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3·广东深圳·二模)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昔者曾子①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杆④逾⑤墙而走⑥。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⑤逾:越过。⑥走:逃跑。
【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①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数(shuò):多次。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
B.昔者曾子处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其母尚织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D.人之与狗则远矣/亲贤臣,远小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3.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B.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C.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D.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4.以上三则选文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哪句原文可以看成应对该问题的正确观点?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做?
【答案】1.B 2.①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关注点:求闻、若此、无闻、句意)②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3.C 4.反映的是如何面对谣言的问题。正确观点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谣言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乱真,对当事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网络时代信息铺天盖地,我们要学会用分析的眼光对信息加以甄别,不要轻易相信谣言。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谣言的产生,但不要做谣言的传播者。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使:名词,使唤,指劳力/名词,使者;
B.处:介词,在/介词,在;
C.若:形容词,原来的/代词,你;
D.远:动词,差得远/动词,远离;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第一个“若”,像;第二个“若”,如;
②重点词:愚者,愚蠢的人;大过,犯大错;也,表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是别人说和说的话,中间应断开;“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是曾母的反应及应答的话,中间应断开;“织自若”是曾母的动作。故断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故选C。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中丁氏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言,后来宋君派人前去求证才明白是打井省出了一个劳动力。可见,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耳听为虚,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乙文主要叙述了费地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人了,人们不了解真相事实就去告诉曾子母亲,曾母在听到一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她不信,听到第二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依然不信,“尚织自若”,当听到第三个人说儿子杀人了以后,“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由此分析,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
丙文先给出结论“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然后以“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得出“人像狗”的事例来论证,说明了对于传言不能轻信,要细细品察的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三位作者都强调实际考察、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缺乏事实根据的谣言是可怕的,需特别谨慎地对待。三文都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对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确认其是否真实。丙文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即为应对传言问题的正确观点。
第三问,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造成的危害更大。我们要用实践检验真伪,对待传闻要仔细考察,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信谣,不传谣,更不能造谣。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都的人都讲述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乙】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丙】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023·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斫:欧断。②金声而玉应: 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
5.【甲】文选自《 》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 》。
6.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
(2)使国工视之(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8.【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 ”;【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9.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10.两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同。
(1)【甲】文启示:
(2)【乙】文启示:
【答案】5. 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 6. (1)等到,待 (2)让、令 7.富贵人路过并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黄金交换了它。 8. (令人)问之于丁氏; 请人将琴做旧。(请人将琴作断纹、古,埋入土中) 9.C 10. (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 (2)判断人或事物的优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实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内在。)
【解析】5.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出自《吕氏春秋》,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伯牙鼓琴》。《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待。
(2)句意:(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使:让,令。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过,路过;之,指琴;易,换,交换。
8.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得:(令人)问之于丁氏;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可得:请人将琴做旧。(请人将琴作断纹、古,埋入土中)。
9.考查内容理解。
C.“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有误。联系乙文内容可知,琴还是那把琴,只是做旧了,就成了珍品。所以应为:由于表象不同。
故选C。
10.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甲文中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做法可得启示:对于会议,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这样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可得启示: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
根据乙文中工之侨两次献琴的经历可知,琴还是那把琴,只是经过了做旧处理,就变成了珍品,由此可得启示:判断人或事物的优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实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内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23-24七年级上·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②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
【注释】①眇(miǎo):盲,瞎。②扪:摸。③籥(yuè):古乐器,形略同于笛管。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 )
(2)丁氏对曰( )
(3)扣槃而得其声( )
(4)他日闻钟( )
1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扪烛而得其形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人不知而不愠 D.切问而近思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14.结合【甲】文中宋君的做法及【乙】文中眇者不能识日的原因,说一说你从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1. 待,等到 回答 敲,敲打 听到 12.A 13.(1)都城的人都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2)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14.示例:甲文中宋君对穿井得一人一事心存疑惑,就派人去向丁氏询问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乙文中眇者不能识日是因为不曾亲眼看见太阳,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文章告诉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要全面地分析、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到了)。
(2)句意:丁氏回答道。道:回答。
(3)句意:(他)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扣:敲,敲打。
(4)句意: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闻:听到。
12.本题考查“而”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A.连词表承接,然后;
B.连词表转折,但是;
C.连词表转折,但是;
D.连词表并列,并且;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
(1)道,谈论,讲述。闻,使……听到。之,代词,这件事。于,表对象。
(2)或,有人。之,代词,代盲人。日,太阳。之:的。状:样子。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甲]文写宋国的姓丁的人家因为没有表达清楚称“吾穿井得一人”,人们认为他挖井挖到了一个人,结果以讹传讹被宋国国君了解了此事,派人询问得知是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可见我们不应轻易相信谣言,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弄清真相,谣言止于智者,我们不能以讹传讹。
[乙]文“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可知,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籥差别很大,但是双目失明的人只从人们的口中了解太阳,不能认识真正的太阳;启发我们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探求真理,钻研学问,要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他)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他)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籥,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篇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22-23七年级上·广东茂名·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
(2)及其家穿井( )
(3)国人道之( )
(4)丁氏对曰( )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不辨“饧”“锡”
金华①戴元礼②,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③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扣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④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选自《金台纪闻》)
【注释】①金华:地名,今浙江金华。②戴元礼:即戴原礼,原名戴思恭,明初名医,曾任御医,著有《证治要诀》等医书。③麾:同“挥”,挥手。④饧(táng):古“糖”字,一般指软糖。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特扣之/国人道之
B.元礼意必深于术者/目似瞑,意暇甚
C.元礼急为正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D.麾之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
19.【甲】【乙】两文蕴含的道理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5. 待,等到 挖 国都,京都 应答,回答 16.(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17.C 18.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 19.无论是对传闻还是书上不懂的知识,都应该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解析】15.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等到他家挖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2)句意为:等到他家挖水井的时候。穿:挖。
(3)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国:国都,京都。
(4)句意为:丁氏答道。对:应答,回答。
16.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令,派;于,向。问,查问。
(2)重点字词:求,寻求。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代词,代指锡/代词,这件事;
B.意:猜测/神情;
C.为:替/替;
D.去:离开/消逝,逝去;
故选C。
18.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话的意思:元礼猜测那医生一定是医术高明,盯着他看,只见那医生按方子发药,都没有奇特的地方。“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是“注目焉”的原因,“按方发剂” 是“注目焉”结果,“皆无他异”是结论。
故断句为: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
19.本题考查对比分析。
结合甲文“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和乙文“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的意思是“唉,对不分清‘饧’‘锡’就为人治病的医生,社会上的人怎么能够不谨慎呢 ”分析得出:无论是对传闻还是书上不懂的知识,都应该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金华的戴元礼,是明朝初年的名医。他曾被召到南京。在南京,一次他看到一户医生家被前来求医的人塞得满满的,主人应酬不暇。元礼猜测那医生一定是医术高明,盯着他看,只见那医生按方子发药,都没有奇特的地方。他回家后感到奇怪,就每天前去观看他看病。偶然见到一个求药的人,(那人)已经离开医生家,那医生追上来告诉他说:“临煎时,在里面加一块锡。”说完,挥手让他走了。元礼这才觉得十分奇怪,心想没有把锡放在药里煎的方子,特意向那医生请教。那医生回答说:“这是古方子。”元礼请求看看那本医书,一看,才知那医生说的“锡”原来是“饧”字。元礼急忙为他纠正。唉,对不分清“饧”“锡”就为人治病的医生,社会上的人怎么能够不谨慎呢?
(23-24七年级上·福建龙岩·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②曰:“虾蟆、蛙黾③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④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⑤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春秋时人,姓陈名亢,字子禽。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③蛙黾(měng):青蛙。黾,蛙的一种。④擗(pǐ):同“敝”,困,疲劳。⑤夜: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2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之丁氏 之:
(2)及其家穿井 及:
(3)多言有益乎 益:
(4)时夜而鸣 时:
21.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B.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D.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23.甲、乙两篇寓言都从说话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说话应注意的问题,请分别概述。
【答案】20. 的 等到(到了) 好处(用处、作用) 按时 21.D 22.(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多说话有什么用处呢?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23.甲文:告诉我们说话要说清楚,不要有歧义(或说话要避免让人误会)。
乙文: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准时机(或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解析】2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之:的。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到了)。
(3)句意:多话有什么用呢?益:好处;
(4)句意:在黎明按时啼叫。时:按时。
21.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本句句意: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虽然这样,人们却不听它们的。主语是“虾蟆、蛙黾”,与后面断开;谓语“日夜恒鸣”,与后面断开;“口干舌擗”句意完整,与后面断开。故断句为: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
(1)道,谈论,讲述。闻,使……听到。之,代词,这件事。于,表对象。
(2)益,好处。唯,只有。之,用在主谓之间。时,切合时机。
2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主旨。
甲文:丁氏说的话“穿井得一人”,他的意思是因为打井而多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但因为他说的这句话本身就有歧义,导致别人理解成打井时,从井中打出来一个人。可知,本文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说清楚,避免有歧义。
乙文:“唯其言之时也”点明了主旨,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要看准时机,要合时宜。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子禽问墨子说:“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虽然这样,人们却不听它们的。现在我们来看早晨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人被它惊醒。多话有什么用呢?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23-24七年级上·河南商丘·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哀公①问于孔子曰:“吾闻夔②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④一足?彼其无他异⑤,而独通于声⑥。尧⑦赞曰:‘夔一而足矣⑧,使为⑨乐正⑩。故曰:‘有夔一足矣。’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
【链接材料】足:①脚;②足够,充足,满足;③值得,配。
【注】①哀公:鲁国的国君。②夔(kuí):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③信:真实。④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⑤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⑥声:音律、音乐。⑦尧:上古帝王名。⑧夔一而足矣: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⑨为:担任。⑩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国人道之
(2)吾闻夔一足
25.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6.从甲文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如果现实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27.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鲁哀公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24. (1)讲述 (2)听说 25.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意思对即可) 26.启示:①说话要防止歧义。②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③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我们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意思对即可。) 27.相似点:①都对传闻持有谨慎的态度;②都愿求证传闻的真伪。(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亦可)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
(2)句意: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闻:听说。
2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使:使唤;非:不是;于:在。
2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第一问,“吾家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说话要清楚,防止有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得:不信谣,不传谣。
根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得:凡事不可轻信,一定要经过仔细地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真相。
第二问,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者传播谣言。对于生活中这样以讹传讹的情况,一定要采取审慎的态度,一定要经过自己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轻信,不盲从。
2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和[乙]文中的“鲁哀公问于孔子”可知,两人对于流言都没有轻信,态度都很谨慎。一个去问事情的当世人丁氏,一个去问孔子,去求证流言的真假。所以两人的相似点是都不轻信谣言,都努力去寻求事情的真相。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乙]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 ”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 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使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给以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
(22-23七年级上·山东菏泽·期末)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①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薄:靠近。②安:怎么。③成:全,都。
2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闻之于宋君
③及其家穿井
④遂自念曰
2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30.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学而不思则罔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久之,目似瞑 天下之事皆然
3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32.读完两则短文,你从【甲】【乙】两文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28. 从井里取水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待等到 于是,就 29.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30.B 31.示例:母亲拿出盐后认为(或:感到)儿子很奇怪,只见儿子只吃盐而不吃菜。 32.示例:(甲)文: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解析】2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汲:从井里取(打)水;
(2)句意:使宋国国君听到了。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3)句意: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4)句意:于是他自言自语说。遂:于是,就。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分析,“愚人食盐不已”中“愚人”是主语,“食”是谓语,“盐”是宾语,“不已”是补语,故在“已”后断句;“味败”是主谓短语,故在“败”后断句;再结合句意“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可断句为: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30.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
A.副词,如、像/人称代词,你;
B.都是表转折的连词,“但,却”的意思;
C.名词,愿望/动词,想,打算;
D.音节助词,不译/助词,的;
故选B。
3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注意重点词语“出(拿出),怪(认为……奇怪),但(只),唯(只),食(吃)”要理解正确。
3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看看文章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谈感悟启示即可。
结合【甲】文可知,这则寓言记叙了宋国有户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作者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启示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结合【乙】文可知,文章讲述了愚人吃了一点盐感觉菜味美妙极了,可吃了很多盐后,不但没有了美妙的味道,还丧失了味觉的故事;结合“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可知,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只剩下祸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寻求听的事情如此,还不如没有听到。
【乙】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和主人一起用餐,(愚笨的人)嫌弃菜肴淡而没有味道。主人听了之后,就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自言自语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看见自己的儿子只吃盐不吃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笨的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都是这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
(23-24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
论诗(其三)
【清】赵翼
只眼①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②。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只眼: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②艺苑:文艺园地,文艺界。漫:随便,随意 雌黄:矿物名,橙黄色,可制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所以称改易、评论为雌黄 这里指议论是非。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曾参杀人
《战国策·秦策二》
昔者①曾子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③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④。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⑤,则慈母不能信也。
【注释】①昔者:从前。②处费:住在费地。③同名族者:同名同姓的人。④织自若:照常织着布。⑤疑:怀疑。
33.“闻一得三”即“举一反三”,请用这个方法,解释下列“新学的”加点字的意思。
序号 学过的 新学的
(1) 孔子 昔者曾子处费
(2)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有顷焉
(3)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投杼逾墙而走
34.请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将赵翼《论诗(其三)》第四句空缺处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A.短长 B.长短
35.《曾参杀人》一文中对“曾参之贤”没有具体写出,有同学回忆起学过的关于曾子的文字,这些文字能否证明“曾参之贤”?请简述你的理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6.《曾参杀人》一文中曾子的母亲从“织自若”到“其母惧”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7.文言虚词不虚。请反复默读下面的句子,从语气词的角度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其母尚织自若也。
38.读了以上诗文,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相关诗文作答。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33.(1)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一会儿 (3)越过 34.示例:选A,因为这首诗押“ang”韵。 35.示例(1):能。因为每日多次反省自己在为人谋、与朋友交以及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贤能的人才能做到的,这样的反省也会让一个人变得贤能。
示例(2):能。这些文字出自《论语》,《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曾子的言行能被记录其中,表明曾子是个贤能的人。 36.示例:说明了谣言经过很多人的传播会令人信以为真,表现谣言的危害。 37.示例:“也”可以突出表现曾子母亲对曾子的信任,不为谣言所动的淡定自若。 38.示例(1):以上诗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赵翼《论诗(其三)》中诗人认为“只眼须凭自主张”,这样才能做到不会人云亦云。《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不相信道听途说,才能揭开真相。《曾参杀人》中曾子的母亲如果坚持自己对曾子的看法,也就不会相信谣言。
示例(2):以上诗文给我的启示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重视实地考察、实践。赵翼《论诗(其三)》中的矮子因为看不到戏,只能人云亦云。《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经过实践调查,事情就真相大白了。
【解析】3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结合句意和“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分析即可。
(1)“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这里的“子”是对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昔者曾子处费”的意思是:从前曾参住在鲁国的费地。按照“举一反三”的方法可知“曾子”指的是古代姓曾的男子,曾参。综合以上可知“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的意思是: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这里“顷”的意思是“一会儿”。“有顷焉”的意思是“又过了一会儿”,按照“举一反三”的方法可知这里的“顷”的意思也是“一会儿”;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过法度。这里的“逾”的意思是“越过”。“投杼逾墙而走”的意思是: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按照“举一反三”的方法可知这里的“逾”的意思也是“越过”。
34.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绝句通常在每一首诗的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用同一个韵母的字做韵脚。“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中的“张”“黄”的韵母都是“ang”,因此要补充的内容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也必须为“ang”,“短长”读作“duǎn cháng”,“长”的韵母为“ang”,符合要求;
故选A。
3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应先表态:能。然后结合所给文字的意思来分析人物的品质加以分析。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高尚形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论语》,《论语》中记录了曾子的言行,可看出曾子是个贤能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意思是: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根据这个意思可以得知曾子能够做到每天自我反省,在不断的反省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提升修养,所以曾子必然是个贤能的人。
36.本题考差了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曾参杀人》“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可知,尽管曾参很贤德,母亲对他很信任,但是只要有多个人怀疑曾参杀了人,那么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由此可看出“三人成虎”,谣言经过很多人的传播会令人信以为真,这么贤德的人被谣言中伤,由此可见谣言很可怕,有很大的危害。
37.本题考查虚词的作用的分析。
“其母尚织自若也”的意思是: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布。结合“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句可知,当第二个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时,其母仍然淡定地织布,所以“也”表现曾子母亲对曾子的信任,不为谣言所动的淡定自若。
38.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示例一:赵翼《论诗(其三)》中诗人认为“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意思是: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信口雌黄。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 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告诉我们需要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结合《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宋君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不相信道听途说,派人打探实情,最终才能明白真相。这启示我们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出现疑惑时,最好的做法是进行考察探究,查明真相,而不是随大流;《曾参杀人》中“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可知,曾子的母亲就是被谣言所吓倒,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这也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和看法,不能被谣言所迷惑。
【点睛】参考译文:
《穿井得一人》:宋国有户姓丁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所以)经常要留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来获取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曾参杀人》:从前曾参住在鲁国的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姓同名,他杀死了一个人。 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她一如既往地织着布。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参的母亲不相信,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 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根据曾参的贤德,他母亲对他的信任,应该不会相信这样的话。但是有三个人怀疑曾参杀了人,那么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23-24七年级上·福建莆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①之布。其剑长尺有八寸,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皇子曰:“无此物,传之者妄。”萧叔②曰:“皇子果于自信③,果于诬理哉!”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
【注释】①浣:洗涤。②萧叔:一个很有见识的大臣。③果于自信:过于自信。
【丙】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其一犬坐于前 语境推断法 ——词类活用 (1)
闻之于宋君 (2)
身亡所寄 通假字 (3)
其人舍然大喜 (4)
奈何忧崩坠乎? 一词多义 (5)
奈地坏何? (6)
其剑长尺有八寸 课内迁移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7)
周穆王大征西戎 字典查询法:①证验,证明;②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③征伐,征讨。 (8) (填文字)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B.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C.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D.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2)皇子曰:“无此物,传之者妄。”
42.小尚和小语对甲乙两则寓言的寓意产生争论,你赞同谁的说法?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理由。
小尚:这两则小故事都是寓言,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我觉得这两则故事蕴含的道理都一样。
小语:不,才不一样呢!
【答案】39. 像狗似的 使……听说 通“无”,没有 通“释”,解除,消除 为什么 怎么办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征伐、征讨 40.B 41.(1)用纯钢锻成,剑刃赤红,锋利无比,用它切玉就像切泥一样。(2)皇子说:“世间根本不存在此物,传说这件事的人很荒谬。” 42.我赞同小语的说法。【甲】文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不要以讹传讹,眼见为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乙】文告诉我们要相信客观事理,不要主观臆断。【甲】文强调面对流言不能从众,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乙】文强调要根据事实判断,而不能主观臆断。两者寓意不同。
【解析】3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根据语境推断法——词类活用,“犬”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2)句意: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根据语境推断法——词类活用,“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听到;
(3)句意: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根据通假字的方法,“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4)句意: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根据通假字的方法,“舍”,同“释”,解除,消除。
(5)句意: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根据一词多义的方法,“奈何”意思是为什么。
(6)句意:地塌了怎么办呢?根据一词多义的方法,“奈……何”意思是怎么办。
(7)句意:锟铻剑长一尺八寸。根据课内迁移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有”的意思是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8)句意:周穆王率领大军征讨西戎。根据字典查询法,应选③,意思是“征伐,征讨”。
4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在火中,布就成了火红色,而污垢却仍跟布原来的颜色一样。从火里取出后抖动,火浣布就洁白如白雪一样了。“布则火色”和“垢则布色”是表并列的两组短句,中间应该断开一处;“出火而振之”中的“而”表承接,连接“出火”和“振之”两个动作,应放在一处,“皓然疑乎雪”是一个省略句,用来比喻“布”的颜色。故断句为: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赤刃:剑刃赤红;之:代词,指锟铻;剑;如:好像;
(2)无:没有;之:代词,指世间存锟铻剑和火浣布这件事;妄:荒谬。
4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讲述了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的故事,告诉我们,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强调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乙文中锟锫剑与火浣布本就是神奇之物,非普通人所能亲见。皇子因为自己没有亲眼目睹,就武断地认为它们根本不存在。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事实上,由于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局限,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世上万物,通晓茫茫天宇。尽管说“眼见为实”,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还有不知多少未被我们发现和认识的东西,有许多暂时还难以解释的特异现象。如果“唯物”是从,那必然会成为皇子式的武断者。因此,当我们认识和理解茫茫天宇、纷繁世界的时候,一方面要强调唯物,坚持物质是世界的基础的观念。乙文告诉我们要相信客观事理,不要主观臆断。强调要根据事实判断,不可以想当然;据此可知,两文的寓意不同。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乙】周穆王大举进攻西戎,西戎献上了锟锫剑和火浣布。锟锫剑长一尺八寸,用纯钢锻成,剑刃赤红,锋利无比,用它切玉就像切泥一样。火浣布洗时一定要放在火里。在火中,布就成了火红色,而污垢却仍跟布原来的颜色一样。从火里取出后抖动,火浣布就洁白如白雪一样了。皇子说:“世间根本不存在此物,传说这件事的人很荒谬。”萧叔说:“皇太子也过分自信,过分不相信客观事理啦!”
【丙】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2-23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国氏善为盗》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①。”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②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向氏以赃获罪,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___,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有删节)
【注释】①穣:庄稼丰收,富足。②垣:墙。
4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夫 金 玉 珍 宝 谷 帛 财 货 人 之 所 聚 岂 天 之 所 与 ?
4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
语句 释义方法 释义
闻之于宋君 【词类活用】直可惊天地,泣(使……哭泣)鬼神 (1)
喻其为盗之言 【查阅字典】A.说明,告知;B.明白,了解:C.比喻 (2) (序号)
遂逾垣凿室 【课内迁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亡不探也 【课内迁移】亡处亡气 (4)
4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
46.请为【乙】文划线处为国氏选择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A.唉 B.嘻
我选择 (序号),理由是 。
47.结合文本内容,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为什么在这两则寓言中会产生这么大的误解?
小言:因为【甲】文中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的本意是(1) ,但其他人却理解为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乙】文中向氏理解的“盗”是(2) 但其实国氏所传授的“盗”指的是(3) 。
小文:哦,我懂了。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共同的启示:(4) 。
【答案】43.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44. 使……听到 B 越过 无,没有 45. 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不如没有听到。 齐国的国氏很富有,宋国的向氏很贫困,(向氏)从宋国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 46. 示例一:A
示例二:B 示例一:“唉”字写出了国氏对于宋氏没有理解他的话,去偷盗财物导致获罪的叹息和同情。
示例二:宋氏没有理解国氏的话,因偷盗财物获罪。“嘻”字可见国氏对宋氏愚蠢贪财行径的嘲笑和蔑视。 47.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偷盗财物 借助天地时利来种植庄稼、建造房子、获取食物。 凡事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分析,“夫金玉珍宝”中“夫”中句首发语词,“金玉珠宝”是并列词组,不可中断,故在“宝”后断句;“谷帛财货”是并列词组,不可中断,故在“货”后断句;“人之所聚”即“金玉珍宝谷帛财货”,故在“聚”后断句;“岂天之所与”中有标志性词语“岂”,是反问句,不可中断;再结合句意“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物,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
故可断句为: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4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闻之于宋君”句意:使宋国国君听到了;结合【词类活用】的释义方法可知,“闻”是词类活用,解释为:使……听到;
“喻其为盗之言”句意: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结合【查阅字典】的释义可知,“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故选B;
“遂逾垣凿室”句意: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结合“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句意是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逾:越过;结合【课内迁移】法可知,“逾”是越过、翻越的意思;
“亡不探也”句意:没有不偷的;结合“亡处亡气”可知,句意是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亡:没有;结合【课内迁移】法可知,“亡”是无、没有的意思。
4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求(寻找,寻求),闻(传闻),若(像),不若(不如),闻(听到)”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大(很),自(从),之(到),术(方法)”要理解正确。
46.本题考查理解词语与文章内容。
语气词“唉”,常见叹词,表感叹的语气,也可指叹息的声音。结合国氏的话“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可知,国氏在听完向氏的叙述后在感叹他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对向氏的行为表示伤感惋惜和同情,故可选用“唉”;
语气词“嘻”,也是叹词,表示惊奇、轻蔑等。结合国氏的话“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可知,国氏在听完向氏的叙述后在感叹他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对向氏的愚蠢行为表示惊奇、轻蔑与嘲笑,故可选用“嘻”。
4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寓意并补全对话。
结合【甲】文“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的本意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
结合【乙】文“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可知,向氏以为的“盗”是偷盗财物;结合“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可知,国氏所传授的“盗”指的是借助天地时利来种植庄稼、建造房子、获取食物;据此得到启示:对于听来的话(或消息),要认真思索,仔细辨别,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才能了解真相。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寻求听的事情如此,还不如没有听到。
【乙】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
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物,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
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22-23七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②惜其金,唯怅③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金直十倍。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酬:付,出。②遑:忧虑。③怅:遗憾。
4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请加倍,乃与之( )
(4)过买凤之金直十倍( )
49.翻译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50.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我 闻 有 凤 凰 久 矣 今 真 见 之 汝 卖 之 乎?
51.“谣言止于智者”,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48. 等到 讲述 才 同“值”,价格。 49.(1)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正当路人想要献给楚王时,经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50.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51.示例:①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③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④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解析】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井。及,等到。
(2)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
(3)句意:(挑担的人)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路人。乃,才。
(4)句意:(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多了十倍。直,同“值”,价格。
4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求闻,得到消息。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
(2)方,正。欲,想要。经宿,过了一夜。而,表修饰,不译。
50.考查断句。
句意:我听说过(世上)有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它吗?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51.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得: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
本来是多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使用,结果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打井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可得:对于流言,切不可轻信,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路人没有见过凤凰,只是听说楚人说这是凤凰,也没有仔细观察,盲目轻信,结果就用千金买了一只山鸡,这启示我们: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乙】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看到后)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世上)有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它吗?”(楚国人)说:“是啊。”(路人)于是给了(他)很多银子,(他)不卖。(挑担的人)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路人。正当路人想要献给楚王时,经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顾不上他花的钱,只遗憾不能献给楚王。楚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以为是真的凤凰因而才会花费那么多钱(买来想要献给楚王),最终(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要把“凤凰”献给自己的行为感动了,把他召去重重地赏赐了一番,(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多了十倍。
(22-23七年级上·四川德阳·期末)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
疑邻窃斧
人有忘鈇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③,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④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⑤也。
——《吕氏春秋·去尤》
【注】①鈇:通“斧”,斧子。②意:通“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hú):掘。⑤尤:局限,蒙蔽。
5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溉(gài)汲 B.忘鈇(hǔ) C.窃鈇(qiè) D.溉汲(jí)
5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国人道之(讲述)
B.人有亡鈇者(丢失) 言语,窃鈇也(语言文字)
C.家无井而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等到)
D.无为而不窃鈇也(行为)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铁(不久)
5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国人道之
A.有闻而传之者 B.求闻之若此
C.得一人之使 D.意其邻之子
55.翻译。
(1)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答案】52.B 53.B 54.A 55.(1)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2)他邻居的儿子没有变,而是自己的心态变了。变的原因没有其他,是被偏见蒙蔽了。
【解析】52.考查字音的识记。
B.“忘鈇”,根据注释,鈇:通“斧”,斧子。“鈇”的正确读音是“fǔ”。不是“hǔ”。
故选B。
5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言语,窃鈇也”的意思是: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言语:言谈话语。不是“语言文字”。
故选B。
54.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国人道之”的意思是: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之:代词,这件事。
A. 代词,这件事;
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助词,的;
D.助词,的;
故选A。
5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对(回答)、得(得到)、于(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非变(没有改变)、己(自己)、变也者(变化的原因)、尤(局限,蒙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乙】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他邻居的儿子并没有改变,而是自己改变了;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22-23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乙】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①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①杼(zhù):织布用的梭子。②逾:越过。
5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4)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
57.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其 母 惧 投 杼 逾 墙 而 走。
58.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人又告之曰
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列子·杞人忧天》)
B.有闻而传之者(《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母尚织自若也。
60.两文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共同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答案】56.(1)待,等到 (2)讲述 (3)和 (4)相信,信任 57.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58.B 59.(1)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2)他的母亲还是可以泰然自若地织布。 60.两文都告诉我们听到传言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弄清真相;不可轻信流言。甲文中的传言者把丁氏(挖井以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传成了从井里挖到一个人,听到的人也不加辨别人云亦云,闹出以讹传讹,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的笑话。乙文的曾母一开始是信任儿子的,但在多次听到“曾子杀人”的传言后,没有调查清楚传言中的“曾子”只是与儿子同名的人,就以为儿子杀了人害怕被牵连获罪而扔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
【解析】5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及:待,等到。
(2)句意:全国都的人都讲述着这件事。道:讲述。
(3)句意: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与:和。
(4)句意: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信:相信,信任。
5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为: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其母惧”写曾母的心理,“投杼逾墙而走”写曾母的行动,故断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5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人又告之曰”的“之”,是代词,指曾母。
A.之:助词,的;
B.之:代词,指这件事;
C.之:人名用字;
D.之:语气词,无实义;
故选B。
5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
(1)使:使用,指劳动力。于:在。
(2)其,他的;尚,还;自若,和原先一样。
60.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中丁氏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言,后来宋君派人前去求证才明白是打井省出了一个劳动力。可见,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耳听为虚,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乙文主要叙述了费地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人了,人们不了解真相事实就去告诉曾子母亲,曾母在听到一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她不信,听到第二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依然不信,“尚织自若”,当听到第三个人说儿子杀人了以后,“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由此分析,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需特别谨慎地对待。
两文都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对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确认其是否真实。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都的人都讲述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乙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21-22七年级上·陕西宝鸡·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常一人居外( ) (2)及其家穿井( )
(3)若屈伸吸 ( ) (4)因往晓之( )
6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
C.夫君子之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63.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64.《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5.“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答案】61. 居住 待,等到 你 告知,开导 62.B 63.(1)(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协助),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2)大地是由积聚的土块组成的,它们填充着四方,没有一处是没有土块的。 64.示例:听到传闻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以致以讹传。(意思对即可) 65.讽刺了生活中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无辜忧愁的人。(意对即可)
【解析】6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常一人居外: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居:居住。
(2)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及:待,等到。
(3)若屈伸呼吸: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
(4)因往晓之: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6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宋之丁氏: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之:结构助词,的;
B.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把它传播开来。之:代词,代这件事;
C.夫君子之行:有道德修养的人。之:结构助词,的;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B。
6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得:得到;使:劳力;非:不;于:从。
(2)地:大地;积:堆积,积聚;块:土块;充:填充;亡:没有。
64.此题考查启示。
《穿井得一人》中有人听到“吾穿井得一人”,没有弄清楚就传播开来,致使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告诉我们对于传闻必须验证是否属实;或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65.此题考查寓意。
《杞人忧天》中的杞国人担忧天会塌下地会陷落,讽刺了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过分担忧,增添烦恼,以及没有信心面对现实,总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1-22七年级上·广东江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66.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或虚词的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及其家穿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有闻而传之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①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68.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先表澭水(表,作标记。) B.遽契其舟(契,刻。)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困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任意。)
6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70.有人说,【甲】文与【乙】①文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66.A 67.(1)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2)像这样寻找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68.D 69.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70.同意。甲文先讲述“丁氏凿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的故事,然后得出“为获得真知灼见,不应该道听途说”的观点。乙①文先讲述“荆人按记号渡河”的故事,然后得出“不与时俱进造成失败”的结论。两者均属于“先叙后议”。
【解析】6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词性辨析。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狼;
B.动词,得到/动词,得到;
C.代词,他的/代词,它们的;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A。
6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道,谈论;之,代词,代指这件事;闻,使……听道。
(2)第一个“闻”,名词,消息;第二个“闻”,听到,引申为知道。
6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D.句意: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任:对待。
故选D。
6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也”“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此……也”是判断句,其前面应断开。故断句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7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同意。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由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06 《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3·广东深圳·二模)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昔者曾子①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杆④逾⑤墙而走⑥。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⑤逾:越过。⑥走:逃跑。
【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①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数(shuò):多次。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
B.昔者曾子处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其母尚织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D.人之与狗则远矣/亲贤臣,远小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3.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B.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C.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D.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4.以上三则选文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哪句原文可以看成应对该问题的正确观点?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做?
(2023·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斫:欧断。②金声而玉应: 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
5.【甲】文选自《 》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 》。
6.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
(2)使国工视之(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8.【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 ”;【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9.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10.两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同。
(1)【甲】文启示:
(2)【乙】文启示:
(23-24七年级上·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②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
【注释】①眇(miǎo):盲,瞎。②扪:摸。③籥(yuè):古乐器,形略同于笛管。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 )
(2)丁氏对曰( )
(3)扣槃而得其声( )
(4)他日闻钟( )
1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扪烛而得其形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人不知而不愠 D.切问而近思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14.结合【甲】文中宋君的做法及【乙】文中眇者不能识日的原因,说一说你从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22-23七年级上·广东茂名·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
(2)及其家穿井( )
(3)国人道之( )
(4)丁氏对曰( )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不辨“饧”“锡”
金华①戴元礼②,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③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扣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④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选自《金台纪闻》)
【注释】①金华:地名,今浙江金华。②戴元礼:即戴原礼,原名戴思恭,明初名医,曾任御医,著有《证治要诀》等医书。③麾:同“挥”,挥手。④饧(táng):古“糖”字,一般指软糖。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特扣之/国人道之
B.元礼意必深于术者/目似瞑,意暇甚
C.元礼急为正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D.麾之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
19.【甲】【乙】两文蕴含的道理有何相似之处?
(23-24七年级上·福建龙岩·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②曰:“虾蟆、蛙黾③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④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⑤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春秋时人,姓陈名亢,字子禽。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③蛙黾(měng):青蛙。黾,蛙的一种。④擗(pǐ):同“敝”,困,疲劳。⑤夜: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2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之丁氏 之:
(2)及其家穿井 及:
(3)多言有益乎 益:
(4)时夜而鸣 时:
21.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B.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D.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23.甲、乙两篇寓言都从说话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说话应注意的问题,请分别概述。
(23-24七年级上·河南商丘·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哀公①问于孔子曰:“吾闻夔②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④一足?彼其无他异⑤,而独通于声⑥。尧⑦赞曰:‘夔一而足矣⑧,使为⑨乐正⑩。故曰:‘有夔一足矣。’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
【链接材料】足:①脚;②足够,充足,满足;③值得,配。
【注】①哀公:鲁国的国君。②夔(kuí):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③信:真实。④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⑤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⑥声:音律、音乐。⑦尧:上古帝王名。⑧夔一而足矣: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⑨为:担任。⑩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国人道之
(2)吾闻夔一足
25.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6.从甲文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如果现实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27.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鲁哀公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2-23七年级上·山东菏泽·期末)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①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薄:靠近。②安:怎么。③成:全,都。
2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闻之于宋君
③及其家穿井
④遂自念曰
2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30.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学而不思则罔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久之,目似瞑 天下之事皆然
3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32.读完两则短文,你从【甲】【乙】两文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3-24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
论诗(其三)
【清】赵翼
只眼①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②。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只眼: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②艺苑:文艺园地,文艺界。漫:随便,随意 雌黄:矿物名,橙黄色,可制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所以称改易、评论为雌黄 这里指议论是非。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曾参杀人
《战国策·秦策二》
昔者①曾子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③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④。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⑤,则慈母不能信也。
【注释】①昔者:从前。②处费:住在费地。③同名族者:同名同姓的人。④织自若:照常织着布。⑤疑:怀疑。
33.“闻一得三”即“举一反三”,请用这个方法,解释下列“新学的”加点字的意思。
序号 学过的 新学的
(1) 孔子 昔者曾子处费
(2)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有顷焉
(3)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投杼逾墙而走
34.请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将赵翼《论诗(其三)》第四句空缺处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A.短长 B.长短
35.《曾参杀人》一文中对“曾参之贤”没有具体写出,有同学回忆起学过的关于曾子的文字,这些文字能否证明“曾参之贤”?请简述你的理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6.《曾参杀人》一文中曾子的母亲从“织自若”到“其母惧”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7.文言虚词不虚。请反复默读下面的句子,从语气词的角度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其母尚织自若也。
38.读了以上诗文,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相关诗文作答。写出一点即可。
(23-24七年级上·福建莆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①之布。其剑长尺有八寸,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皇子曰:“无此物,传之者妄。”萧叔②曰:“皇子果于自信③,果于诬理哉!”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
【注释】①浣:洗涤。②萧叔:一个很有见识的大臣。③果于自信:过于自信。
【丙】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其一犬坐于前 语境推断法 ——词类活用 (1)
闻之于宋君 (2)
身亡所寄 通假字 (3)
其人舍然大喜 (4)
奈何忧崩坠乎? 一词多义 (5)
奈地坏何? (6)
其剑长尺有八寸 课内迁移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7)
周穆王大征西戎 字典查询法:①证验,证明;②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③征伐,征讨。 (8) (填文字)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B.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C.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D.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2)皇子曰:“无此物,传之者妄。”
42.小尚和小语对甲乙两则寓言的寓意产生争论,你赞同谁的说法?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理由。
小尚:这两则小故事都是寓言,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我觉得这两则故事蕴含的道理都一样。
小语:不,才不一样呢!
(22-23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国氏善为盗》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①。”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②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向氏以赃获罪,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___,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有删节)
【注释】①穣:庄稼丰收,富足。②垣:墙。
4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夫 金 玉 珍 宝 谷 帛 财 货 人 之 所 聚 岂 天 之 所 与 ?
4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
语句 释义方法 释义
闻之于宋君 【词类活用】直可惊天地,泣(使……哭泣)鬼神 (1)
喻其为盗之言 【查阅字典】A.说明,告知;B.明白,了解:C.比喻 (2) (序号)
遂逾垣凿室 【课内迁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亡不探也 【课内迁移】亡处亡气 (4)
4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
46.请为【乙】文划线处为国氏选择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A.唉 B.嘻
我选择 (序号),理由是 。
47.结合文本内容,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为什么在这两则寓言中会产生这么大的误解?
小言:因为【甲】文中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的本意是(1) ,但其他人却理解为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乙】文中向氏理解的“盗”是(2) 但其实国氏所传授的“盗”指的是(3) 。
小文:哦,我懂了。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共同的启示:(4) 。
(22-23七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②惜其金,唯怅③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金直十倍。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酬:付,出。②遑:忧虑。③怅:遗憾。
4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请加倍,乃与之( )
(4)过买凤之金直十倍( )
49.翻译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50.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我 闻 有 凤 凰 久 矣 今 真 见 之 汝 卖 之 乎?
51.“谣言止于智者”,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2-23七年级上·四川德阳·期末)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
疑邻窃斧
人有忘鈇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③,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④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⑤也。
——《吕氏春秋·去尤》
【注】①鈇:通“斧”,斧子。②意:通“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hú):掘。⑤尤:局限,蒙蔽。
5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溉(gài)汲 B.忘鈇(hǔ) C.窃鈇(qiè) D.溉汲(jí)
5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国人道之(讲述)
B.人有亡鈇者(丢失) 言语,窃鈇也(语言文字)
C.家无井而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等到)
D.无为而不窃鈇也(行为)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铁(不久)
5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国人道之
A.有闻而传之者 B.求闻之若此
C.得一人之使 D.意其邻之子
55.翻译。
(1)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22-23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乙】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①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①杼(zhù):织布用的梭子。②逾:越过。
5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4)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
57.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其 母 惧 投 杼 逾 墙 而 走。
58.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人又告之曰
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列子·杞人忧天》)
B.有闻而传之者(《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母尚织自若也。
60.两文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共同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21-22七年级上·陕西宝鸡·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常一人居外( ) (2)及其家穿井( )
(3)若屈伸吸 ( ) (4)因往晓之( )
6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
C.夫君子之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63.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64.《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5.“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21-22七年级上·广东江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66.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或虚词的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及其家穿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有闻而传之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①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68.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先表澭水(表,作标记。) B.遽契其舟(契,刻。)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困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任意。)
6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70.有人说,【甲】文与【乙】①文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