”“可能”“或许”等。
答题思路:①解词;②代入句中的意思(论述了┉┉);③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案例2:《不求甚解》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了。
句中加点的关联词是什么关系?它们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如果┉┉那么┉┉就┉┉”表假设,突出强调了“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因为”表原因,具体阐释了“为什么都毫无意义了”。这些关联词的使用,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
归纳要点:抓表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品味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答题思路:①判断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关系;②分析其表达效果。
案例3:《怀疑与学问》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上面语段中三个动词“怀疑”“ 思索”“ 辨别” 能调换顺序吗?
参考答案:
这段话中的三个动词之间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因为它们体现作者思维的过程,一步比一步深入。它们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只有怀疑,才会思考,思考之后才会辨别。如果调换了顺序,就违反常规,不符合人的逻辑认识了,所以不能调换。这三个动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归纳要点:抓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的词语或句子,品味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答题思路:①表态;②解释词语或句子;③阐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时间先后顺序或内在逻辑关系,强调其层次性;④如果调换顺序会怎样;⑤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
案例4:《谈读书》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这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天生才干”比喻成“自然花草”,形象地阐发了“读书可以补先天之不足”这一观点。比喻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也增强了文采,使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归纳要点:抓运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答题思路:①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②生动形象地论述了┉┉;③使┉┉显得通俗易懂。
案例5:《谈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说说上面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六个句式相似的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既一气呵成又生动鲜明地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作用,极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归纳要点:抓排比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特殊句式,品味议论文语言的气势。
答题思路:①运用什么句式;②有何表达效果(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强调了┉观点;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观点;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强烈,突出强调了┉观点)。
(二)归纳策略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议论文的语言:
1.抓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品味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2.抓表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品味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3.抓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的词语或句子,品味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抓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5.抓排比句、反问句等特殊句式,品味议论文语言的气势。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开头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简要分析上面语段中“总”“只”“一味”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充分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嘲讽态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三个副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2.阅读《纪念白求恩》,品味下面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答案:
此处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3. 阅读《怀疑与学问》,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任意调整。因为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修正”的前提。 如果调整了就不能体现“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所构成的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任意调换顺序。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思考: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本文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如“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比喻成“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爱、恨等经历都会在精神的小屋里留下印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 阅读《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回答问题。
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的作用。
一味地妥协和顺从,自私自利的礼貌、虚伪的礼节以及违心的善意都跟善良没关系。
参考答案:
“一味”限定和描述了“妥协和顺从”的状态,不是偶尔,而是一种经常性的惯性行为,这种状态下的妥协和顺从与善良无关,隐含了一层意思,如果偶尔妥协和顺从也许是善良的表现。这个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阅读《“简单”的力量》,回答问题。
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铁布衫”,实则使自己成为提线木偶。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圈子”“靠山”比作“金钟罩”“铁布衫”,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那些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挟裹下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使道理通俗易懂。
3.阅读《做一颗彩色的露珠》,回答问题。
第④段中“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后面四个分句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安静环境能使人的内心安静;这样才能思考,延伸思维;思考有所得,能提升境界;最后让我们成为高贵而有素养的人。这四个分句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调换了位置就不符合逻辑,因此不能调换位置。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五、归纳总结
议论文语言有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鲜明性、概括性等特点。通过梳理教材课后练习我们发现,议论文对语言品味的要求,重点在表达的准确严密和生动形象上。本节课我们针对重点做了分析与归纳,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议论文的语言:
1.抓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品味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2.抓表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品味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3.抓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的词语或句子,品味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抓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5.抓排比句、反问句等特殊句式,品味议论文语言的强气势。
六、板书设计
抓修饰成分,品议论语言的准确性
抓关联词语,品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品析议论语言 抓逻辑词句,品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抓修辞手法,品议论语言的生动性
抓特殊句式,品议论语言的强气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