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陈涉世家》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摸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二〕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等死,死国可乎
(4)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2.与“曾子之妻之市”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4.请联系《<论语>十二章》中曾子关于“信”的观点,结合阅读文段〔三〕的体会,简答曾子相关言行给予你的启示。
(2022·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释】①累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故不为苟得也
B.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C.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既克,公问其故
D.①今或闻无罪 ②或王命急宣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辍耕之垄上 ②何陋之有
B.①为天下唱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D.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康肃笑而遣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
(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9.: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尝与人佣耕
(2)忿恚尉
(3)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
(4)顾而谓吴起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武侯浮西河而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乃以为西河守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起事其子武侯 其妻献疑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鲁君疑之,谢吴起。
13.研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陈胜和吴起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2024·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害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太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太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二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陈涉起蕲,至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数闸张耳、陈余贤,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①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②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③,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④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⑤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注释】①监临:监督。②罢(pí):通“疲”,使……疲困。③树党:树立党援。④与:同盟者。⑤解:瓦解,涣散。
1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其两膝相比者
B.将军身被坚执锐/同舍生皆被绮绣
C.陈涉乃立为王/今独王陈
D.为秦益敌也/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而杀尉”中的“而”与“诸侯亡而得立”中的“而”,用法相同。
B.“祭以尉首”中的“以”与“率士卒以诛暴秦”中的“以”,意义不相同。
C.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光。
16.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先后有三个步骤:动员起义、并杀两尉、为坛而盟。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表现出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非凡的胸襟抱负。
C.乙文中豪杰父老劝陈涉称王,张耳、陈余却反对陈涉此时称王。
D.甲文表现陈涉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乙文侧面表现陈涉的目光短浅。
17.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
今始至陈A而王之B示天下私C愿D将军E毋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涉数闻张耳、陈余贤,见即大喜。
②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19.张耳、陈余为陈涉谋划的“帝业”之策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蜀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乙】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①,尝以亭长为县送徒②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沛令欲以沛应涉,使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将屠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刘季:汉高祖刘邦。②徒:服役的人。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苦秦久矣/必先苦其心志 B.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
C.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 D.将屠沛/上使外将兵
2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自度比至皆亡之。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泽乡起义的发动过程。
B.“苟富贵,无相忘”可看出陈胜的仗义,他承诺自己富贵之后不会忘记伙伴。
C.乙文刘邦在押送途中把所有服役的人都放走了,表现刘邦同情徒属、宽厚待人。
D.从乙文刘邦提及的“诸侯并起”可见,甲文中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是准确的。
23.陈胜和刘邦都能成功发动起义的共同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新。
(23-24九年级下·四川自贡·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日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①,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②,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薪,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陂:水边。②隆准而龙颜:高鼻梁,额头丰满。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已失期 度:推测,估计。
B.今亡亦死 亡:丢失,失去。
C.常徭咸阳 徭:服徭役。
D.无为也 无为:徒劳,指白送命。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天下苦秦久矣”揭露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及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甲】文陈胜吴广认为发动起义首先要震慑众人,就在丝帛上写“陈胜王”并巧妙地在队伍中传开,可见他们有谋略,勇于行动。
C.【甲】文“闾左”在古代指代贫苦人民,【甲】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和【乙】文中“秦二世元年秋”都是采用的年号纪年法。
D.【乙】文中汉高祖虽出身卑贱,但通过一系列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他机智远谋、气度不凡的帝王气相及心术。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
(2023·陕西商洛·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①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②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③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④。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憎⑤伏,莫敢起。
(节选自《项羽本纪》)
【注】①泽:草泽。②诫:告诫。③眴:使眼色。④印绶:郡守的官印。⑤憎:害怕。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尉果笞广
(2)比至陈
(3)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4)佩其印绶
2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令辱之 何陋之有 B.收而攻蕲 人不知而不愠
C.人莫知其处 门人弟子填其室 D.梁乃出 乃重修岳阳楼
3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1.两文中吴广和项梁共同具备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短文内容分析。
(2023·新疆·模拟预测)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3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
B.尉果笞广 笞:竹鞭,竹板
C.比至陈 比:等到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33.翻译下列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少年时被雇佣耕地,为此感到惆怅不满,用“鸿鹄之志”说出自己具有远大的理想,为后来“举大事”奠定基础。
B.陈胜认为扶苏贤明却被杀,二世年龄小却被立为王,利用这一点就有可能获得百姓支持,可见他洞察力强,目光敏锐。
C.陈胜吴广认为发动起义首先要震慑众人,就在丝帛上写“陈胜王”并巧妙地在队伍中传开,可见他们有谋略,勇于行动。
D.陈胜用“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成就尊崇的名号”号召所属的人起义,可见他有无畏的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乙】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其九月,会稽守通①谓梁② 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殷通。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3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C.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D.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6.从上述甲文第三段和乙文两个语段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3·湖北恩施·一模)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令③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⑧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选自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注]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令:班超的父亲班彪曾任徐县令。④永平:东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外交家,用计斩杀楼兰国王闻名于世。⑧研:同“砚”。
3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尝与人佣耕 尝:
(2)辍耕之垄上 之:
(3)不耻劳辱 耻:
(4)尝辍业投笔叹曰 辍:
38.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永 平 五 年 兄 固 被 召 诣 校 书 郎 超 与 母 随 至 洛 阳
3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0.从【乙】文来看,班超后来能有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41.陈胜与班超有什么共同之处?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2023·山东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日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薪,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4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已失期 度:推测,估计 B.今亡亦死 亡:丢失,失去
C.等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 D.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次
43.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A.辍耕之垄上 B.水陆草木之花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其此之谓乎
4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天下苦秦久矣”揭露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及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甲】文陈胜吴广认为发动起义首先要震慑众人,就在丝帛上写“陈胜王”并巧妙地在队伍中传开,可见他们有谋略,勇于行动。
C.【甲】文“闾左”在古代指代贫苦人民,【甲】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和【乙】文中“秦二世元年秋”都是采用的年号纪年法。
D.【乙】文中汉高祖虽出身卑贱,但通过一系列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他机智远谋、气度不凡的帝王气相及心术。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022·广西贵港·三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陈涉世家》)
【乙】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①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②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注]①梁:项梁,项羽的叔父。②阴:暗中。
(选自《汉书》有删改)
47.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辍耕之垄上”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B.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4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书足记姓名而已
D.梁以此奇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
50.[甲]文选材有详有略,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何好处?
51.请概括出陈胜和项羽身上都具备的与众不同之处。
(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
柳开少好任气①,大言凌物②。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③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时,开衣襕④,自拥车以入,欲以此骇众取名。张景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⑤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丙]
申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邓通⑥方受幸。时嘉入朝,而通居上傍⑦,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⑧!”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①任气:言任性、意气用事。②凌物:指傲视、凌辱他人。③主司:科举的主试官。④襕:一种上衣下衣相连的服装。⑤擢:选拔,提拔。⑥邓通:汉文帝时的宠臣。⑦上:指汉文帝。傍:旁边,侧边。⑧肃:严肃。
5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辍耕之垄上 辍:
(2)开衣襕 衣:
(3)嘉奏事毕 毕:
53.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B.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C.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D.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5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富贵, 无相忘。
(2)中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55.甲文中写佣者的“笑”有什么作用?
56.从乙文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23-24九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杀之以应陈涉。(原文略)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释:①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上使外将兵( )
(2)死即举大名耳( )
(3)皆刑其长史( )
5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喟然而叹曰 康肃笑而遣之
B.为天下唱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固以怪之矣 先帝不以臣卑鄙
D.辍耕之垄上 何陋之有
59.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陈胜借扶苏、项燕的名义,目的是利用他们的声望来号召天下百姓起义。
B.陈胜和吴广都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为起义作出周密的谋划和部署。
C.陈胜、吴广合演的杀将尉的双簧戏,成功地点燃了起义的导火线,说明他们善于谋划。
D.陈胜、吴广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出来的。
6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
(2023·江苏连云港·一模)在《史记》专题学习活动中,老师选择了三篇有关《史记》的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丙】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选自《经典常谈》)
6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尉果笞广
(2)乃诈称公子扶苏
(3)将数百之众
(4)斩木为兵
6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然 陈 涉 瓮 牖 绳 枢 之 子 氓 隶 之 人 而 迁 徙 之 徒 也
6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65.请结合【甲】文内容来证明【丙】文的观点。
(2023·江苏镇江·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①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②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乙】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丙】
陈涉
唐·周昙
秦法烦苛霸业隳,一夫攘臂万夫随。
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注释】①罢:通“疲”。②与:赞同,帮助。
6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上谒陈涉( )
②被坚执锐( )
③为秦益敌( )
④卒亡秦族( )
6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②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68.【乙】文说“秦失其政”,请从【甲】文或【丙】诗中找出依据,并简要回答。
69.【丙】诗中称陈涉为“英雄”,请从【甲】文中提取三个四字短语来印证。
70.张耳、陈馀谋划的“帝业”之策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8 《陈涉世家》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摸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二〕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等死,死国可乎
(4)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2.与“曾子之妻之市”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4.请联系《<论语>十二章》中曾子关于“信”的观点,结合阅读文段〔三〕的体会,简答曾子相关言行给予你的启示。
【答案】1. 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你 同样 你回去 2.C 3.(1)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4.要做到言必行,这样才能获到他人信任,要为以后着想。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句意为: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若:你。
(3)句意为:同样是死,为了国事而死,可以吗?等:同样。
(4)句意为: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女还:你回去,女:同“汝”,你。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曾子之妻之市”的“之”用法:动词,去,往。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B.助词,的;
C.动词,去,往;
D.代词,他;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1)句中的“以(因为)、数(屡次)、使(派)”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第一个‘子’(你)、是(这)、第二个‘子’(儿子)”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本题考查谈启示。
《<论语>十二章》中曾子关于“信”提出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观点,强调做人要讲求诚信。结合“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可知,曾子烹彘的故事,小而言之,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答应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做到,要对孩子诚实相待。这个故事启示人们要有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不能随便许下诺言,更不可欺骗别人;教育孩子,不能只靠言传,更要重身教。
【点睛】参考译文:
〔一〕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二〕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意而长叹了好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啊。”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见识短浅的人怎么会懂得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啊!”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九百人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担任屯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就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了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压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被立为皇帝,被立者应该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大多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三〕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2022·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释】①累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故不为苟得也
B.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C.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既克,公问其故
D.①今或闻无罪 ②或王命急宣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辍耕之垄上 ②何陋之有
B.①为天下唱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D.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康肃笑而遣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
【答案】5.C 6.D 7.(1)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8.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了全部心血,写成了《史记》。《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
【解析】5.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
A.苟:如果/苟且;
B.亡:逃亡/通“无”,没有;
C.故:原因、缘故/原因、缘故;
D.或:有的人/有时候;
故选C。
6.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和辨析。
A.之:动词,去、往/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为:介词,向/动词,是;
C.以:副词,通“已”,已经/介词,因为;
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故选D。
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安知,怎么知道;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句重点词语:究,探求;天人之际,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贯通;古今之变,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通过材料乙中“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的内容可知,司马迁身陷囹圄,却不忘初心,坚持著书,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感召着后人。
通过材料丁中“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内容可知,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表现出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示例: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坚持不懈,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惆怅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乙
过了十年,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
(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9.: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尝与人佣耕
(2)忿恚尉
(3)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
(4)顾而谓吴起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武侯浮西河而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乃以为西河守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起事其子武侯 其妻献疑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鲁君疑之,谢吴起。
13.研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陈胜和吴起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9.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10.(1)曾经。(2)使……愤怒。(3)听说。(4)回头看。 11.D 12.(1)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2)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13.因为陈胜和吴起均能审时度势,对自身所处的形势都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都有强大的领导才能,并深得人心。他们领导的战事都取得了成功,在政治上有了卓越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他们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
【解析】9.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左孟门”“右太行”为对称的内容,应在之间断开。故这个句子正确的划分为: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10.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尝:曾经。
(2)句意:使将尉恼怒。忿恚:使……愤怒。
(3)句意: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闻:听闻。
(4)句意:回过头来对吴起说。顾:回头看。
11.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B.表修饰,无实义/表转折,但是;
C.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D.代词,代指文侯/代词,代指愚公;
故选D。
12.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语:安:怎么。之:的。志:志向。
(2)重点词语:疑:怀疑。谢:疏远。
13.考查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陈胜的事迹被记述在”世家“,吴起的事迹被记述在“列传”。“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据此可知,陈胜和吴起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即要分析陈胜、吴起的形象及其事迹的影响。
结合【甲】文“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陈胜对当前的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号召及作战领导才能;结合【甲】文“徒属皆曰:‘敬受命。’”“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可知陈胜深得民心。结合【甲】文“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可知陈胜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陈胜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对后世起着重要作用。
结合【乙】文“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可知吴起懂得审时度势,对自身的处境有敏锐的洞察力;结合【乙】文“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可知吴起具有强大的作战领导才能;结合【乙】文“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可知吴起善于用兵,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结合【乙】文“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可知吴起帮助魏国夺取了秦国的五座城池,并担负着抵御秦国、韩国的重任,同时能辅助君王,指出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对巩固国家政权起着重大作用。
据此找到陈胜和吴起的共同点进行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九百人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
【乙】吴起是卫国人,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转而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2024·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害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太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太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二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陈涉起蕲,至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数闸张耳、陈余贤,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①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②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③,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④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⑤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注释】①监临:监督。②罢(pí):通“疲”,使……疲困。③树党:树立党援。④与:同盟者。⑤解:瓦解,涣散。
1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其两膝相比者
B.将军身被坚执锐/同舍生皆被绮绣
C.陈涉乃立为王/今独王陈
D.为秦益敌也/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而杀尉”中的“而”与“诸侯亡而得立”中的“而”,用法相同。
B.“祭以尉首”中的“以”与“率士卒以诛暴秦”中的“以”,意义不相同。
C.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光。
16.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先后有三个步骤:动员起义、并杀两尉、为坛而盟。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表现出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非凡的胸襟抱负。
C.乙文中豪杰父老劝陈涉称王,张耳、陈余却反对陈涉此时称王。
D.甲文表现陈涉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乙文侧面表现陈涉的目光短浅。
17.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
今始至陈A而王之B示天下私C愿D将军E毋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涉数闻张耳、陈余贤,见即大喜。
②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19.张耳、陈余为陈涉谋划的“帝业”之策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4.B 15.D 16.A 17.BC 18.示例:①陈涉多次听说张耳、陈余贤能,见到他们非常高兴。②敌人众多,(秦朝的)力量就会分散;同盟者多,(自己的)兵力就会强大。 19.(1)先不称王;(2)立六国,扩大同盟,力能制敌;(3)诛暴秦,占领咸阳,号令诸侯;(4)以德服人。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等到/靠近;
B.相同,同“披”,穿/同“披”,穿;
C.不同,大王,名词/称王,动词;
D.不同,增加/益处。
故选 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有误,《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起义有三个步骤,先后为:并杀两尉、动员起义、为坛而盟;
故选A。
17.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子结构、虚词及句意断开停顿。
句意为: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是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今始至陈A而王之”表明一件完整的事情;“示天下私”是前面做法的结果;“愿D将军E毋王”提出希望。
故断句为: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故选 BC。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数,多次;闻,听说;贤,贤能;即,就。
②重点词语:则,就;分,分散;强,强大。
1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张耳、陈余的话,“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诉陈涉,首先不要急着称王,要派人访六国诸侯的后代子嗣,然后帮助他们复国作为自己的同盟军,让暴秦的敌对势力越来越多,分散秦兵的力量。然后,占据咸阳城来命令诸侯,用德行让诸侯们归服,这样就可以成就霸业。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兵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侄郯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i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乙】
陈涉在蕲县起义,打到陈地(的时候),军队已扩 充到几万人。张耳、陈余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余有才能,这次一见面就非常高兴。
陈地的有才能、有德望的人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来讨伐暴虐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国,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监察临视天下各路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自立为楚王。”陈涉问张耳、陈余二人,二人回答说:“秦国治理国家不施行德政,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代,使百姓身心疲惫,使百姓财力枯竭。将军瞪大眼睛,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的考虑,是为了替天下人铲除残暴(的秦国)。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是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同时)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为王,为自己建立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秦国树敌多,它的力量就分散,我们的同伙人多,兵力就强大。如果这样,辽阔的田野上没有互相厮杀的军队,县城没有坚守城池的人,便可铲除暴虐的秦国,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建立,凭借恩德使他们服从,如果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就会被分解。”陈涉没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称王。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蜀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乙】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①,尝以亭长为县送徒②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沛令欲以沛应涉,使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将屠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刘季:汉高祖刘邦。②徒:服役的人。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苦秦久矣/必先苦其心志 B.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
C.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 D.将屠沛/上使外将兵
2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自度比至皆亡之。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泽乡起义的发动过程。
B.“苟富贵,无相忘”可看出陈胜的仗义,他承诺自己富贵之后不会忘记伙伴。
C.乙文刘邦在押送途中把所有服役的人都放走了,表现刘邦同情徒属、宽厚待人。
D.从乙文刘邦提及的“诸侯并起”可见,甲文中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是准确的。
23.陈胜和刘邦都能成功发动起义的共同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新。
【答案】20.C 21.(1)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2)(高祖)自己估计等到了(郦山)(服役的人)也会都逃走了。 22.B 23.①两文都提到“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百姓苦于秦的暴政很久了,这是陈胜、刘邦起义成功的群众基础。②他们都有组织领导才能。陈胜起义前从舆论准备到召令徒属,做了周密的准备;刘邦知道不能入城后,通过“书帛射城上”发动城中百姓起义。③他们都有敏锐的洞察力。陈胜敏锐洞察秦、楚两国人民的愿望,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有效策略;刘邦也精准分析了“诸侯并起,将屠沛”的政治局势,并有洞悉百姓希望保全家室的心理,最终获得百姓支持。(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苦于/使……痛苦。
B.写/字条。
C.都是“本来”的意思。
D.将要/带领。
故选C。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词:“藉第令”三个字都是“假使、如果”的意思;毋,不;“十六七”是“十分之六七”的意思。
(2)重点字词:度:估计;比:等;亡:逃走。
2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他承诺自己富贵之后不会忘记伙伴”理解错误。“苟富贵,无相忘”可看出陈胜的仗义,他希望伙伴富贵之后不要互相忘记。
故选B。
2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
【甲】【乙】两文中,都提到“天下苦秦久矣”,可知秦朝统治残暴苛酷,百姓在残暴的政治下生活得痛苦悲惨这是陈胜和刘邦发动起义能够成功的的共同原因之一。陈胜告诉戍卒“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刘邦告诉沛县父老“诸侯并起,将屠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可见他们对当前形势洞若观火,并善于发动群众,最终获得百姓支持,这是他们发动起义能够成功的的另一个原因。最后,他们都有组织领导才能。陈胜起义前从舆论准备到召令徒属,做了周密的准备,“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蜀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刘邦知道不能入城后,通过“书帛射城上”发动城中百姓起义,使百姓“开城门迎刘季”,据此可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少年时期,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惆怅了很久,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大家不要彼此忘记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
【乙】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曾任亭长,为县里送役徒去郦山,役徒多在途中逃亡。他估计,等走到郦山,大概都逃光了。到丰邑西面的沼泽地带,夜间高祖就释放了所押送的役徒。高祖说:“各位都走吧,我也从此逃命去了!”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义。沛县县令想要以沛具响应陈胜,就派樊哙去召唤刘季,刘季的队伍已经近百人了。于是樊哙跟着刘季来到沛县。沛县县令又后悔了,恐怕刘季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派人防守。刘季用帛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父老说:“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无意义。”父老们就率领子弟共同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
(23-24九年级下·四川自贡·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日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①,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②,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薪,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陂:水边。②隆准而龙颜:高鼻梁,额头丰满。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已失期 度:推测,估计。
B.今亡亦死 亡:丢失,失去。
C.常徭咸阳 徭:服徭役。
D.无为也 无为:徒劳,指白送命。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天下苦秦久矣”揭露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及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甲】文陈胜吴广认为发动起义首先要震慑众人,就在丝帛上写“陈胜王”并巧妙地在队伍中传开,可见他们有谋略,勇于行动。
C.【甲】文“闾左”在古代指代贫苦人民,【甲】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和【乙】文中“秦二世元年秋”都是采用的年号纪年法。
D.【乙】文中汉高祖虽出身卑贱,但通过一系列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他机智远谋、气度不凡的帝王气相及心术。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
【答案】24.B 25.C 26.C 27.(1)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2)各郡县都大多杀死长官来响应陈胜。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今亡亦死亡”的意思是: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亡:逃跑。
故选B。
25.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话的意思: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是三个特点,故断句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故选C。
2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分析。
C.【甲】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和【乙】文中“秦二世元年秋”都是采用的帝王称号纪年法。故选C。
2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旦日,第二天。往往语,到处谈论。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2)诸,众多。皆,都。其,他们的。以,来。应,响应。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乙)高祖,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父亲叫太公,母亲叫刘媪。先前刘温曾经休息于大湖岸边,睡梦中与神相交合。这时雷电交作,天昏地暗。太公去看刘媪,见到一条蛟龙在她身上,后来刘媪怀了孕,就生了高祖。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像龙一样丰满的额角,漂亮的须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常有远大的志向,不从事一般百姓的生产作业。高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有机会观看秦始皇出行,他大为感叹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义,到了陈县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各郡县都大多杀死长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恐惧,就关闭城门,派人防守,刘季用帛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父老说:“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无意义。”父老们就率领子弟共同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
(2023·陕西商洛·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①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②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③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④。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憎⑤伏,莫敢起。
(节选自《项羽本纪》)
【注】①泽:草泽。②诫:告诫。③眴:使眼色。④印绶:郡守的官印。⑤憎:害怕。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尉果笞广
(2)比至陈
(3)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4)佩其印绶
2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令辱之 何陋之有 B.收而攻蕲 人不知而不愠
C.人莫知其处 门人弟子填其室 D.梁乃出 乃重修岳阳楼
3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1.两文中吴广和项梁共同具备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短文内容分析。
【答案】28.(1)用鞭、杖或竹板打。(2)等到。(3)逃亡。(4)佩戴。 29.D 30.(1)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我听说,做事情抢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31.①英勇果敢;甲文智杀两尉,乙文项梁指使项羽杀郡守,可以看出两人的英勇果敢;②富有谋略:甲文陈胜吴广为起义做准备,激怒众人,乙文项梁和项羽里应外合,看出他们富有谋略。
【解析】2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2)句意为:等到到达陈县。比:等到;
(3)句意为: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亡:逃亡;
(4)句意为: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佩:佩戴。
29.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代词,指自己/宾语前置标志;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C.代词,指桓楚/代词,指“乡之贤达”;
D.均为连词,于是;
故选D。
30.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宁有,难道有;种,天生的贵种。
(2)句重点词语:闻,听说;先即制人,做事情抢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后,落后;则,就;为人所制,被别人控制。
31.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甲文“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乙文“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的内容可知,甲文智杀两尉,乙文项梁指使项羽杀郡守,可以看出两人的英勇果敢;
结合甲文中“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乙文中,“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这些句子看出陈胜吴广为起义做准备,激怒众人,乙文项梁和项羽里应外合,看出他们富有谋略。
【点睛】参考译文:
【甲】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2023·新疆·模拟预测)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3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
B.尉果笞广 笞:竹鞭,竹板
C.比至陈 比:等到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33.翻译下列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少年时被雇佣耕地,为此感到惆怅不满,用“鸿鹄之志”说出自己具有远大的理想,为后来“举大事”奠定基础。
B.陈胜认为扶苏贤明却被杀,二世年龄小却被立为王,利用这一点就有可能获得百姓支持,可见他洞察力强,目光敏锐。
C.陈胜吴广认为发动起义首先要震慑众人,就在丝帛上写“陈胜王”并巧妙地在队伍中传开,可见他们有谋略,勇于行动。
D.陈胜用“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成就尊崇的名号”号召所属的人起义,可见他有无畏的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乙】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其九月,会稽守通①谓梁② 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殷通。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3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C.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D.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6.从上述甲文第三段和乙文两个语段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32.B 33.(1)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2)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34.B 35.C 36.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解析】32.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句意: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笞:名词作动词,用竹鞭打,用竹板打。
故选B。
33.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亡:逃跑;亦:也;举:发动;等:同样;死国:为国事而死。
(2)即已:罢了;大名:名声大,轰轰烈烈;宁,难道。
34.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由“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知,“少子”指小儿子,并非“年龄小”;
故选B。
35.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就能控制别人,后动手就要被人控制。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中的“也”表停顿,其后断句;“吾闻先即制人”和“后则为人所制”的“先”和“后”表示两种情况,在“后”前面断句;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故选C。
36.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甲】第三段“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等内容可知,陈胜富有谋略和号召力,头脑机智,做事果断勇敢。
结合【乙】“是时桓楚亡在泽。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须臾,梁睨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等内容可知,项梁沉着冷静,老谋深算,做事坚决果断且懂得随机应变。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屯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天下首发,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下:陈胜为王。”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兵败身死,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就能控制别人,后动手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2023·湖北恩施·一模)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令③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⑧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选自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注]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令:班超的父亲班彪曾任徐县令。④永平:东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外交家,用计斩杀楼兰国王闻名于世。⑧研:同“砚”。
3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尝与人佣耕 尝:
(2)辍耕之垄上 之:
(3)不耻劳辱 耻:
(4)尝辍业投笔叹曰 辍:
38.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永 平 五 年 兄 固 被 召 诣 校 书 郎 超 与 母 随 至 洛 阳
3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0.从【乙】文来看,班超后来能有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41.陈胜与班超有什么共同之处?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答案】37. (1)曾经 (2)去、往 (3)以……为耻 (4)停止 38.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39.(1)你是个受雇佣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2)小人物怎么知道有志之士的志向呢? 40.有远大的志向(“为人有大志”);勤奋刻苦(“勤苦,不耻劳辱”);有才能(“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41.共同之处:少时都有远大抱负。启示: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一旦机遇来临,便可获得成功。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尝:曾经;
(2)句意为: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去、往;
(3)句意为:句意为:并不将劳作耕种视为耻辱之事。耻:以……为耻;
(4)句意为:他曾经停下手中的工作,将毛笔扔在一边叹息地说。辍:停止。
38.考查断句。句意:明帝永平五年,兄长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去担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便跟随来到京师洛阳。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3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若:你;为:作为;何:哪里;
(2)重点字词:安:怎么,哪里;志:志向。
4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乙文“为人有大志”“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可知,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在家时操劳家务勤奋努力,并且班超口才好,广泛涉猎群书,最后才得以让班超有所成就。
41.本题考查对比理解。根据甲文“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乙文“为人有大志”“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可知,陈胜和班超的共同之处是:少时都有远大的志向。陈胜曾经被雇佣给人耕地时,面对佣者的嘲笑,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慨,心中的远大抱负、志向犹见笔端,班超立下远大志向——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出使边疆立功,以封侯晋爵,最终取得很大的成就。两篇选文主要表明了有志的人才能成功的深刻道理。启示围绕立志、勤奋、抓住机遇展开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胜,是阳城人,字涉。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心怀远大的志向,不注重无关紧要的小事。然而内心却孝顺而恭谨,在家时操持家务常常勤奋而努力,并不将劳作耕种视为耻辱之事。他口才极好,并粗略地阅读了一些典籍。明帝永平五年,兄长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去担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便跟随来到京师洛阳。由于家庭贫困,他常常受雇为官府抄书来供给家庭的生活所需。由于长时间地劳累辛苦,他曾经停下手中的工作,将毛笔扔在一边叹息地说:“大丈夫没有别的抱负和才略,尚且应当学习傅介子和张骞在他乡建立功业,来博取封侯的赏赐,怎能长期役使在这笔墨之间呢?”身边的人听了这话都笑话他。班超说:“小子又怎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2023·山东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日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薪,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4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已失期 度:推测,估计 B.今亡亦死 亡:丢失,失去
C.等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 D.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次
43.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A.辍耕之垄上 B.水陆草木之花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其此之谓乎
4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天下苦秦久矣”揭露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及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甲】文陈胜吴广认为发动起义首先要震慑众人,就在丝帛上写“陈胜王”并巧妙地在队伍中传开,可见他们有谋略,勇于行动。
C.【甲】文“闾左”在古代指代贫苦人民,【甲】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和【乙】文中“秦二世元年秋”都是采用的年号纪年法。
D.【乙】文中汉高祖虽出身卑贱,但通过一系列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他机智远谋、气度不凡的帝王气相及心术。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答案】42.B 43.B 44.C 45.第二天,士兵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46.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解析】4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今亡亦死亡”的意思是: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亡:逃跑。
故选B。
4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的意思:先前刘温曾经在大湖的岸边休息。之:助词,的;
A.之:动词,去、往;
B.之:助词,的;
C.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D.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
故选B。
4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分析。
C.【甲】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和【乙】文中“秦二世元年秋”都是采用的帝王称号纪年法。
故选C。
45.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旦日,明天,第二天。往往语,到处谈论。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46.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是三个特点,故断句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乙)高祖,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父亲叫太公,母亲叫刘媪。先前刘温曾经休息于大湖岸边,睡梦中与神相交合。这时雷电交作,天昏地暗。太公去看刘媪,见到一条蛟龙在她身上,后来刘媪怀了孕,就生了高祖。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像龙一样丰满的额角,漂亮的须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常有远大的志向,不从事一般百姓的生产作业。高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有机会观看秦始皇出行,他大为感叹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义,到了陈县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各郡县都大多杀死长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恐惧,就关闭城门,派人防守,刘季用帛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父老说:“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无意义。”父老们就率领子弟共同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
(2022·广西贵港·三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陈涉世家》)
【乙】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①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②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注]①梁:项梁,项羽的叔父。②阴:暗中。
(选自《汉书》有删改)
47.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辍耕之垄上”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B.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4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书足记姓名而已
D.梁以此奇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
50.[甲]文选材有详有略,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何好处?
51.请概括出陈胜和项羽身上都具备的与众不同之处。
【答案】47.D 48.B 49.(1)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2)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50.详写起义的准备,特别是陈胜的谋划,略写陈胜少时与人佣耕的经历,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突出了陈胜的非凡才略。 51.有胆有才,抱负远大。
【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辍耕之垄上”中“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
A.句意为:也只辱没仆役马夫手里。之:结构助词,的。
B.句意为:忘了道路远近。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
C.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句意为: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之:动词,去,到。
故选D。
4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你/比得上;
B.都是“考虑”的意思;
C.名词,字条/名词作动词,读书;
D.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奇/零数,余数。
故选B。
4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会,正碰上;度,估计,推测;失期,误了期限。
(2)大喜,非常高兴;略知,刚刚懂得;竟,完,彻底。
5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解答此题,需通读文段,找出详写内容,文段对起义的准备,特别是陈胜的谋划进行了细致描写,属于详写;对陈胜少时与人佣耕的经历只是简单介绍,属于略写。材料详略是依照中心表达需要来安排,本文目的是突出了陈胜的非凡才略,所以对起义准备及谋划过程进行细致描写。
5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文段,根据文中叙述的事件及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特点。
结合【甲】文“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乙】文“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等内容可知,陈胜少年佣耕的表现及项籍的话可见他们都有远大抱负。
从陈胜谋划起义和项籍说的话“彼可取而代也”和“及吴中子弟皆惮籍”等内容可见,他们都是有胆识有才略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