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20: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
《鸟的天堂》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四季景色的变化和独特韵味,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二)文本特点
1.优美的语言:作者巴金运用生动、准确、细腻的语言描绘了“鸟的天堂”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无论是对大榕树静态的刻画,还是对群鸟活动动态的描写,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2.清晰的结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第一次侧重于对大榕树静态的描写,展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第二次侧重于对群鸟活动的动态描写,展现了鸟的数量众多、姿态各异,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动静结合的写法:这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色。作者通过静态描写展现了大榕树的静态之美,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鸟的欢快与热闹,动静相互映衬,使“鸟的天堂”这一景观更具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价值
1.知识与技能
o学生能够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的语言表达,提升读写能力。
o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o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o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o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o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体会。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提高审美情趣。综上所述,《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桨、桩”等 8 个生字,会写“桨、榕”等 14 个字,会写“陆续、白茫茫”等 19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
3.能围绕课文相关段落,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o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o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景色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
o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o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朗读法
3.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展示,引发兴趣
1)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包括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飞翔的鸟儿等,并配上悠扬的鸟鸣声和舒缓的音乐。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用心倾听声音,然后提问:“同学们,从这些画面和声音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感觉很宁静、很美好”“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好像有很多鸟儿在欢快地歌唱”等。
2、讲述故事,设下悬念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鸟儿寻找家园的简短故事:“从前,有一群鸟儿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的栖息之地,它们飞过高山,越过大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它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高大的树木,清澈的水流,丰富的食物,简直就是它们梦寐以求的天堂。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吗?”
2)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表示想知道。
3)教师顺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鸟的天堂》,也许能为大家揭晓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明确要求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解决。同时,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鸟的天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按照要求开始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字音、停顿等方面的问题。
2、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生字词,如“桨、榕、纠、桩、暇、抛”等,指名学生认读,正音。
2)强调易错字的写法,如“暇”字的部首是“日”,不是“目”;“桨”字下面是“木”,不是“水”。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应接不暇”,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概括内容,理清脉络
1)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鸟的天堂’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如“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一棵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3)进一步追问:“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相同吗?分别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象?”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第一次 傍晚 大榕树 静态;第二次 早晨 鸟 动态。
(三)重点读树,品味写法
1、默读思考,聚焦大榕树
1)教师引导:“同学们,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作者第一次看到的大榕树上。请大家默读课文中描写大榕树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榕树?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把你认为关键的词句圈画出来,并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a)课文中描写大榕树的段落:“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学生默读相关段落,圈画关键词句,做简单批注。
2、交流分享,感受大榕树特点
1)组织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大榕树的特点,如“大、茂盛、生机勃勃”等。
2)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具体阐述:
a)比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这里通过“不可计数”“卧”等词语,形象地展现出大榕树的巨大。可以让学生想象枝干繁多、纵横交错的样子,感受其大。
b)对于“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堆”字体现了树叶的密集,“颤动”一词让静态的树叶仿佛有了生命,从而突出大榕树的茂盛与生机勃勃。
3)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语句,加深对大榕树特点的体会。
3、品味写法,体会静态描写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把大榕树的这些特点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2)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静态描写的方法,如对大榕树的枝干、树叶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出大榕树在特定时刻的静态之美。
a)举例说明:“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是对根的静态描写,让读者能清晰地想象出根的形态和位置。
b)对比动态描写,让学生更清楚静态描写的特点:“如果是动态描写,可能会写根在生长的过程,或者被风吹动的样子。但这里只是平静地告诉我们根的存在和状态。”
3)让学生思考静态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a)“能够让我们更专注于大榕树本身的形态和特点,不受其他动态因素的干扰,更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庞大、茂盛和生命力。”
b)“就像一幅精致的画,把大榕树这一刻的美永恒地定格下来,给人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4)教师总结:“静态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静止但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这就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它让我们在安静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4、朗读体会,感受榕树之美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榕树的段落,注意语速要慢,语调要轻柔,突出大榕树的静态美。
a)强调重点词句的朗读,如“不可计数”“卧”“堆”“颤动”等,要读出重音,表现出大榕树的特点。
2)可以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然后全班齐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大榕树的美。
(四)重点读树,品味写法
1、过渡引导
教师:“同学们,我们领略了大榕树那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静态之美,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鸟儿,去感受它们带来的充满活力的动态之美。”
2、自主阅读
1)请学生默读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鸟儿的段落。
a)课文相关段落:“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2)思考: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鸟群活动的画面?
3、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o鸟儿的姿态有哪些?(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o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鸟儿的欢快?(“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o作者是怎样描写鸟声和鸟影的?(“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通过“到处都”强调了鸟声和鸟影的无处不在,让人感受到鸟的数量众多)
4、汇报交流
1)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如“姿态多样、欢快热闹、声音丰富”等。
2)结合文本中的语句深入分析,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引导学生体会:
a)“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出了鸟的种类和颜色丰富多样。
b)“有的……有的……有的……”展示了鸟儿姿态的各不相同。
c)让学生想象众多鸟儿一起活动的热闹场景,从而深刻感受鸟儿的欢快。
5、对比感悟
1)引导学生将描写鸟儿的段落与描写大榕树的段落进行对比。
a)描写大榕树的段落:“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思考:静态的大榕树和动态的鸟群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a)学生可能会回答:大榕树让人感到宁静、庄重、神秘,而鸟群让人感到热闹、欢快、充满活力。
3)总结:静态描写展现了大榕树的宁静与庄重,它的美是沉稳而持久的;动态描写则突出了鸟群的活泼与灵动,它们的美是瞬间而多变的。动静结合使“鸟的天堂”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6、小练笔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鸟的天堂》,领略了作者动静结合的高超写作手法。现在,请大家也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比如校园的一角、家乡的小河或者公园的景色等等。”
给出具体的写作要求:
先确定要描写的景物,想一想它在静态和动态时分别有什么特点。
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字数在 200 - 300 字左右。
学生开始写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写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自己的作品,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是否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语言是否生动、描写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强化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范文:
《校园的清晨》
校园的清晨,是一幅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画卷。
走进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晨曦中,高大的树木静静矗立,像一个个沉默的卫士。树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颗颗璀璨的钻石,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昨夜的美梦。 (这段对清晨校园中树林的静态描写十分生动,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露珠比作钻石,形象地展现了其晶莹剔透的特点。同时,“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这一动态描写,为宁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灵动。)
操场此时还很安静,空旷的跑道犹如一条沉睡的巨龙。一旁的足球场上,草叶微微晃动,似乎还在回味着昨日同学们奔跑嬉戏的欢乐场景。 (把跑道比作沉睡的巨龙,想象奇特。草叶“微微晃动”的动态描写,让操场的安静中蕴含着生机。)
然而,随着太阳渐渐升高,校园开始热闹起来。教室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清脆而响亮。同学们陆续走进校园,脚步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鸟儿也被这热闹的氛围唤醒,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呼朋引伴。 (由静到动的过渡自然流畅,通过对读书声、脚步声、欢笑声以及鸟儿歌唱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校园清晨充满活力的动态场景。)
校园的清晨,有宁静的美,也有充满朝气的动态美,让人陶醉其中。 (结尾简洁地总结了校园清晨动静之美,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总体来说,这篇小练笔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校园清晨独特的魅力。
6、朗读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鸟儿的段落,读出鸟儿的欢快和热闹。
a)强调“到处都是”“热闹”等词语要重读,语速稍快,表现出鸟的数量多和欢快的氛围。
b)对于“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这部分,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读出鸟儿姿态的多样性。
2)可以采用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鸟儿的动态之美。
(五)问题探究,主题升华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a)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
b)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c)文中多次提到“鸟的天堂”,每一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深入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2)各小组推选代表,准备汇报讨论结果。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1)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a)对于“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从大榕树的茂盛为鸟儿提供了栖息之所,以及当地人们对鸟儿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回答。
b)关于“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第一次经过时没有看到鸟,以为这里不是“鸟的天堂”,而第二次看到了众多的鸟,所以有这样的感慨。
c)针对“文中多次提到‘鸟的天堂’,每一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次是指那棵大榕树,第二次是指鸟儿们生活的美好环境。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4、主题升华,情感教育
1)教师引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动物呢?”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教师总结:“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更多的地方成为‘鸟的天堂’,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六、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成功之处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o在教学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和讲述鸟儿寻找家园的故事,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鸟的天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重视朗读,体会情感
o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o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大榕树和鸟儿的段落时,让学生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更好地表现出静态美和动态美,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o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4.小组合作,培养能力
o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o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主题升华和拓展环节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o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够顺利完成。
2.对学生个体关注不足
o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整体的教学进度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没有及时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o今后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
3.教学评价不够全面
o在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展示时,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和具体,没有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也没有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
o以后要加强教学评价方面的学习,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三)改进措施
1.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o在备课过程中,更加细致地规划教学时间,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教学内容的紧凑性和完整性。
o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o了解每个学生的学和特点,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和任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
o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3.丰富教学评价语言
o多学习和积累丰富的评价语言,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知识掌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习态度等。
o评价时注重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要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