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2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5:58:26

文档简介

32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吟啸自若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神色自若 (1)自若:
顾子敦适遇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汉语大词典》) (2)适:
亦怀一杯 根据形旁推断字义。 从心,褱声。(《说文解字》) (3)怀: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尽,各散去。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2024·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九月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薄云飘忽,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之中别有妙趣。茂之方浓睡,余抚其背曰:“黄粱①熟矣,何尚蘧蘧然②耶 ”茂之摩挲双眼,一笑而起,不暇束带,倚户延望。曰:“此真米家③泼墨法也。”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相与读画久之。童子汲清泉,品龙井明前茶,又试武夷,余终推龙井第一。弈棋四局,击箸曼歌。后凭栏纵目,云开雨止,夕阳在山。湖中歌舫纵横,急弦繁管,断续未歇。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节选自浦祊《游明圣湖日记》)
【注】①黄粱:此处指梦醒之时。②蘧(qú)蘧然:用庄周典故,指梦境。③米家:指宋代画家米芾,其山水画自成一家。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日更定”中的“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B.甲文“上下一白”与乙文“一笑而起”中的“一”都是“全”的意思。
C.乙文“披衣启户”“倚户延望” 与“月色入户”中的“户”均指“门”。
D.乙文“不暇束带”与成语“目不暇接”中的“暇”都是“空闲”的意思。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言和而色夷
C.余抚其背 其真无马邪
D.相与读画久之 公将鼓之
7.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简洁,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甲文极尽铺陈渲染,描绘出一幅素净淡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人景相融的美妙境界。
C.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生活雅事,描绘了西湖不同时段的景致,令人向往。
D.乙文中,夕阳下的西湖因有了歌舫纵横、急弦繁管而显得热闹非凡。
8.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弈棋四局,击箸曼歌。
(2)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10.【甲】【乙】两文均是叙写西湖美景雅事的佳作,但所绘之景和所叙之事不同,两位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结合文章填空。
选文 所绘之景 所叙之事 作者心情
甲文 冬夜西湖雪景 (1) 淡淡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
乙文 (2) 与家人观雨品茗、弈棋曼歌 (3)
(2024·辽宁·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①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朱叟者,善说书,……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②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更有痴似相公者 即更刮目相待
B.是日 斯是陋室
C.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为外人道也
D.至是益勃勃矣 有所广益
1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14.【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2024·广东云浮·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拥毳衣炉火( )
(2)上下一白(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乙】
楼船
家大人造楼,船之;造船,楼之。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是日落成,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小千余艘。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风逼之,几覆。以木排为戙①,索缆数千条,网网如织,风不能撼。少顷风定,完剧而散。越中②舟如蠡③壳,局蹐④篷底看山,如矮人观场,仅见鞋靸⑤而已,升高视明,颇为山水吐气。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八》)
【注】①戙(dòng):木船上系缆绳的木桩。②越中:指会稽,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③蠡:(lí),贝壳。④局蹐(jú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⑤靸(sǎ):小孩的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船之/及下船 B.故里中人谓船楼/故不为苟得也
C.是日落成/斯是陋室 D.靡不集焉/沙鸥翔集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午 后 飓 风 起 巨 浪 磅 礴 大 雨 如 注 楼 船 孤 危
19.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南:我发现这两篇选文都有乘船的情节,但乘船的情形不同:(1)( )
小粤:你说得对。除此以外,我还发现这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同:(2)( )
(2024·湖北恩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
【乙】
二十八日 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巳刻①,同伯化②蹑③屐④二里,复 A 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 奴子报:“云开,日色 B 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
三十日 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 C 元阁。阁在崖侧,冰柱垂垂⑤,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巳(sì)刻:指巳时。②伯化:人名,汪伯化。③蹑:踩,踏。④屐:木头鞋。⑤垂垂:低垂的样子。
20.请你参考“方式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重点字词解释】
方法提示 加点词语 词语解释
迁移课内字词:直视无碍 促奴起视 (1)
联系常见成语:明辨是非 咫尺不辨 (2)
根据语境推断:结合上下文分析,本句有转折之意。 虽阻游五井 (3)
查阅字典选择:①(动)来到,到达;②(动)达到顶点。③(形)周到。④(副)极;最。⑤(连)至于。(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典》) 伯化携酒至舍身崖 (4) (填序号)
21.结合语境,请将“浮”“抵”“看”依次填入文章空格处。
A B C
22.请为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饭 已 大 雪 复 至 飞 积 盈 尺。
2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雪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
25.同样是赏雪,甲乙两文的作者在文中却抒发了不一样的心情,请你简要分析。
(2024·山东菏泽·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①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①,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②晚乃步出城东,嵩②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渝③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④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慧院》)
【注释】①悲风晓月:指凄厉悲凉之声。②篱(yù):此处指“买”。③渝(yuè):浸渍。④何氏:指何圣可;韩氏:指韩毅甫。
26.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
(1)余拏一小舟( )
(2)拥毳衣炉火( )
(3)居处修洁( )
(4)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
27.下面句子中画线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居处修洁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意者谓可以注清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也(《出师表》)
D.其名为甚酥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2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客 尚 欲 饮 而 予 忽 兴 尽 乃 径 归
30.甲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作者 心情;乙文则用“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等句子写出作者的 心情。
(2024·广东深圳·二模)【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日暮晚炊,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①中,界以乌丝阑②画,幽胜妙观,快我冷眼。恐此景亦未有人知得。
(高濂《雪后镇海楼观晚炊》)
【注释】①玉版纸:光洁坚致的宣纸。②乌丝阑:指在纸或绢素上画或织成的黑色界格。亦泛指有这种黑色界线的书法用纸,阑,即栏。
31.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拥 拥毳衣炉火 查字典:①抱着;拿着;②围着;③拥有;④聚集;⑤阻塞;⑥簇拥。 (1) (填序号)
观 幽胜妙观 课内迁移: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
3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
33.阅读选文,补充下表。
甲文 乙文
登临地 湖心亭 镇海楼
赏美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赏析:运用了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水墨画,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比喻) (1)赏析:
感心绪 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故国之思;高濂雪后独登镇海楼赏积雪炊烟,(2) 。
34.《雪后镇海楼观晚炊》好像一幅水墨画。诗词中也有许多美好的颜色,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蕴。请补充下表。
【色卡一】墨色:深沉 (1)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品读:暗沉的天色带来忧民的愁思 【色卡二】紫色:沉重 (2)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品读:喷涌的鲜血渲染了战斗的惨烈。
【色卡三】绿色:生机 (3) , 。(刘禹锡《陋室铭》) 品读:陋室的绿意彰显主人的雅志。 【色卡四】黄色:明亮 (4) ,秋容如拭。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品读:盛开的黄花映衬清秋的明净。
(2024·河南南阳·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选自袁中道《夜雪》,有删改)
【注释】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击、敲打。③流行上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黄庭坚。
35.“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与下列选项中加点的“绝”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哀转久绝 B.绝巘多生怪柏
C.悲恸欲绝 D.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7.甲文中对西湖雪景及雪中奇遇的描写都很有特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侧面描写,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大雪三日”后寂寥凄清的环境,这是侧面描写雪之大。
B.直接描写,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直接写雪后白汽弥漫,天、云、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这是直接描写雪之大。
C.错落互见,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心亭奇遇时,作者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写对方的惊讶,就是在写自己的惊讶。
D.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水墨画,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境界。
38.假如甲文中的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的不是金陵人,而是乙文中的袁中道,你认为他们两个会成为知己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说明理由。
(2024·河南周口·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3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弥漫二十余里”中的“二十”,表现了此区域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美景的范围之广,写出了西湖春景的美妙。
C.“是金陵人,客此”中的“客”,动词用作名词,是“客居”的意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象形字,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字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的意思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1.根据甲文的内容,简要分析文中错落互见(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式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2.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的都是西湖景色,但在写作手法上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4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 )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③是金陵人,客此( )
4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4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竟为雨雪所阻/天雨墙坏 B.辄复不遂 /遂迷,不复的路
C.然流行坎止/欣然起行 D.鲁直所谓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6.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47.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⑤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王子猷:名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②眠觉:睡醒。③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⑤造:到、至。
4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3)因起彷徨 因:
(4)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即:
4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51.【甲】【乙】两文描写雪景,都有哪些相同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山东枣庄·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①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②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②,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③昔携手赋诗步仄径④临清流也。
③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⑤,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蓝田山。殊,很。过,游览。②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谷,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③曩(nǎng):从前。④仄径:狭窄的小路。⑤朝锥(gòu):早晨野鸡鸣叫。雏,野鸡鸣叫。
52.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小时。
B.【甲】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与【乙】文“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岂能”,意思相近。
C.“露湿青皋”的“皋”是“水边高地”的意思。
D.“猥不敢相烦”中“猥”是谦辞,称自己。
53.在【甲】【乙】两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也 矣 B.矣 也 C.也 乎 D.矣 乎
54.【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辄 便 往 山 中 憩 感 配 寺 与 山 僧 饭 讫 而 去
55.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文言知识资料卡】
焉:①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④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经:①织布机上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为治理、经营;②经络;③经书。
56.甲文写“独往湖心亭”所见之景,乙文写“夜登华子冈”所见之景,都抒发了真情实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2024·广东清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5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 )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③是金陵人,客此( )
5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5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竟为雨雪所阻/天雨墙坏 B.辄复不遂/遂迷,不复的路
C.然流行坎止/欣然起行 D.鲁直所谓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0.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铮 铮 有 声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61.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2024·河南周口·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①,逐队争出,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②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③,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④舟近岸。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⑤,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释】①是夕好名:七月十五日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民间有祭祖、放河灯等习俗。②皂隶喝道:衙门差役吆喝为官员出行开道。③赶门;赶在关城门之前回城。④舣(yǐ):移动船使之停靠岸边。⑤颒(huì)面:洗脸。指湖面重新呈现出明洁的样子。
6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沿溯阻绝 B.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C.湖上影子 负势竞上 D.是金陵人,客此 客从外来
6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4.甲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5.从甲、乙两个语段中可以看出张岱具有怎样的喜好趣味?在文中分别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024·山东德州·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丙】
忆王子立(苏轼)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萧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 “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66.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而蜀人张师厚来过 及鲁肃过寻阳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不知木兰是女郎
6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68.翻译下面句子。
二王方年少,吹洞萧饮酒杏花下。
69.【丙】文中的四句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情感,请联系诗文作具体赏析。
70.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三文都写了饮酒,但作者借酒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
B.【甲】【乙】两文写景上都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的顺序。
C.【甲】文写湖心亭邂逅金陵客,【丙】文写聚散离合、人事变迁,叙事都很简洁。
D.【乙】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直接抒发寄情山水之乐:【丙】文则以“哀哉”一词含蓄地抒发对友人的情感。
(2024·全国·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③际天④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⑤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选自《观潮》)
注释:①浙江:就是指钱塘江。②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③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白雪覆盖的山岭。④际天:连接着天。⑤沃:用水淋洗,冲荡。
【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雾凇沆砀( )
(2)上下一白( )
(3)既而渐近( )
(4)海涌银为郭( )
7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7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自恃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乙文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出现了“雪”,甲文是写西湖雪景,乙文则是写城外山岭雪景。
74.甲乙两文一则看“雪”,一则观“潮”,景物不同,写法各异,试结合内容分析。
(2024·安徽合肥·一模)阅读诗文,补全师生对话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江雪①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注: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
75.王老师:我们初读《湖心亭看雪》需要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解释,例如:余 ná一小舟,“拏”意思是① ;雾凇 hàng砀,“沆砀”写的是雾凇周围的状态,意思是② 。还有“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也值得注意,这一句应译为:③ 。
76.小语同学:老师,我查阅资料发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为:① 。“湖中人鸟声俱绝”和“千山鸟飞绝”的“绝”都解释为② 吗?
77.王老师:是的,这里“绝”的释义和我们在郦道元《三峡》中学习的“ ”一句中“绝”的解释也一样。
78.小文同学:我发现,虽然一文一诗都是写雪景,但所写景物的特点却不太一样,《湖心亭看雪》中是① (景物特点)的景,《江雪》中是② (景物特点)的景。
79.王老师:你分析的真不错! 不同的景物反映人物不同的心情,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解读一下两位作者的情感呢?
小文: 。32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吟啸自若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神色自若 (1)自若:
顾子敦适遇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汉语大词典》) (2)适:
亦怀一杯 根据形旁推断字义。 从心,褱声。(《说文解字》) (3)怀: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尽,各散去。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答案】1.B 2. 自然,不变常态 正好 怀藏 3.(1)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4.示例:①奇遇之乐②闲情逸致③钟情山水④崇尚和合
【解析】1.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慎东美字伯筠”是对慎东美的介绍,介绍到此结束了,因此要在其后面断开。“于钱塘江”在此处做状语,用来说明“待潮”的位置,是状语后置,“沙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应在“沙上”前断开。“设大酒樽及一杯”省略了“主语”他,因此应在前面断开。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①根据提示,此处需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的意思是:神色表情和平时一样。形容人遇事镇定,态度从容自然。据此可知,“自若”的意思为:自然,不变常态。
②句意:顾子敦正好遇到他。适:正好。因此应选③。
③句意:也怀藏一个酒杯。怀:怀藏。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
(1)重点词语:尽,完。去:离开。
(2)重点词语:焉得,哪里。更:还。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可知,顾子敦正好遇到独自喝酒的伯筠,于是两人对酌,体现了奇遇之乐。结合材料二“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我”在亭上遇到两个金陵人,于是大家痛快喝酒,体现了奇遇之乐;
结合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可知伯筠独自一人在秋夜坐在钱塘江边对月喝酒,体现了他的闲情逸致,钟情山水;结合材料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我”在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声都消失的情况下在晚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体现了“我”的闲情逸致和钟情山水;
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可知筠和顾子敦十分有默契,一个不问,一个不说,只是对酌,喝完酒就各自散去,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结合材料二“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亭上两人和“我”素味平生,见到“我”就高兴地拉着“我”喝酒,而“我”也痛快地喝了三大杯然后告别,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天的一个夜晚,在钱塘江等待钱塘江大潮。他坐在沙滩上,放置了一个大酒樽和一个酒杯,对着月亮独自饮酒,神情态度闲逸,十分自然地高声吟唱。顾子敦正好遇到他,也怀藏一个酒杯,于是靠近他的酒樽和他对饮。伯筠不问,顾子敦也不和他说话。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材料二: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2024·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九月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薄云飘忽,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之中别有妙趣。茂之方浓睡,余抚其背曰:“黄粱①熟矣,何尚蘧蘧然②耶 ”茂之摩挲双眼,一笑而起,不暇束带,倚户延望。曰:“此真米家③泼墨法也。”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相与读画久之。童子汲清泉,品龙井明前茶,又试武夷,余终推龙井第一。弈棋四局,击箸曼歌。后凭栏纵目,云开雨止,夕阳在山。湖中歌舫纵横,急弦繁管,断续未歇。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节选自浦祊《游明圣湖日记》)
【注】①黄粱:此处指梦醒之时。②蘧(qú)蘧然:用庄周典故,指梦境。③米家:指宋代画家米芾,其山水画自成一家。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日更定”中的“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B.甲文“上下一白”与乙文“一笑而起”中的“一”都是“全”的意思。
C.乙文“披衣启户”“倚户延望” 与“月色入户”中的“户”均指“门”。
D.乙文“不暇束带”与成语“目不暇接”中的“暇”都是“空闲”的意思。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言和而色夷
C.余抚其背 其真无马邪
D.相与读画久之 公将鼓之
7.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简洁,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甲文极尽铺陈渲染,描绘出一幅素净淡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人景相融的美妙境界。
C.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生活雅事,描绘了西湖不同时段的景致,令人向往。
D.乙文中,夕阳下的西湖因有了歌舫纵横、急弦繁管而显得热闹非凡。
8.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弈棋四局,击箸曼歌。
(2)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10.【甲】【乙】两文均是叙写西湖美景雅事的佳作,但所绘之景和所叙之事不同,两位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结合文章填空。
选文 所绘之景 所叙之事 作者心情
甲文 冬夜西湖雪景 (1) 淡淡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
乙文 (2) 与家人观雨品茗、弈棋曼歌 (3)
【答案】5.B 6.D 7.B 8.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 9.(1)我们又下了四局棋,一边敲着筷子一边放声歌唱。 (2)不久灯火已经点亮,像飞行不定的萤火虫在风中闪烁。 10.偶遇金陵人并饮酒畅谈 秋日湖上雨景 与家人欢聚的融融之乐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有误,“一笑而起”中的“一”是数词,不是“全”的意思;
故选B。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哪里,怎么/兼词,于此;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C.代词,他/副词,加强诘问语气;
D.均为音节助词;
故选D。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甲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并非铺陈渲染;
故选B。
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过了一会儿,我叔父来了,我二哥把茂之的话告诉他,他也说是这样的。
从语法结构上看,“既而”是一个副词短语,表示时间的承接,后面应该接完整的句子,所以“既而叔父至”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同样,“仲兄以告”中,“仲兄”是主语,“以告”是谓语,结构完整;“叔父亦云然”中,“叔父”是主语,“亦云然”是谓语,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正确划分为: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弈棋:下棋。击箸:敲着筷子。曼歌:放声歌唱。
(2)句重点词语:俄而:不久。灯火已上:灯火已经点亮。若:像。流萤: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概括为:偶遇金陵人并饮酒畅谈;
第二空,结合“九月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薄云飘忽,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之中别有妙趣(九月二十三日,清晨的钟声刚刚停,我披着衣服打开门,看见门外薄云飘浮,细雨濛濛,湖光山色,不是很分明,在这模糊之中别有一番趣味)”可概括为:秋日湖上雨景
第三空,结合“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相与读画久之。童子汲清泉,品龙井明前茶,又试武夷,余终推龙井第一。弈棋四局,击箸曼歌(过了一会儿,我叔父来了,我二哥把茂之的话告诉他,他也说是这样的。我们一起观赏了这如画的风景很久。童子打了水煮茶,我们品尝了龙井明前茶,又尝试了武夷山的茶,我始终认为龙井是最好的。我们又下了四局棋,敲打着筷子,放声唱歌)”可概括为:与家人欢聚赏景品茶的喜悦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九月二十三日,清晨的钟声刚刚停,我披着衣服打开门,看见门外薄云飘浮,细雨濛濛,湖光山色,不是很分明,在这模糊之中别有一番趣味。茂之正在沉睡,我拍拍他的肩,说:“早该醒了,怎么还是惊疑不定的样子?”茂之轻轻揉揉眼睛,笑了笑起身了,来不及系上衣带,靠着门向外张望,说:“这真像是米氏的泼墨技法啊。”过了一会儿,我叔父来了,我二哥把茂之的话告诉他,他也说是这样的。我们一起观赏了这如画的风景很久。童子打了水煮茶,我们品尝了龙井明前茶,又尝试了武夷山的茶,我始终认为龙井是最好的。我们又下了四局棋,敲打着筷子,放声唱歌。依靠着栏杆,放眼望去,乌云已经消散了,雨也停了,夕阳落山了,湖中的歌舫纵横来往,管弦之乐断断续续还没有停息。过了一会儿,灯火初上,像飞舞的萤火虫儿在风中一闪一烁。
(2024·辽宁·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①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朱叟者,善说书,……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②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更有痴似相公者 即更刮目相待
B.是日 斯是陋室
C.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为外人道也
D.至是益勃勃矣 有所广益
1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14.【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1.C 12.(1)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13.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14.白描 对比
张岱: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追求一种高雅这生活1
袁宏道: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1.
【解析】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更:副词,还/副词,重新;
B.是:代词,这/动词,是;
C.足:都是动词,值得;
D.益:副词,更加/动词,增加,帮助;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惟:只有。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
(2)重点词语:始:方,才。愈:使动用法,使……痊愈。逾:超过。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意思是:我就会请姓朱老头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然而听久了也觉得厌倦。“则令朱叟登堂”动宾结构,应在“堂”后停顿;“娓娓二万言不绝”连动结构,应在“绝”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1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内容理解(对比阅读)。
第一问:(填空)
(1)根据甲文①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语言简练,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来西湖雪景的样子,可知是白描手法。
(2)根据乙文①段“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然久听亦易厌”(听久了也觉得厌倦)先说读书和听书都不是很满足,②段“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再写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可知两段之间运用了对比手法。
第二问:
甲文,根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可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可知,张岱痴迷于山水,不随流,表达了他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
乙文,根据“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可知,袁宏道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姓朱的老头,是个擅长说书的人……看书之余,我就会请姓朱老头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袁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2024·广东云浮·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拥毳衣炉火( )
(2)上下一白(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乙】
楼船
家大人造楼,船之;造船,楼之。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是日落成,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小千余艘。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风逼之,几覆。以木排为戙①,索缆数千条,网网如织,风不能撼。少顷风定,完剧而散。越中②舟如蠡③壳,局蹐④篷底看山,如矮人观场,仅见鞋靸⑤而已,升高视明,颇为山水吐气。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八》)
【注】①戙(dòng):木船上系缆绳的木桩。②越中:指会稽,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③蠡:(lí),贝壳。④局蹐(jú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⑤靸(sǎ):小孩的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船之/及下船 B.故里中人谓船楼/故不为苟得也
C.是日落成/斯是陋室 D.靡不集焉/沙鸥翔集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午 后 飓 风 起 巨 浪 磅 礴 大 雨 如 注 楼 船 孤 危
19.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南:我发现这两篇选文都有乘船的情节,但乘船的情形不同:(1)( )
小粤:你说得对。除此以外,我还发现这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同:(2)( )
【答案】15. 裹、围 全、都 尽力 16.(1)(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17.B 18.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 19. 【甲】文乘船是半夜独自去西湖赏雪景,【乙】文中乘船是许多亲朋乡里一起看戏、看山水。 张岱在【甲】文表现出遗世独立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流露出对故国的怀念:在【乙】文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故乡山水风物的畅快。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
(2)句意: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都;
(3)句意:我尽力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
16.此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见(看见)”“余(我)”“喜(高兴)”“焉得(哪能)”“更(还)”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其(他们的)”“客(客居)”“此(此地)”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7.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做动词,这里指建成船的形状/名词,水上运输工具;
B.连词,所以,因此/连词,所以,因此;
C.指示代词,这/判断词;
D.动词,聚集,集合/动词,停息;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句话的意思是:午后刮起了大风,巨浪滔天,雨大得像往下灌,楼船孤零零的十分危险。“午后飓风起”写的是天气发生变化,后面应该停顿;“巨浪磅礴”“大雨如注”表现了波浪之猛,雨之大,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楼船孤危”写的是这种情况下楼船的危险处境,前面应该停顿。
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
1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从甲文第①段中“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写的是张岱半夜独自去湖心亭赏雪景,从乙文中“是日落成,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小千余艘”可知,写的是张岱七月十五和家人、乡人一起乘船看戏、看山水;
从思想感情上来看,甲文通过记叙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和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陶醉于故乡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父亲建楼,建成船的形状;造船,使其成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有时叫它“船楼”,有时叫它“楼船”,也不理会(它的名称)颠倒与否。楼船建成的这日,是七月十五,我家从祖父往下,男女老幼,无不聚集到那里。(我家)用几层木排搭成戏台演戏,城中、村落的人都赶来观看,大大小小的船有一千多艘。午后刮起了大风,巨浪滔天,雨大得像往下灌,楼船孤零零的十分危险,大风迫近,(楼船)差点被吹翻。(于是)用木排作为木桩,系了几千条绳索,像大网一样密密交织在一起,大风再不能摇动。过了一会儿风停了,戏剧演完,人们才散去。越中的船如同贝壳一般小,局促在船篷底下看山,就像矮人挤在人群中看戏,只能看到别人的鞋子罢了,而登上高处(的楼船),视野开阔清晰,真是能因山水感到舒畅。
(2024·湖北恩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
【乙】
二十八日 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巳刻①,同伯化②蹑③屐④二里,复 A 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 奴子报:“云开,日色 B 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
三十日 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 C 元阁。阁在崖侧,冰柱垂垂⑤,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巳(sì)刻:指巳时。②伯化:人名,汪伯化。③蹑:踩,踏。④屐:木头鞋。⑤垂垂:低垂的样子。
20.请你参考“方式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重点字词解释】
方法提示 加点词语 词语解释
迁移课内字词:直视无碍 促奴起视 (1)
联系常见成语:明辨是非 咫尺不辨 (2)
根据语境推断:结合上下文分析,本句有转折之意。 虽阻游五井 (3)
查阅字典选择:①(动)来到,到达;②(动)达到顶点。③(形)周到。④(副)极;最。⑤(连)至于。(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典》) 伯化携酒至舍身崖 (4) (填序号)
21.结合语境,请将“浮”“抵”“看”依次填入文章空格处。
A B C
22.请为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饭 已 大 雪 复 至 飞 积 盈 尺。
2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雪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
25.同样是赏雪,甲乙两文的作者在文中却抒发了不一样的心情,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20. 看 分辨 虽然 ① 21. 抵 浮 看 22.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23.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24.甲文通过人鸟声俱绝,描写雪后的寂静,再以全景的角度,描绘周围的雪景上下一白,视野开阔的美景;乙文从“我”的视角展开描写,先写第一日大雪弥漫山谷,再写第二日短暂日出后大雪又至,堆积盈尺,后写第三日大雪持续、冰天雪地的奇美之景。 25.甲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记载作者“冒雪蹑水”不畏艰难,尽享山色美景,可见当时游历的匆匆与作者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促奴起视”中的“视”,根据迁移课内字词的方法,可以联想到“直视无碍”中的“视”,意为“看”,因此,“促奴起视”中的“视”也解释为“看”,句意:我催促仆人起床查看。
(2)“咫尺不辨”中的“辨”,通过联系常见成语“明辨是非”可以推断出,“辨”在这里的意思是“分辨”。因为“明辨是非”中的“辨”就是分辨、辨别的意思,所以“咫尺不辨”中的“辨”也应解释为分辨,句意:在咫尺之间不能辨别方向
(3)“虽阻游五井”中的“虽”,根据语境推断,这句话有转折之意,即前后两部分存在对比或相反的关系。因此,“虽”在这里应解释为“虽然”,句意:虽然游览五井胜景被阻,表示尽管有前面的情况(阻游五井),但并不影响后面的情况。
(4)“伯化携酒至舍身崖”中的“至”,通过查阅字典,选择最合适的解释。在这里,“至”的意思是“来到,到达”,因此选项①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句子中描述的是伯化带着酒来到舍身崖的情景,所以“至”的意思是来到、到达。
2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A处,“复抵文昌阁”中的“抵”意为到达,符合句意,表示作者和汪伯化走了二里路后到达了文昌阁。
B处,“日色浮林端矣”中的“浮”意为漂浮、悬浮,用来形容日光从云层中透出,照在树林之上,显得轻盈而生动。
C处,“饮睇边饮边看元阁”中的“看”意为观看、观赏,与“饮”(饮酒)并列,表达了作者在舍身崖边饮酒边观赏元阁的情景。
2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吃完饭,大雪又下起来,飞雪积起来超过一尺厚。
重点字词:复:再次。至:到达或来临。积:指雪花堆积起来。盈:充满。
句子结构:"饭已"表示吃完饭,"大雪复至"表示大雪再次来临,"飞积盈尺"则形象地描述了雪积累得很深。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意义,因此需要在它们之间进行断句。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余:我。强:尽力。饮:喝。白:指杯酒。别:告别。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根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可知,甲文是通过描绘雪后的寂静和整体雪景来展现雪景之美,特别强调了人鸟声俱绝的安静氛围和整个世界被白雪覆盖的壮观景象。
根据乙文“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等可知,乙文则是通过“我”的视角,详细记录了连续三天的雪景变化,从大雪初降时山谷的弥漫,到短暂日出后的大雪重积,再到冰天雪地的奇景,细腻地描绘了雪景的动态演变。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以及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词句可知,甲文抒发了作者独自赏雪的孤寂之情,同时也通过“痴”字反映出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世俗的不妥协,以及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在其中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根据乙文“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以及作者在雪天中依然坚持游历的行为可知,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雪景的热爱与赞美,不畏艰难,尽享山色美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冒雪蹑水”等词句也反映了作者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二十八日,睡梦中听见有人说下大雪了,我催促仆人起床查看,白雪已漫山遍谷了。我勉强躺到床上。上午巳刻时分,(我)和汪伯化穿好木头鞋,走了二里路,又抵达文昌阁。看天地间茫茫一片白色,虽然游览五井胜景被阻,但更增加了奇异的景象。
二十九日,仆人报告说:“云已散开,太阳光已浮现在树林梢端了。”(我)急忙披好衣服起床,只见蓝天一色,是半个月以来所没有见到过的(好天气),然而严寒的威力还非常的厉害。于是催促汪伯化一同吃饭。吃完饭,大雪又下起来,飞雪积起来超过一尺厚。偶然走到楼前,只见香炉峰正好屹立于楼前。楼后走出一位叫程振华的道士,为我讲述九井、桥岩、傅岩等各处胜景。
三十日,雪下得更大,又有浓雾弥漫,(使人)在咫尺之间不能辨别方向。汪伯化带着酒来到舍身崖,在睇元阁里边饮酒边看雪。睇元阁在山崖侧面,冰柱一根根从崖上垂下来,长的竟然有一丈。峰峦的影像都已消失在雪雾之中,像香炉峰这样距离很近的,人也不能看见它的影像。
(2024·山东菏泽·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①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①,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②晚乃步出城东,嵩②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渝③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④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慧院》)
【注释】①悲风晓月:指凄厉悲凉之声。②篱(yù):此处指“买”。③渝(yuè):浸渍。④何氏:指何圣可;韩氏:指韩毅甫。
26.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
(1)余拏一小舟( )
(2)拥毳衣炉火( )
(3)居处修洁( )
(4)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
27.下面句子中画线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居处修洁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意者谓可以注清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也(《出师表》)
D.其名为甚酥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2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客 尚 欲 饮 而 予 忽 兴 尽 乃 径 归
30.甲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作者 心情;乙文则用“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等句子写出作者的 心情。
【答案】26. 撑(船) 裹围 整洁 当时 27.B 28.①在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已经喝完酒,前往尚氏的家里休息。 29.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30. 孤独(孤寂、孤傲) 闲适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2)句意:裹着细毛皮衣。拥:裹围。
(3)句意: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洁:整洁。
(4)句意:那时何氏在竹间作大堂。时:当时。
2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而: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
B.闻:都是动词,均译为:听;
C.以:连词,用来/连词,因为;
D.名:名词,名字/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焉:怎么,哪里;更:还。
(2)既:已经;饮:喝酒;往:前往;憩:休息。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客尚欲饮”主谓结构,应在“饮”后停顿;“而予忽兴尽”主谓结构,应在“尽”后停顿;
故断句: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一空,【甲】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意为: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结合“湖中人鸟声俱绝”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孤独(孤寂、孤傲)。
二空,【乙】文“居处修洁”意思是: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竹林花圃皆可喜”意思是: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从“修洁”“喜”等词语可知,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和喜悦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
到了晚上,徒步出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间作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阴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了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2024·广东深圳·二模)【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日暮晚炊,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①中,界以乌丝阑②画,幽胜妙观,快我冷眼。恐此景亦未有人知得。
(高濂《雪后镇海楼观晚炊》)
【注释】①玉版纸:光洁坚致的宣纸。②乌丝阑:指在纸或绢素上画或织成的黑色界格。亦泛指有这种黑色界线的书法用纸,阑,即栏。
31.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拥 拥毳衣炉火 查字典:①抱着;拿着;②围着;③拥有;④聚集;⑤阻塞;⑥簇拥。 (1) (填序号)
观 幽胜妙观 课内迁移: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
3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
33.阅读选文,补充下表。
甲文 乙文
登临地 湖心亭 镇海楼
赏美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赏析:运用了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水墨画,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比喻) (1)赏析:
感心绪 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故国之思;高濂雪后独登镇海楼赏积雪炊烟,(2) 。
34.《雪后镇海楼观晚炊》好像一幅水墨画。诗词中也有许多美好的颜色,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蕴。请补充下表。
【色卡一】墨色:深沉 (1)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品读:暗沉的天色带来忧民的愁思 【色卡二】紫色:沉重 (2)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品读:喷涌的鲜血渲染了战斗的惨烈。
【色卡三】绿色:生机 (3) , 。(刘禹锡《陋室铭》) 品读:陋室的绿意彰显主人的雅志。 【色卡四】黄色:明亮 (4) ,秋容如拭。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品读:盛开的黄花映衬清秋的明净。
【答案】31. ② 景象 32.(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2)此时登上高楼凝望,目光所及没有(别的)痕迹,大地(被白雪覆盖)一片洁白。 33.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比作银子或鱼鳞或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多(或雪下得大、雪的洁白)、表现了冬日雪景的美丽(或高低不齐的美丽姿态),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之情。 表达了诗人赏景的愉悦(或喜爱、赞美)之情;美丽景色无人欣赏的惋惜: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 34. 俄顷风定云墨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为篱下黄花开遍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拥毳衣炉火”意为: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拥:穿、围着,故选②。
(2)“幽胜妙观”意为:这幽雅的情景妙不可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意为::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观啊。据此可知,观:景象。
3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莫:不要;似:像……一样。
(2)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目际:目光所及;痕:痕迹;为:被。
33.(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意为:满城都积着雪,所有房屋的瓦上都铺上了银色,像鱼鳞般一样高高低低,到处都像堆满了玉。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银子或鱼鳞或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多,表达作者对冬日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幽胜妙观,快我冷眼。恐此景亦未有人知得”等内容可知,高濂雪后独登镇海楼赏积雪炊烟,表达了诗人赏景的愉悦,以及美丽景色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34.本题考查情景默写。注意易错字:顷、凝、苔、痕、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满城都积着雪,所有房屋的瓦上都铺上了银色,像鱼鳞般一样高高低低,到处都像堆满了玉。这时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眼睛所触之处没有一点杂色,大地变成了一片洁白。到了傍晚 ,做晚饭的时候,千家万户的房顶上冒出青烟,缕缕升起,就好像从一张洁白的大纸上,用黑色的笔画了一些黑线条,这幽雅的情景妙不可言,使我冷眼为之一快 。恐怕这奇妙的情景也未必有第二个人知道吧。
(2024·河南南阳·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选自袁中道《夜雪》,有删改)
【注释】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击、敲打。③流行上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黄庭坚。
35.“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与下列选项中加点的“绝”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哀转久绝 B.绝巘多生怪柏
C.悲恸欲绝 D.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7.甲文中对西湖雪景及雪中奇遇的描写都很有特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侧面描写,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大雪三日”后寂寥凄清的环境,这是侧面描写雪之大。
B.直接描写,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直接写雪后白汽弥漫,天、云、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这是直接描写雪之大。
C.错落互见,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心亭奇遇时,作者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写对方的惊讶,就是在写自己的惊讶。
D.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水墨画,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境界。
38.假如甲文中的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的不是金陵人,而是乙文中的袁中道,你认为他们两个会成为知己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说明理由。
【答案】35.A 36.(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7.B 38.他们两人会成为知己。理由:他们两个都在雪夜做着有高雅情趣的事情,张岱夜晚独往湖心亭赏雪,在湖心亭遇到金陵人时把酒言欢;袁中道雪夜聆听雪粒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悠闲自得地读书。
【解析】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句意: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A.句意:悲哀婉转的声音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B.句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绝:极(高);
C.句意:伤心得悲痛欲绝,形容极度的悲伤。绝:气绝,指断气;
D.句意:奇特的山,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景色。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故选A。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大喜:非常高兴;焉得:怎么能,怎么会;更:还;此人:这样的人,指的是像作者这样有雅兴在雪夜游湖的人。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描写雪之大,而是写出了雪后白汽弥漫,天、云、山、水合而为一,属于间接描写;
故选B。
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甲文中,由“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这里表现了张岱夜晚赏雪的高雅情趣;由“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当他遇到金陵人时,虽然素不相识,却能因共同的情趣而愉快交谈,把酒言欢。这表现出张岱是一个性格开朗、易于交往的人,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乙文中,由“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可知,袁中道为风雪所阻,在“暗窗红火”下,聆听雪粒敲击竹子的声音,悠闲自得地读书,这一行为同样显示出他的高雅情趣和对生活的细腻感悟。袁中道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这与张岱对生活的态度有着相似之处。由此可以判断,两人可以成为知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我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
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原本是准备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然而听着雪籽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炉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卷,也是能享受到一些生活的情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哪个地方不可以寄托一种人生梦想的。”
(2024·河南周口·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3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弥漫二十余里”中的“二十”,表现了此区域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美景的范围之广,写出了西湖春景的美妙。
C.“是金陵人,客此”中的“客”,动词用作名词,是“客居”的意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象形字,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字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的意思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1.根据甲文的内容,简要分析文中错落互见(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式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2.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的都是西湖景色,但在写作手法上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39.C 40.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1.示例:“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从金陵人口中呼出,也是作者的心语,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潜藏着故国之思。
表达效果: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言简意丰,曲尽其妙。
42.甲文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西湖冬天的景色,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地渲染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视野上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乙文从色彩描写角度,运用侧面描写、比喻和对比手法,描写了西湖春天柳树和桃花的绿和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和桃花如烟如雾的情态,并用游人之多之盛,来侧面表现景物的美丽诱人和场景的热闹。
【解析】39.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C“动词用作名词”表述错误,应该是“名词用作动词”;
故选C。
4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雾凇,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
4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作者张岱登上湖心亭后,看到亭上有两人在雪中对饮发,借金陵人之口,对他们的雅兴发出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从金陵人口中呼出,也是作者的心语,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再比如:“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舟子对张岱的评价,他认为张岱和亭中二人都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看似在说对方,其实潜藏着作者心中那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看似写他人,其实也包含着自己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二者互相映衬,互相对照,行文简洁明快,同时又含蓄深婉,言简意丰,曲尽其妙。
42.本题考查赏析景物描写。
根据甲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选文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不加烘托地渲染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视野上由远及近,由大变小,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和渺小的个人做了对比,顿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乙文用“绿、红”,从色彩描写角度写西湖春天柳树和桃花的绿和红美景;把绿树红比作“绿烟红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游人和“堤畔之草””进行对比,运用夸张手法,如“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和桃花如烟如雾的情态,并用游人之多之盛,来侧面表现景物的美丽诱人和场景的热闹。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石多次告诉我:“博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4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 )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③是金陵人,客此( )
4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4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竟为雨雪所阻/天雨墙坏 B.辄复不遂 /遂迷,不复的路
C.然流行坎止/欣然起行 D.鲁直所谓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6.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47.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43. 撑 还 客居 44.①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45.D 46.铮铮有声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47.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答出一点即可)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
②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③句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4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俱:都。绝:消失。
②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4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雨水/动词,下雨;
B.动词,成功/最终;
C.连词,表转折,然而/……的样子;
D.说/说;
故选D。
4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很有趣的。“铮铮有声”解释为发出铮铮的声音,“暗窗红火”是形容窗子和烛火,“亦”是“也”的意思,引出下文。故断句为: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4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甲文:由“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现了作者夜半赏雪的乐趣,“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表现了作者遇到知音的乐趣。
乙文:作者想去沙市,但被雨雪所阻。诗人便“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听雪和看书,亦有一番乐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正像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⑤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王子猷:名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②眠觉:睡醒。③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⑤造:到、至。
4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3)因起彷徨 因:
(4)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即:
4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51.【甲】【乙】两文描写雪景,都有哪些相同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8. 消失 还 于是 立即;即刻 49.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0.(1)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 51.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都推动了情节发展;都烘托了人物形象:【甲】文烘托了张岱的遗世独立、卓然不群;【乙】文烘托了王子猷率性旷达。
【分析】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②句意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更:还。
③句意为: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因:于是。
④句意为: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即:立即;即刻。
4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时间状语承接关系,中间可断开,“何必见戴?”是反问句,前面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与:和,同。上下:浑然一体。一白:白茫茫一片。
②经:经过。方:才。造门:到了戴安道家门前。而:表转折,却。返:返回。
5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乙文“夜大雪”意思是:一天夜里下了大雪。据以上可以看出: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甲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意思是: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乙文“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意思是: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据以上可以看出:都推动了情节发展;
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意思是: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乙文“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意思是: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据以上可知:都烘托了人物形象:【甲】文烘托了张岱的遗世独立、卓然不群;【乙】文烘托了王子猷率性旷达。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乙: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2024·山东枣庄·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①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②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②,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③昔携手赋诗步仄径④临清流也。
③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⑤,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蓝田山。殊,很。过,游览。②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谷,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③曩(nǎng):从前。④仄径:狭窄的小路。⑤朝锥(gòu):早晨野鸡鸣叫。雏,野鸡鸣叫。
52.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小时。
B.【甲】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与【乙】文“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岂能”,意思相近。
C.“露湿青皋”的“皋”是“水边高地”的意思。
D.“猥不敢相烦”中“猥”是谦辞,称自己。
53.在【甲】【乙】两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也 矣 B.矣 也 C.也 乎 D.矣 乎
54.【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辄 便 往 山 中 憩 感 配 寺 与 山 僧 饭 讫 而 去
55.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文言知识资料卡】
焉:①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④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经:①织布机上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为治理、经营;②经络;③经书。
56.甲文写“独往湖心亭”所见之景,乙文写“夜登华子冈”所见之景,都抒发了真情实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案】52.A 53.D 54.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55.(1)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2)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 56.甲文用极简的白描手法勾勒的是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展现了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遗世独立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和淡淡的故国之思;乙文第二段描写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寂静而清幽;第三段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展现了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也暗含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
【分析】5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个时辰,相当现在两个小时;
故选A。
5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是日更定( ),”交代时间,为陈述句,因此选用“也”“矣”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的词语都可;
“倘能从我游( )?”可知,此句为疑问句,因此可选用“乎”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词语;
故选D。
5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的意思是: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同为动宾结构,并“与山僧饭讫而去”为三个连续的行为,每句都表达完整的意思去,因此其间需要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55.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焉:怎么,哪里。更:还。此人:(您)这样的人;
(2)足下:您。方:正。温:温习。经:经书。猥:鄙贱,自谦之词。烦:打扰。
5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绘了一幅浑茫无际的湖山雪夜图,写出了大自然的苍茫辽阔的和眼前景物和人的渺小微弱。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风景,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和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孤高自赏的情怀;
结合【乙】文第②段“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可知,月色清朗,辋水荡漾,月影流动,灯火阑珊,深巷中狗叫声、村子里的舂米声,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本段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蓝田冬夜的静谧和清幽。结合第③段“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斯之不远”可知,鲦鱼轻跃,,鸥鸟飞翔,春日将至,万物萌发。本段又以明快的笔调展现出春日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
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我怎能以这样闲适的事情来邀请您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2024·广东清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5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 )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③是金陵人,客此( )
5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5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竟为雨雪所阻/天雨墙坏 B.辄复不遂/遂迷,不复的路
C.然流行坎止/欣然起行 D.鲁直所谓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0.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铮 铮 有 声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61.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57.撑 怎能,哪里 客居 58.①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59.D 60.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61.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5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
②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怎能,哪里。
③句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5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俱:都。绝:消失。
②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5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雨水/动词,下雨;
B.动词,成功/最终;
C.连词,表转折,然而/……的样子;
D.说/说;
故选D。
6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很有趣的。“铮铮有声”解释为发出铮铮的声音,“暗窗红火”是形容窗子和烛火,“亦”是“也”的意思,引出下文。
故断句为: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6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由“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现了作者夜半赏雪的乐趣,“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表现了作者遇到知音的乐趣。
乙文:作者想去沙市,但被雨雪所阻。诗人便“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听雪和看书,亦有一番乐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正像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202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