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诗歌赏析
三部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作者简介
开蒙读书
4—17岁
离家漫游
18—26岁
安居安陆
美满幸福
26—39岁
供奉翰林
名满长安
41—43岁
再度漫游43—54岁
站队永王
入狱流放56—58岁
矢志平乱
壮志未酬59—60岁
江油
平武
成都
扬州
安陆
长安
洛阳
李杜会面
安史之乱
流放夜郎
途中获赦
当涂
与世长辞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故乡,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一带)。次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李白入京,令他供奉翰林。李白以国士自诩,渴望施展政治抱负,但唐玄宗仅以文士待之,让他写诗作乐。不到两年他就被“赐金放还”。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南奔避难。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永王之乱,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
上元二年(761),60岁的李白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返,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诗文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
诗仙李白
主要经历
李白
男
唐代
701—762
西域
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
背景链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为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降职。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柳絮。
即杜鹃,又称“布谷鸟”。
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遥想,遥祝。
诗题的意思是:听到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写下这首诗遥寄关切。
指这首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古诗译文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路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首句写景,点时令,显飘零之感。
次句叙事,表同情,知迁谪之意。
“过五溪”写出迁谪之地的荒远。
诗词品读
次句点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得知挚友被贬的惊愕、痛惜之情。
诗中意象
杨花
子规
即柳絮,在古诗词中,有相思、春光易逝、人生聚散无常、飘零悲凉等含义。
又叫杜鹃或布谷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啼叫声哀怨(声似“不如归去”),常被用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感情。
两句抒情,表牵挂,感情深意长。
这两句紧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让它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带给友人,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首句以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流露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考点
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支架]
①明意象:明确诗歌中所写的具体意象是什么。
②析特点:结合句意、意象的修饰语(或诗句中体现景物特点、渲染氛围的词语),提取意象的特点。
③定作用:结合诗歌情感,具体分析意象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思考探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愁心二字的。
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体现“愁心”,因为杨花落尽是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寓意“漂泊无定”;“子规”叫声凄厉,似有“不如归去”之声,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体现“愁心”,因为“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显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感悟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将“愁心与明月”?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带去诗人的关心和牵挂。古诗词中经常借月表达情感,这样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感悟意境
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诗中的杨花、子规都是渲染气氛的物象,展示了凄楚、黯淡的氛围。诗人以此烘托悲苦的心情。
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强烈深沉。
将“愁心”寄予明月,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物象,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之情。
写作特色
杨花
(漂泊不定)
子规
(暗含悲痛)
左迁
(贬谪之远)
愁心托明月
(牵挂思念)
写景
叙事
抒情
结构梳理
首句
次句
后两句
古人云:诗言志。但古典诗词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等)曲折、隐晦地表达。因此,在理解古诗词时,就需要联系背景,结合手法等进行分析。
1. 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主要内容。应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对较难的诗词,要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理解。
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他的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而陶渊明的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情怀;陆游的诗多与爱国有关,渴望朝廷收复失地。
3. 重视诗题的作用。诗题往往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提示作用,有的诗题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但要注意词的词牌名与题目的区别。
4. 根据诗词的题材来阅读。不同的题材,内容自然不一样。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生活及报国情怀为主;田园诗往往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