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虽有佳肴》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2·山西·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语似珠 B.好学不倦
2.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 。
3.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4.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2024·河南信阳·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乙】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①。不学操缦②,不能安弦③;不学博依④,不能安《诗》;不学杂服⑤,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⑥焉,修焉,息焉,游⑦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⑧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⑨务时敏,厥修乃来⑩。”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注释】①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②操缦(màn):学习弹奏杂乐。③安弦:懂得音乐。④博依:音律,亦作比喻讲。⑤杂服:各种礼服,亦作洒扫应对讲。⑥藏:怀抱。⑦游:闲暇。⑧辅:指朋友。⑨孙:同“逊”,谦虚。⑩厥修乃来:他的学业才会有成就。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弗学,不知其善也 不可知其源
C.其此之谓乎 太守自谓也
D.教然后知困 困于心,衡于虑
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7.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甲文的论证思路。
8.甲乙两文在结尾处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请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学记》
【乙】
吾家本诗礼之家,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不知其旨也
(2) 学学半
(3)偶遇事冗
(4)未尝间断
1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余 虽 在 军 中 尚 日 日 写 字 一 页 看 书 二 十 页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12.【甲】【乙】两文虽涉及到读书学习的问题,但有所侧重,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从读书学习的方法和目的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佳肴》)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食。 弗: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4)则是面墙之士, 则: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15.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16.【甲】【乙】文段的学习理念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2023·河南驻马店·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 学记》)
【乙】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
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故太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②,尊师尚道也。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释】①严:尊敬。②北面:指面向北行臣子之礼。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教然后知困 困于心 扶危济困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出尔反尔
C.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独善其身
D.虽有至道 水至清则无鱼 至仁无亲
1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19.【甲】文以“嘉肴”开头,有什么作用?
20.结合【甲】【乙】两文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2023·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②累丸③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④株拘⑤;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佝偻者承蜩》)
【注释】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指农历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之时。一说练习捕蝉要用五六个月的时间。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通“橛”,断掉的树木。⑤株拘:枯树根。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有道邪( )
(4)孔子顾谓弟子曰( )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其此之谓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不知其善也
C.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D.其真无马邪
2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24.联系实际,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023·甘肃庆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①,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②之子,荆室蓬户③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④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
(节选自《太平御览·疾病部·卷五》)
【注释】①殪(yì):死。②被褐茹藿(huò):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粮饭。被,通“披”;褐,粗布做的衣服;茹,吃;藿,豆子。③荆室蓬户:用荆条做房子,以蓬草编门。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④重貂累蓐(rù):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
25.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知其旨也( )
(2)若是者鲜焉( )
2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家有僵尸之痛/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若是者鲜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或阖门而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D.而愚民悬符厌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7.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8.填空。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主要采用 ,乙文主要采用 。甲文提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认为疫情发生的原因是“ ”。
(2023·河南安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于心,衡于虑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1.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22-23八年级下·陕西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
【注释】①庸之:归功于他。②节目:木竹之关节。③说:同“悦”,愉悦。④从容:同“春容”,撞击,激荡。
3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 )
(2)教然后知困( )
(3)及其久也 ( )
(4)此皆进学之道也( )
3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此皆进学之道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C.能以径寸之木 D.马之千里者
3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述。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论述有什么好处。
(22-23八年级下·陕西榆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②,则坏乱而不修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④逆其师,燕辟⑤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注】①扞(hàn)格:抵触。②杂施而不孙:杂乱地进行(教育)而不合乎顺序。③修:治理。④燕朋:轻慢友人。⑤燕辟:轻慢老师的训谕。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然后知困
③则孤陋而寡闻
④燕朋逆其师
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教之所由废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是鱼之乐也
C.执策而临之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9.【甲】【乙】两文都谈到教和学的关系,二者谈论的对象分别侧重什么?
(22-23八年级下·广西来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③有道而正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⑤”,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达:通达。②奚:怎么。③就:靠近。④正:匡正。⑤求放心: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4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其真无马邪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弗食 食不饱,力不足
D.君子之学必好问 渔人甚异之
41.下面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B.选文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C.选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D.选文中的“教学相长”,我们现在把它理解为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
4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43.【甲】【乙】选段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甲】文侧重“教”与“学”的关系,强调“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侧重“问”与“学”的关系,强调“ ”(用原文语句回答)。
44.学了以上两个文段,对你的“学习”有怎样的启迪?
(22-23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文文准备将下面二则古文排演成情境剧,请你和他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庸:功劳。②节目:树木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③说:同“脱”,解脱。
熟悉剧本 疏通文意
45.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学学半
(2)不知其旨也
(3)然后能自反也
(4)师逸而功倍
4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4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3处)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理解文意
48.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排练感悟 联系实际
49.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教学相长”观点的理解。
(22-23八年级下·河南安阳·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虽有嘉肴>》)
【乙】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①。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②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嗟来之食〉》)
【注释】①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jí)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②谢:道歉。
5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成事不足
B.虽有至道 以至于斯也 接踵而至
C.弗食 不食嗟来之食 废寝忘食
D.然后能自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辗转反侧
51.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52.甲文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53.甲、乙两文段均出自《礼记》,语言表达上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主要内容加以分析。
(22-23八年级下·北京密云·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①。《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②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三】
余③近日以军务倥偬④,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⑤,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十大名人家书》)
【注释】①教学为先: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②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③余:我,指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④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⑤冗:繁忙复杂。
5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能自反也 易如反掌 举一反三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教然后知困 然此策尚下 井然有序
D.处世立身之道 何陋之有 闻之,欣然规往
5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虽然有最好的味道,不学习烹饪,就不知道好的方法。
理解:好的味道来自于高超的烹饪技术,需要认真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所进益。
B.玉不琢,不成器。
翻译:如果玉不经过琢磨,就不能被制成器物。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是说,玉石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现在也比喻人不经历磨难,难以成才。
C.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
翻译:决不肯今天耽搁了,(借口)说还有第二天可以补救。
理解:这句话与前文“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相照应,表现出宋濂坚持每天读书学习的高度自律意识。
56.三则材料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 的手法,指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佳途径。材料一还进一步指出了“ ”的观点。材料三中则强调了学习要勤奋、有恒心,列举了规定数量、 、及时弥补等读书学习的方法。
(22-23八年级下·北京房山·期末)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
【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为政》)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述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里仁》)
【丙】
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②造③乎其极。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每试,辄④冠其曹⑤。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蜗牛缘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使⑥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选自《新法国文教科书》)
【注释】①识:记住。②卒:最后。③造:到达。④辄:总是,每次。⑤曹:辈。这里指同学。⑥使:假如。
5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温故而知新
B.学学半 学而不厌
C.然后能自强也 童子自校归
D.可以为师矣 汝苟以蜗牛为法
58.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不足,然后自己就可以反复地学习了。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B.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
翻译:我想,这笨人的称号怎么就独独加在我身上了呢?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童子放学回家后“默默然若有所思”的具体内容。
C.无何,童子学大进。
翻译:不知道为什么,童子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母亲的话对童子所起的重要作用。
D.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翻译:以前称呼他笨人的同学都责怪他。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那些同学的气量之小。
59.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甲】文针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 ”的观点;在【乙】文中,孔子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提出了 、 等主张。读了【丙】文中的小故事,我们可以从母亲的教和童子的学的角度分别悟出 和 的道理。
(22-23八年级下·山西运城·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0.读准字音:请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1.明辨字义:请选出下面解释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 不足为训 B.然后能自强也 强词夺理
C.学学半 敏而好学 D.弗学不知其善也 能谋善断
62.知晓文意: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翻译:(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 。
63.梳理知识: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目 写作特色 主旨 成语积累
《北冥有鱼》 运用① 手法,塑造了一个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表达了“万物活动都有所凭借”的哲思。 ②
《虽有嘉肴》 运用③ 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 讲述“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相长
《游山西村》 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蕴含了“④ ”的哲理。 山重水复27 《虽有佳肴》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2·山西·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语似珠 B.好学不倦
2.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 。
3.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4.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答案】1.B 2. 不也很快乐吗?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4.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解析】1.考查字音字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
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hǎo,意为:美好;
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2)是故,因此;困,困惑。
3.考查诗句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4·河南信阳·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乙】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①。不学操缦②,不能安弦③;不学博依④,不能安《诗》;不学杂服⑤,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⑥焉,修焉,息焉,游⑦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⑧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⑨务时敏,厥修乃来⑩。”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注释】①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②操缦(màn):学习弹奏杂乐。③安弦:懂得音乐。④博依:音律,亦作比喻讲。⑤杂服:各种礼服,亦作洒扫应对讲。⑥藏:怀抱。⑦游:闲暇。⑧辅:指朋友。⑨孙:同“逊”,谦虚。⑩厥修乃来:他的学业才会有成就。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弗学,不知其善也 不可知其源
C.其此之谓乎 太守自谓也
D.教然后知困 困于心,衡于虑
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7.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甲文的论证思路。
8.甲乙两文在结尾处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请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5.B 6.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①首先用“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教与学关系的论题;②然后分析学习与教人可以互相促进的道理,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③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印证。 8.①甲文引用《兑命》中的话目的是印证“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②乙文引用《兑命》中的话目的是证明学习重在课下勤奋练习并要持之以恒的观点。
【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吃/同“饲”,喂养;
B.知道/知道;
C.说/命名;
D.困惑/忧困;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
重点词语:故:因此,所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7.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结合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文章首先用“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结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可知用“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引出了教与学关系的论题;结合“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然后分析了分析学习与教人可以互相促进的道理。结合“《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可知,最后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印证。”
8.本题考查道理论据的作用,道理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甲文“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意思是“《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由此可知,引用《兑命》的话是为了论证“教学相长”的观点。
乙文的论点是“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的是大学教学中重视课外练习对正式课业的补充作用,学习要持之以恒;引用《兑命》的话“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意思是“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也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即学习重在课下勤奋练习、持之以恒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大学的教育活动,按照一定的时间成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华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同朋友交往,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肯老师、学友的教海和期望。《兑命》篇申说:“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孜孜不倦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学记》
【乙】
吾家本诗礼之家,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不知其旨也
(2) 学学半
(3)偶遇事冗
(4)未尝间断
1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余 虽 在 军 中 尚 日 日 写 字 一 页 看 书 二 十 页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12.【甲】【乙】两文虽涉及到读书学习的问题,但有所侧重,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从读书学习的方法和目的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9. 味美 同“敩”,教导 繁忙复杂 曾经 10.余 虽 在 军 中/ 尚 日 日 写 字 一 页 /看 书 二 十 页 11.(1)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2)也不会因为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 12.从方法上来看:甲文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乙文强调了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从目的上来看,甲文是了解道与善;乙文则是处世立身之道。
【分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2)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偶然遇到事情繁忙。冗:繁忙复杂。
(4)句意:从来没有间断。尝:曾经。
10.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我虽然在军队中,还每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余”是主语,“虽在军中”做状语,“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是谓语,据此断句为: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1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是故:因此。困:不通,理解不了。
(2)以:因为。预为:提前完成。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学习方法上看,甲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根据乙文中的“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可知,在固定时间,给自己布置固定的任务来完成读书,可以得出定量、定时读书法;根据文中“用朱笔圈批”可知,阅读时要注意勾画重点语句,做好批注,可以得出圈点批注法等。
从目的上来看,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目的是了解道与善;《清代四名人家书》包括纪晓岚、曾国藩等十位名人写给家人的信件,内容涵盖做人、教子、读书、养生、婚姻等方面,通过这些家书,可以深入了解清代名人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读书方法。这些家书不仅在文化交流、教育理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和启示。可见乙文则是处世立身之道。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我们家本来就是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名门贵室,勤劳和俭朴是我处世立身的原则,有恒心又是勤劳俭朴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每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过之后,用朱笔圈点批注,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最好。偶然遇到事情繁忙,即使第二天补上看书写字也不高兴,所以一定会抽出时间来做这些事。然而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几个小时来做这些事。绝不肯今天耽搁,说有明天可以补上;也不肯因为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去做。像这样坚持几年,从来没有间断,也没有什么感到苦的。
(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佳肴》)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食。 弗: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4)则是面墙之士, 则: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15.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16.【甲】【乙】文段的学习理念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13.不;因此,所以;地方;那么、就。 14.(1)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15.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16.甲文强调的是“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文中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转化,互相促进的。乙文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文中主张:人的学习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答到原文中的“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也可);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人们仍应坚持学习;即使是圣人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上三点,任意答到一点)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去品尝。弗:不。
(2)句意为: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是故:因此,所以。
(3)句意为:不幸住在穷乡僻壤。域:地方。
(4)句意为: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则:那么,就。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 困:不通。然后:这样以后。
(2)重点词语:处:处于,住在。方:地方。习染:沾染。不自觉:不知不觉。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意思是: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若既不出户”动宾结构,应在“户”后停顿;“又不读书”动宾结构,应在“书”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心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孟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转化,互相促进的,可知,强调的是“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根据【乙】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们求学,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可知,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人的学习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根据【乙】文“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可知: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人们仍应坚持学习;
根据【乙】文“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可知:即使是圣人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习染而不自觉。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2023·河南驻马店·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 学记》)
【乙】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
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故太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②,尊师尚道也。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释】①严:尊敬。②北面:指面向北行臣子之礼。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教然后知困 困于心 扶危济困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出尔反尔
C.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独善其身
D.虽有至道 水至清则无鱼 至仁无亲
1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19.【甲】文以“嘉肴”开头,有什么作用?
20.结合【甲】【乙】两文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7.D 18.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9.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从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示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同时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体谅,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意思对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困惑,理解不清/困惑/困苦的人;
B.反省/同“返”/同“返”;
C.好的方面/好的,优点/好,维护;
D.都解释为:达到极点;
故选D。
1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重点字词:
故:所以。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19.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章开头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细读开头句,理解其含义;最后结合其下文所述来分析揣摩其作用。开头一句运用了设喻类比的写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也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这样层层深入,易于理解接受。
20.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甲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乙文强调“尊师尚道”。启示:学习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省中懂得努力;教别人才能明白知识上的欠缺。所以我们既要自己努力学习,也要不断尝试把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孟尝君向闵子求学;派车前往迎接闵子。闵子说:“按照礼节有来求学的,而没有前往教学的。招来老师学习,不能学习;前往教学,就不能教化学习的人。这就是您所说的不能学习的人,我所说的不能教化的人。”于是孟尝君说:“恭敬地听从(您的)吩咐。”
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为困难(很难做到)。尊敬老师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在太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面向北行臣子之礼,(这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崇尚真理。所以不说却有威信,不发怒却有威严,这就是所说的老师。
(2023·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②累丸③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④株拘⑤;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佝偻者承蜩》)
【注释】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指农历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之时。一说练习捕蝉要用五六个月的时间。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通“橛”,断掉的树木。⑤株拘:枯树根。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有道邪( )
(4)孔子顾谓弟子曰( )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其此之谓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不知其善也
C.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D.其真无马邪
2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24.联系实际,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21. 味美 教导 办法或窍门(诀窍) 看(或:回头看) 22.C 23.(1)示例: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示例: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而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24.示例: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互动,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②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③无论学什么,都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有门道吗?道:办法,窍门。
(4)句意为: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顾:看(或:回头看)。
2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此之谓乎”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大概;
A.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其:代词,它;
B.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其:代词,它;
C.句意:恐怕(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其:表推测,大概;
D.句意: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
(2)虽:虽然;唯:只。
24.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乙】结合孔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2023·甘肃庆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①,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②之子,荆室蓬户③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④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
(节选自《太平御览·疾病部·卷五》)
【注释】①殪(yì):死。②被褐茹藿(huò):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粮饭。被,通“披”;褐,粗布做的衣服;茹,吃;藿,豆子。③荆室蓬户:用荆条做房子,以蓬草编门。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④重貂累蓐(rù):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
25.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知其旨也( ) (2)若是者鲜焉( )
2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家有僵尸之痛/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若是者鲜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或阖门而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D.而愚民悬符厌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7.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8.填空。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主要采用 ,乙文主要采用 。甲文提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认为疫情发生的原因是“ ”。
【答案】25. 味美 很少 26.A 27.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知道困惑。 28. 议论 记叙 教学相长也 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啊。鲜,很少。
26.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B.语气助词,可译为“啊”/疑问代词,哪里;
C.代词,有的家庭/副词,有时;
D.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连词,表顺承,不译;
故选A。
27.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是故(因此)”“学(学习)”“困(困惑)”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正确。
28.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和文章内容的掌握。
甲文运用类比手法,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引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由此可知,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中“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甲文中“教学相长也”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文中的中心论点;“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的意思是“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即疫情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知道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
建安二十二年,强烈的传染病不断蔓延,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着丧失亲人的悲痛,家家哀伤的号泣声不时传来。有的家庭是全家病死,有的是一族俱亡。有人认为疫气是鬼神带来的。而遭遇这次灾难的人,都是粗衣恶食、荆舍蓬门的贫苦百姓啊。想想那些华堂玉食,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的富贵人家,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啊。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可是无知的人却用悬符的方法来驱秽,也是很可笑的事情啊!
(2023·河南安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于心,衡于虑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1.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29.B 30.(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31.(1)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反省/通“返”,返回,为动词;
B.连词,所以/连词,所以;
C.名词,困惑,理解不清的/动词,忧困;
D.动词,实践/动词,实现;
故选B。
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虽,虽然;弗,不;善,好处。
(2)犹,好像;玩,赏玩;华,同“花”;登,摘取。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甲文开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只有品尝菜肴才能够知道它的味道甘美类比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最好的道理;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乙文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可知,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据此概括答案即可。
(2)结合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结合“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结合“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22-23八年级下·陕西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
【注释】①庸之:归功于他。②节目:木竹之关节。③说:同“悦”,愉悦。④从容:同“春容”,撞击,激荡。
3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 )
(2)教然后知困( )
(3)及其久也 ( )
(4)此皆进学之道也( )
3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此皆进学之道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C.能以径寸之木 D.马之千里者
3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述。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论述有什么好处。
【答案】32. 味美 困惑 等到 都,全 33.C 34.(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2)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且(他)又埋怨老师。 35.甲文以“嘉肴”比喻“至道”,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自然地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浅入深,易于理解;乙文用“攻坚木”比喻“善问”,用“撞钟”比喻“善待问”,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
(2)句意: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3)句意:等到时间长了。及:等到。
(4)句意: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皆:全,都。
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此皆进学之道也”中“之”为助词,的。
A.宾语前置的标注,不译;
B.代词,它;
C.助词,的;
D.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C。
3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 知:知道,了解;然后:这样以后;自反:自我反思。
(2)句重点词语: 善:善于;学:学习;勤:辛苦;功半:效果减半;怨:埋怨。
35.本题考查类比手法。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的手法,以“嘉肴弗食”类比“至道弗学”,点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乙】文“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运用类比手法,以“攻坚木”类比“善问”。以“撞钟”类比“善待问”。前者得出向老师提出疑问要先易用后难的道理。后者得出老师解答问题要有针对性,要给提问者留下思考的时间。类比手法的应用,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的理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22-23八年级下·陕西榆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②,则坏乱而不修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④逆其师,燕辟⑤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注】①扞(hàn)格:抵触。②杂施而不孙:杂乱地进行(教育)而不合乎顺序。③修:治理。④燕朋:轻慢友人。⑤燕辟:轻慢老师的训谕。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然后知困
③则孤陋而寡闻
④燕朋逆其师
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教之所由废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是鱼之乐也
C.执策而临之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9.【甲】【乙】两文都谈到教和学的关系,二者谈论的对象分别侧重什么?
【答案】36.(1)味道美。(2)困惑。(3)少。(4)违逆。 37.D 38.(1)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
(2)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不易成功。 39.甲文强调的是教学相长。乙文强调了学习要抓住时机,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和人讨论,要和正派的朋友交往。
【解析】3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不知道它的甘美;甘:味道美。
(2)句意:只有通过教导别人,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就会孤陋寡闻;寡:少。
(4)句意:交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老师的教导;逆:违逆。
37.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
“教之所由废也”的意思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主谓取独。
A.之:助词,用于宾语前置;
B.之:助词,的;
C.之:代词,千里马;
D.之:助词,连接主谓,取独;
故选D。
3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知:知道;然后:这样以后;反:反省。
(2)时:时机;勤:勤奋;成:成功。
3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甲】文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强调了教和学的相互促进关系。通过学习,人们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而通过教导别人,人们会发现自己的困惑和难题。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强化的过程,使教和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表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更好的学,而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促使更好的教。
【乙】文中的“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这句话列举了六种导致教育失败的情况。如果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禁止,就会因为阻力太大而难以克服;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即使再勤奋努力也难以取得成就;如果教学时不按顺序、杂乱无章,那么就会使学生感到混乱而无法学习;如果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如果结交不正当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导;如果沉迷于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就会荒废学业。强调了学习要抓住时机,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和人讨论,要和正派的朋友交往。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文:
坏习惯已经形成再施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教育;适当的学习时机过了再去学,即使勤奋刻苦,也难以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育而不合乎顺序,只能陷于混乱的境地而不可收拾;不和同学一起切磋研讨,便会学识浅薄、见识不广;结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反师长的教诲;轻慢老师的训谕,就会荒废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22-23八年级下·广西来宾·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③有道而正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⑤”,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达:通达。②奚:怎么。③就:靠近。④正:匡正。⑤求放心: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4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其真无马邪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弗食 食不饱,力不足
D.君子之学必好问 渔人甚异之
41.下面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B.选文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C.选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D.选文中的“教学相长”,我们现在把它理解为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
4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43.【甲】【乙】选段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甲】文侧重“教”与“学”的关系,强调“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侧重“问”与“学”的关系,强调“ ”(用原文语句回答)。
44.学了以上两个文段,对你的“学习”有怎样的启迪?
【答案】40.C 41.A 42.(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晰地分辨它。 43. 教学相长也 相辅而行者也 44.学习(甲)《虽有嘉肴》我懂得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乙)文《学问》我懂得“君子之学必好问”的道理。懂得“学”与“问”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问且先于学也”的关系。今后,在学习上我要注重预习,遇到疑惑多向老师或别人求问,勤于思考,或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要向老师多虚心下问。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上课,有不懂的地方,多请教老师,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其:大概/难道;
B.道:道理/说;
C.食:吃;
D.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故选C。
4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文。选项表述是“第一部教育学专著”错误;
故选A。
4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知:知道;反:反思。句意: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感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资:凭借;交相问难:互相诘问;难:驳诘。句意:(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提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4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甲][乙]选段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
[甲]文将“学”与“教”对举,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和“学学半”,从中可知,本文则重于“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乙]文从“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可知,侧重的是“学”与“问”的关系,强调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和 “问且先于学”的道理。
4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因,然后能自强也”和“教学相长也”可知,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通过教能够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然后自我反省,自我勉励,才能不断提高;
根据[乙]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等语句可知,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地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予以解决才能真正提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问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感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感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能够好学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提问,借以破除自己的疑惑,(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提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提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提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提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提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一并提出“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尚且在“学"的前面。
(22-23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文文准备将下面二则古文排演成情境剧,请你和他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庸:功劳。②节目:树木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③说:同“脱”,解脱。
熟悉剧本 疏通文意
45.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学学半
(2)不知其旨也
(3)然后能自反也
(4)师逸而功倍
4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4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3处)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理解文意
48.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排练感悟 联系实际
49.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教学相长”观点的理解。
【答案】45. 同“敩”,教导 味美 自我反思 闲适,轻松 46.(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不善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花费了很大的气力,自己却获益很少还埋怨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好)。 47.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48.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9.“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就是“知困”而“自强”,从而考验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在“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促进自己深入地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教人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②句意:就不知道它味美。旨:味美。
③句意: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自反:自我反思。
④句意: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逸:闲适,轻松。
4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
(2)不善学者,不善于学习的人;功半,事倍功半;怨,埋怨。
47.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如攻坚木”是以攻坚木来类比“善学者”,“如攻坚木”前边应断开。“先其易者”和“后其节目”中的“后”承接“先”的内容,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之间应断开。
故断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乙】文先以“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与“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进行类比,论述了进学之道,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自我努力;再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进行比喻说理,以攻坚木类比善问,强调善问者向老师提出疑问要先易用后难、循序渐进的道理。
49.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虽有嘉肴》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围绕它们互相促进的关系来谈即可。
示例:“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困惑不解的地方。“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同学之间可以采用教与学的方式互相学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就无法获得知识、发现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同时学习也需要教导指引,但要自己主动请教求学。我们可以用教的方式学习,如:把自己对这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讲给同学听,如果他能明白,也认可,就表示你的理解透彻,解题方式对他有帮助;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或者解题方式对他不适合,应自我反思,加强学习,重新再去寻找更多地解题思路。这样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和老师、同学交流,都能促进自己的学习。另外,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可以互相促进。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花费了很大的气力,自己却获益很少还埋怨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好)。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22-23八年级下·河南安阳·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虽有嘉肴>》)
【乙】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①。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②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嗟来之食〉》)
【注释】①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jí)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②谢:道歉。
5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成事不足
B.虽有至道 以至于斯也 接踵而至
C.弗食 不食嗟来之食 废寝忘食
D.然后能自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辗转反侧
51.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52.甲文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53.甲、乙两文段均出自《礼记》,语言表达上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主要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50.C 5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2.首先,类比推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强调学习的重要;然后,论述“学”与“教”产生“知不足”“知困”;接着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引用《兑命》之语印证观点,补充论证。 53.甲文段重在说理,表达方式为议论。语句结构相似,两相对举,明快有力,成铺排之势,增强说理效果。强调只有先学先教才能知不足、知困,才能自反、自强。
乙文段重在叙事,表达方式为记叙。语句整散结合,或叙或描,张弛有度,故事性强。一方面告诉人们善意帮助也要懂得尊重别人,一方面赞赏有骨气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下都葆有自尊的可贵品质。
【解析】5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够/值得/够;
B.最好的/到/到;
C.吃;
D.反省/类推/翻转;
故选C。
5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故(所以)”“相长(互相促进)”等。
52.本题考查写作思路。首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推理,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强调学习的重要;然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学”与“教”产生“知不足”“知困”;接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引用《兑命》之语印证观点,补充论证。
5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表达方式上,首先以有美味不吃就不能领略它的甘美来引出学习的重要:不学习就不知至道之善。接着论述了学习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教导别人才知道自己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点明作者观点:教学相长。因此重在说理,表达方式为议论。语言上,“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三组句子结构相似,两相对举,明快有力,成铺排之势,增强说理效果。主题上,“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调只有先学先教才能知不足、知困,才能自反、自强。
乙文,表达方式上,写饥荒之年,黔敖赈施灾民,而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最终饿死。本文重在叙事,表达方式为记叙。语言上,“左奉食,右执饮”为骈句,整散结合,或叙或描,张弛有度,故事性强。主题上,结合“嗟!来食!”“不食嗟来之食”可知,一方面告诉人们善意帮助也要懂得尊重别人,一方面赞赏有骨气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下都葆有自尊的可贵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沉重,两眼昏昏无神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22-23八年级下·北京密云·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①。《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②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三】
余③近日以军务倥偬④,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⑤,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十大名人家书》)
【注释】①教学为先: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②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③余:我,指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④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⑤冗:繁忙复杂。
5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能自反也 易如反掌 举一反三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教然后知困 然此策尚下 井然有序
D.处世立身之道 何陋之有 闻之,欣然规往
5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虽然有最好的味道,不学习烹饪,就不知道好的方法。
理解:好的味道来自于高超的烹饪技术,需要认真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所进益。
B.玉不琢,不成器。
翻译:如果玉不经过琢磨,就不能被制成器物。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是说,玉石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现在也比喻人不经历磨难,难以成才。
C.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
翻译:决不肯今天耽搁了,(借口)说还有第二天可以补救。
理解:这句话与前文“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相照应,表现出宋濂坚持每天读书学习的高度自律意识。
56.三则材料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 的手法,指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佳途径。材料一还进一步指出了“ ”的观点。材料三中则强调了学习要勤奋、有恒心,列举了规定数量、 、及时弥补等读书学习的方法。
【答案】54.B 55.A 56. 类比 教学相长 朱笔圈批(圈画批注)
【解析】5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反思/翻转/反馈;
B.所以;
C.这样/然而/……的样子;
D.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件事;
故选B。
5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与理解。
A.“虽”是“即使”的意思。“至道”是“最好的道理”。“弗学”是“不学习”。“善”是“好处”。故翻译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理解为:好的道理来自于勤奋学习,需要认真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所进益。故选A。
5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中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类比手法,以嘉肴弗食就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就不知其善。根据材料二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可知,同样运用类比手法,以“玉不琢,不成器”类比“人不学,不知道”。故可填:类比。
第二空:根据“故曰:教学相长也”可得:教学相长。
第三空:根据“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可得:朱笔圈批(圈画批注)
【参考译文】【材料一】即使有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材料二】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 说命》中说:“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材料三】我最近因为军务繁忙,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我家本是诗礼名门贵室,勤朴是我处世立身的原则,而坚持又是勤朴的根本。我虽然在军中,尚能每天写一页字,看二十页书,看完之后,用蘸红色的毛笔圈点批注,每天以完成这件事情为最好。有时遇到事务繁忙复杂,即使第二天补上看书写字也不高兴,所以一定会抽出时间来完成这件事情。然而这个计策要执行下去,就必须早起数小时来完成。我绝不肯今天耽搁,明天再补;也不会因为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
(22-23八年级下·北京房山·期末)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
【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为政》)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述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里仁》)
【丙】
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②造③乎其极。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每试,辄④冠其曹⑤。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蜗牛缘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使⑥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选自《新法国文教科书》)
【注释】①识:记住。②卒:最后。③造:到达。④辄:总是,每次。⑤曹:辈。这里指同学。⑥使:假如。
5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温故而知新
B.学学半 学而不厌
C.然后能自强也 童子自校归
D.可以为师矣 汝苟以蜗牛为法
58.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不足,然后自己就可以反复地学习了。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B.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
翻译:我想,这笨人的称号怎么就独独加在我身上了呢?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童子放学回家后“默默然若有所思”的具体内容。
C.无何,童子学大进。
翻译:不知道为什么,童子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母亲的话对童子所起的重要作用。
D.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翻译:以前称呼他笨人的同学都责怪他。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那些同学的气量之小。
59.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甲】文针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 ”的观点;在【乙】文中,孔子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提出了 、 等主张。读了【丙】文中的小故事,我们可以从母亲的教和童子的学的角度分别悟出 和 的道理。
【答案】57.D 58.B 59. 教学相长 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要善于启发,不要空洞的说教 要勤奋
【解析】5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A.所以/旧的、原来的;
B.通“敩”,教导/学习;
C.自我/从;
D.都是动词,“成为、当作”的意思;
故选D。
58.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是“反省”的意思。本句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翻译和理解都不对;
C.“无何,童子学大进”意思是:不久,孩子的学习进步神速。“无何”意思是“不久,很短时间”,不是“不知道为什么”。翻译不正确;
D.“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意思是:之前称呼孩子为笨人的同学都很奇怪。“怪”是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奇怪”,不是“责怪”的意思。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童子”进步神速。翻译和理解都不对;
故选B。
5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类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阐述了“教学相长”观点。故①空填写“教学相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本句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强调了复习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我所看到的听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本句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育人的原则三个方面,反映了孔子爱好学习、无私育人的品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本句阐述了学习的态度,指出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了及时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乙】文中,孔子对于学习方法提出了“温故知新”“默而识之”的主张;对于学习态度提出了“学而不厌”“见贤思齐”的主张。
由【丙】文“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造乎其极。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可知,母亲教育孩子时,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理对孩子进行启发,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育要善于启发,不要空洞的说教。
由由【丙】文“童子闻言,遂勤学”“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可知,“童子学大进”是因为他能够勤奋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我所看到的听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丙】孩子从学校回家后,沉默不言,似乎在想什么事情。母亲很奇怪就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说:“今天学习算术,我的回答几次不正确,同学们都笑话我,说我是笨人;我在想笨人这称号,怎么就独独加在我身上呢?”母亲说:“笨又何妨?你没见到墙上的蜗牛吗?蜗牛爬得很慢,可是一直奋力爬行而永不停止,最后终于达到了最高处。要是你也能效仿蜗牛的办法,那么你的勤奋就一定有收获,纵使笨些又何妨?”孩子听了母亲的话,就一直勤奋好学。
不久,孩子的学习进步神速。每次考试,总是比其他的同学都好。之前称呼孩子为笨人的同学都很奇怪。孩子说:“这都是蜗牛教我的啊。蜗牛沿着墙壁爬行,虽然行动缓慢,但一直没有停止行动;我见到这个后很有感触,所以一直不知疲倦地努力学习,于是能够有了今天的结果。如果没有蜗牛,我也到不了这样的境地啊!”
(22-23八年级下·山西运城·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0.读准字音:请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1.明辨字义:请选出下面解释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 不足为训 B.然后能自强也 强词夺理
C.学学半 敏而好学 D.弗学不知其善也 能谋善断
62.知晓文意: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翻译:(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 。
63.梳理知识: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目 写作特色 主旨 成语积累
《北冥有鱼》 运用① 手法,塑造了一个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表达了“万物活动都有所凭借”的哲思。 ②
《虽有嘉肴》 运用③ 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 讲述“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相长
《游山西村》 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蕴含了“④ ”的哲理。 山重水复
【答案】60.tuán 61.C 62.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63. 想象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类比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解析】60.本题考查字音。
抟(tuán):盘旋飞翔。
6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叫,叫作/作为;
B.勉励/硬要、迫使;
C.两个“学”都理解为“学习”;
D.好处/擅长;
故选C。
6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
(2)是故:所以。学:学习。知:知道。困:困惑。
6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空:《北冥有鱼》中庄子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描绘了一幅鲲变为大鹏,大鹏善借长风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因此这里应填:想象;
②空:《北冥有鱼》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得出成语: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扶摇直上:形容仕途得志或提升得很快。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③空:《虽有嘉肴》开篇先指出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运用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④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眼前出现一缕光,再往前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告诉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点睛】参考译文:
《北冥有鱼》: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