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6:01:14

文档简介

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公壮其言,遣行。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辞甚激切,贼不答。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
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一书。
2.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故不为苟得也( )
A.暂且 B.假如 C. 随便 D.已忘
(2)遂度终不能听( )
A.度过 B.揣测 C.测量 D.准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
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 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
5.甲文用 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 论点。
6.你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是否有损他的形象?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孟子 2. C B 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4.D 5. 比喻(正反对比) 舍生取义 6.
示例:我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没有损害他的形象。因为他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采取这种以富贵劝降敌军的手段。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拯救甘陵,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这种行为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选自《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随便。
故选C。
(2)句意:马遂估计最终他们不会听从。度,揣测。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有误,句意:庆历末年,妖贼王则盗占了甘陵,贾魏公负责镇守北门,急忙派遣将领带领军队回城,还没有制定出破敌的计策。“庆历末”交代了时间,“甘陵”交代了地点,“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写出了战争的胶着,在此情况下,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的情节;但是因为事起仓促,所以没有破敌之策是正常的,所以本句并未突出贾魏公的无能。
故选D。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一问。甲文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是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面对生死与义的选择时会如何取舍,从而引出文章并证明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因此又运用了正反论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舍生取义”
因此第一空填“比喻”或“正反对比”皆可。
第二问。乙文中的马遂在面对妖贼时,勇敢地提出劝降妖贼,并且在妖贼不听从的情况下,果断地发动攻击,差点勒死敌人。马遂的行为体现了甲文中所论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不有损他的形象。
首先,根据“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马遂提出的条件是敌人束手就擒,主动投降,而不是对敌人的屈服。他是在利用敌人的贪婪和对富贵的渴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城池的和平解放。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有利于表现朝廷的恩宠和信任,更能表现出马遂知己知彼,富有谈判智慧的特征。这种策略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考虑,是正当的。
其次,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他在面对妖贼威胁时,没有选择牺牲无辜的百姓和城池的安危,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当谈判失败时,他也没有犹豫退缩,而是果断地采取了武力行动。这表明他既有智谋又有勇气,是一个有担当的人物。
最后,马遂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心。他在国家危机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平叛行动,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因此,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不有损他的形象,反而彰显了他的智慧、勇气和忠诚。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庆历末年,妖贼王则为盗,占了甘陵,贾魏公负责镇守北门,急忙派遣将领带领军队回城,还没有制定出破敌的计策。贾魏公日夜忧心忡忡,有个名叫马遂的指使官对他说:“坚固的城墙和深池,不能用武力强行攻取,我希望能听到您的一句话。”贾卫公觉得他的话壮烈,就派遣他去。马遂见到敌人偶尔坐着,就向他陈述朝廷的恩德和信用:“你如果能捆绑自己出城,我会向朝廷为你求情,你也不失为富贵之人。如果你坚守错误,不肯悔改,天子派遣一名将领,带领数千士兵,不久城池就会陷落。”他的话非常激烈诚恳,但敌人没有回应。马遂估计最终他不会听从,于是急忙攻击敌人,将他击倒在地,几乎勒死了他。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7.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来谒懋第
(4)俱以不降诛
8.翻译下列句子。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9.【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答案】7. 益处; 通“向”,从前; 拜见 因为 8.(1)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啊!”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 9.【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坚守“本心”的方式体现在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他坚守了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
【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的可贵品质有:坚守忠贞不渝的品格、勇敢无畏的精神、正直不阿的品格。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益处;
(2)句意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通“向”,表示“以前,先前”;
(3)句意为:(懋泰)来拜见懋第。谒:拜见;
(4)句意为: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以:因为。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1)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此:这;非:不是;叱:斥责。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一碗饭,一碗汤对于穷人来说吃了就能活下去,没有吃到就会饿死。但是即便这样,如果别人没有礼貌吆喝着给他或者用脚踢给他吃,他是不会接受的。他宁愿选择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侮辱性施舍。这表明他对于自己的尊严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维护,不愿意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不为了短暂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和信仰。这种坚守“本心”的精神,体现了穷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境界。
根据乙文“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可知,左懋第在国难之际,依然坚守对故国的忠诚,即便在被敌军俘虏、身处绝境之时,也没有改变他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他在请求祭告先帝陵墓以及哭奠的行为中,体现了对先帝的尊敬和忠诚,足见其忠诚不渝;
根据乙文“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可知,左懋第在面对自己的从弟懋泰投敌降清的行为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没有因为私情而妥协。他叱责懋泰,并与其断绝关系,这体现了他正直不阿、坚守原则、不为私情所动的品质;
根据乙文“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可知,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左懋第没有选择逃避或投降,而是勇敢地选择了面对死亡。他与其他不肯投降的官员一同被杀,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左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到达后被安排在鸿胪寺居住。他请求去祭告各陵及改葬先帝,但不允许,于是就在住宿的地方陈设祭品,哭着祭奠。就在这个月的二十八日,他被遣送回都城之外。弘范于是请求亲自去江南招降各将领刘泽清等人,并留下左懋第等人不要遣送。于是又从沧州把左懋第追回,改住在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听说南京失守,(左懋第)恸哭。他的堂弟左懋泰先前担任吏部员外郎,投降了敌人,后来归附本朝被授官,(这时)来拜见左懋第。左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到闰六月十二日,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
(2024·山西大同·三模)在班级举办的“修身·修心”交流会上,启智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文。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曲肱而枕之 (2)蹴尔而与之
11.一词多义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瓢饮 饮水思源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变本加厉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妙手偶得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壮心不已
12.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 !
13.“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中“本心”的具体内涵。
【答案】10.gōng cù 11.D 12.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3.示例:甲文中“本心”是指安贫乐道、坚守仁义之心,即使身处陋巷,吃喝简单,但内心有自己坚守的仁义,便能自得其乐;乙文中“本心”是指坚守羞恶之心,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便是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心。
【解析】10.本题考查注音。
(1)曲肱而枕之(gōng):弯着胳膊当枕头。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蹴尔而与之( cù):用脚踩踏过给他。蹴:踩踏。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冷水/喝;
B.益处/更加;
C.同“德”,感恩、感激/得到;
D.停止/停止;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不义:不正当的手段;富且贵:荣华富贵。
(2)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受之:接受它;于:对;何加:有什么益处。
1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甲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达的观点是:即使生活条件艰苦,只要坚守仁义,内心便有所乐。由此可知,这里的“本心”指的是安贫乐道、坚守仁义之心。
乙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通过分析丧失仁义而贪求富贵的人来阐释“本心”,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便是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心,而“贤者能勿丧耳”。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乙】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2024·广东梅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乙】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其人舍然大喜
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上使外将兵
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C.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D.①不以其道得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16.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7.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19.【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 ,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14.B 15.C 16.A 17.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8.(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 19.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取义。 参考示例:邓世昌誓死保家卫国,李大钊为信仰慷慨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邓稼先为科研事业奉献终生。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舍弃/同“释”,解除、消除;
B.意思都是“祸患、灾难”;
C.假如、假使/派遣;
D.同“德”,感激/能、能够。
故选B。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连词,表转折,意思是“却”;
B.都是语气词,表疑问;
C.介词,为了/介词,替、给;
D都是介词,按照;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鱼,我所欲也”是判断句。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为倒装句;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判断句,“为”表判断;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故选A。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独立完整表达句意;“造次必于是”与“颠沛必于是”为并列关系;
故断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非,不是;独,只;贤,贤能;是,这;勿,不;丧,丧失;耳,罢了。
(2)去,指背离;仁,仁德;恶,怎样;名,名声。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甲文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明确阐述了在生命和道义不能同时得到时,应该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的观点。
乙文中,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强调了君子追求富贵、摆脱贫贱都应遵循正道,不可违背仁德,这也体现了在利益与道德原则冲突时,应坚守道德原则,与“舍生取义”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第二空: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任举两个体现“舍生取义”的事例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刘胡兰为保守党的机密英勇就义,邱少云为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中永生。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2024·江苏淮安·三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②,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③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④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⑤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⑥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⑦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⑧。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⑨。”惟心之谓与?
【注释】①牛山: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之南。 ②息:滋生,生长。 ③萌蘖(niè):新的枝条。蘖,旁出的芽。 ④濯濯:形容光秃秃的样子。 ⑤放:丧失。 ⑥平旦:清晨。 ⑦旦昼:明天,第二天。 ⑧有梏亡之矣:又因受束缚而消亡。有,同“又”。⑨乡:同“向”。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画一处)
此 岂 山 之 性 也 哉
2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牛山之木尝美矣
②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③舍则亡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3.甲、乙两文所论述的观点有何异同?
24.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20.此 / 岂山之性也哉 21. 曾经 ……的原因 舍弃,丢弃 同“避”,躲避 22.①人们看见他像禽兽一样(的行为),认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品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
②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23.相同: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甲文认为人性本善。乙文认为人皆有义(人皆有本心)。不同:甲文观点侧重于人本性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丢失,所以我们要去养仁义善心(核心词语“养善”)。乙文观点侧重于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要舍生取义,固守本心。(核心词语“守义”或“舍生取义”) 24.都运用比喻论证(巧妙类比)。甲文开头写牛山草木茂盛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本性善良(有仁义),但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丢失。既生动论述“人仁义善心丧失”的原因,又引出并论证了“人要存养仁义善心”的观点。乙文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生动形象地引出并证明要舍生取义的论点。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来看,“此”是主语,“岂山之性也哉”是谓语部分,谓语部分内部,“岂”是状语,修饰整个谓语,“山之性”是宾语,“也哉”是语气助词。因此,在划分朗读停顿时,我们应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划分,即“此 / 岂山之性也哉”。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牛山的树木曾经非常茂盛美丽;尝:曾经。
②句意:他们之所以会丧失良心;所以:……的原因。
③句意:如果舍弃它(指仁义之心),它就会消亡;舍:舍弃,丢弃。
④句意: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禽兽:像禽兽一样的行为;以为:认为;未尝:不曾;岂:难道。
(2)如使:假如,假使;甚:超过;得生:得到生命,或指生存。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相同点:甲文中提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明确指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而乙文中也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这表明每个人都有义的本心,也即人性中包含着向善、向义的本质。根据两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两者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
不同点:根据甲文“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以及“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甲文强调了保持和养护人性中善的重要性,即“养善”。通过比喻“斧斤之于木”来形象地说明,如果不加养护,人性中的善就会像树木一样被砍伐而失去。由此可知,甲文侧重于人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丢失善性。
根据乙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及“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乙文在强调,当生命与道义不能两全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即“守义”或“舍生取义”。这体现了乙文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乙文则侧重于在面临选择时,应如何坚守自己的本心。
2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本题要求分析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首先,需要分别理解两文开篇的内容及其运用的说理方式。其次,对比两者在引入话题、提出论点或论据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最后,结合具体文本内容,指出两者在说理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根据【甲】文中“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可知,孟子通过牛山草木茂盛却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性本善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道理。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不仅生动地阐述了“人仁义善心丧失”的原因,同时也为后文引出并论证“人要存养仁义善心”的观点做了铺垫。
根据【乙】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知,孟子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面临生和义的抉择时,人们应当如何取舍。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论点,为后文的论证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运用了比喻论证(巧妙类比)的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引出并论证文章的主要观点。这种论证方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
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他们就没有仁义之心吗?但人们之所以会丧失良心,也就像那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如果每天都去砍伐它,树木怎么可能还保持茂盛呢?人日夜都在呼吸,清晨的气息,其中所含的善良与邪恶跟人的本性相近的,其实是非常少的;但是,人们白天所做的事情,却常常会使这些本性丧失。如果反复地伤害它,那么晚上得到的清明之气就不足以存留下来;晚上得到的清明之气不足以存留下来,那么离禽兽也就不远了。人们看到他们的行为像禽兽一样,就认为他们从来没有过善良的本性,这难道真是人的本性吗?
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乙文:
鱼和熊掌,都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宁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选择正义。虽然生命是我所渴望的,但有些东西的价值却超过了生命,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有些事情却比死亡更让我厌恶,所以有时候我会面临祸患而不去逃避。如果人们心中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命的手段,哪一样他们不会采用呢?如果人们心中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的行为,哪一样他们不会去做呢?然而,人们有时为了正义而选择放弃生命,有时为了正义而选择不逃避祸患。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有着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这并不是只有贤人才有这样的思想,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思想而不丧失罢了。
(2024·山东聊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 )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 ),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②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25.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黔敖左奉食”的“奉”同“捧”,端着。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是感恩、感激的意思。
C.“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患”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意思相同。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之一。
26.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于 也 B.于 之 C.以 之 D.以 也
27.【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予 唯 不 食 嗟 来 之 食
28.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文言知识资料卡】
从:①跟随,跟从;②顺从,听从;③参加,参与。
谢:①感谢,道谢;②认错,道歉;③告别,告辞。
2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对“本心”的理解以及如何守住“本心”。
【答案】25.C 26.B 27.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28.(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29.①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②孟子认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了。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只有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钟”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也就能够守住人的“本心”了。
【解析】2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C.“故患有所不辟也”句意: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患”是名词,灾祸。“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意: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患”是动词,担心。两者意思不同。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
第一空,结合语境,括号后面接宾语“路”,表示黔敖准备食物的动作发生的地点,故应该填入“于”,介词,在的意思。
第二空,结合语境,括号前面动词“视”是看的意思,其后应接看的对象,表示饥饿者扬起眼睛看着的对象是黔敖,故应填入“之”,代词,代指黔敖。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予”作主语,“唯”作状语,“不食”作谓语,“嗟来之食”作宾语。故断句为: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从,跟随;谢,认错,道歉;终,最终。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甲文第一段“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可知,人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欲望和厌恶是基于内在的道德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人的“本心”。“本心”指人的内在道德观念和良知。其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根据甲文第一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本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学而有,不教而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住它,只有贤者能够不丧失它。这里的“贤者”指的是那些能够坚守道德原则,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的人。
根据甲文第二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如果一个人放弃了“本心”,即放弃了内在的道德原则,那么即使他获得了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失去了“本心”,人就无法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文中通过“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句话来总结全文的主旨,强调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本心”,就会迷失方向,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孟子指出只有拥有“义”,才能做到不被“万钟”所诱惑,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就能守住人的“本心”。因此,守住“本心”需要坚持道义原则,不受物质利益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纯洁和正直。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汉平原君①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②。辟阳侯欲知③建,建不肯见,其气节可谓卓卓④者矣。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⑤,受之不辞。建既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
(节选自《朱建论》,有删改)
【注】①平原君:西汉人,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②取容:取悦,讨人欢心。③知:结交。④卓卓:崇高。⑤裞(shuì):旧时赠给死者的衣被。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士君子取与之间
B.故不为苟得也 行不苟合
C.得之则生 故遇辟阳侯之难
D.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不得不求为之脱
3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心”,但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更容易丧失。
B.甲文孟子通过举例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C.乙文朱建母亲去世,朱建在办理丧事的时候向阳侯索取财物准备治丧用具。
D.乙文朱建的悲剧在于他“始名廉直,不终其节”,以不法行为断送半世英明。
3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受。
(2)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
33.甲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分析。
34.乙文朱建最终落得身死失节结局的原因是“① ”。由此启示我们:当人生面临抉择时,我们要始终坚守孟子的观点“② ”。(均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孟子的这个观点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再列举两个事例来印证孟子的这种观点。
【答案】30.B 31.C 32.(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意接受。
(2)(朱建)因为接受了区区百金的缘故,丧失了自己的名节。 33.示例一: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引出论点“舍生取义”。
示例二: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一箪食,一豆羹”(或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和“万钟”(或“不辩礼仪”而接受厚禄)的事例,具体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示例三: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勿失其本心(或不要丧失人的羞恶之心)的观点。
示例四: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正面论述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从反面论述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有祸患也不躲避。从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的原因。 3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舍生而取义者也
示例:南宋著名英雄文天祥宁死不投降;抗日将领吉鸿昌为了抗日大义不惜断头。(又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慷慨就义”、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分析】30.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与:通“欤”,句末语气词,吗/动词,给予;
B.苟:苟且;
C.之:代词,代指“一箪食,一豆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为:动词,做/动词,替;
故选B项。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辨析。
C项有误。根据“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受之不辞”可知,朱建的母亲去世时,朱建为母亲居丧守孝,穷得甚至不能置办办丧葬用的衣衾棺椁。辟阳侯趁机赠送价值百金供死者丧葬用的衣被,朱建没有推辞就接受了,可见并非是朱建在办理丧事的时候向阳侯索取财物准备治丧用具,而是辟阳侯趁机赠送的;
故选C。
3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注意:(1)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与:给;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2)以:因为。故:缘故。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首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鱼”和“熊掌”设喻,把“鱼”比作“生”,把“义”比作“熊掌”,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类比“舍生而取义者”来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采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意为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正面论述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从反面论述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有祸患也不躲避。从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的原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为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一箪食,一豆羹”(或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和“万钟”(或“不辩礼仪”而接受厚禄)的事例,具体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意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勿失其本心(或不要丧失人的羞恶之心)的观点。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可知,朱建受了不该接受的百余两金子的缘故,丧失了名节,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他没有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他人的金钱,这对应了【甲】文中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因此,①处填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甲】文中孟子主张的观点是舍生取义,②处用原文的话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三问应该举符合孟子“舍生取义”观念的事例。这个“义”可以是古往今来的民族大义、人生气节,例如,东汉末年。名医吉平,为杀曹操,共谋下毒,败露后即便身死,也绝不妥协;黄海大战,邓世昌为保家卫国,决意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点睛】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 西汉朱建,史称正直刚强,品行高尚,不随便与人交结,坚持原则,不讨好别人。辟阳侯想和朱建交往,但朱建不肯见他,朱建的气节可以说是很崇高的。朱建的母亲去世时,朱建为母亲居丧(守孝),穷得甚至不能置办办丧葬用的衣衾棺椁。辟阳侯趁机赠送价值百金供死者丧葬用的衣被,朱建没有推辞就接受了。朱建既然接受了辟阳侯的金钱贿赂,所以在辟阳侯获罪,惠帝要处死他时,朱建不得不为辟阳侯求情开脱罪名。听说文帝要追查此案,朱建听到消息不得不自杀了。唉!朱建受了不该接受的百余两金子的缘故,丧失了名节。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怎样对待拿取与付出这个问题呢?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两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
3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妻妾之奉 奉:侍奉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履:鞋
D.过故人 过:经过
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与乙文“今有人于此”中的“于”意义与用法不同。
B.甲文“人皆有之”与乙文“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
C.甲文的“万钟”是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D.甲文中“一箪食”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箪”均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37.下列对两篇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行道之人不受嗟来之食是从反面进行论证,乙文墨子独自行义则从正面来论证。
B.甲文多使用对偶句和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C.从乙文墨子与故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子机敏善辩的品质。
D.甲乙两个文段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阐明观点。
38.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B.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C.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40.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义”的传统。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孟子和墨子对“义”的阐释。
【答案】35.D 36.B 37.A 38.C 39.(1)人们为争一句话而相拼杀,这是由于道义比身体(生命)贵重啊。
(2)如今天下没有谁行义,那么你应该劝勉我去行义,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 40.孟子认为义比生命更重要:为了正义,绝不苟且偷生;即使能避免灾祸或者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仍不做不义之事。墨子认为万事没有比义更可贵的:世间所有的事情,义更重要,即使天下人都不行义,自己也要坚守。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D.句意:探望了老朋友。过:探望;
故选D。
3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辨析。
B.“人皆有之”意为:人人都有(这种心理),之:代词,代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种心态。“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意为: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之,助词不译。两个“之”意义与用法不同;
故选B。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文行道之人不受嗟来之食是从正面进行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故选A。
3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干这件事吗?“予子冠履”与“而断子之手足”为转折关系;“子为之乎”句意完整;
故断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故选C。
3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言:话;贵:贵重;义:道义;于:比。
(2)莫:没有;为义:行义;则:那么;子:你;何故:为什么;止:阻止。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为了正义,绝不苟且偷生;即使能避免灾祸或者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仍不做不义之事,认为义比生命还要重要。结合【乙】“万事莫贵于义”“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等内容可知,墨子认为万事没有比义更可贵的:世间所有的事情,义更重要,即使天下人都不行义,自己也要坚守道义。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推行义,你何必独自受苦去推行义,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2024·内蒙古赤峰·二模)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文)天祥至潮阳①,见(张)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4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三处)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4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乃教人叛父母 词语推断法:众叛亲离
(2)贤者能勿丧耳 查阅词典法:①丧失,失掉。②失败,灭亡。 ③悲伤,哀伤。④死亡。(摘自《古汉语常用 字字典(第5版)》) (填序号)
(3)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课内迁移法: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
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
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
D.国亡不能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45.【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41.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42. 背叛 ① 于是,就 43.C 44.(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竟然教别人去背叛自己的父母,可以吗? 45.都可以理解为仁义、仁爱、正义,是指不违背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的修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
【解析】4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向着南方拜别以后就义。“殊从容”是形容“天祥临刑”的状态,其后断开;“曰”是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吾事毕矣”句意完整。故断句为: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4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实词的含义。
(1)句意为: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根据词语推断法,“众叛亲离”意思是:众人背叛,亲信离开;形容十分孤立。叛:背叛。由此可知,此处的“叛”可译为:背叛。
(2)句意为: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丧”有四种解释:①丧失,失掉;②失败,灭亡;③悲伤,哀伤;④死亡。根据句意可知,此处“丧”译为:丧失,失掉。应选①。
(3)“遂与外人间隔”句意:于是就于外面的世人隔绝了。遂:副词,于是,就。根据课内迁移法,此处的“遂”也是副词,译为:于是,就。句意为: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
4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一起/全、都;
B.书信/写;
C.眼泪/眼泪;
D.灭亡/逃跑;
故选C。
4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字词:
(1)是,这种;心,本心;勿,不;丧,丧失,丢掉;耳,罢了。
(2)捍,保卫;乃,竟然;叛,背叛。
4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为: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乙】文“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意思是:纵观文天祥被俘后的志气,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他内心坚守的理想要远超越生与死,这当然可以称之为“仁”了。
综上可知,【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都可理解为仁爱、仁义,或者与生俱来的良知素养;也指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竟然教别人去背叛自己的父母,可以吗?”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过零丁洋》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来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而不能,作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过,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文天祥临刑前面不改色,对旁边的吏卒说:“我的使命完成了!”向南拜而从容就义。论曰:从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得大义于天下,不因成功失败顺利挫折动摇其决心,君子称作“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看文天祥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称他为“仁”吗?
(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4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C.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远:到远方
D.不忍委之 委:委托
47.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苟全性命于乱世
B.遂班军而还 温故而知新
C.败义以求生 可以为师矣
D.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4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D.《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4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0.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吾 身 代 友 人 命。
【答案】46.D 47.B 48.C 49.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50.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 /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解析】4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有误,委:丢弃、抛下;
故选D。
4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比/介词,在;
B.均为连词,表承接;
C.介词,用来/介词,凭借;
D.副词,那么/连词,如果;
故选B。
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面对生死抉择“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不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故选C。
4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5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意思是: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友人有疾”主谓结构,应在“疾”后停顿;“不忍委之”动宾结构,应在“之”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点睛】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2024·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回答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苏武为汉使匈奴,为单于留。卫律知武①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无饮食。天雨③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⑥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十九年乃归。
【注】①卫律:原为汉将,后投降匈奴。武:苏武,西汉人,天汉元年奉皇帝命令出使西域。②白:报告。③雨:下(雨或雪)④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⑤羝(dī):公羊。⑥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⑦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⑧去:即“弆”(jǔ)。收藏。⑨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5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乃幽武,置大窖中
(4)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5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故不为苟得也/为单于留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苏武为汉使匈奴
C.生亦我所欲/单于愈益欲降之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十九年乃归
5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4.【乙】文中苏武的行为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观点?
55.【乙】文中的苏武有怎样美好的品德?
【答案】51.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禁闭 胁迫 52.C 53.(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苏武)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着、醒着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落。 5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55.不畏艰难,坚贞不屈,守节不移,顽强刚毅。
【解析】5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3)句意: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幽:禁闭。
(4)句意: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胁:胁迫。
5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做/被;
B.假使/出使;
C.都是“想要”的意思;
D.于是,就/才;
故选C。
5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独:只,仅仅;是:这;皆:全,都;丧:丧失;耳:语气词,罢了;
(2)杖:拄着汉杖;卧起:睡着、醒着;持:拿;尽落:全部脱尽。
5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甲文的观点是“舍生取义”,即认为“义”重于“生”,根据乙文“乃幽武,置大窖中,无饮食。天雨雪,武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可知,苏武即便是被幽禁在地穴里,没有吃的喝的也决不投降,展现出来的是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做法印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可概括为:舍生取义。
5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苏武就是一个能“舍生取义”的人,在没有饮食的情况下,他“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表现出顽强无比的意志;
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在艰难的漫长的岁月里,始终记住自己是汉的使臣,不忘爱国,不忘使命,在匈奴经受十九年的磨难,把生死置之度外,终不投降,表现出坚贞顽强、不畏艰险,历久不变的爱国的光辉形象。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文:苏武代表汉朝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大王)留下,派卫律看管他。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没有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于是,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落。十九年才回去。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乐全先生①文集》叙
苏轼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②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③已有公辅④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⑤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审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上不求合予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节选自《乐全先生文集》,有删减)
【注释】①乐全先生:即北宋名臣张方平。②器:同“气”,气度。③颀(qí)然:挺立修长之貌。④公辅:朝中三公辅相,古代的一种官职。⑤徇物:曲从世俗。
56.【甲】文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5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人皆有之”和“呼尔而与之”中两个“之”都是代词。
B.【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和“万钟于我何加焉”中两个“于”用法与意义相同。
C.【乙】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乙】文“公为布衣”与《出师表》的“臣本布衣”中的“布衣”,都指的是平民。
58.下列对【甲】文理解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公壮其言,遣行。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辞甚激切,贼不答。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
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一书。
2.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故不为苟得也( )
A.暂且 B.假如 C. 随便 D.已忘
(2)遂度终不能听( )
A.度过 B.揣测 C.测量 D.准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
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 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
5.甲文用 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 论点。
6.你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是否有损他的形象?说说你的理由。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7.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来谒懋第
(4)俱以不降诛
8.翻译下列句子。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9.【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2024·山西大同·三模)在班级举办的“修身·修心”交流会上,启智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文。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曲肱而枕之 (2)蹴尔而与之
11.一词多义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瓢饮 饮水思源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变本加厉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妙手偶得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壮心不已
12.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 !
13.“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中“本心”的具体内涵。
(2024·广东梅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乙】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其人舍然大喜
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上使外将兵
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C.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D.①不以其道得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16.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7.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19.【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 ,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2024·江苏淮安·三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②,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③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④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⑤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⑥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⑦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⑧。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⑨。”惟心之谓与?
【注释】①牛山: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之南。 ②息:滋生,生长。 ③萌蘖(niè):新的枝条。蘖,旁出的芽。 ④濯濯:形容光秃秃的样子。 ⑤放:丧失。 ⑥平旦:清晨。 ⑦旦昼:明天,第二天。 ⑧有梏亡之矣:又因受束缚而消亡。有,同“又”。⑨乡:同“向”。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画一处)
此 岂 山 之 性 也 哉
2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牛山之木尝美矣
②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③舍则亡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3.甲、乙两文所论述的观点有何异同?
24.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2024·山东聊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 )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 ),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②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25.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黔敖左奉食”的“奉”同“捧”,端着。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是感恩、感激的意思。
C.“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患”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意思相同。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之一。
26.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于 也 B.于 之 C.以 之 D.以 也
27.【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予 唯 不 食 嗟 来 之 食
28.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文言知识资料卡】
从:①跟随,跟从;②顺从,听从;③参加,参与。
谢:①感谢,道谢;②认错,道歉;③告别,告辞。
2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对“本心”的理解以及如何守住“本心”。
(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汉平原君①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②。辟阳侯欲知③建,建不肯见,其气节可谓卓卓④者矣。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⑤,受之不辞。建既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
(节选自《朱建论》,有删改)
【注】①平原君:西汉人,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②取容:取悦,讨人欢心。③知:结交。④卓卓:崇高。⑤裞(shuì):旧时赠给死者的衣被。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士君子取与之间
B.故不为苟得也 行不苟合
C.得之则生 故遇辟阳侯之难
D.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不得不求为之脱
3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心”,但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更容易丧失。
B.甲文孟子通过举例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C.乙文朱建母亲去世,朱建在办理丧事的时候向阳侯索取财物准备治丧用具。
D.乙文朱建的悲剧在于他“始名廉直,不终其节”,以不法行为断送半世英明。
3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受。
(2)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
33.甲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分析。
34.乙文朱建最终落得身死失节结局的原因是“① ”。由此启示我们:当人生面临抉择时,我们要始终坚守孟子的观点“② ”。(均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孟子的这个观点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再列举两个事例来印证孟子的这种观点。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两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
3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妻妾之奉 奉:侍奉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履:鞋
D.过故人 过:经过
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与乙文“今有人于此”中的“于”意义与用法不同。
B.甲文“人皆有之”与乙文“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
C.甲文的“万钟”是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D.甲文中“一箪食”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箪”均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37.下列对两篇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行道之人不受嗟来之食是从反面进行论证,乙文墨子独自行义则从正面来论证。
B.甲文多使用对偶句和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C.从乙文墨子与故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子机敏善辩的品质。
D.甲乙两个文段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阐明观点。
38.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B.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C.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40.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义”的传统。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孟子和墨子对“义”的阐释。
(2024·内蒙古赤峰·二模)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文)天祥至潮阳①,见(张)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4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三处)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4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乃教人叛父母 词语推断法:众叛亲离
(2)贤者能勿丧耳 查阅词典法:①丧失,失掉。②失败,灭亡。 ③悲伤,哀伤。④死亡。(摘自《古汉语常用 字字典(第5版)》) (填序号)
(3)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课内迁移法: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
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
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
D.国亡不能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45.【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4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C.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远:到远方
D.不忍委之 委:委托
47.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苟全性命于乱世
B.遂班军而还 温故而知新
C.败义以求生 可以为师矣
D.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4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D.《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4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0.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吾 身 代 友 人 命。
(2024·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回答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苏武为汉使匈奴,为单于留。卫律知武①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无饮食。天雨③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⑥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十九年乃归。
【注】①卫律:原为汉将,后投降匈奴。武:苏武,西汉人,天汉元年奉皇帝命令出使西域。②白:报告。③雨:下(雨或雪)④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⑤羝(dī):公羊。⑥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⑦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⑧去:即“弆”(jǔ)。收藏。⑨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5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乃幽武,置大窖中
(4)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5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故不为苟得也/为单于留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苏武为汉使匈奴
C.生亦我所欲/单于愈益欲降之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十九年乃归
5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4.【乙】文中苏武的行为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观点?
55.【乙】文中的苏武有怎样美好的品德?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乐全先生①文集》叙
苏轼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②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③已有公辅④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⑤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审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上不求合予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节选自《乐全先生文集》,有删减)
【注释】①乐全先生:即北宋名臣张方平。②器:同“气”,气度。③颀(qí)然:挺立修长之貌。④公辅:朝中三公辅相,古代的一种官职。⑤徇物:曲从世俗。
56.【甲】文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5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人皆有之”和“呼尔而与之”中两个“之”都是代词。
B.【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和“万钟于我何加焉”中两个“于”用法与意义相同。
C.【乙】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乙】文“公为布衣”与《出师表》的“臣本布衣”中的“布衣”,都指的是平民。
58.下列对【甲】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能高于“生命”。
C.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D.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这些句式使得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
59.【乙】文中画横线句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少[A]出仕[B]至老[C]而归[D]未尝以言[E]徇物[F]以色假人
60.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2)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61.【甲】【乙】两篇短文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义”观,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23-24九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
[材料二]
天下佳山水固有矣,必遇乎名公伟人,以发其迹,然后境益胜而名乃著也。兴坏理乱,措诸事业,必赖乎才能智谋有足为者,然后见其成效也。山水虽佳,微名公伟人以发其迹,则境之芜没而名之昧昧者盖多矣。天平泉石之清丽,甲于中吴,文正公为之主维,故境益奇而名益振。寺极其废,得复庵为之中兴,而有以见其成效也。
(姚广孝《天平山白云禅寺重兴碑》)
[材料三]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吴曾《能改斋漫录》)
[材料四]
凤皇,亦见讥于楚狂;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灵乌赋》)
【解其意】
6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万钟于我何加焉 皆以美于徐公
D.乡为身死而不受 而君逆寡人者
63.小新在阅读文章时对部分字词意思存在疑问。请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方法,帮助他们解释加点字。
句子 方法联结 释义
天下佳山水固有矣 查字典法:①坚固②顽固③本来④当然 ①
微名公伟人以发其迹 课内迁移法: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
故境益奇而名益振 成语推断法:精益求精 ③
64.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研其法】
65.小于认为材料一中划线句改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会更简洁,你的看法呢?
【学其魂】
66.小新读完姚广孝《天平山白云禅寺重兴碑》的碑文,不由吟诵起古诗文名句,你觉得他会吟诵哪一句?(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7.谥号是古代君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小新查资料发现,“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恭敬其位曰正”,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范仲淹得此谥号的原因,并结合选文,说一说你从范仲淹身上汲取了哪些精神力量。
(2024·广东深圳·一模)阅读下面选文,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颜杲卿①字昕,以文儒世家。性刚正,莅事明济。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②常山太守。
禄山反,使史思明攻常山。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③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④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镇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 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詈⑤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含胡不息,比至气绝,年六十五。
乾元元年五月,诏日:“身殁名存,实彰忠烈。夫仁者有勇验之于临难;臣之报国义存于捐躯。嘉其死节之诚,可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丙】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颜杲卿:唐朝名臣,谥号忠节。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最早举起反抗叛军的大旗。安史之乱是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2)季明:颜季明,颜杲卿的儿子。(3)据: 提拔。(4)晋: 骂,责骂。
68.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恶 死亦我所恶 成语推断: 好逸恶劳 讨厌, 憎恨
丧 贤者能勿丧耳 组词法: ①丧失; ②沦丧; ③丧家之犬 ①_
比 比全气绝 课内辻移: 比至陈 ②_
6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身殁名存,实彰忠烈。
7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类比和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阐述了“生”“死”和“义”的关系。
B.乙文中“节解以肉啖之”是叛贼出于招降的目的,把切好的肉拿来让他吃。可他还是不停口地骂,叛贼忍无可忍割断了他的舌头。
C.乙文“夫仁者有勇/验之于临难”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乙文以记叙为主,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地表现出颜杲卿的凛然正气。
71.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鉴赏【丙】诗,请根据小深和小圳的对话补充小南的回答。
小深:我认为尾联直抒胸臆,集中体现了诗人忠贞不屈、以死明志的爱国精神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小圳:有道理,我觉得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小南:我也来说一下,颔联 。
72.班级开展“分门别类辑名人”活动,有同学将孟子、颜杲卿、文天祥三人分为一类,请你帮他想一个分类主题,任选一人结合具体事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而书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注释】①不耻劳辱: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感到耻辱。②固: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
73.【甲】词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是 。
74.解释下列【乙】文中的加点词。
(1)一箪食(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75.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画线句。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76.人物的行为表现,往往与其特定情境关系密切。
【甲】词中,词人“梦回”的特定情境,是“ ”;
【乙】文中,“行道之人弗受”与“乞人不屑”的共同特定情境,则是“ ”、“ ”;
【丙】文中“超曰”的特定情境,则是 (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77.下列理解分析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词中的“霹雳”一词,其实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B.【乙】文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显示出说话人的理直气壮。
C.【丙】文中的傅介子和张骞都是班超引以为豪的同门师兄。
D.三部作品的内容和写法各不相同,但都有明确的表达意图。
78.【甲】词末句,作者用感叹句表达了他 的人生志向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乙】文末句,作者用 (表达方式),告诫人们不能 ;
【丙】文中末句,作者借人物 描写,写出了班超 。
(23-24九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班级开展“走近诗人文天祥”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甲】
________即事①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②,三湘③隔辽海④。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②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③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④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乙】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②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挥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压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79.【甲】文标题空缺处应填节日名,请你选出下列最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写出三点。
A重阳 B.除夕 C.端午 D.清明
8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厓山
(2)天祥泫然出涕
(3)不能捍父母
(4)故不为苟得也
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为书招张世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83.参考【乙】文有关作者的资料,概述【甲】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4.【丙】文中最能表现文天祥精神品质的观点是什么?【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事迹证明了这个观点,写出三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