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以顺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D.面责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
【答案】1. 真正,确实。 同“汝”,你。 完,尽。(穷尽) 等到。 2.D 3.(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 4.(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2)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因为安禄山推荐了自己就跟着反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译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
③译为: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竭,完,尽;
④译为:等到(他)断气。比,等到。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到、去;
B.介词,把/连词,因为;
C.介词,表被动/动词,做、雕刻;
D.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
②负,对不起,辜负;何,什么;反,反叛。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强调的是他们凭借权势让诸侯畏惧、能左右局势,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应“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表明孟子不认同这种观点。接着孟子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将女子出嫁时要顺从丈夫与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进行类比,指出他们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妇之道”,没有自己独立的原则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会因外在的富贵、贫贱、权势而改变,公孙衍、张仪显然不符合这些标准,所以孟子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
(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即使面对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的情况,颜杲卿和袁履谦依然坚守常山郡,抵抗到底,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敢,这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
当被捕后,“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颜杲卿明确表示自己世代为唐臣,坚守忠义,不会因为安禄山曾推荐自己就跟随其反叛,这种对道义和忠诚的坚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质。
而且他敢于当面指责安禄山“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气。最后“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即使面临被肢解的残酷刑罚,颜杲卿依然大骂不止,进一步彰显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综上所述,颜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敌众,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这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贼人捉住,押送到东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贼人占据。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当面责备他说:“你以前在范阳户曹任上,我上奏让你任判官,接着得到光禄、太常二丞,就让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颜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说:“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坚守忠义,纵然接受你的奏请任用,难道就应该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承蒙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禄山非常愤怒,下令把他绑在中桥南头从西数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断气时,还大骂不停。
(2023·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材料二:
①单于①欲因此时降(苏)武。卫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女为见!”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ōn)毛并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单于:匈奴称其君主为单于。②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投降匈奴,封为丁零王,统领投降匈奴的人。
5.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
A 本无谋 字源推测法: 根本,本来
B 武不应 参考成语法:一呼百应 回应,回答
C 畔主背亲 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 通“叛”,背叛,违背
D 副有罪,当相坐 查阅词典法: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 席地而坐
A.A B.B C.C D.D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与“女为人臣子”中的“女”意义相同。
B.“往送之门”与“举剑欲击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
C.“天雨雪”与“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和意义相同。
D.“以顺为正者”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以”意义不同。
7.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B.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
9.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此公孙衍、张仪不算“大丈夫”。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二中苏武的事迹,说明理由。
【答案】5.D 6.B 7.A 8.(1)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2)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放在大地穴里面因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9.孟子认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所迷惑、贫贱所动摇、威武所屈服。苏武面对“举剑拟之〞而“不动”,是威武不能屈;面对卫律许诺的富贵而“不应〞,是富贵不能淫;面对牧羊的艰苦条件“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展现出贫贱不能移的伟大人格。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A.“本无谋”句意是(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本,本来;字源推测法可知词义;故正确;
B.“武不应”句意是苏武不回应;“一呼百应”的意思是响应的人很多;两个“应”相同,响应,回答;可采用参考成语法;故正确;
C.“畔主背亲”句意是背叛皇上、抛弃亲人;“畔”通“叛”,背叛,违背;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意思是攻打亲戚都背叛的人,“畔”通“叛”,背叛,违背;故正确;
D.“副有罪,当相坐”句意是副使有罪,应该相关定你的罪;采用查阅词典法可知“坐”: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此处应是定罪,“席地而坐”错误;
故选D。
6.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词语。
B.“往送之门”的“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举剑欲击之”中的“之”是代词、代指苏武,二者用法和意义不相同;故错误;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停顿;停顿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意思是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今”和“后”是时间的对立,应在“后”前面断开;“尚可得乎”是问句,疑问词“尚”前面应断开;正确划分应为: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故选A。
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与:和;由:遵从;独行其道:独自行自己的道路;
(2)愈:更加;欲:想;乃:于是;绝:断绝;省略句式,省略介词“于”,应为“乃置武(于)大窖中”。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孟子认为大文夫不能为富贵所迷惑、贫贱所动摇、威武所国服。结合乙文第①段“举剑欲击之,武不动”可见,苏武面对威胁丝毫不惧怕;结合第①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可见,苏武面对卫律的富贵的诱降,丝毫不动心;结合第②段“乃幽武,置大容中,绝不饮食”可见,苏武面对机寒交迫的困境,绝不屈服。苏武是孟子笔下的“大文夫”。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道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志气有作为的大文夫。”
材料二:单于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判处死刑。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依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因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2024·山东东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②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必敬必戒
(2)或败奔
(3)昔人耻独为君子
(4)适同敞自灵川至
1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1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邹忌讽齐王纳谏》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1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0.(1)谨慎(2)有时(3)以……为耻(4)恰逢 11.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2.D 13.(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4.【甲】文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2)句意:有的时候战败。或:有时。
(3)句意: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耻:以……为耻。
(4)句意: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适:恰逢。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虽异室”与“声息相闻”为转折关系;“两人日赋诗倡和”句意完整;
故断句: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书籍;
B.表疑问语气,哪里/语气助词,不译;
C.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D.都翻译为“真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以是:因此;服:佩服。
(2)阅:经过;余:多;就:靠近;颜色:脸色。
14.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甲】文主要以议论为主。文章通过景春与孟子的对话,孟子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通过讲道理,表达了大丈夫应有的标准和品质,表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乙】文主要以记叙为主。文章主要记叙了张同敞有文武才能,作战时身先士卒,在桂林城破时与瞿式耜坚守城池,面对劝降不屈服,最终慷慨就义的事迹,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现张同敞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2024·山东德州·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二章》)
【乙】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巢: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囊:布袋的一种。
15.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得志,与民由之
(2)御史诣学宫
(4)属吏咸伏谒
16.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倒悬之/父命之 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
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1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栗、艺就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19.(甲)文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 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乙)文通过几件小事展现了海瑞作为百姓心中的“海青天”的人格坚守。请结合甲文对大丈夫的阐释以及乙文内容,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答案】15. 真正、确实 遵从 到 都 16.A 17.B 18.(1)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2)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 19.顺从。甲文认为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乙文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权、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海瑞形象。围绕上述内容并联系文本做答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2)句意: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3)句意:御史到学宫去。诣:到。
(4)句意:下属官吏都跪拜迎接。咸:都。
16.本题考查词的意义和用法。
A.两个“之”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他;
B.代词,这/代词,他;
C.介词,用/介词,把;
D.动词,是/介词,向。
故选A。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通读全文,孟子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甲文中孟子首先运用类比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他首先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选项中“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的表述有误。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
(1)是:这。焉:怎么,哪里。
(2)闻:听说。市:买。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根据甲文第②段“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妾妇之道”指的是以顺从为原则。
根据甲文第②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大丈夫面对富贵不迷乱,面对贫贱志向不移,面对威武坚决不屈。根据乙文“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纳之库”等可知,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坚守正义、不慕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人。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都体现了这些品质,如他坚持不向权贵低头,拒绝行跪拜礼;他生活清贫,自给自足;他敢于揭露权贵的不当行为,维护正义等。这些都使得他成为了百姓心中的“青天”。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海瑞,字汝贤,海南琼山人。他担任南平县教谕时,御史到学宫去,下属官吏都跪拜迎接,只有海瑞只作长揖行礼,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下属官员的礼节,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士子的地方,不应该行跪拜礼。”后来他被调到淳安县当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自足。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 浮安,怨恨驿站的官吏,把他倒吊起来愚弄他。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过于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于是打开(他的)行囊,里面有数千两金子,海瑞把银子放到国库中,并且上疏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没有理由惩治海瑞。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③。”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举剑拟④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⑤,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⑥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⑦,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 苏武传》,有删减)
【注】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③相坐:连带治罪。④拟:比划,用兵器做杀人的样子。⑤弥山:满山。⑥旃毛:毡毛。⑦羝:公羊
20.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必敬必戒”的“戒”解释为“告诫”。
B.甲文中“丈夫之冠也”的“冠”是指行冠礼,在古代男子年二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
C.乙文中“畔主背亲”的“畔”同“叛”,可解释为“背叛”。
D.乙文中“单于愈益欲降之”的“益”可解释为“更加”。
21.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举剑拟之
B.独行其道 其如土石何
C.何以汝为见 以顺为正者
D.虽千里不敢易 后虽复欲见我
2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君主的“妾妇之道”,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可以看出卫律虽投降匈奴但仍心系西汉。
D.乙文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3.【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乃 幽A 武 B置 大 窖 中 C绝D 不 饮 食。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②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25.【甲】文中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分析,苏武符合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吗?
【答案】20.A 21.D 22.B 23.BC 24.示例:①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②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25.示例:苏武符合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甲文中孟子提出“大丈夫”的标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通过乙文中卫律举剑想要杀苏武,苏武不动;用富贵诱惑苏武,苏武也不答应投降;把苏武幽禁起来,不给他吃喝,苏武嚼雪吞毡毛充饥也不屈服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苏武符合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有误,“戒”是“谨慎”的意思;
故选A。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
B.代词/语气词
C.因为/把
D.均为“即使”;
故选D。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心系西汉”有误,卫律已经投降了匈奴,并且他试图说服苏武也投降匈奴,给出了自己投降后获得的富贵和地位作为例子。他的言辞中并没有表现出对西汉的心系,反而是在极力劝说苏武放弃忠诚,投降匈奴;
故选B。
2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幽武”是动宾短语,放在一处,“置大窖中”是省略句,省略“于”,表示地点,应划分为一处,“绝不饮食”是动宾短语,放在一处。断句为: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故选BC。
2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今,今天。吾计:我的安排。后:以后。虽:即使。复:再。欲:想要。
(2)句重点词语:啮,咀嚼。旃毛:毡毛。咽:吞咽。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合孟子指出的大丈夫的标准,联系苏武的事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通顺,言之有理。
示例:苏武算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孟子认为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大丈夫”。苏武面对卫律举剑威胁的场面,毫不畏惧,没有屈服这是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表现;之后,卫律现身说法,以自己投降匈奴后获得荣华富贵的经历来试图打动苏武,苏武仍无动于衷,这是大丈夫“富贵不能淫”的表现,所以苏武称得上是“大丈夫”。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做人的原则,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大丈夫)能实现理想时,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
单于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卫律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举剑对苏武比划,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的坚贞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苏武是个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没有粮食,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它,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26.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27.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2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29.【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30.【甲】文孟子用“ ”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26.C 27.(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28.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29.(1)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惑;(2)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 30. 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
【解析】26.A.告诉,对……说/认为;
B.道义/路,道路;
C.都是“真正,确实”;
D.把/按照;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
①得,实现。与,和;由,遵从。
②劫,威逼,胁迫;失,放弃;非,不是;勇,勇敢。
2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2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结合乙文中的语句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意思是“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则用“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回击,晏子面对武力逼追、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法来保全性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30.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辨析和内容的理解筛选。甲文,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时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这样的行事方式,是固守儒家仁义之道、强调为人要有原则的孟子所不齿的。通过类比的方法,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易于理解,说服力强。
乙文根据“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可提取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道之士(也)”。
【点睛】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崔杼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
(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①,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②。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⑥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④。思天下匹夫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⑤。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⑥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能改斋漫录》)
【注】①求祷:求签祈祷。②不许:签上表明不可以。③泽:恩惠。④行其道: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自己认为对的去做。⑤固惟相为然:只有宰相能做到。⑥下:指民间。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冠:戴帽子
B.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尝诣灵祠求祷 诣: 到, 往
D.且大丈夫之于学也 且:况且
3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子之嫁也 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B.以顺为正者 上以疗君亲之疾
C.独行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
D.乃记之而去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3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了何谓“大丈夫”; 乙文则记叙了范仲淹的故事,让我感悟到大丈夫的博大胸襟。
B.甲文“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与乙文“无乃失于卑耶?”都用反问口气来加强语气。
C.乙文范仲淹认为只有当宰相才可以做到甲文中所提到的“得志,与民由之”,才可以造福于民,泽被众生。
D.范仲淹未显达之时,把为百姓谋福祉作为自己的志向,他“利泽生民”的思想正是甲文大丈夫之志的充分体现。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答案】31.A 32.D 33.C 34.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35.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解释不正确。“丈夫之冠也”意思是:男子行加冠礼时。冠: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加冠礼。而非“戴帽子”。
故选A。
3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B.以:介词,把/介词,凭借;
C.其:代词,他们的/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在本句可以翻译为“可要”、“一定”、“务必”等;
D.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故选D。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解释和分析不正确。根据乙文“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自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可知,范仲淹认为除了当宰相可以造福于民,泽被众生,当医生也可以。而非“只有当宰相才可以”。
故选C。
3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岂:难到。诚:的确,确实。
3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意思是: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相当于的字结构做主语,应在“者”后停顿;“舍夫良医”动宾结构,应在“医”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
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他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然后抽签,签名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签祈祷,说:“不行的话,那我就当个良医也行。”签名表明还是不可以。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自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威王①之时喜隐②,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③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④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⑤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⑥三十六年。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威王:指齐威王。②喜隐:爱好不明说。隐,隐语,借用别的话表达要说的意思。③沉湎(miǎn):沉溺。④淳于髡(kūn):齐国大夫,复姓淳于。⑤蜚:同“飞”。 ⑥威行:威震天下。
3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B.行天下之大道 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
C.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不亦说乎(《论语》)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38.用“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赏 一 人 诛 一 人 奋 兵 而 出。
39.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1)甲文中认为大丈夫应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句子是什么 ? (请用甲文中原句回答)
(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甲】文把“ ”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乙】文把“大鸟”类比 ,意在规劝君主有所作为。
【答案】36.A 37.(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38.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39.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妾妇之道 齐威王
【解析】36.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相同,代词,这,这个/代词,这,这个;
B.不同,行走/行列;
C.不同,就/竟然:
D.不同,劝说/同“悦”,愉快;
故选A。
3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有:淫: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屈: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注意动词的使动用法。
②重点词语有:且:即将、将要;旦:白天。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句句意为:奖励了一个,处罚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赏一人”与“诛一人”句式结构一致,“奋兵而出”是结果。故断句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39.①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这句话表达了大丈夫应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观点。
②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甲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意思是: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甲文认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类似于“妾妇之道”。乙文“淳于髡说之以隐日:‘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日:‘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意思是: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官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淳于髡用不飞不鸣的大鸟类比不理政事的国君齐威王,意在规劝君主有所作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喝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官吏们念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官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罚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齐国的土地。从此声威盛行三十六年。
(2023·江苏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班固《汉书·苏武传》)
【丙】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解】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急:常急,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4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与民由之( )
②与旃毛并咽之( )
③使人遗狐白之裘( )
④吾假人(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何陋之有(《陋室铭》)
B.不忍以身为沟壑 静以修身(《诫子书》)
C. 二旬而九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D.因谓之曰 因曰:“我亦无他……”(《卖油翁》)
4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乃 幽 武 置 大 窖 中 绝 不 饮 食
4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43.【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答案】40. 遵从,遵循 一起,一块儿,都 赠送,给予 借,借给 D 4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42.(1)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3.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了贫贱中不苟取、恪守节操的君子人格。
【解析】40.(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遵循;
②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并:一起,一块儿,都;
③句意: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裘。遗:赠送,给予,送给;
④句意: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假:借,借给。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介词,把/介词,用来;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D.连词,都是“于是”的意思;
故选C。
4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幽武”是动宾短语,放在一处,“置大窖中”是省略句,省略“于”,表示地点,应划分为一处,“绝不饮食”是动宾短语,放在一处,故断句为: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4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啮:吃;并:一起;数日:几日;
(2)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
4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结合“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可知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俘虏,他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意投降,保持了高尚的气节,被扣押之后,他在北海用雪和毡毛充饥,宁愿饿死,也不屈服,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结合“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日:‘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句可知,他宁愿吃不饱,穿着破旧,也不愿意被人家施舍,这表现出了他“贫贱不能移”的君子人格。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孟子说:……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杀……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起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丙】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裘,又担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子思拒绝,不肯接受。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
(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 ·苏武传》)
【丙】
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 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4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与民由之 ;
(2)与旃毛并咽之 ;
(3)使人遗狐白之裘 ;
(4)吾假人 。
4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谓之曰 因曰:“我亦无他……”(《卖油翁》)
B.不忍以身为沟壑 静以修身(《诫子书》)
C.二旬而九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D.居天下之广居 何陋之有(《陋室铭》)
46.用成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47.【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答案】44. 遵从,遵循 一起,都 赠送,给予 借,借给 45.A 46.(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47.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他被匈奴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表现出了“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子思生活贫困,却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了贫中不有取、恪守节操的君子品格。
【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遵循。
(2)句意为: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并:一起,都。
(3)句意为: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袭。遗:赠送,给予。
(4)句意为:我借给别人。假:借,借给。
4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因:都是连词,于是,就;
B.以:介词,用/连词,来;
C.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之: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A。
4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
(2)重点词语:啮:吃。旃毛:毡子毛。并:一起。数:几。
4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以及“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他被匈奴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可知表现出了“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根据【丙】“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子思辞而不受”(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子思拒绝,不肯接受)子思生活贫困,却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可知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君子品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丙】
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袭,又担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子思拒绝,不肯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弃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
(23-24八年级上·宁夏石嘴山·期末)【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丙】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4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富贵不能淫
(3)改容式车
(4)吾事毕矣
4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50.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51.【甲】文中,孟子的论述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大丈夫,【乙】【丙】两文中的周亚夫和文天祥是孟子认为的“大丈夫”吗?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答案】48.(1)真正(2)使迷惑(3)通“轼”,扶轼或扶着车前的横木(4)完成 49.(1)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2)(文天祥)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 50.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51.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周亚夫作为带兵之将,两军阵前,对于皇帝的慰问严格执行军中规矩,保持军纪严明,真正做到“威武不能屈”。文天降面对敌人的劝降,即使高官厚禄也收买不了,毅然决然慷慨赴死,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所以,他们两人都可谓大丈夫。
【分析】4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
(2)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
(3)句意为: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4)句意为:我的事都已做完了。毕:完成。
4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词:得:实现;志:志向;由:遵从,遵循;道:道路。
(2)重点字词:过:经过,这里意为“被押过”;市:市集;扬扬自若: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堵:墙壁。
5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天祥为宋状元宰相”,主谓宾明显,句意完整,在“宰相”后断开;“宋亡”,“宋”是指“宋朝”,“宋亡”即宋朝灭亡的意思,根据句意可知在“亡”后断开;“惟可死”“不可生”两句句式相对,在“死”和“生”后面断开。故可断句为: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5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甲文可知,孟子所谓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乙文“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一个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结合丙文“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南面再拜就死”可知,文天祥在元世祖利诱之下,不为所动,只求舍生取义;在临刑时从容不迫,为国守节,慷慨赴死,这些都表现出他“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做人的原则,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大丈夫)能实现理想时,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皇上亲自去慰问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不久来到细柳的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问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策马疾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控制住车马,缓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陛下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问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便离开了。
【丙】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足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
文天祥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2023·山西阳泉·一模)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卓群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进行群文阅读活动。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未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远自《送东阳马生序》)
52.辨其音·走进文本: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中“间”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间不容发 B.挑拨离间
53.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不得志的时候, 。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54.悟其情·丰富思想: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的诗中得以体现。请摘抄下面诗中的相关诗句,并进行简要批注。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句:
批注:
55.取其精·学以致用:《送东阳马生序》的选段中描写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①,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②被召诣校书郎③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④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①执勤苦:操持勤苦。②固:班固。③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④傅介子、张骞:西汉外交家,都因出使西域有功而封侯。
56.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57.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下面句子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答案】52.A 53.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享受 54. 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批注示例:这两句诗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55.示例:以读书为乐,就能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物质诱惑,做到勤勤恳恳、专心致志地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56.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57.“安……哉”是指“怎么能……呢”,加强了反问的语气。班超认为自己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但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异域,立功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这些抄抄写写的事情呢,这也表达了班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52.考查字音字义。
例句中的“间”,读作“jiān”,意为“中间。”
A.jiān bù róng fà,相隔得非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间,中间;
B.tiǎo bō lí jiàn,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谣言,污蔑、中伤他人。间,离间;
故选A。
5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独,独自。其,自己的。道,道路。
(2)逆旅,旅店。日再食,每日两餐。之,的。享,享用。
54.考查诗句赏析。
根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体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过零丁洋》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是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此句悲壮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
55.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可根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拟写为:只要我们把学习当作人生的最大乐事,就可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就能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把全部的身心都沉浸在学习当中,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56.考查断句。
句意: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
断句为: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57.考查词句赏析。
句意为: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安……哉”是指“怎么能……呢”,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联系前句可知,班超认为,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安能久事笔研间乎”表现了他对现在从事抄写工作的现状的不满。“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表现了他对未来能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期望与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一: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文本二: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第四题译文: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23-24八年级上·山西大同·期末)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学习优秀诗文,培养理想担当”主题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战?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塞上燕脂凝夜紫
(2)往之女家
5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惶诚恐
B.半卷红旗临易水 临危不惧
C.父命之 命途多舛
D.以顺为正者 义正辞严
6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1.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是《雁门太守行》的显著特征,请你根据诗句发挥想象,描述诗歌开篇两句所呈现的画面。
62.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学习古代优秀的诗文18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以顺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D.面责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
(2023·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材料二:
①单于①欲因此时降(苏)武。卫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女为见!”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ōn)毛并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单于:匈奴称其君主为单于。②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投降匈奴,封为丁零王,统领投降匈奴的人。
5.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
A 本无谋 字源推测法: 根本,本来
B 武不应 参考成语法:一呼百应 回应,回答
C 畔主背亲 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 通“叛”,背叛,违背
D 副有罪,当相坐 查阅词典法: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 席地而坐
A.A B.B C.C D.D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与“女为人臣子”中的“女”意义相同。
B.“往送之门”与“举剑欲击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
C.“天雨雪”与“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和意义相同。
D.“以顺为正者”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以”意义不同。
7.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B.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
9.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此公孙衍、张仪不算“大丈夫”。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二中苏武的事迹,说明理由。
(2024·山东东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②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必敬必戒
(2)或败奔
(3)昔人耻独为君子
(4)适同敞自灵川至
1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1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邹忌讽齐王纳谏》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1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024·山东德州·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二章》)
【乙】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巢: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囊:布袋的一种。
15.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得志,与民由之
(2)御史诣学宫
(4)属吏咸伏谒
16.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倒悬之/父命之 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
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1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栗、艺就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19.(甲)文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 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乙)文通过几件小事展现了海瑞作为百姓心中的“海青天”的人格坚守。请结合甲文对大丈夫的阐释以及乙文内容,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③。”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举剑拟④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⑤,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⑥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⑦,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 苏武传》,有删减)
【注】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③相坐:连带治罪。④拟:比划,用兵器做杀人的样子。⑤弥山:满山。⑥旃毛:毡毛。⑦羝:公羊
20.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必敬必戒”的“戒”解释为“告诫”。
B.甲文中“丈夫之冠也”的“冠”是指行冠礼,在古代男子年二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
C.乙文中“畔主背亲”的“畔”同“叛”,可解释为“背叛”。
D.乙文中“单于愈益欲降之”的“益”可解释为“更加”。
21.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举剑拟之
B.独行其道 其如土石何
C.何以汝为见 以顺为正者
D.虽千里不敢易 后虽复欲见我
2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君主的“妾妇之道”,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可以看出卫律虽投降匈奴但仍心系西汉。
D.乙文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3.【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乃 幽A 武 B置 大 窖 中 C绝D 不 饮 食。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②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25.【甲】文中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分析,苏武符合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26.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27.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2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29.【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30.【甲】文孟子用“ ”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①,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②。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⑥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④。思天下匹夫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⑤。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⑥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能改斋漫录》)
【注】①求祷:求签祈祷。②不许:签上表明不可以。③泽:恩惠。④行其道: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自己认为对的去做。⑤固惟相为然:只有宰相能做到。⑥下:指民间。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冠:戴帽子
B.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尝诣灵祠求祷 诣: 到, 往
D.且大丈夫之于学也 且:况且
3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子之嫁也 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B.以顺为正者 上以疗君亲之疾
C.独行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
D.乃记之而去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3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了何谓“大丈夫”; 乙文则记叙了范仲淹的故事,让我感悟到大丈夫的博大胸襟。
B.甲文“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与乙文“无乃失于卑耶?”都用反问口气来加强语气。
C.乙文范仲淹认为只有当宰相才可以做到甲文中所提到的“得志,与民由之”,才可以造福于民,泽被众生。
D.范仲淹未显达之时,把为百姓谋福祉作为自己的志向,他“利泽生民”的思想正是甲文大丈夫之志的充分体现。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威王①之时喜隐②,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③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④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⑤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⑥三十六年。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威王:指齐威王。②喜隐:爱好不明说。隐,隐语,借用别的话表达要说的意思。③沉湎(miǎn):沉溺。④淳于髡(kūn):齐国大夫,复姓淳于。⑤蜚:同“飞”。 ⑥威行:威震天下。
3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B.行天下之大道 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
C.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不亦说乎(《论语》)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38.用“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赏 一 人 诛 一 人 奋 兵 而 出。
39.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1)甲文中认为大丈夫应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句子是什么 ? (请用甲文中原句回答)
(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甲】文把“ ”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乙】文把“大鸟”类比 ,意在规劝君主有所作为。
(2023·江苏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班固《汉书·苏武传》)
【丙】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解】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急:常急,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4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与民由之( )
②与旃毛并咽之( )
③使人遗狐白之裘( )
④吾假人(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何陋之有(《陋室铭》)
B.不忍以身为沟壑 静以修身(《诫子书》)
C. 二旬而九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D.因谓之曰 因曰:“我亦无他……”(《卖油翁》)
4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乃 幽 武 置 大 窖 中 绝 不 饮 食
4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43.【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 ·苏武传》)
【丙】
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 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4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与民由之 ;
(2)与旃毛并咽之 ;
(3)使人遗狐白之裘 ;
(4)吾假人 。
4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谓之曰 因曰:“我亦无他……”(《卖油翁》)
B.不忍以身为沟壑 静以修身(《诫子书》)
C.二旬而九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D.居天下之广居 何陋之有(《陋室铭》)
46.用成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47.【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23-24八年级上·宁夏石嘴山·期末)【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丙】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4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富贵不能淫
(3)改容式车
(4)吾事毕矣
4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50.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51.【甲】文中,孟子的论述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大丈夫,【乙】【丙】两文中的周亚夫和文天祥是孟子认为的“大丈夫”吗?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2023·山西阳泉·一模)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卓群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进行群文阅读活动。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未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远自《送东阳马生序》)
52.辨其音·走进文本: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中“间”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间不容发 B.挑拨离间
53.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不得志的时候, 。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54.悟其情·丰富思想: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的诗中得以体现。请摘抄下面诗中的相关诗句,并进行简要批注。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句:
批注:
55.取其精·学以致用:《送东阳马生序》的选段中描写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①,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②被召诣校书郎③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④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①执勤苦:操持勤苦。②固:班固。③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④傅介子、张骞:西汉外交家,都因出使西域有功而封侯。
56.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57.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下面句子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23-24八年级上·山西大同·期末)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学习优秀诗文,培养理想担当”主题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战?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塞上燕脂凝夜紫
(2)往之女家
5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惶诚恐
B.半卷红旗临易水 临危不惧
C.父命之 命途多舛
D.以顺为正者 义正辞严
6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1.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是《雁门太守行》的显著特征,请你根据诗句发挥想象,描述诗歌开篇两句所呈现的画面。
62.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学习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品格与志趣、理想与担当。请结合以上所选诗或文,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
(23-24八年级上·湖北孝感·期末)阅读下面三则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丙】
史记 孔子世家
司马迁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 ,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 。”
【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
6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威武不能屈 使……屈服 B.军于城父 军队
C.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D.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批评、指责
64.请从下面的备选词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丙】文的横线上。
备选词:也、耳、矣、哉
大国
(2)小人穷斯滥
65.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6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67.甲诗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历来为人传诵,请做简要赏析。
68.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丙三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
(2023·江苏泰州·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即事(其一)
夏完淳(明)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①,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①酬家国:报家国之仇。家仇,指作者的父亲夏允彝于1645年兵败,投水殉国。国仇,指明朝灭亡。
【乙】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选自《皇明四朝成仁录》)
【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69.(1)下列关于【甲】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开篇定下全词悲壮激越的基调。
B.颈联写作者穿着黑色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C.尾联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D.本诗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的气韵。
(2)请赏析颔联“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7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民由之( )
②往之女家( )
③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 )
④被执至留都( )
(2)下列各项与例句中的“以”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承畴无以应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7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停两处。
时 完 淳 妇 翁 职 方 主 事 钱 栴 同 在 讯
72.翻译文中划线句。
(1)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73.请结合【甲】【乙】内容分析:【丙】段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夏完淳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3·江苏连云港·一模)语文课堂开展“心怀家国情,不改报国志”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激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要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怀瑾握瑜而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4.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朝”“夕”写出了贬谪速度之快,“路八千”则写出了贬谪之地之远,写出了诗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境遇和丙文中被发行吟的屈原颇为相似。
B.颔联中交代了被贬的原因,照应了诗歌的上联,明确写出了诗人的态度和选择,并表达出对命运变化的愤怒,与见放的屈原同样表达出对朝廷的不满。
C.颈联描写了诗人前行之路中的景物,“横”“拥”描写了道路的坎坷,此句与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是对自己的侄儿说的话,表达了作者坦然面对自己命运的清醒,同时表达了自己为朝廷尽忠之心,与屈原的“虽九死而不悔”的决绝之心如出一辙。
7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父命之
(2)富贵不能淫
(3)颜色憔悴
(4)被发行吟
7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夫 圣 人 者 不 凝 滞 于 物 而 能 与 世 推 移。
7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8.请结合甲文中的颔联和丙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作者们相似的境遇和感情。
79.从《孟子》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个角度出发,结合两篇诗文谈谈你对韩愈和屈原的“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