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马说》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9《马说》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5:59:48

文档简介

29 《马说》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2·辽宁阜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①王孙圉聘于晋①,定公飨②之。赵简子鸣玉以相③,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④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⑤,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⑥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圣⑦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ǔ)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鸣:弄响。相:本义察看,这里指给……看。④珩(hénɡ):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见余大喜曰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战于长勺
C.未尝为宝 或异二者之为
D.其为宝也几何矣 其真无马邪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楚之白珩犹在乎?
3.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4.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5.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乙文用“ , ”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2024·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鸟说
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口官口官①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益,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③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 ④,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⑤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⑥,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注]①口官口官(guān):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②掬:捧。③娟皎:像月光一样皎洁。④ (kòu):初生的小鸟儿。⑤奚:为什么。⑥非所:不应该呆的地方。
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文本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不同,但从“不外见”和“见辱于”可分别看出千里马和小鸟命运的悲惨。
B.“茂林之栖”正常语序为“栖茂林”,“深山之适”也应为“适深山”;参考语境,可推出“适”为“去、往”之意。
C.汉语中很多词语由同(近)义词构成,如“巨大”“道路”等,上面两文中的“奴隶”“槽枥”“覆翼”也是如此。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中“好”意思相同,都用来形容鸟儿美丽。
7.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8.虚词很少有完整的意义,但在文中却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语境,品味《马说》中“也”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填写下表。
文中语句 表达效果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示例:陈述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千里马悲惨结局的无限痛惜之情和愤愤不平之意。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
“其真不知马也!” ②
9.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2024·广西百色·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①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3.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14.少年强,则国强。你如何才能成为一匹“千里马”为国家做出贡献?
(2024·广西桂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杂说·马说》)
【乙】
隋文帝时,大宛①献千里马,鬃曳②地,号曰狮子骢③。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唐太宗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④,鬃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⑤,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
(节选自《朝野佥载》,有删改)
①大宛:国名。②曳:拖。③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④挽砣(wèi):拉磨。⑤齿口并平:指马老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食之不能尽其材 衣食所安
C.骈死于槽枥之间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饲以钟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造成千里马悲剧的直接原因。
B.甲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喻人才,认为世界上缺少人才。
C.乙文从“鬃曳地”到“鬃尾焦秃”可以想象此千里马遭遇的悲惨。
D.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侧重,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
17.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帝得之甚喜。
18.甲文最后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句末为什么设置为感叹号而不是句号?
19.甲文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请简要说明这一观点是如何在乙文得到诠释的。
(2024·重庆南岸·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论马①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禠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③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前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注释】①据岳珂《金陀粹编》载,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从容与谈用兵之要”,接着问岳飞:“卿在军中得良马否?”于是,岳飞借论良马以喻论人之道,回答了高宗的询问。此文即岳飞的回答。②禠:脱掉,卸下。③秣:饲料。此处用作动词,吃。
20.下列词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骥不称其力 B.其真无马也 其初若不甚疾
C.虽有千里之能 致远之材也 D.然后有千里马 若无事然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
2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两句是全文的纲,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也表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
B.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它“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是因为“力不足”;而“力不足”则是因为“食不饱”。
C.甲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含义深刻,进一步阐释了“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流露出对千里马的失望之情。
D.乙文通过良马、劣马的对比,突出了良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的特点。
23.甲乙两文看似在论马,其实都在论述统治者该如何对待人才。两文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024·西藏日喀则·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a)献之太常①。(b)使国工②视之,(c)曰:“弗古。”(d)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③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④之山,不知其所终。
(节选自刘基《工之侨献琴》)
【注】①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及礼乐的官员。②国工: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③篆,同“款”,款式。④宕冥:dàng míng,山名。
2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食马者( )
(2)是马也( )
(3)弦而鼓之( )
(4)岂独一琴哉( )
25.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 )
A.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B.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C.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D.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2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27.【甲】【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讽刺了 的社会现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024·山东菏泽·一模)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节选自《马说》)
【乙】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 )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 )可诬一代之人!”
(选自《资治通鉴》)
28.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的“然”与“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相同。
B.“骈死于槽枥之间”中的“骈”,名词作状语,在句中意思为“一同”“并列”。
C.“上令封德彝举贤”的“上”指皇上,“君子用人如器”的“器”指器物。
D.“岂借才于异代乎”是倒装句,“岂借才于异代”,就是“岂可于异代借才”的意思。
29.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 奚 B.其 乎 C.非 莫 D.非 安
30.【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每划对一处给1分,划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31.请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32.[乙]文封德彝的话,能证明[甲]文中哪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燕策一》)
【注】①涓人:君主的近臣。②安事:要……何用。③捐:弃
33.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B.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C.才美不外见(xiàn) D.于是不能期年(jī)
34.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策之不以其道( ) A.马鞭 B.用马鞭驱赶 C.鞭策
(2)其真不知马也( ) A.表推测语气,大概 B.表反诘语气,难道 C.代词,它的
(3)涓人对曰( ) A.面对,应对 B.回答,对答 C.正确
(4)君遣之( ) A.打发,送走 B.休,休弃 C.差遣,派遣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36.甲文中的“食马者”与乙文中的“涓人”对“千里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③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鬣:liè,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②褫:chǐ,解,脱。③甫:副词。刚;才。
3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骈死于槽枥之间 字形推断法:形声字。从马,并声,两马并驾。 ①
食不饱,力不足 课内迁移法: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 ②
犹可二百里 成语推测法:记忆犹新 ③
38.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9.有同学在学习甲文的时候,向老师提出一个疑问:“天下无马”是一个陈述句,不应该用句号吗?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40.两文都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但阐述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述。
(2024·山东聊城·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①草饮水,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连之以羁絷②,编之以皂栈③,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④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⑤,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⑥。”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⑦。”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选自《庄子·马蹄》有删减)
注释:①龁(hé):啃,吃。②羁絷(zhí):马络头和马缰绳。③皂栈:马槽和马棚。④橛(jué)饰:马嚼子和马缨。⑤埴(zhí):黏土。⑥规、矩:圆规、角尺,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⑦钩、绳:钩弧、墨线,画曲线与画直线的两种工具。
4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衣食所安
B.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
C.我善治马 陈康肃公善射
D.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食马者 圆者中规
B.马之千里者 连之以羁絷
C.编之以皂栈 以刀劈狼首
D.而后有鞭策之威 而伯乐不常有
4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两处)。
前 有 橛 饰 之 患 而 后 有 鞭 策 之 威 而 马 之 死 者 已 过 半 矣!
4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45.托物寓意是文章写作中常用的技法。请从文章主旨角度,分析两文假托“马”所寄寓的情感。
(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4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48.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4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023·江苏泰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①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诚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传:通“转”,辗转。鬻(yù):卖。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选自《马说》)
【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乃天下笑乎( )
②彼诚贤( )
③敌国且畏( )
④曾益其所不能(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使百里奚虽贤 故虽有名马
B.饭牛于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缪公遂用之 策之不以其道
D.亡虢而虏晋 信贤而任之
5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
52.翻译下列句子。
(1)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3.结合以上三段文字,说一说,从百里奚的经历中,你读到了哪些人才观。
(2024·湖北襄阳·模拟预测)【甲】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代指朝廷。③青阳:指春日。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A )其真不知马也( B )
(选自《马说》韩愈)
【丙】
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②大司马③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选自《容斋随笔·燕昭汉光武之明》)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玺书:指皇帝的诏书。诮:qiào,责备。③大司马:官名。
54.下列对【甲】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实际上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B.首联坦陈心迹,表达了作者想要远离官场,归隐南山的决心。
C.颔联直抒胸臆,其中“不才”是谦辞,既有哀怨,也有自怜,情绪复杂。
D.颈联“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年事已高,不愿就此终老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55.小宇认为“松月夜窗虚”一句中“虚”字含义丰富,但自己又说不清楚,请你帮他做批注。
5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及异大破敌军
③执策而临之
④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57.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你阅读【乙】文下面的句子,在A、B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并指出该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A B
语气:
58.请为【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冯 异 定 关 中 自 以 久 在 外 不 自 安
59.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60.请从【乙】文中摘录可以解释孟浩然“归敝庐”的原因的句子。
61.在对待人才方面,【乙】文中的“食马者”和【丙】文中的光武帝的做法有何不同
(2024·重庆·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良狗捕鼠
《吕氏春秋》
齐有善相①狗者,其邻假②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③,不在鼠。 欲其取鼠也,则桎④之! ”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注]①相:观察,识别。②假:请,托。③獐麋豕鹿:指野兽。獐,似鹿的一种动物。糜,麋鹿。豕,野猪。④桎:捆绑。
6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曹刿请见 B.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
C.齐有善相狗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期年乃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
6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揭示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从甲文这句话中可推断出,千里马被埋没的终结原因是“食不饱”。
C.乙文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叙写良狗的遭遇,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D.甲乙两文,在人物描写上,均用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简洁传神地刻画出“食马者”和“邻人”的形象。
65.关于甲乙两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有人则认为不同,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2024·西藏·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丙]
己亥杂诗(其一二五)④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⑤风雷,万马齐喑⑥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⑦、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一说为第二百二十首。⑤恃:依靠,依赖。⑥喑(yīn):沉默不语。⑦抖擞:振作,奋发。
6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才实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
(3)上令封德彝举贤
(4)安可诬一世之人
6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69.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 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用“ ”比喻黑暗的政治时局。
70.下列关于这三篇古诗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表述委婉,如“名马”;代称,如“其”“是”“之”都是指千里马,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上令封德彝举贤”“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丙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期盼杰出人才的涌现,渴望冲破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D.这三篇古诗文都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都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校文学社团开展“领略唐宋八大家风采之走进韩愈”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
马说
【唐】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丙】
韩愈传
①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②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③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悟②,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释】①鞠:养育,抚养。②讦捂:指人们争吵争斗,互相攻击和指责。
71.下列选项中对以上诗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写韩愈直言上谏,却遭到了“朝奏夕贬”的命运,时间和空间的巨大跨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封建朝廷中忠臣不应有却常会有的不公命运。
B.甲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交代自己被贬原因,对雪地里马难以前行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遭贬的不甘,内心的凄楚和从容的释然。
C.《马说》是一篇说理文,文章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来比喻人才到处都是,而识才的君主却找不到,寄喻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
D.韩愈三岁时就失去双亲,后来由他的伯父和嫂子抚养长大,他聪明好学,通《六经》、诸子百家,虽为进士出身但仕途不顺屡遭贬谪。
7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
(4)安能及此
73.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于 是 中 外 骇 惧 虽 戚 里 诸 贵 亦 为 愈 言 乃 贬 潮 州 刺 史
74.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75.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经典常谈》),苏轼对韩愈的为人、为学和为官的成功之处都有高度的评价,联系三篇诗文谈谈你对韩愈的认识。 29 《马说》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2·辽宁阜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①王孙圉聘于晋①,定公飨②之。赵简子鸣玉以相③,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④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⑤,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⑥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圣⑦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ǔ)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鸣:弄响。相:本义察看,这里指给……看。④珩(hénɡ):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见余大喜曰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战于长勺
C.未尝为宝 或异二者之为
D.其为宝也几何矣 其真无马邪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楚之白珩犹在乎?
3.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4.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5.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乙文用“ , ”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1.B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回答“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亦可)
(2)楚国的白珩还有吗? 3.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4.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能答出希望统治者听取人才的意见,让其有优厚的待遇等也可。) 5. 圣能制议百物 以辅相国家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见:同“现”,显现/看见;
B.于:都是在;
C.为:作为/心理;
D.其:它/难道;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千里:名词动用,能日行千里。
(2)之:的。珩: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犹:还。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意思是:还有左史倚飨,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又有左史倚相”动宾结构,应在“相”后停顿;“能道训典”动宾结构,应在“典”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对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反面理解,作者则是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要求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根据提干“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的提示,找到乙文“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可提炼出: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意思是: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楚国大夫)王孙圉在晋国访问,(晋国国王)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大夫)赵简子(佩带着能发出)鸣响的玉来和他飨见,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在。”简子说:“它是宝啊,价值多少啊?”
(王孙圉)说:“没(将它)当成宝。楚国所当成宝的,叫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训导和外交辞令,来和各诸侯国打交道,使我国国君不会有什么话柄。还有左史倚飨,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朝夕将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国君,使国君不忘记先王的基业。如果说到白珩,这只是先王的玩物,哪称得上是宝啊?圣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
(2024·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鸟说
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口官口官①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益,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③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 ④,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⑤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⑥,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注]①口官口官(guān):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②掬:捧。③娟皎:像月光一样皎洁。④ (kòu):初生的小鸟儿。⑤奚:为什么。⑥非所:不应该呆的地方。
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文本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不同,但从“不外见”和“见辱于”可分别看出千里马和小鸟命运的悲惨。
B.“茂林之栖”正常语序为“栖茂林”,“深山之适”也应为“适深山”;参考语境,可推出“适”为“去、往”之意。
C.汉语中很多词语由同(近)义词构成,如“巨大”“道路”等,上面两文中的“奴隶”“槽枥”“覆翼”也是如此。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中“好”意思相同,都用来形容鸟儿美丽。
7.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8.虚词很少有完整的意义,但在文中却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语境,品味《马说》中“也”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填写下表。
文中语句 表达效果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示例:陈述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千里马悲惨结局的无限痛惜之情和愤愤不平之意。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
“其真不知马也!” ②
9.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答案】6.D 7.(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8. 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愤不平和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感叹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千里马不为人知的痛惜(悲愤、愤懑之情)和对“食马者”的尖锐讽刺 9.《马说》竭力渲染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以此抨击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呼吁统治者爱惜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鸟说》竭力渲染两只小鸟的勤劳美丽、友善可爱,及后来为僮奴所害、巢毁身亡的悲惨结局,借小鸟境遇的巨大反差提醒人们要选择合适的栖身之所(揭露世道的凶险/抨击统治者残害良善、滥杀无辜的暴虐凶残)。
【解析】6.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辨析。
D.有误,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中的“好”是形容声音的美好,而“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中的“好”是形容鸟的美好,“都用来形容鸟儿美丽”表述有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之,的。千里者:能够日行千里的马。食:吃饭。或:有时。尽:吃尽,吃完。粟:粮食,指谷物。
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分析。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使用了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公状况的质疑和不满。作者通过强烈的反问,暗示了千里马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是由于“食马者”的无知和不识马,进一步表达了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②“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以感叹语气收束全篇,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确实不懂得识别千里马这一事实的深刻感叹,同时也蕴含了对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痛心和对“食马者”愚昧的尖锐讽刺。作者用感叹句,强化了对“食马者”不知人尽其才、摧残人才行为的批判。
9.本题考查文言阅读理解和托物寓意手法分析。
根据《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可知,千里马本应驰骋千里,却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最终与普通马一同死去,不被人们所知晓和重视。作者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现象,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使用人才的批评,呼吁统治者要发现和重用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鸟说》中,作者描绘了两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在桂树上筑巢,与人类和谐相处,但最终因为人类的干扰,巢穴被毁,小鸟死亡。作者通过小鸟的选择——“托身非所”——以及因此遭受的不幸,提醒人们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同时也批判了世道的凶险,对无端侵害无辜生命的行径表示了谴责,可能暗指当时统治者的暴虐和对百姓的无情。
两篇文章都以动物的命运寓言式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鸟说》
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关关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一盏灯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像月光一样皎洁,值得怜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2024·广西百色·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①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3.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14.少年强,则国强。你如何才能成为一匹“千里马”为国家做出贡献?
【答案】10.B 11.D 12.(1)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13.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你如果有能力,总会有机会施展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都会发光”。
示例二: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如果你很有能力,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就只能将才能埋没。可身边如果有“伯乐”,自己的才能便很快就能找到用武之地。 14.要成为一匹“千里马”并为国家做出贡献,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锤炼品格、参与实践、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关注国家发展和勇于面对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脱颖而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A.同“饲”,喂养/吃;
B.怎么,表示反问语气/怎么,表示反问语气;
C.表现/召见;
D.它的/难道;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结合乙文“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可知,秦穆公不高兴的原因是他认为伯乐推荐的人连最基本的公马母马、颜色都分不清,定然不是能识别好马的人。并非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故选D。
1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策,鞭打;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2)见,召见;使,派;求,找。
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方能有机会施展出来。如果没有一个懂人才,识人才的人,即便是千里马也会被埋没在社会中,无人问津。如果遇到识人才的人,那么也就能把自己的优点放大到最大。
示例二:我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只要是金子,就总会发光,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他们的才华和品质最终会被世人所认可,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14.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开放性试题,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谈一谈自己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即可。
示例:要想成为一匹“千里马”,为国家做出贡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学会学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它。其次,要成为一匹千里马一定要注意要提高自己的各个方面的才能,如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团队意识等。还要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说拥有很好的表达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想出方法来去解决等等。最后还要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以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为人生目标,并位为之不断努力奋斗。只有这样,全方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成为一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千里马。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文:秦国国君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龄大了,你的家族有能相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在下的后辈都是下等的才能啊,有一个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有能力告诉你哪是天下最好的马,您召见他吧。”
穆公召见了他,让他出去找马,三个月后他回来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穆公说:“什么样的马?”回答说:“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取那匹马,是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对他说:“您推荐的相马的人!连颜色公母都分不清,还能知道什么马啊?”伯乐说:“九方皋他所看见的,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马到了后,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2024·广西桂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杂说·马说》)
【乙】
隋文帝时,大宛①献千里马,鬃曳②地,号曰狮子骢③。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唐太宗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④,鬃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⑤,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
(节选自《朝野佥载》,有删改)
①大宛:国名。②曳:拖。③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④挽砣(wèi):拉磨。⑤齿口并平:指马老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食之不能尽其材 衣食所安
C.骈死于槽枥之间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饲以钟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造成千里马悲剧的直接原因。
B.甲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喻人才,认为世界上缺少人才。
C.乙文从“鬃曳地”到“鬃尾焦秃”可以想象此千里马遭遇的悲惨。
D.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侧重,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
17.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帝得之甚喜。
18.甲文最后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句末为什么设置为感叹号而不是句号?
19.甲文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请简要说明这一观点是如何在乙文得到诠释的。
【答案】15.C 16.B 17.(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唐太宗得了马后非常高兴。 18.用感叹号语气强烈,加强了肯定(反问)的语气,更能表达作者对“不知马”者的嘲讽和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19.乙文中的千里马本有日行千里的才能,流落民间后,因没有伯乐发现其才能,而沦为常马;皇帝深知其才能,寻找它,它才重新获得作为千里马的待遇;此马的命运起伏诠释了甲文的观点。
【解析】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临:面对,动词/将要,快要,副词;
B.食:同“饲”,喂养,动词/食物,名词;
C.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D.以:用,介词/因为,连词;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B.结合甲文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才很多,但能发现人才的伯乐却很少,“认为世界上缺少人才”不正确;
故选B。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食:吃。或:有时。尽:完。
(2)之:代词,指马。甚:很。
1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
“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是对面对千里马却不识的人的嘲讽,用叹号表达的感叹语气比用句号的陈述语气更强烈,更能看出作者的讽刺之情,对人才不遇伯乐的感慨、悲愤之情。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从乙文的“朝发西京,暮至东洛”可以看出,千里马很有才能,能够日行千里;结合“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鬃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可以看出,它流落民间,却只能干着拉磨的营生,形象邋遢,多处受伤,比常马都不如;结合“马到新丰,向西鸣跃……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可以看出,它重新成为千里马后,表现得很是非凡,不同常马。这些都印证了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隋文帝时,大宛国进献了一匹千里马,马鬃拖到地上,名字叫狮子骢。早上从西京出发,晚上到达东洛。隋灭亡后不知它在哪里。
唐太宗下令在全国寻找它,同州刺史宇文士及寻找到这匹马,它在朝邑市磨面的人家变老了,正在拉磨,尾巴已经变秃了,身上的皮肉被磨得有洞,宇文士及看见了不禁悲伤得流泪。唐太宗亲自到长乐坡(迎接),马一到新丰,向西鸣叫和跳跃。唐太宗得了马后非常高兴。马已经老了,就用钟乳喂养它,仍旧生了五匹小马,都是千里马。
(2024·重庆南岸·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论马①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禠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③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前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注释】①据岳珂《金陀粹编》载,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从容与谈用兵之要”,接着问岳飞:“卿在军中得良马否?”于是,岳飞借论良马以喻论人之道,回答了高宗的询问。此文即岳飞的回答。②禠:脱掉,卸下。③秣:饲料。此处用作动词,吃。
20.下列词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骥不称其力 B.其真无马也 其初若不甚疾
C.虽有千里之能 致远之材也 D.然后有千里马 若无事然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
2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两句是全文的纲,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也表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
B.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它“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是因为“力不足”;而“力不足”则是因为“食不饱”。
C.甲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含义深刻,进一步阐释了“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流露出对千里马的失望之情。
D.乙文通过良马、劣马的对比,突出了良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的特点。
23.甲乙两文看似在论马,其实都在论述统治者该如何对待人才。两文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20.C 21.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②然而食物不是清洁干净的则宁愿饿死也不吃。 22.C 23.写法上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或借物喻人)的写法,将良马比喻为人才。
【解析】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著称/以……著称;
B.不同,表诘问语气,难道/代词,他;
C.相同,结构助词,的;
D.不同,这样/……的样子;
故选C。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①重点字词:食,同“饲”,喂养;其,它;千里,日行千里。
②重点字词:然,然而;非,不;精洁,清洁干净;宁,宁愿。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千里马“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而这都要归于“食马者”的无知,表达对无知的食马者的愤慨,“流露出对千里马的失望之情”错误。
故选C。
2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由甲文第②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和乙文“日啖豆数升,饮泉一斛”可知,两文都提到了良马的共同点——食量大。
写法上,由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知,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由乙文“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可知,他侃侃而谈,通过马的饮食与行走,借物喻人,说明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故两文都是借物喻人,将良马比喻为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德为出名。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对它们感到奇特。它们每天能吃几斗豆,喝一斛泉水,但不是精良干净的饲料和水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给它们披上战甲奔驰起来,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抖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骏马的风采。从中午到傍晚,还能跑两百多里。脱下鞍甲后不喘息、不出汗,好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吃得多却不随便获取,力气充沛却不逞强好胜,是能到达远方的良材。不幸它们相继死去了。如今我所骑的马不是这样。每天所吃的饲料不超过几升,而且吃饲料不挑拣粟米,喝水也不挑拣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踊跃地向前奔跑。刚跑了一百里,力气就耗尽了,汗水直流,气喘吁吁,几乎要累死的样子。这样的马,获取的少却容易满足,喜欢逞强却容易力竭,是低劣迟钝的材料。
(2024·西藏日喀则·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a)献之太常①。(b)使国工②视之,(c)曰:“弗古。”(d)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③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④之山,不知其所终。
(节选自刘基《工之侨献琴》)
【注】①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及礼乐的官员。②国工: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③篆,同“款”,款式。④宕冥:dàng míng,山名。
2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食马者( )
(2)是马也( )
(3)弦而鼓之( )
(4)岂独一琴哉( )
25.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 )
A.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B.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C.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D.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2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27.【甲】【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讽刺了 的社会现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答案】24. 通“饲”,饲养,喂养 这,这样 装上弦 难道 25.C 26.(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2)(把琴)装在匣子里并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把它挖出来。 27. 托物寓意(借物喻人)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压制人才(人才不受重用)
【解析】2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喂马的人。食:同“饲”,饲养;
(2)句意:这样的马。是:这,这样;
(3)句意: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弦:琴弦,这里作动词,装上弦;
(4)句意: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岂:难道。
2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贵人过而见之”这是主谓句,“易之以百金”这是承前省略句。“献诸朝”交代这架琴的去向。据此断句为: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且:尚且;等:同等;
(2)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匣子装;期年:过了一年。
27.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结合甲文第一段“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这篇文章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以马为喻,借千里马被仆役埋没的不幸遭遇,谈的是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结合乙文第一段“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第二段“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可知: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做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在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文章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讽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做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查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于是离开了,到不知名的一座山中,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2024·山东菏泽·一模)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节选自《马说》)
【乙】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 )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 )可诬一代之人!”
(选自《资治通鉴》)
28.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的“然”与“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相同。
B.“骈死于槽枥之间”中的“骈”,名词作状语,在句中意思为“一同”“并列”。
C.“上令封德彝举贤”的“上”指皇上,“君子用人如器”的“器”指器物。
D.“岂借才于异代乎”是倒装句,“岂借才于异代”,就是“岂可于异代借才”的意思。
29.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 奚 B.其 乎 C.非 莫 D.非 安
30.【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每划对一处给1分,划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31.请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32.[乙]文封德彝的话,能证明[甲]文中哪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28.A 29.D 30.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31.皇上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3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封以为当世没有人才,上以为只是没有发现。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理解。
A.有误,“然后有千里马”的“然”是“这样,如此”的意思,而“屋舍俨然”中的“然”是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因此,这两个“然”的意思并不相同;
故选A。
2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和运用。
在乙文中,根据语境和句子的逻辑关系,第一空应表达“不是我没有尽心”的意思,因此用“非”表示否定;第二空应表达“怎么能”或“怎么可以”的意思,以加强疑问语气,因此用“安”合适。所以正确的填入词语是“非”和“安”;
故选D。
3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对于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重点字词:用人:指选拔和任用人才。器:器具。致:达到。治:治理。岂:难道。于:从。异代:不同朝代。
句子结构:“君子用人如器”表明君子在用人时,就像使用器具一样;“各取所长”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物尽其用;“古之致治者”表示古代能够达到国家大治的人,是指古代的明君或贤臣;“岂借才于异代乎”表明难道是向其他时代借来的人才吗?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3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上:指皇上。令:命令,让。举:推举、举荐。久:时间长。无所举:没有推荐过任何人。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
根据乙文“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可知,封德彝认为当前没有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与甲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相呼应。封德彝的看法表明他没有发现和识别人才的眼光,而甲文则强调伯乐对于识别千里马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伯乐(即懂得赏识人才的人),即使是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也可能会被埋没。封德彝的无人才论,正体现了甲文中“伯乐”对于“千里马”被发现和任用的关键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乙】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对于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要担心的是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燕策一》)
【注】①涓人:君主的近臣。②安事:要……何用。③捐:弃
33.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B.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C.才美不外见(xiàn) D.于是不能期年(jī)
34.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策之不以其道( ) A.马鞭 B.用马鞭驱赶 C.鞭策
(2)其真不知马也( ) A.表推测语气,大概 B.表反诘语气,难道 C.代词,它的
(3)涓人对曰( ) A.面对,应对 B.回答,对答 C.正确
(4)君遣之( ) A.打发,送走 B.休,休弃 C.差遣,派遣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36.甲文中的“食马者”与乙文中的“涓人”对“千里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33.B 34. B A B C 35.(1)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36.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33.本题考查字音。
B.有误。“骈”的读音是“pián”,表示两马并驾一车或两物并列。
故选B。
34.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故选B。
(2)句意: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其:在这里是表推测语气,表示“大概”。故选A。
(3)句意:涓人回答说;对: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回答,对答”。故选B。
(4)句意:君王就派他出使齐国;遣: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差遣,派遣”。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求:要求,期望。
(2)以:认为,以为;市:买。
3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
甲文中的“食马者”对“千里马”的态度是忽视和埋没。原文中明确提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揭示了“食马者”无法将“千里马”与普通马匹区分开来,更不能理解其千里之能的特殊之处。他们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去使用人才,导致“千里马”被埋没,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乙文中的“涓人”则表现出对“千里马”的识才和荐才的态度。原文中,“涓人对曰:‘君遣之三月,马至矣,若皋所求者,君之国亦多矣,何不取而来?’”这句话显示了涓人能够识别出“千里马”的价值,并且敢于向君王推荐。君王在得知涓人的建议后,也表现出了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最终采纳了涓人的建议,使得“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原文中还有“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的句子,进一步证明了君王因为采纳了涓人的建议,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千里马”前来。
因此,甲文中的“食马者”与乙文中的“涓人”对“千里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忽视和埋没人才,后者则能够识才和荐才,这种对比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用人制度的批判和对于人才价值的肯定。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文
古时的一位君主,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几年也没有买到。国君的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几个月后他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他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说道:“我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费了五百金!”国君的近侍回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购买,更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来了许多千里马。
(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③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鬣:liè,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②褫:chǐ,解,脱。③甫:副词。刚;才。
3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骈死于槽枥之间 字形推断法:形声字。从马,并声,两马并驾。 ①
食不饱,力不足 课内迁移法: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 ②
犹可二百里 成语推测法:记忆犹新 ③
38.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9.有同学在学习甲文的时候,向老师提出一个疑问:“天下无马”是一个陈述句,不应该用句号吗?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40.两文都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但阐述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述。
【答案】37. 并列 吃 还 38.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9.不能用句号。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情感,表现了“食马者”的自大无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嘲讽和抨击。如果改成句号,就变成了陈述语气,不能表达强烈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40.甲文侧重于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讽刺、控诉;乙文侧重于指出如何识别人才,以及赞扬人才的踏实奋进、执着坚韧,不断积累磨练,最终能够行稳致远的品德。(或:甲文侧重控诉和讽刺“食马者”对千里马的埋没和摧残;乙文侧重指出如何识别良马,并赞许良马执着奋进、踏实沉着、积蓄内力等品性,这是它能够负重致远的要素。)
【解析】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并列。根据表中的字形推断法“从马,并声,两马并驾”也可推断,“骈”是“并列”的意思。
(2)句意为:吃不饱,力气不足。食:吃。《虽有嘉肴》中的“弗食”的“食”也是“吃”的意思。
(3)句意为:还能跑两百里。犹:还。“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犹:还。
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
且,尚且;欲,想要;安,怎么;求,要求。
3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通过“食马者”的做法和语言,写出了他们不识人才,还摧残人才,并且大加抱怨的丑恶嘴脸。“天下无马!”运用感叹号,语气强烈,表现了“食马者”的狂妄自大,愚蠢无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不识人才的嘲讽和抨击。如果改为句号,则直叙其事,语气平淡,无法体现作者的强烈感情。
4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主旨赏析。
两文都运用托物寓意或是象征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象征人才,用伯乐象征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用食马者象征昏庸的统治者。乙文用良马象征人才,用“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象征人才的洁身自好和坚持不懈。
联系甲文中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因为没有伯乐的常识,千里马只能在奴隶的手里承爱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的批判与控诉,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意。
联系乙文中的“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介绍了良马饮食和奔跑的特点,指出了识别人才的方法。“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表达了作者对良马的赞赏,赞扬了人才的踏实奋进、执着坚韧,不断积累磨练,最终能够行稳致远的品德。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吃几升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可饿死都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卸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是能走远路的良材啊。
到了收复襄阳,平定了杨幺,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收紧缰绳就开始不安,跃跃欲试,迅速奔跑,刚到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要死去的样子。这马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2024·山东聊城·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①草饮水,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连之以羁絷②,编之以皂栈③,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④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⑤,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⑥。”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⑦。”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选自《庄子·马蹄》有删减)
注释:①龁(hé):啃,吃。②羁絷(zhí):马络头和马缰绳。③皂栈:马槽和马棚。④橛(jué)饰:马嚼子和马缨。⑤埴(zhí):黏土。⑥规、矩:圆规、角尺,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⑦钩、绳:钩弧、墨线,画曲线与画直线的两种工具。
4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衣食所安
B.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
C.我善治马 陈康肃公善射
D.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食马者 圆者中规
B.马之千里者 连之以羁絷
C.编之以皂栈 以刀劈狼首
D.而后有鞭策之威 而伯乐不常有
4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两处)。
前 有 橛 饰 之 患 而 后 有 鞭 策 之 威 而 马 之 死 者 已 过 半 矣!
4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45.托物寓意是文章写作中常用的技法。请从文章主旨角度,分析两文假托“马”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41.A 42.C 43.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44.那陶土、树木的本性,难道要合乎圆规、短器、曲尺、墨线的要求吗? 45.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无情的批判。乙文,表现了渴望保持本性、追求自由,不被束缚和羁绊。
【解析】4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怎么、哪里/安身;
B.面对/面对;
C.擅长/擅长;
D.想要/想要;
故选A。
4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的人/表判断,不译;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马;
C.介词,用/介词,用;
D.表并列,并且/表转折,但是;
故选C。
43.本题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前面有口衔饰物的灾患,后面有皮鞭竹策的威胁。这样马就死掉大半了!
“前有橛饰之患”与“而后有鞭策之威”为并列关系;“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为结果;
正确断句为: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之,的;性,本性;岂,表反问,难道;欲,要;规矩,要求。
4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本文主要写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文章以马为喻,谈论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根据乙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可知,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吃草饮水,这就是马的真性,但是伯乐却给马笼头,套上足绊,用绳索把马群纠集起来,编入马槽等,这些对于马来说是束缚、限制,导致大量的马死掉了;通过描写马的自由天性、生活习性来展现它们的自由本性,从而表达作者渴望不受拘束和羁绊,追求自由的心愿。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马蹄子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吃草饮水,这就是马的真性。等到伯乐出现。他说:“我擅长调教马。”给马络上笼头,套上足绊,又用绳索把马群纠集起来,编入马槽,这样马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然后使马忍受饥渴,快速奔驰,步伐整齐,前面有口衔饰物的灾患,并且后面有皮鞭竹策的威胁。这样马就死掉大半了!陶工说:“我擅长烧制陶器,使圆的合乎圆规的标准,方的合乎矩器的规格。”木匠说: “我擅长削木,使曲的合乎曲尺的弯度,直的合乎墨线的直度。”那陶土、树木的本性,难道要合乎圆规、短器、曲尺、墨线的要求吗?然而世世代代都称赞说:“伯乐擅长调教马,而 陶工木匠擅长制作陶土木材。”这也是那些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啊!
(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4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48.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4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案】46.B 47.D 48.A 49.(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解析】46.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故选B。
47.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耻,以……为耻。
故选D。
48.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
故选A。
4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
(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
(2)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2023·江苏泰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①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诚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传:通“转”,辗转。鬻(yù):卖。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选自《马说》)
【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乃天下笑乎( )
②彼诚贤( )
③敌国且畏( )
④曾益其所不能(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使百里奚虽贤 故虽有名马
B.饭牛于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缪公遂用之 策之不以其道
D.亡虢而虏晋 信贤而任之
5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
52.翻译下列句子。
(1)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3.结合以上三段文字,说一说,从百里奚的经历中,你读到了哪些人才观。
【答案】50. 被……耻笑/嘲笑 确实,的确 将要 增加 B 51.公 孙 枝 得 而 说 之/ 献 诸 缪 公 /请 属 事 焉 52.(1)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2)(千里马)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53.①英雄不问出处,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买回并起用,身份卑贱并不影响才能的发挥;②人才需要自我修炼,经过一系列的磨砺才能增长才干,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③人才需要遇到赏识他的人,百里奚如果没有遇到公孙枝的力荐,缪公的信任和任用,他就只能和千里马一样被埋没;④人才需要及时把握机遇,竭力展现自己,百里奚被赏识后,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他牢牢地抓住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50.(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笑:被……耻笑/嘲笑;
②句意:他如果确实贤德。诚:确实,的确;
③句意:敌国都将畏惧。且:将要;
④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益:增加。
(2)本题考查虚词。
A.均为连词,虽然;
B.介词,在\动词,到;
C.均为代词,他(它);
D.均为连词,均表顺承;
故选B。
5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请求委任他官职。
根据句意断为:公孙枝得而说之/ 献诸缪公/请属事焉。
5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让:让位;贤:指贤人;忠:忠诚;
(2)祗:同“衹(只)”,只、仅;辱:指受到屈辱;奴隶人:奴仆;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
5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可知,公孙枝将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买回并举荐给缪公;可见身份卑贱并不影响才能的发挥,英雄不问出处;
根据乙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人才需要遇到赏识他的人,才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正像百里奚得到公孙枝的力荐,缪公的信任和任用,才得以施展抱负,否则他就只能和千里马一样被埋没;
根据丙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人才会经历一系列的磨砺才能增长才干,可见人才需要自我修炼,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联系甲文“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可知,百里奚得到任用后,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他牢牢地抓住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可见人才需要及时把握机遇,竭力展现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只用五张羊皮买下他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确实贤德,国内的臣民都会服从,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百里奚虽然贤能,假如没有得到缪公的重用,必定不会留下这样的美名。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丙】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到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024·湖北襄阳·模拟预测)【甲】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代指朝廷。③青阳:指春日。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A )其真不知马也( B )
(选自《马说》韩愈)
【丙】
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②大司马③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选自《容斋随笔·燕昭汉光武之明》)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玺书:指皇帝的诏书。诮:qiào,责备。③大司马:官名。
54.下列对【甲】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实际上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B.首联坦陈心迹,表达了作者想要远离官场,归隐南山的决心。
C.颔联直抒胸臆,其中“不才”是谦辞,既有哀怨,也有自怜,情绪复杂。
D.颈联“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年事已高,不愿就此终老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55.小宇认为“松月夜窗虚”一句中“虚”字含义丰富,但自己又说不清楚,请你帮他做批注。
5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及异大破敌军
③执策而临之
④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57.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你阅读【乙】文下面的句子,在A、B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并指出该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A B
语气:
58.请为【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冯 异 定 关 中 自 以 久 在 外 不 自 安
59.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60.请从【乙】文中摘录可以解释孟浩然“归敝庐”的原因的句子。
61.在对待人才方面,【乙】文中的“食马者”和【丙】文中的光武帝的做法有何不同
【答案】54.C 55.“虚”字一语双关,既指月夜的清冷、寂寥,又指作者求仕不得后内心的空虚、愁苦。 56. 策:用马鞭驱赶 及:等到 临:面对 咸:都 57. ? ! 语气:诘问语气和感叹语气 58.冯异定关中 / 自以久在外 / 不自安。 59.(光武帝)下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人,称赞冯异的功绩像大山一样。 6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或其真不知马也! 61.“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导致人才被埋没;光武帝相信人才(不听信谗言)并重用人才。
【解析】54.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C.依据“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句意可知,颔联直抒胸臆,其中“不才”表面上是表明自己没有人才,是谦辞。实际上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故选C。
55.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虚”字使用了双关的修辞。依据句意可知,“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两句是说,想到自己岁月虚度,一事无成,在这松声竹影的窗下,真使人愁闷难眠啊!前句写诗人愁闷难解,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后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虚”字语涉多端,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尽行包含,余味无穷。所以,“虚”字既指月夜的清冷、寂寥,又指作者求仕不得后内心的空虚、愁苦。
5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①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
②句意为: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及:等到。
③句意为: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④句意为: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咸:都。
57.本题考查朗读语气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空,填写“?”。理由:依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真无马邪”句意可知,作者在这里使用诘问语气,表达了对食马者无知、浅薄愚妄的愤慨。
②空,填写“!”。理由:依据文中“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句意可知,使用叹号,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无奈和愤懑之情。
58.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本句句意为: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其中“冯异定关中”是概述冯异的功绩,“自以久在外”叙述了他长久没有回归朝中的事实,“不自安”刻画出他内心不安的心理。
据此断句为: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5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玺书:名词活用为动词,下诏书;诮:责备;以下:官职低的人;称:称赞;功:功绩;若:好像;丘山:大山。
60.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
“南山归敝庐”中的“归敝庐”指这里指作者回家乡。表现了作者因得不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产生了停止追求仕途,归隐南山之意。依据【乙】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其真不知马也!”句意可知,这两句就表现了作者阐述了统治阶级不识别和重用人才的不公平社会现象。是其“归敝庐”的真正原因。据此回答即可。
6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乙】文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知,这里坐着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司食马者比作统治阶级。全文婉去批判了不能识别人才,导致人才被埋没的腐朽社会现象;
依据【丙】文中“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句意可知,”光武帝不听信谗言,并重用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赶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丙】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里不踏实。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力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陛下应该防范他谋反。”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有什么嫌疑,何必害怕呢?”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许多将领打算分享他的功劳,光武帝下诏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