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现代文阅读复习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现代文阅读复习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21:4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华兴初中七下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知识梳理
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模板】谁+情况(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如何。注意:题干是否设置字数限制。
二、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题
(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比喻:【答题模板】: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②生动形象描绘了……的情景(特点); ③抒发了\表达了\烘托出了……之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突出了……的精神品质。
【例句】请用比喻的手法赏析句子: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答: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比作“宝石”,②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星星在黑色的天幕上的闪亮、耀眼,③表达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2.拟人:【答题模板】: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赋予了……以人的动作、情感);②生动形象描绘了……的情景(特点),③抒发了……之情;突出了……的精神品质。
【例句】请用拟人的手法赏析句子: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答:①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藤萝人格化,“流动”“欢笑”把静态的花写活了,②生动形象地写出来藤萝生命的律动,藤萝开得茂盛、美丽的情景,③表达了作者对繁茂的紫藤萝喜爱之情。
3.夸张:【答题模板】: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②突出表现了……的特点;③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
【例句】请用夸张的手法赏析句子: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答:①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藤萝人格化,“流动”“欢笑”把静态的花写活了,②生动形象地写出来藤萝生命的律动,藤萝开得茂盛、美丽的情景,③表达了作者对繁茂的紫藤萝喜爱之情。
4.排比:【答题模板】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②写出了……特点③抒发了……的感情,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
5.设问:【答题模板】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6.反问:【答题模板】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了……的特点(内容、情感、主旨等),引发思考。
7.对偶:特点: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答题模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句式整齐,音律优美,表意凝
练,节奏分明。
8.反复:【答题模板】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强调了……的内容(主旨、情感等),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9.引用:【答题模板】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言简意赅,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强了趣味性与可读性(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突出/点明了….的文章主旨)。
(二)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就是分析词语在句中或文中的具体作用。这些词语往往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声词,或运用修辞手法的词。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1.常见的设问方式
①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②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③“XX”词语能替换成“XX”词?为什么?④“XX”词语能不能删掉?请说明理由。
2.【答题模板】
①“XX”词的本意是……;
②这个词语是一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等)|这个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
③写出了……(文章内容)
④表达了……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
3.【例句】从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雨还在下者,我的小桃树千百次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答:①”俯”的本意是弯下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桃树人格化,②生动形象写出来小桃树在风雨摇晃、被风雨击打的情景,③表达了小桃树的默默坚守的品格,表现了作者对小桃树赞美之情。
4.【例句】从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
答:①”贪”的本意贪婪,这里使用动词,贬词褒用②生动形象写出来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国家救亡图存道路上不放过一寸光阴,刻苦钻研的情景,③表达了先生专注刻苦、默默奉献的品格,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敬佩之情。
注意事项:对于问“能否换掉”“能否删掉”某个词的题,一般答“不能”。可从“这个词具有某些表达效果,换掉或删掉会失去这种效果”的思路去思考。
(三)从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赏析
1.描写方法根据描写对象分为: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人物描写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鲜明品质等。
2.描写方法根据描写角度可以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注意:正面描写对应的侧面描写;直接描写对应的间接描写。
注: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等作用详见第六页。
3.常见的问题
①划线句子运用了……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解题思路
①运用……的描写方法,②“XX”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提炼内容)的情景
③表现出……的人物形象、情感、心理。
【例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答:①动作描写,②“抓”“扣”“伸”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来鲁迅先生走路的样子③表现了先生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形象。
三、分析含义类题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1.设问方式
①“……”中的加点词语是什么意思 请简要分析?②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X段加点的“ㄨㄨ”一词有哪些含义。③写出文中两处“xx”的不同含义。
2.解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本义
②揣摩词语语境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③思考其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
④联系上下文,体会其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模板】“Xㄨ”原是……的意思,在句中指…,表现出……的……特点(性格特征),表达了……的感情,揭示/深化了……的主旨。
【例句】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答:第一层悲哀是叶圣陶先生的去世,这本身已经足够令人悲痛。第二层悲哀是在除夕这个本应是欢乐喜庆的日子,叶圣陶先生的去世无疑增加了这种悲哀的色彩。这种表达方式通过乐景反衬哀情,使得悲哀感更加深刻和强烈。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设问方式:
①第X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说你的理解。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品味语句,说说你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理解。
2.解题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如:句中矛盾的两个词语、具有修饰作用的词语、指示代词等。
②抓住相邻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根据句式特点理解句子的含义。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理解的关键;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④根据句子位置理解句子的含义。如:对于首括句,可结合下面它所领起的内容去理解;对于尾括句,可结合上文它所总结的内容去理解;对于过渡句,则要结合它的上下文去理解。
⑤根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思考。
⑥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⑦根据表达方式理解句子的含义。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3.【答题模板】表层含义十深层含义十表达效果(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
注意:组织答案时,可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句,对其进行摘录、浓缩、改写、拼接等。
4.【例句】“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答: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理解标题的含义
①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入手。如,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善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③分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④分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答题模板】表层含义十深层含义
【例句】《驿路梨花》
答:表层义: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即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深层义:指在作者的旅途过程中帮助过他的梨花姑娘。
四、分析作用类题
(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如花草树木、山川湖海、风霜雨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考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⑥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
答:①交代了故事发展的坏境之寒冷恶劣。②描写了夜晚的星星等景物,渲染了夜晚幽静压抑的氛围。③反映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继续攀登做铺垫
(二)侧面描写及作用。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描绘环境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答题模板】①运用了侧面描写②写出了……的内容;③展现了人物……的特点、形象、品质。
(三)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
①内容上:交代写作对象、环境、背景等,概括文章内容。如《老王》
②结构上:是行文线索,全文是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也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如《台阶》
③形式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带上她的眼睛》
④写法上: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如《台阶》
⑤主题上:暗示文章主题;揭示中心。
⑥情感上: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如《伟大的悲剧》
(2)参考示例:
①《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标题作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心灵的含义,揭示出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奉献爱心的呼唤。
②《父亲的秘密》标题作用:这个题目在文章中起到线索作用,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痞子”老师》这个标题好在哪里?答:这个标题巧用了标点符号,有反语的意味,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④《我的麦子熟了》标题作用:这个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展示作品的主题,突出主人公优秀品质。
(四)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在开头:
a.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题;埋伏笔,做铺垫。
b.内容上: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以故事开头,引起注意;以问句开篇,引发思考;以环境描写开篇,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以诗词开篇,富有文采;表达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2.在中间:
a.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标题/开头/结尾;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b.内容上:承接上文……,引起下文……;作为中心句,点明……的主旨;作为插叙段,补充说明……;作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帮助塑造人物形象。
3.在结尾:
a.结构上:照应标题;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b.内容上:卒章显志,抒发情感;升华主题,引人思考;揭示真相,使情节完整。
【答题模板】在内容上,交代了……,表达了……的情感;在结构上,这一段在开头、结尾、中间有……的作用。
写法上
(一)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法,是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的安排、事物的发展等呈起伏变化的写作方法。"抑"就是抑制、下压,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就是褒奖、抬高,指对人、事、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抑与扬是辩证统一的。实际运用起来,有时欲扬先抑,有时欲抑先扬,有时抑扬交错,有时几抑几扬等。
作用:用这种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强化情感、主题。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分析叙述视角。
1.叙述顺序:
①顺叙:
特点: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叙述。
答题要素: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②倒叙:
特点:把发生于后面的情节或者结果先行提出,再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叙写,整体上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答题要素: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③插叙:
特点: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主线,插人另外与主要事件有关的内容,之后再接着叙述主要事件,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叙述件的表达。
答题要素:①对主要事件的情节进行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宗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故事情节;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④奠定全文情感基调;⑤让文章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④补叙:
特点:用一小段话对前面描述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交代。
答题要素:①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②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③突出人物形象。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①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叙述,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便于直抒胸臆。
③“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④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⑤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情感或者希望。
第二人称:
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②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人称:
①可以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
②叙事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可以更好地展开叙述,娓娓道来。
③可以凸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现代文阅读训练
礼 物
孙梓菡
①离闺女的周岁生日还有3天,老殷躺在行军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②两个月前,老殷随部队机动数百公里来到这片戈壁滩。天高云淡,几十公里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际。戈壁滩虽然荒凉,但战士们一个个热情高涨,并没有因环境恶劣而消沉。
③可戈壁滩怎么可能放过考验他们的机会?一天24小时的狂风尽情肆虐。搭帐篷时,砂石土质坚硬无比,想把1米多长的钢钉砸进去哪有那么容易。上等兵谭超费了老大劲,砸了半天,手上的老茧都磨破了,却依旧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量。
④“让我来。”老殷不服老,搓了搓手,提了口气抡起大锤,凭着一股子蛮力,愣是和戈壁滩比起了狠。在老殷的带领下,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4个小时过后,车库帐篷和班用帐篷首先被搭了起来,总算有了个“新家”的雏形。
⑤彼时,戈壁滩的天已经黑透了,借着探照灯射出的强光,老殷和战友们坐在地上一边吃着干粮,一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⑥进戈壁滩之前,老殷按规定交了手机,从此与家里断了联系。之后的一段日子,老殷和战友们朝夕相伴,以这片戈壁滩为家。但老殷还有自己的小家。
⑦今年年初,妻子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棉袄”。他本想在家多陪陪她们娘儿俩,但因任务需要,不得不提前返回单位。临走时,老殷的心里有一万个不舍,倒是妻子一直宽慰他,让他不要太牵挂,军人,完成任务才是第一位。
⑧“失联”的时间越长,老殷心里的那份思念就越重。眼看着离闺女第一个生日的时间越来越近,晚饭时候却接到上级通知,部队返回的时间又推迟了一个礼拜。老殷的心里顿时五味杂陈。
⑨戈壁滩的夜很美,星星高远,雪山的峰顶在月光下泛着白。老殷仰望星空,心中阵阵思念随着狂风遥寄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何不把这醉人的星空拍下来送给闺女当生日礼物?”一个温暖而甜蜜的念头在老殷的脑海中突然浮现。
⑩第二天一早,老殷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宣传科的老王。老王当即表示“立马给他安排”。
一向“狂躁”的戈壁滩这一次出人意料地十分“配合”。轮到老殷站夜岗的那晚,群星璀璨,闪耀夜空,从浩瀚的深蓝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远端。老殷手握钢枪,一身戎装挺立风中。老王悄悄来到他身后不远处,调整好角度,按下快门,一张“星空下的哨兵”照就此诞生。随后,他还特地将照片打印出来交给了老殷。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闺女的生日越来越近,老殷开始筹划着怎样把这份特殊的礼物寄给她们娘儿俩。老殷没想到,先收到礼物的人却是自己。
几天前,同事老肖神神秘秘地塞给他一个信封。老殷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妻子和孩子的照片,白白胖胖的女儿咧着嘴笑,几个月不见,长大了许多。
“你呀,平时总和我们叨念嫂子和闺女,这次我回驻地拉物资,看到了嫂子寄到驻地的信,想着你心里正盼着呢,就给你捎来了。”
老殷把照片翻过去,看到背后有一行细细的字:“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再遥远的距离也不是分别。”顿时,他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戈壁滩的风,依旧不停地在耳边咆哮嘶吼,老殷手里攥着照片缓缓走出帐篷,向着天边的方向,静静地看了好久……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老殷躺在行军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来引出下文的回忆。
B.老殷与上等兵谭超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了年轻战士缺乏吃苦精神。
C.老殷给女儿准备礼物,却先收到妻子的礼物,暖心的结局令人感动。
D.“星空下的哨兵”是对老殷以及像老殷一样的边防战士最美的礼赞。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戈壁滩的夜很美,星星高远,雪山的峰顶在月光下泛着白。(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殷手里攥着照片缓缓走出帐篷,向着天边的方向,静静地看了好久……(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王的包子铺
华明玥
①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习惯,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豆浆,再沿着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
②让他改变行程的,不仅有河岸上鼓出叶芽的柳丝,还有老王只做这20多天的应季包子:春笋腊肉包子、霉干菜肉丁包子、马齿苋香肠包子。
③两三块钱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纪说了一件事:包子铺的老王有一回路过市民广场,看到那边有人玩大石锁,玩家3月份就穿着短袖小褂,露着肱二头肌,看他们把几十斤重的大石锁抡得生风,老王也心痒,想上去试试。刚惴惴地开口,人家就用“你真不知天高地厚”的神情睨视他,默默让出一个够大的圈子来,生怕老王脱手砸中他们,但老王一上手他们就愣住了——中号的大石锁他能玩得溜。这穿夹袄的小老汉是何方神圣?老王笑着说:“我的这把力气,是剁了15年包子馅练出来的。”
④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两块钱一个的青菜香菇包子,包子馅都是手剁的。为什么不用绞馅机?老王说:“机器省力归省力,但机器一绞,蔬菜的汁水都出来了,包子馅等于菜渣,塞牙不说,还留不住油脂和香气,少了那种清鲜松软、绵柔甜润的味道。手剁的馅,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里面,包子上笼一蒸,里面汁水清新。”
⑤老王一年到头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萝卜丝包子。他那个面积只有4平方米大的包子铺,黄金时期是在春天。这个季节,春风吹响了哨子,万物竞相生长,春笋肥了,马齿苋鼓起肉都嘟的小脸。老王的妻子撑出的竹竿上,霉干菜一把把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色泽;腊肉和香肠早已风干,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切都恰到好处。
⑥老王的喜悦体现在他的剁馅声中,春笋要在沸水中煮去涩味,粗切细剁,剁起来如万马奔腾,轰轰隆隆;马齿苋在沸水中烫一下,剁前要细切,然后粗剁一下,尽量含住汁水;霉干菜是剁不动的,完全靠手动细切,饶是老王这样的熟手,切完一天要用的霉干菜和腊肉,手腕也酸软。
⑦老王手头有一本《水浒传》,是说书人整理的本子,已被他翻到起了毛边,他笑说,自从切过霉干菜,就晓得镇关西何以忍不住怒气——鲁智深命他将10斤精瘦肉、10斤肥肉细切做臊子,又加10斤软骨,直把他的横劲儿挫去十分,这等“消遣”,谁受得住?
⑧老王这人很轴,包好的包子非要24个褶子,少一个也不行。包子馅还得丰满,透过包子皮能看出春笋腊肉包子是嫩黄中夹杂暗红色,马齿苋香肠包子是暗绿中夹杂红白色。他还有一样轴性子——早上最后一屉包子,说什么也不卖给路人,得留着,他留着等谁呢?
⑨九点半光景,他要等的人摇摇摆摆地来了,3月艳阳天,还戴着帽子,穿着灰棉裤,都是须眉皆白的老人,他们三两相约,说要出老年公寓透透气,看看街景,都八九十岁了,护理人员最多允许他们溜达500米。他们就来老王的包子铺轮流做东请客。老王收的钱,青菜香菇包子1元一个,马齿苋香肠包子2元一个,还是10年前的价钱。
⑩老王还会拿出家里的茶给他们泡上一壶,陪着他们说说话。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老王只是简单地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老了,就没人愿意问你想要什么,和谁在一起,吃的啥饭了,这多可怕。这些老年人,以前有地位、有学问也好,没地位、没学问也罢,如今谁羡慕谁?能走出这500米去,能硬硬朗朗地吃下两个包子,能有说得上话的朋友,就是福气,干吗不让他们的福气长一点呢?”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运用了插叙,交代老王玩石锁,表现了他通过剁馅练出了力气。
B.第⑦段提到鲁提辖“消遣”郑屠,表现出老王对剁馅这一工作的厌烦。
C.第⑧段最后一个问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
D.老王不用机器绞馅,他想留住蔬菜中的汁水,也留住清鲜松软的味道。
5.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个季节,春风吹响了哨子,万物竞相生长,春笋肥了,马齿苋鼓起肉都嘟的小脸。(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笋要在沸水中煮去涩味,粗切细剁,剁起来如万马奔腾,轰轰隆隆;马齿苋在沸水中烫一下,剁前要细切,然后粗剁一下,尽量含住汁水;霉干菜是剁不动的,完全靠手动细切。(赏析加点词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老王与杨绛笔下的老王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从两个人的身份、品性概括出他们的相同点,再简要分析两位作者对“老王”情感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茶缸
霍 丰
①上小学时的一天,吃过早饭,妈妈从里屋拿出一个白底红字的搪瓷茶缸,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爸爸从朝鲜给你带来了礼物。”我高兴地接过茶缸,沉甸甸的,好厚实呀!
②我把茶缸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茶缸通体以雪白的瓷釉为底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鲜红的美术字格外让人心动;左边的华表与下方的红色天安门图案将这八个红字半围了起来;茶缸另一面的红色大字是“赠给最可爱的人”,最下方同样是一排小红字“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茶缸的缸口比一般的茶缸要大,沿着缸口有一圈浅蓝色的彩带,上面雕有一只接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我不禁佩服起茶缸的设计者和工人师傅了:把茶缸设计得这般耐看,还制作得这么结实。我恨不得立刻用这个茶缸喝水,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③得到这个茶缸后,它就一直陪伴着我,跟我常住北京,后又南下海南岛,北上黑龙江,还去过四川的农村、云南的阿瓦山寨……
④上中学时,学校组织连夜行军。当时,我把茶缸拴在背包带上。我听到后面的同学嘀咕:“这不是志愿军的茶缸吗?”“嗯,他爸肯定打过美国鬼子!”这话真让我心里美滋滋的,我不由得抖抖肩,感受一下身后缸子的晃动。
⑤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天,我乘火车去四川内江,上车后习惯地把茶缸放在车窗前的小桌上。这时,对面一位穿褪色棉军装的中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吃力地从包里抓了一把茶叶放进茶缸。他的茶缸被整个染成了黄褐色,看不清原来的样子了。可细一端详,那茶缸的大小、高矮、形状显然都和我的茶缸相似,尤其在茶缸把手上方,隐隐约约现出我熟悉的“和平鸽”图形。我暗想,这人莫非与抗美援朝有关?我和他攀谈起来。他果真是一名志愿军老兵,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被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老兵乐观豁达,特别健谈。我告诉他,我父亲也是上甘岭战役的参加者,缸子就是他送给我的。老兵说他一上车就认出了这个缸子,并马上像对待战友一样,举起自己的缸子和我干杯。一路上,老兵没有给我和乘客们讲战争的残酷情景,也没有讲自己英勇的战斗经历,只讲了几个他在朝鲜经历的小故事,那真实生动的情节深深感染了大家。
⑥火车开始减速,内江车站就要到了。此时,这位志愿军老兵的坚韧、乐观已深深地打动了我。眼看就要分离,心中依依不舍,我突然想为他做点什么。我双手捧起我的茶缸,对老兵说:“如果您不介意,这缸子留给您。”老兵诧异地问:“你舍得吗?那你用啥子?”我说:“您连命都舍得,我还有啥舍不得的?再说,我们部队配发了茶缸,有的用。”“哦,那就谢谢你了。”老兵没再推辞,接过茶缸说:“老家县里博物馆多次向我征集过这个缸子,我没舍得,这回可以考虑把它捐出去了。”车停了,我起身紧握了一下他那满是疤痕的双手,告别下车。
⑦站在月台上,我注视着窗口为老兵送行。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右手挥了挥,向我致意。那茶缸上“赠给最可爱的人”几个红字,真真切切,分外耀眼。火车开动了,那张朴实的笑脸渐渐远去,我在心中真诚地为这位志愿军老兵祝福,同时我也很庆幸,这个茶缸真正回到了“最可爱的人”身边。
⑧这个茶缸,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走来,而今,又将会踏上新的征程。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茶缸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一个“我”与父亲赠送的茶缸的故事。
B.第④段通过同学的对话,侧面体现出茶缸所蕴含的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精神。
C.第⑥段“我”把茶缸送给志愿军老兵,是因为老兵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
D.文末,“茶缸”最终会由志愿军老兵捐给县博物馆,这是茶缸最好的归宿。
8.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老兵说他一上车就认出了这个缸子,并马上像对待战友一样,举起自己的缸子和我干杯。(赏析加点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右手挥了挥,向我致意。(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尾段“这个茶缸,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走来,而今,又将会踏上新的征程”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双新棉鞋
麦 子
①阿妈怀里抱着个小包袱,原本红格子的头巾被雪花染成了白色。她不停地跺脚,积雪在她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身体冻僵。阿妈不时抬头张望,朝着东边高山那个方向。
②一年前,丈夫上了高山,她也曾这样等待。丈夫在高山上与敌人进行了一场鏖战。她就从早上等到太阳下山,又从晚上等到太阳升起。终于盼到队伍下山来了,却得到让人肝肠寸断的消息——丈夫在战斗中牺牲了。
③旁边的土坡上有块条石,阿妈走过去,用手拂去上面的雪花,把包袱搁到条石上。阿妈搓了搓冻僵的手,然后小心地解开包袱,里面是一双新棉鞋。那是她熬了几个夜晚赶做出来的,她说是给儿子做的。这个冬天太冷了,阿妈想让儿子尽快穿上暖和的棉鞋,但她还是来晚了——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连夜开走了。
④棉鞋被阿妈的体温焐得暖烘烘的,她把鞋子举起来,眯缝着眼端详了好半天才放下来。阿妈用袖子抹去飘到鞋面上的雪花,喃喃道:“嗯,应该合脚,穿上这双棉鞋,再也不会冻脚了。”那天她悄悄拿过儿子的鞋,量了好几遍尺寸。
⑤风裹着雪花向高山蜂拥而去。阿妈的眼睛看得酸涩了,这是她守望的第九天。终于有队伍下山来了,阿妈赶紧迎上前去。那是一长溜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她挨个儿问:“看见我的儿子了吗?看见我的儿子了吗?……”抬担架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他们没有回答,急匆匆从她身边走过去了。一个上了岁数的大叔,看她着急的样子,边走边向她说:“唉,惨哟!死的死伤的伤,有被冻的,有被飞机大炮炸的。”阿妈没有停下来,她不放过从跟前过去的每一副担架,她开始留意伤员的脚。儿子的一只棉鞋破了个洞,那是前几天执行夜间任务时被硬物戳破的。
⑥那天夜里,战士们出去执行任务,在雪地里蹲了一晚上。回来时,阿妈看见小战士一瘸一拐,就问:“孩子,脚怎么啦?”小战士龇着牙说:“阿妈,我的脚好冻呀!”阿妈帮他把鞋脱下来,发现鞋子破了个洞,袜子都湿透了,一双脚红肿得像发面馒头。阿妈心疼地解开自己的棉衣,把小战士失去知觉的脚焐到胸前,揩着眼泪问:“多大了?”小战士回答:“十六岁。”阿妈心疼地说:“那还是个孩子呀!”她的体温迅速传遍小战士全身。小战士眼里噙满泪,轻轻地喊了一声:“妈妈……您真像我的妈妈。”阿妈泪水直往下滚:“好啊,太好啦!我又有儿子了。”
⑦担架上全是血肉模糊的战士,看得阿妈心惊肉跳。她一遍遍咒骂那挨千刀的侵略者和该死的飞机大炮。
⑧不知过去了多少担架,眼看快走到队伍尽头了,阿妈心里渐渐宽慰起来,至少儿子没有负伤,那样的话就太好啦!正这样想着,眼前晃过去一双脚,棉鞋上有一个破洞,像张开的鱼嘴巴。她跌跌撞撞地冲过去,嘴里喊道:“请停一停,停一停……”
⑨抬担架的大嫂转身问:“阿妈,有事吗?”
⑩“停一停,我看看他……”阿妈上气不接下气地赶过来。
“你认识他吗?他是你什么人?”
“是我儿子。”
“你儿子?”
大嫂惊讶不已,示意另一个人把担架放了下来。大嫂一把扶住阿妈,沙哑着嗓子说:“阿妈,你可不要太伤心。他已经牺牲
了。”
阿妈抖抖索索揭开覆盖担架的毯子,那是一张蜡黄瘦削的脸,眼睛紧闭,毫无血色的唇上皲裂几道口子,结着血痂。阿妈一时怔住了——不是那个小战士。
“怎么啦,阿妈?他是你的儿子吗?”大嫂问。阿妈摇摇头,而后又使劲儿点了点头。
阿妈流着泪盖上毯子,然后把他脚上的旧棉鞋脱下来,把那双肿胀冰冷的脚焐在胸前,喃喃地说:“儿子,你受苦了……”
“阿妈,这名志愿军战士真是你的儿子吗?”大嫂问。
阿妈小心翼翼地给战士穿上新棉鞋,抚摸着他的脸说:“不错,是我的儿子,是我们的好儿子。”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交代了阿妈丈夫的牺牲,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军民的英勇伟大。
B.在小说中,次要人物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文中抬担架的大嫂的追问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第 段“阿妈摇摇头,而后又使劲儿点了点头”,表明阿妈悲伤过度无法辨认是否是儿子了。
D.第 段“……是我们的好儿子”中“儿子”指代的对象为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含蓄点明主旨。
1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风裹着雪花向高山蜂拥而去。(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妈赶紧迎上前去。那是一长溜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她挨个儿问:“看见我的儿子了吗?看见我的儿子了吗?……”(请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题目《一双新棉鞋》是从线索角度拟定的,请你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分别为本文重新拟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