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北冥有鱼》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孔子不能决也
(4)孰谓汝多知乎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 及 其 日 中 如 探 汤 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6.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答案】1.D 2. 记载 离开 判定,决断 同“智”,智慧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了正午距离人近。 5.两小儿就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他们的辩论反映出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孔子不能决也”,表明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还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这三篇诗文里有李清照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有庄子对于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有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的探求,既有哲学思考,又有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探求精神、理性思考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实景,“星河欲转千帆舞”是作者的想象,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本项“上阕主要写实景”有误;
B.“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词。本项“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有误;
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本项“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2)句意:借助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
(3)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决,判定,决断。
(4)句意: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同“智”,智慧。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分析句意可知,“日初出沧沧凉凉”点明太阳初升时人的感觉。“及其日中如探汤”点明中午时候人的感觉。“此”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故断句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
(2)以:认为。而:表并列。日中:中午。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丙文中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
“孔子不能决”的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谁说的是对的。孔子是圣人,以学识渊博著称,但是他却直接承认自己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说法的正误。这说明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
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去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乙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表现了作者对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因为所处空间不同,观察事物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丙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两小儿对于孔子的嘲弄也富有生活情趣。
从这三篇诗文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然哲理的思考与辩证思维。
【点睛】参考译文:
乙:《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因为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丙: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王曰:“天子之剑何如?”庄子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①,晋卫为脊,周宋为镡②,韩魏为夹③;包以四夷,襄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④;制以五行,论以刑德⑤;开⑥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⑦,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⑧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说剑》)
【注释】①锷:剑刃。②镡:剑环,剑鼻。③夹:同“铗”,剑把,剑柄。④常山:恒山。⑤刑德:刑律和德教。⑥开:指开合变化。⑦无前:向前一无阻挡。⑧决:同“抉”,割裂。
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亦若是则已矣 词语推断法:固若金汤
(2)匡诸侯 查阅词典法:①纠正。②辅助,救助。③亏损。④弯曲。(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裹以四时 课内迁移法: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9.甲文中描写的大鹏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0.《庄子》的艺术特色鲜明,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赏析。
【答案】7. 好像 ② 四季 8.(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9.硕大无比,体形巨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活动范围广: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富于变化:化而为鸟。腾飞时气势壮观:水击三千里。 10.示例:甲文中描绘大鹏的形象和乙文中说到天子之剑时都运用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甲文借鲲鹏迁徙,说明事物的存在都有所依凭;乙文借剑寓理,阐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两文都蕴含着哲理(道理)。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固若金汤:像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一样;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若:好像。
(2)句意:可以辅助诸候。结合查阅字典法中的义项可知,选②辅助,救助。
(3)句意:四季来围襄。“四时之景不同”意为: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景色。四时:四季。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抟:旋转;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大风。
9.本题考查 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硕大无比,体形巨大且富于变化;结合“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活动范围广,腾飞时气势磅礴壮观。
10.本题考查语言特色。
结合【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和【乙】“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襄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可知,两文都运用比喻的夸张的修辞手法,【甲】文将鹏的翅膀比作垂天之云,生动形象且夸张地展现其庞大;【乙】文中也通过比喻和夸张来描述天子之剑的威力和特征,两文充满奇特的想象。【甲】文借鲲鹏迁徙,说明事物之间都有所依凭的道理,【乙】文借天子之剑说明治国的道理,因此两文都借事说理,意蕴深刻。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乙】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做剑衣,用四季来围襄;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取,靠刑律和德教来评定; 遵循阴阳开合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夏的时令而支撑,遵循秋冬的时令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 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摩,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 断大地。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辅助诸候,使天下人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坎井之蛙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①;赴水则接腋持颐②,蹶泥则没足灭跗③。还虷④、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⑤一壑之水,而跨跨⑥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⑦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⑧,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缺甃(zhòu)之崖:井壁缺口靠水之处;②颐:面颊。③跗(fū):脚背。没、灭:埋到、埋没之意。④虷(hán):井中赤虫。⑤擅:独占。⑥跨跨(zhì):形容蛙在井中跳跃、蹲踞的神态。跨,蹲着。⑦絷(zhí):绊住。⑧潦:同“涝”,雨水过多,发生水灾。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怒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3)而水弗为加益 益
(4)适适然惊 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13.庄子善于运用想象,想象雄奇瑰丽,请结合甲文加以分析。
14.【甲】【乙】两文借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11.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盘旋飞翔 增加 ……的样子 12.(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那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之大;用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穷尽海的深。 13.示例:“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运用想象描写大鹏拍打水面,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写出大鹏的硕大无比,善借长风的形象。 14.《北冥有鱼》:借鹏飞南冥表达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坎井之蛙》:借坎井之蛙、东海之鳖表达宇宙无终极,学识无穷尽,不要因一孔之见就洋洋自得。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它奋起而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句意: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
(3)句意:可是海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益:增加。
(4)句意:吃惊地呆住了。然:……的样子。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野马,指游动的雾气: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2)之,结构助词,的;举,形容;足,足够;极,形容。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甲文“北冥有鱼,其名日鲲”写鹏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4.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概括分析。
甲文中,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看出,鹏飞南冥,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借助于击水的力量,还有“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要想浮动,需要依靠气息,由此可概括出甲文阐述了万物都要有所依凭的道理。
乙文中,从“井耄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可知,井里的蛤蟆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里的虫子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乡曲之士受到了教养的束缚。强调说明由于环境的差异,人各有不同,从而告诉我们,人不能被外界环境所束缚,要有长远目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一只住在浅井里的青蛙,对从东海来的大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呀!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躺在井壁的砖洞里休息一会儿;要么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身子泡在水里,要么在没脚深的泥里散一会儿步;再回头看看那些井中赤虫、蟹和蝌蚪,实在谁也比不上我啊!而且,我独占这一坑水,独享这浅井的快乐,可算是达到顶点了。您为什么不常来这儿参观呢?“那东海海鳖的左脚还没有迈进去,右腿就已经被井栏卡住了。于是它连忙把腿收回来,然后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那海呀,说一千里那么远,不能够形容它的广阔;说八百丈那么高,也不能形容它的深度。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发大水。可是海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闹旱灾,可是海岸也没有因此而减低。您瞧,那海水并不因时间的长短而变化,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涨落。住在这样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呢!”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吃惊地呆住了,才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2024·安徽芜湖·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课文《<庄子>二则》)
【乙】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①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智之如目: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②睫:眼睫毛。③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④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志怪者也
(2)野马
(3)臣患智之如目
(4)而欲伐越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17.用“/”给画线句断句。(断一处)
臣 患 智 之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18.庄子善于用寓言的方式讲道理,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带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15.(1)怪异的事物 (2)山野中的雾气 (3)担忧(4)表示转折,但是 16.(1)(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
(2)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17.臣 患 智 之 如 目 也 /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18.甲文中鲲鹏南飞要依靠六月的大风,这启示了我,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依附一定的条件,在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学会善于利用有利条件。(或“鲲鹏水击三千里往南海飞,启示了我,人一定要志存高远,敢于追求更美好的事物”亦可)。
乙庄子通过眼睛能看清远处的事物,看不清近处的睫毛这一比喻,告诉了我认清自己比认清远处的事物要更困难,人贵在自知。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怪:怪异的事物。
(2)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3)句意为:我担忧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患:担忧。
(4)句意为:但是想要攻打越国。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
16.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句重点词语:抟,盘旋上升;扶摇,旋风;去,离开;息,气息,指风。
(2)句重点词语:故,因此;知之难,要想认识到困难;见人,看清别人;自见,看清自己。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我真担心(伐越)的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也”字用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所以在“也”字之后要断开。正确的断句方式是:臣 患 智 之 如 目 也 /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甲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是说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大风的力量才能达到,“逍遥”要有所依凭,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促进发展。
乙文,庄子运用自己的眼睛只看见远处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眉毛为喻,劝谏楚庄王不要讨伐越国,需要整治内政。这个故事强调的是每个人要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勤于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发展自身。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很愚昧,真担心(伐越)的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2024·广东汕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北冥有鱼
(2)志怪者也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乙】
余曾有横事①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②,友人救护得免。遂作《穷鱼赋》。
有一巨鳞, 东海波臣。映红莲而得性,戏碧波以全身。宕而失水,届于阳濒。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竞下任公之钓③,争陈豫且之网④,蝼蚁见而甘心,獨獭闻而抵掌。
大鹏过而哀之,曰:“昔余为鲲也,与子游乎。 自余羽化,之子其孤。”俄抚翼而下,负之而趋,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横事:遭遇横祸。横祸指作者卢照邻因为诗歌《长安古意》得罪权贵,被直接下狱。②深议:从重论罪。③任公之钓:指巨大的钓钩。④豫且之网:指巨大的渔网。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友人救护得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集朋党/沙鸥翔集
C.獨獭闻而抵掌/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D.负之而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2.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
23.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答案】19.(1)同“溟”,海。(2)记载。(3)盘旋飞翔。 20.(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21.D 22.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 23.(1)由鲲转变的(鲲的同类)(2)以大鹏寄寓了万物皆有所凭借,自由是相对的道理(3)以大鹏喻帮助自己的友人,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同时暗表自己会抓住机会化鹏高飞,表达虽经沉沦,却志向不改的豪情。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1)句意为: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冥:同“溟”,海。
(2)句意为:(《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3)句意为:乘着旋风盘旋飞到九万里高空。抟:盘旋飞翔。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怒:奋起,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翼:翅膀;若:像;垂天之云:悬挂在天边的云。
(2)苍苍:深青色;正:真正;邪:吗。
2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A.得到/“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B.聚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C.听说/使……听到;
D.都译为“背”;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本句句意为:向南飞过七个河泽,向东飞过五个湖泊。这条鱼,已经忘记了江海的广阔,而渔人们尚且还在污浊之地久久怅望。其中,“南浮七泽”和“东泛五湖”写出大鹏背着鱼飞过的区域广;“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写出这条鱼快乐的表现;“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写了钓鱼人的表现。故断句为: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
2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1)空,依据【甲】文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和【乙】文中的“大鹏过而哀之,曰:‘昔余为鲲也,与子游乎。自余羽化,之子其孤。’”可知,鹏鸟是由鲲转变来的。
(2)空,依据【甲】文中的“《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意可知,通过描述大鹏南徙的过程以及野马、尘埃等生物的运动,告诉人们“万物皆有所凭借,自由是相对的”道理。
(3)空,依据【乙】文中“俄抚翼而下,负之而趋,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句意可知,通过大鹏帮助大鱼,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依据“昔余为鲲也,与子游乎”句意可知,说明大鱼与鲲应为同类 ,鲲可以化为鹏,一旦机会到来,大鱼也会化鹏高飞,表现了作者虽经沉沦,却志向不改的豪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乘着旋风盘旋飞到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大鹏从天空往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我曾经遭遇过横祸,得罪权贵,被直接拘拿关入牢狱,主管官员被邪恶小人指使,打算对我从重论罪,得着友人的救助保护才得以逃脱惩处。于是就写了一篇《穷鱼赋》。
有一条大鱼,是来自东海之波。掩映红莲之下而养成芳洁之品性,游戏碧浪之中而保全清白之身体。随着海水漂泊而失水搁浅,滞留于临近北岸的水滨。打鱼的人驻足观看,于是准备了鱼竿和绳索,聚集朋友同党,他们像野鸭一样快走,像鸟雀一样跳跃,像风吹闪电一样迅速赶来,争着下巨大的钓钩,铺下巨大的渔网。蝼蚁见到了这条大鱼而觉得称心满意,吃鱼的水獭们听说这样的大鱼到了岸上都高兴得击掌相庆。
飞过此地的大鹏同情地说:“我以前做大鱼的时候,曾经与你一起欢游。自从我生出翅膀变成了大鹏,就只留下你一个人孤孤单单了。”一会儿拍击翅膀,背上大鱼快步飞走了,向南飞过七个河泽,向东飞过五个湖泊。这条鱼,已经忘记了江海的广阔,而渔人们尚且还在污浊之地久久怅望。
(2024·广东揭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集释》)
2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怒而飞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其视下也
2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乙】
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②,而斥鹦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有删改)
【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寥廓:空空高原的样子,这里指天空。③斥鹦:一种小鸟,飞不到一尺高。
2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俄而
(2)大鹏许之
(3)而斥鹦之辈
27.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吾 右 翼 掩 乎 西 极 左 翼 蔽 乎 东 荒 跨 蹑 地 络 周 旋 天 纲
28.大鹏这个形象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诞生,在李白《大鹏赋》中完成。那么,庄子和李白笔下的大鹏是怎样的形象?李白借本文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24.(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尽头 (3)代大鹏 25.(1)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26.(1)不久,一会儿 (2)答应 (3)类 27.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 28.硕大无比、志存高远、搏击万里的形象。李白以大鹏自比,寄托抱负远大,追求自由,向往理想世界的感情。
【解析】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1)句意: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句意: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极:尽头。
(3)句意:鹏鸟在高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重点词语:抟,盘旋上升。扶摇:旋风。上:向上。
(2)重点词语:苍苍,深蓝。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2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1)俄而:不久,一会儿。
(2)句意: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许:答应。
(3)句意: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辈:类。
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右翼掩乎西极”和“左翼蔽乎东荒”是一个对称的句子,因此应在“右翼掩乎西极”和“左翼蔽乎东荒”分别断开。“跨蹑地络”和“周旋天纲”也是对称的句子,因此应在两者之间断开,据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
28.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结合【甲】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这里突出了鹏的硕大无比,“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突出了鹏的善借长风、志存高远、搏击万里;
结合【乙】文“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于是乎大鹏 许之,欣然相随”,突出了大鹏鸟追求自由,向往理想世界的形象特点。
由此可以得出,“鲲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善借长风,同时志存高远、搏击万里的理想化的形象。
结合【乙】文“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 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可知,大鹏答应希有鸟同游是因为希有鸟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大鹏愿意随着希有鸟飞往更广阔、更高远、更自由的地方,由此可看出大鹏鸟志存高远,抱负远大,追求自由,向往理想世界,李白以此自比,可看出李白抱负远大,追求自由,向往理想世界的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
(2023·甘肃酒泉·二模)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均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请对比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①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②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①羊角:旋风,其风盘旋而上似羊角。②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2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北冥有鱼 冥:
(2)怒而飞 怒:
(3)抟扶摇羊角而上 抟:
(4)且适南冥也 适:
3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有鸟焉,其名为鹏
C.南冥者,天池也/有冥海者,天池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1.翻译下列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2.庄子笔下“鹏”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请结合你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 。【乙】文主要运用了 手法,论说“小大之辩”。
33.下列选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假长风的形象。
B.【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大量运用对偶句式,这种句式,一般以“也”字结尾,造成铺排效果,气势磅礴。
C.庄子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非只是对大鹏的赞美,还在于阐释“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所以即使如同鹏鸟一般的强大,依然要借助风力才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
D.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作者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引发思考,表现了古代先贤的哲思精神。
【答案】29. 通“溟”,海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盘旋而上 动词,到,往 30.C 31.(1)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它就会迁移到南海去。(2)(它的)翅膀好像悬挂在天上的云,乘着旋风盘旋而上到九万里的高空去。 32. 例:鲲鹏之志或鹏程万里 对比 33.B
【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北海有一条鱼。冥:通“溟”,海;
(2)句意: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句意:借着旋风盘旋而上。抟:盘旋而上;
(4)句意:将要飞到南海去。适:动词,到,往。
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B.连词,表选择/代词,它的;
C.助词,表判断/助词,表判断;
D.介词,凭借/介词,用;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是:这;海运:海水运动;徙:迁移;冥:通“溟”,海;
(2)翼:翅膀;若:好像;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成语:
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乙文“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写鲲鹏身体庞大,鹏鸟能飞上云天;“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写麻雀飞数丈而下,在蓬蒿丛中盘旋;将鹏与麻雀之“志”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凸显鹏鸟志向远大。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甲文未大量运用对偶句式;“这种句式,一般以‘也’字结尾”不属于对偶句的特点;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22-23八年级下·广西玉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逍遥游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②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①穷发:指不毛之地。②斥鴳(chì yàn):一种小鸟,飞不到一尺高。
3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怒而飞 面山而居
C.此亦飞之至也 寡助之至
D.斥鴳笑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5.下面对《北冥有鱼》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怒”,写出鹏腾飞时力度之大;“垂天之云”,兼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鹏翼之大。
B.“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要有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C.两个“不知其几千里”,用写实的手法突出了鲲和鹏的形体之大。
D.本文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也有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3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
37.《北冥有鱼》在文中引用《齐谐》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38.结合以上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大鹏形象所呈现出来的客观意义。
【答案】34.A 35.C 36.(1)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2)天池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 37.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等,极言鹏徙南冥时气势之恢宏。 38.①大鹏是一个伟岸强大的形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振翅高飞时,“其翼若垂天之云”。如此伟岸的形体蕴蓄着无比强大的力量。②大鹏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境界有着坚执的追求。③大鹏具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
【解析】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意。
A.名:名字/出名,有名;
B.而:连词,都表修饰;
C.至:都为副词,译为“到达了极点”;
D.笑:都为动词,译为“嘲笑”;
故选A。
3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表述有误。两个“不知其几千里”不是准确具体的数字,而是虚数、概数;不是客观描绘,而是夸张地描绘。故不是“写实的手法”,而是“虚写的手法”。
故选C。
3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重点词。
(1)重点词语有:其:它,指大鹏。下:向下。亦:也。若:像。是:这样。已:罢了。矣:了。“其视下也”是状语后置,应为“其下视也”。
(2)重点词语有:焉:语气助词,不译。其:它,指鲲。广:宽广。修:长度。者:……的人。名:名字。“有鱼焉”是省略句,应为“(其)有鱼焉”。
37.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引用句子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
根据甲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和“《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之间的前后关系可知,其是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谐》之言中的“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等词语是极言鹏徙南冥时气势之恢宏。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比较分析的能力。
根据甲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和乙文“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可知,大鹏是一个伟岸强大的形象,其中如此伟岸的形体蕴蓄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根据乙文“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可知,从鲲和斥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大鹏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境界有着坚执的追求;根据甲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和乙文“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可知,大鹏具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22-23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②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③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④适⑤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参考注释】①穷发:不毛之地。②修:长。③羊角:状如羊角的旋风。④奚:哪里。⑤适:到,往。
【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 怒:
(2)彼且奚适也 且:
(3)才美不外见 见:
4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此小大之辩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1.阅读三篇古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夸张来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2)【乙】文中写“斥鴳”的形象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丙】文借马说人,告诉我们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请简单说一说。
【答案】39.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将,将要 同“现”,显现,表现。 40.(1)鹏鸟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2)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了。(3)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 41.(1)示例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极言鲲鹏身躯之大,想象奇特丰富,为下文大鹏迁徙借风做铺垫。
示例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鹏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描摹出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景象。
示例③:“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出大鹏飞离北海时的壮观场面,意境壮阔雄浑。
(2)通过斥鴳眼界狭隘却夸夸其谈与大鹏形成对比,更从侧面突出大鹏境界高而不自夸的特点。
(3)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解析】39.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句意:它打算飞到哪儿去?且:将,将要。
(3)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表现。
40.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抟:回旋而上;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2)之:的;辩:区别。
(3)食马者:喂马的人;食:喂养。
41.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1)结合甲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出鲲鹏体型的巨大,为后文写鹏鸟凭借风迁徙做铺垫;结合“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树林间的雾气比作野马尘埃,生动形象说明万物气息无处不在的特点。
(2)结合乙文“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等内容可知,乙文通过描写狭隘眼界的斥鴳却夸夸其谈,与大鹏形成鲜明对比,侧面突出大鹏不居功自傲、含蓄内敛的特点。
(3)结合丙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等内容可知,丙文借千里马不被赏识而埋没,意在告诫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空气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天空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文)商汤和棘也有过前面所讲的谈话。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云垂天边。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去往南方的大海。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它打算飞到哪儿去?”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丙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2-23八年级下·广西贵港·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庄子·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②向若③而叹曰:“野语④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注释】①河伯:河神。②望洋:仰望的样子。③若:海神。④野语:俗语。
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记之而去
C.顺流而东行 任意东西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3.下面对【甲】【乙】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写了大海广阔浩渺的特征,【乙】文还写了黄河雄伟壮观的浩大景象。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充满了雄奇的想象,洋溢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C.【甲】文通过鲲鹏展翅于大海、野马奔驰于原野的形象,阐发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D.【乙】文写了河伯观海的典故,河神在海神面前,心态从原先的洋洋自得变成了自惭形秽。
4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5.在庄子的笔下,鲲鹏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征?
46.【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听说过成百上千的道理,便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从这句话中你领悟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案】42.A 43.B 44.(1)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2)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45.这只巨鸟有着与普通鸟类所无法想象的抱负和能力,但在庄子看来,它仍然是“有所待”,受拘束,不自在,不自由,并没能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鲲鹏在《逍遥游》成了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的一个反面例证。 46.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写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4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记载/做标记;
B.相同,都是“离开”的意思;
C.相同,都是“向东”的意思;
D.相同,都是“到”的意思;
故选A。
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乙】文没有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故选B。
4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视下,向下看;若是,像这样;已矣,罢了;
(2)东面,面朝东;端,尽头。
4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的《逍遥游》中,对鲲鹏形象的描写充满浪漫想象,富于夸张变化:“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中的这只大鹏从北冥出发,展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直飞向南海。这只巨鸟有着与普通鸟类所无法想象的抱负和能力,但在庄子看来,它仍然是“有所待”,受拘束,不自在,不自由,并没能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鲲鹏在《逍遥游》成了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的一个反面例证。
46.本题考查阅读收获。
【乙】文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2024·河南南阳·一模)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广异记(节选)
滑州刺史韦秀庄,暇日来城楼望黄河。楼中忽见一人,紫衣朱冠。秀庄知非人类,问是何神,答曰:“即城隍之主。”又问何来,答云:“黄河之神,欲毁我城。克后五日,大战于河湄。恐力不禁,故来求救。君之城也,惟君图之。”秀庄许诺,神乃不见。至其日,河中忽尔晦冥,有白气直上十余丈,楼上有青气出。秀庄命弓弩乱射白气,气形渐小,至灭,唯青气独存,逶迤如云峰之状。初时,黄河俯近城之下,此后渐退,至今五六里也。
【丙】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7.关于文中加点词词义的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工具书进行释义——从工具书中可以查到“志怪者也”中“志”有“记载”的意思。
B.联系成语推断词义——“屏声敛息”中“息”是“气息”的意思,可推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息”也表示“气息”。
C.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由“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推知甲文“怒”是“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
D.联系课内明确词义——“北冥有鱼”的“冥”,同“溟”,海,可推知“河中忽尔晦冥”的“冥”也是这个意思。
4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9.下列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的三句话运用了顶真手法,将北海的鲲化为鹏鸟的过程有机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起来语气连绵,音韵流畅。
B.甲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和大鹏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删去。
C.甲文中大鹏的形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李白《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和李清照《渔家傲》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均取材于此,还有很多成语就出自本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
D.甲文中,大鹏借助了大风的外力,才能到达南海。乙文中,城隍之主与滑州官兵通力合作,才使滑州免受黄河水患。
50.丙文运用了几处典故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请你任选一处并简要分析。
51.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请你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请分别说说甲乙丙三篇文章中“浪漫主义”的具体体现。
知识链接: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反映客观现实,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答案】47.D 48.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9.B 50.示例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对重新被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51.示例:甲文想象出鲲、大鹏的形象,并极写鲲鹏之大、飞行气势之盛;乙文想象出城隍之主和黄河之神的形象,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两神打斗、官兵助力的过程;丙文的浪漫笔法主要体现在词语、诗句、意境的夸张上。诗句和意境的夸张,还伴随着浪漫而奇特的想象。三篇都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反映客观现实,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体现。
【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错误。“河中忽尔晦冥”的意思是河中忽然变得昏暗。此中的“冥”是昏暗的意思。
故选D。
4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苍苍:深蓝;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4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
B.“和大鹏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删去”有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意思是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野马”“尘埃”“大鹏”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凭借外力才能起飞,它们获得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绝对的自由。这句话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微小元素,与大鹏这一巨大而雄伟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了大鹏的雄伟和壮观。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也加深了读者对于大鹏形象的感受,所以不能删除。
故选B。
50.本题考查典故和古诗情感。
本诗中的典故有:
垂钓碧溪上:此句引用了姜尚(姜子牙)的典故。姜尚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后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李白借此典故表达自己虽然暂时处于困境,但仍有期待被明君赏识、实现抱负的愿望。
乘舟梦日边:此句引用了商朝开国重臣伊尹的典故。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李白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
长风破浪会有时:此句运用了南朝宋大将宋悫的典故。宋悫少年时曾扬言自己“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借此典故表达自己虽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但仍有信心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决心。
选用其一即可。
5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
由知识链接“ 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反映客观现实,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可知浪漫主义通常利用想象、夸张手法来写,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即可。
示例:在《北冥有鱼》这篇文章中,浪漫主义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鲲鹏这一巨大生物的瑰丽想象上。作者庄子以非凡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巨大无比、能够化为鹏鸟的鲲的形象,并且描述了它振翅高飞、水击三千里的壮观场景。这种对自然界生物的巨大化和神化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浪漫主义从主观内心出发,通过瑰丽的想象来塑造形象的特点。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即通过鲲鹏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越现实、追求自由的渴望。
在《广异记》这篇文章中,浪漫主义的体现主要在于对城隍之神和黄河之神之间战争的想象性描述。作者通过瑰丽的想象,构建了一个神祇之间为了保卫城池而展开激烈战斗的场景。这种对超自然现象的神化描写,以及对战斗场面的夸张渲染,都体现了浪漫主义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的手法。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于正义和守护的赞美,体现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在《行路难》这首诗中,浪漫主义的体现主要在于李白对于自身处境和未来道路的浪漫化表达。诗中通过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等美好事物的描绘,以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等困难重重的象征性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迷茫。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消极情绪中,而是通过“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等想象性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情感。这种对现实和未来的浪漫化表达,以及通过想象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都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体现。同时,诗人通过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唐朝开元年间,滑州刺史韦秀庄公余时到城楼上看黄河。在楼中忽然看见一个人,身穿紫衣头戴红帽,只有三尺高。这个人自报姓名向他参拜。韦秀庄知道他不是凡人,就问他是什么神祗?回答说是本城的城隍。又问他来有什么事,城隍说:黄河神打算摧毁这座城池,为了使黄河的河道畅通。我坚决拒绝。五天之后,我与他将在河岸有一场大战。我担心打不过黄河神特来向你求援。如果你能支援我两千名弓箭手,到时候帮助我,我就一定能打胜。这个城是你所管,就看你的了。韦秀庄答应了他的要求后,这人就消失了。过了五天,韦秀庄率领着两千名精壮的士兵登上城楼,看见河面上变得一团漆黑,然后冒出一股十多丈高的白气,同时城楼上也冒出一股青气,和河上的白气缠绕在一起。这时韦秀庄命令弓箭手们向白气发箭,白气渐渐变小最后终于消失,只剩下青气了。青气蒸腾而上,化入云端,又飘到望河楼里。起初,黄河的流水已逼近城下,后来才逐渐退回去。一直退到现在离城五六里的地方。
【丙】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024·上海浦东新·三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5—10题
【甲】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丙】
苏轼列传(节选)
(苏轼)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鸷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①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摧冠②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①磔裂诡异:割裂文辞,追求怪异。②擢冠:指着科举考试中取得高名次。
52.【甲】词作者苏轼,字 。丙文提到的欧阳修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我们初中阶段曾读过他的作品《 》。
53.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2)好贾谊、陆贽书( )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55.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苏轼才学高的一项是( )。
A.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B.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C.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D.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56.根据选文内容,填写表格。
对象 自身特征 所凭外力 达到的结果 揭示的哲理
大鹏鸟 体型硕大 “ ” “徙于南冥”
苏轼 才华横溢 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57.从【丙】文画线句可以推断,苏轼“叹”服《庄子》的原因是 。【甲】词上阙中写到“ ”和“ ”等景物,寄托了苏轼对宇宙的思考。这与【乙】文所展现的《庄子》 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52. 子瞻 《醉翁亭记》(《卖油翁》) 53. 极点、尽头 喜欢、喜爱 54.(鲲)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作鹏。 55.D 56. 六月息 世间万物的成功都要有所依凭 欧阳修的慧眼识才/爱惜人才 57. 写出了他自己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无法言说的内容 天上宫阙 琼楼玉宇 充满奇特浪漫的想象
【解析】5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空,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第二空,欧阳修被编入初中课程的文章有两篇,分别是《醉翁亭记》和《卖油翁》,任选一篇作答即可。《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5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本句意为: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极:极点、尽头。
(2)本句意为: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好:喜欢、喜爱。
5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本句关键词:
化:变化;为:成为;鹏: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5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掌握。
A.本句意为: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这句话写出了欧阳修在遇到文坛弊病一筹莫展之时,看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论》,为之感到惊异,借欧阳修对苏轼文章的看法,侧面表现了苏轼才学之高;
B.本句意为:但是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这句话写出了苏轼在考试中,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直接表现其才学之高;
C.本句意为: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这句话通过欧阳修对苏轼才学的夸赞,及其他人听到夸赞后先不信服再到认可的变化,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之高;
D.本句意为: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这句话只是客观陈述了当时的文坛弊病,并不能表现出苏轼的才学;
故选D。
5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乙文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激起的浪花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从中可判断大鹏鸟凭借的外力是六月的大风,根据题干中的双引号可知,答案应从原文中摘取,即为:六月息;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即使是硕大无比的大鹏鸟,在振翅高飞的时候也要凭借六月的大风。而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这些微小的事物,也是凭借气息的相互吹拂才得以呈现,说明世间万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根据丙文中“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等内容可知,苏轼的成功离不开欧阳修的慧眼识人才及大力推荐。所以从两文共同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成功都要有所依凭”这一哲理;
第三空,根据丙文“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摧冠多士”“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可知,欧阳修在看到苏轼的文章后,大为惊喜,并在了解到苏轼的才华后,向其他人称赞苏轼的文采要高于自己。苏轼的成功路上,欧阳修的支持与认可就是凭借。据此可概括答案为:欧阳修的慧眼识才/爱惜人才。
5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比阅读。
第一空,根据丙文“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知,苏轼感慨的是自己心中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而《庄子》中所写的内容正好和他心里想的一样。所以叹服的原因是:《庄子》写出了他自己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无法言说的内容;
第二、三空,根据甲词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知,词人通过想象中的“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表现对天上人间的向往与期盼,表现了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据此可知,这两空答案为“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
第四空,根据乙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等内容可知,此文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如鲲化为鹏、鹏徙南冥、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等宏大的场景,都出自于作者浪漫奇特的想象,这与甲诗中作者对天上人间的浪漫想象是一致的。据此概括此空答案为:充满奇特浪漫的想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乙: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丙:
苏轼到二十岁的时候,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司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采因当让贤于这个人,(因为他的文采比我)高出一截。”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2023·河南南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一一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生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③,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④,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⑤;干将⑥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
注: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间:缝隙,此处指河面很窄。③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④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⑤小狸:小野猫。⑥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25 《北冥有鱼》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孔子不能决也
(4)孰谓汝多知乎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 及 其 日 中 如 探 汤 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6.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王曰:“天子之剑何如?”庄子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①,晋卫为脊,周宋为镡②,韩魏为夹③;包以四夷,襄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④;制以五行,论以刑德⑤;开⑥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⑦,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⑧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说剑》)
【注释】①锷:剑刃。②镡:剑环,剑鼻。③夹:同“铗”,剑把,剑柄。④常山:恒山。⑤刑德:刑律和德教。⑥开:指开合变化。⑦无前:向前一无阻挡。⑧决:同“抉”,割裂。
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亦若是则已矣 词语推断法:固若金汤
(2)匡诸侯 查阅词典法:①纠正。②辅助,救助。③亏损。④弯曲。(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裹以四时 课内迁移法: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9.甲文中描写的大鹏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0.《庄子》的艺术特色鲜明,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赏析。
(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坎井之蛙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①;赴水则接腋持颐②,蹶泥则没足灭跗③。还虷④、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⑤一壑之水,而跨跨⑥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⑦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⑧,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缺甃(zhòu)之崖:井壁缺口靠水之处;②颐:面颊。③跗(fū):脚背。没、灭:埋到、埋没之意。④虷(hán):井中赤虫。⑤擅:独占。⑥跨跨(zhì):形容蛙在井中跳跃、蹲踞的神态。跨,蹲着。⑦絷(zhí):绊住。⑧潦:同“涝”,雨水过多,发生水灾。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怒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3)而水弗为加益 益
(4)适适然惊 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13.庄子善于运用想象,想象雄奇瑰丽,请结合甲文加以分析。
14.【甲】【乙】两文借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2024·安徽芜湖·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课文《<庄子>二则》)
【乙】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①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智之如目: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②睫:眼睫毛。③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④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志怪者也
(2)野马
(3)臣患智之如目
(4)而欲伐越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17.用“/”给画线句断句。(断一处)
臣 患 智 之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18.庄子善于用寓言的方式讲道理,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带给你哪些启示。
(2024·广东汕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北冥有鱼
(2)志怪者也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乙】
余曾有横事①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②,友人救护得免。遂作《穷鱼赋》。
有一巨鳞, 东海波臣。映红莲而得性,戏碧波以全身。宕而失水,届于阳濒。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竞下任公之钓③,争陈豫且之网④,蝼蚁见而甘心,獨獭闻而抵掌。
大鹏过而哀之,曰:“昔余为鲲也,与子游乎。 自余羽化,之子其孤。”俄抚翼而下,负之而趋,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横事:遭遇横祸。横祸指作者卢照邻因为诗歌《长安古意》得罪权贵,被直接下狱。②深议:从重论罪。③任公之钓:指巨大的钓钩。④豫且之网:指巨大的渔网。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友人救护得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集朋党/沙鸥翔集
C.獨獭闻而抵掌/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D.负之而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2.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
23.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2024·广东揭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集释》)
2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怒而飞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其视下也
2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乙】
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②,而斥鹦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有删改)
【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寥廓:空空高原的样子,这里指天空。③斥鹦:一种小鸟,飞不到一尺高。
2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俄而
(2)大鹏许之
(3)而斥鹦之辈
27.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吾 右 翼 掩 乎 西 极 左 翼 蔽 乎 东 荒 跨 蹑 地 络 周 旋 天 纲
28.大鹏这个形象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诞生,在李白《大鹏赋》中完成。那么,庄子和李白笔下的大鹏是怎样的形象?李白借本文表达什么情感?
(2023·甘肃酒泉·二模)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均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请对比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①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②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①羊角:旋风,其风盘旋而上似羊角。②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2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北冥有鱼 冥:
(2)怒而飞 怒:
(3)抟扶摇羊角而上 抟:
(4)且适南冥也 适:
3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有鸟焉,其名为鹏
C.南冥者,天池也/有冥海者,天池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1.翻译下列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2.庄子笔下“鹏”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请结合你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 。【乙】文主要运用了 手法,论说“小大之辩”。
33.下列选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假长风的形象。
B.【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大量运用对偶句式,这种句式,一般以“也”字结尾,造成铺排效果,气势磅礴。
C.庄子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非只是对大鹏的赞美,还在于阐释“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所以即使如同鹏鸟一般的强大,依然要借助风力才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
D.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作者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引发思考,表现了古代先贤的哲思精神。
(22-23八年级下·广西玉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逍遥游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②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①穷发:指不毛之地。②斥鴳(chì yàn):一种小鸟,飞不到一尺高。
3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怒而飞 面山而居
C.此亦飞之至也 寡助之至
D.斥鴳笑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5.下面对《北冥有鱼》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怒”,写出鹏腾飞时力度之大;“垂天之云”,兼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鹏翼之大。
B.“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要有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C.两个“不知其几千里”,用写实的手法突出了鲲和鹏的形体之大。
D.本文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也有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3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
37.《北冥有鱼》在文中引用《齐谐》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38.结合以上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大鹏形象所呈现出来的客观意义。
(22-23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②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③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④适⑤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参考注释】①穷发:不毛之地。②修:长。③羊角:状如羊角的旋风。④奚:哪里。⑤适:到,往。
【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 怒:
(2)彼且奚适也 且:
(3)才美不外见 见:
4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此小大之辩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1.阅读三篇古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夸张来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2)【乙】文中写“斥鴳”的形象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丙】文借马说人,告诉我们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请简单说一说。
(22-23八年级下·广西贵港·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庄子·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②向若③而叹曰:“野语④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注释】①河伯:河神。②望洋:仰望的样子。③若:海神。④野语:俗语。
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记之而去
C.顺流而东行 任意东西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3.下面对【甲】【乙】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写了大海广阔浩渺的特征,【乙】文还写了黄河雄伟壮观的浩大景象。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充满了雄奇的想象,洋溢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C.【甲】文通过鲲鹏展翅于大海、野马奔驰于原野的形象,阐发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D.【乙】文写了河伯观海的典故,河神在海神面前,心态从原先的洋洋自得变成了自惭形秽。
4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5.在庄子的笔下,鲲鹏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征?
46.【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听说过成百上千的道理,便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从这句话中你领悟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2024·河南南阳·一模)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广异记(节选)
滑州刺史韦秀庄,暇日来城楼望黄河。楼中忽见一人,紫衣朱冠。秀庄知非人类,问是何神,答曰:“即城隍之主。”又问何来,答云:“黄河之神,欲毁我城。克后五日,大战于河湄。恐力不禁,故来求救。君之城也,惟君图之。”秀庄许诺,神乃不见。至其日,河中忽尔晦冥,有白气直上十余丈,楼上有青气出。秀庄命弓弩乱射白气,气形渐小,至灭,唯青气独存,逶迤如云峰之状。初时,黄河俯近城之下,此后渐退,至今五六里也。
【丙】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7.关于文中加点词词义的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工具书进行释义——从工具书中可以查到“志怪者也”中“志”有“记载”的意思。
B.联系成语推断词义——“屏声敛息”中“息”是“气息”的意思,可推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息”也表示“气息”。
C.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由“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推知甲文“怒”是“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
D.联系课内明确词义——“北冥有鱼”的“冥”,同“溟”,海,可推知“河中忽尔晦冥”的“冥”也是这个意思。
4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9.下列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的三句话运用了顶真手法,将北海的鲲化为鹏鸟的过程有机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起来语气连绵,音韵流畅。
B.甲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和大鹏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删去。
C.甲文中大鹏的形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李白《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和李清照《渔家傲》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均取材于此,还有很多成语就出自本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
D.甲文中,大鹏借助了大风的外力,才能到达南海。乙文中,城隍之主与滑州官兵通力合作,才使滑州免受黄河水患。
50.丙文运用了几处典故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请你任选一处并简要分析。
51.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请你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请分别说说甲乙丙三篇文章中“浪漫主义”的具体体现。
知识链接: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反映客观现实,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024·上海浦东新·三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5—10题
【甲】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丙】
苏轼列传(节选)
(苏轼)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鸷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①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摧冠②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①磔裂诡异:割裂文辞,追求怪异。②擢冠:指着科举考试中取得高名次。
52.【甲】词作者苏轼,字 。丙文提到的欧阳修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我们初中阶段曾读过他的作品《 》。
53.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2)好贾谊、陆贽书( )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55.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苏轼才学高的一项是( )。
A.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B.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C.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D.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56.根据选文内容,填写表格。
对象 自身特征 所凭外力 达到的结果 揭示的哲理
大鹏鸟 体型硕大 “ ” “徙于南冥”
苏轼 才华横溢 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57.从【丙】文画线句可以推断,苏轼“叹”服《庄子》的原因是 。【甲】词上阙中写到“ ”和“ ”等景物,寄托了苏轼对宇宙的思考。这与【乙】文所展现的《庄子》 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3·河南南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一一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生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③,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④,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⑤;干将⑥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
注: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间:缝隙,此处指河面很窄。③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④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⑤小狸:小野猫。⑥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
【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8.下列加点的字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怒:①怒而飞 ②一怒而诸侯惧 ③怒发冲冠
B.志:①志怪者也 ②寻向所志 ③聊斋志异
C.水:①其名为鲲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③难以名状
D.已:①亦若是则已矣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0.请简要分析“大鹏”这一形象在【甲】【丙】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1.【甲】【乙】都运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请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借助哪些事物,具体阐述了什么道理。
(2023·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岳飞,宇鹏举。飞生时,有大禽若鸽,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②八石,学射于周同③,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④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注释】①负:具有;②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③周同,人名,岳飞的射箭师傅。④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
【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6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鹏/名之者谁 B.去以六月息者也/去国怀乡
C.诵习达旦不寐/一狼假寐 D.尤好《左氏春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6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6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作者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李清照和岳飞是南宋同时期的人。
B.丙文“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了甲文的语句,气势磅礴,颇有豪放之风。
C.乙文之中“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文用赞美大鹏起飞时无需凭借,自由翱翔于万里长空,出入天地之间。
65.【甲】【丙】两篇古诗文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6.【乙】文中岳飞形象是否和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契合,请结合事例分析。
(2022·江苏常州·二模)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内篇·北冥有鱼》
【乙】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合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庄子·外篇·知北游》
【丙】
《月下独酌·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于南冥
(2)志怪者也
(3)亦若是则已矣
(4)自古以固存
(5)天下莫不沈浮
6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69.【甲】、【丙】两文都通过奇特的想象,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70.对甲、乙、丙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凭借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乙】文作者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必须遵循其规律,即所谓的“道法自然”。
B.【甲】文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在写鲲鹏起飞的时候,说它们“翼若垂天之云”,造成了一种浩大的声势。
C.【丙】文通过邀“明月”与“影子”相伴为友,同舞共乐,从而表现出诗人超然洒脱、豪放乐观的思想感情。
D.【甲】文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对比:【乙】文运用“六合”与“秋毫”对比。两文都采用了大小对比的方式来阐明自己所说的道理。
(22-23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选自《庄子集释》)
【材料二】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①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选自《庄子译注 )
【注】①斥鴳(yàn):生活在沼泽中的小雀。
【材料三】
上李邕①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②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③犹能畏后生④,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玄宗开元年间渝州刺史。②黛却,激起。③宣父,指孔子。④畏后生,语出《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材料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1.阅读材料一、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怒而飞
②志怪者也
③未有知其修者
④负青天
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且适南冥也。
73.请阅读材料一、二,用自己的语言将下面文段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在庄子笔下,“鹏”与“斥鴳”的形象具有相对性。“鹏”的外形 ,而“斥鴳”的外形渺小;“鹏”志存高远,而“斥鴳” ,“斥鴳笑之曰”可以看出,斥鴳对大鹏远飞持有 的态度。
74.阅读材料一、三,在下面表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大鹏”这个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文中这样描写大鹏展翅的场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传承↓创新
李白在《上李邕》中对以上两个场景进行再创作,写下了诗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a , 。 水击三千里:b , 。
75.材料三、四都是诗人呈给当朝权贵的诗,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