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一、防弊之症
防弊之政 主要表现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防弊之症
四监司
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1. 加强中央集权
二府三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了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又提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院。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一、防弊之症
2. 分散权力
3.兴科举、重文轻武
类别 开科(榜) 录取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文举 81 60035 360
武举 28 868 5
《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一、防弊之症
一、防弊之症
材料:就宋代的情形而言,所谓“君主独裁政治”,并不是皇帝个人享有绝对的权力、得以为所欲为的政治状态,而是以中央集权官僚制为基础、事实上受到一定制约的政治体制。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思考:宋初防弊之政的效果如何?
利: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加强中央集权
弊:制度僵化,因循保守,积贫积弱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存在是阻挡北方草原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五代时辽占据幽云十六州,使得开封至宋辽边境的华北平原区域除河流迟滞外,无险可守。故北宋大量募兵,开封附近驻扎禁军数达80多万,有兵险之称。
1.边防危机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战争 起因 收复幽云十六州 党项族自立
过程 宋两次惨败 宋屡战屡败
结果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危机
三冗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财政危机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庆历新政
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
2.具体措施
富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育才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革新人才宣传革新思想
三、王安石变法
3.结果
法令被废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司马光上台后尽废新法。 同党流放 司马光为首的元祐党人,将部分支持新法的熙丰党人流放至岭南。 大肆报复 熙丰党人重新当政之后,对元祐党人进行大规模的报复。 共同灭亡
三、王安石变法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4.评价
三、王安石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1)进步性:
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2)局限性:
①“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②一些变法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③用人不当,操之过急;
④引发朝野新旧党争,统治集团分裂。
4.评价
四、南宋的偏安
1.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宋高宗赵构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满江红·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四、南宋的偏安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四、南宋的偏安
2.三大和议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