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爱莲说》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爱莲说》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6:23:56

文档简介

11 《爱莲说》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陶后鲜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合适)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2024·湖南娄底·三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 殊:相同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B.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C.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D.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9.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2024·湖北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A)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B)众矣。
【乙】
以芙蕖①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级绿波,及其劲叶既生,(C)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苔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注释】①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10.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利用语法知识推断:此字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 不蔓不枝 ①
联系常见成语:寡廉鲜耻 陶后鲜有闻 ②
查字典法:然:①“燃”的本字。燃烧。②正确,对。③指示代 词。这样,那样。④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芙蕖则不然 ③
迁移课内字词:前人之述备矣 请备述之 ④
11.请从“则”“而”“乎”“于”中选取三个字分别填入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2.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13.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4.【乙】文从 可用四个方面来描述芙蕖的可人之处。
15.【甲】文托物言志,所言何志?【乙】文借物抒情,抒发了什么情?
(2024·广东惠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宜乎众矣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出自《周敦颐传》)
【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8.下列句中加点词前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吏不如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部使者荐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有囚法不当死/失期,法皆斩
D.吾不为也/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9.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不 听 乃 委 手 版 归 将 弃 官 去
20.有同学认为【乙】文中周敦颐“将弃官去”与他在【甲】文中的“君子”追求有矛盾,你同意吗?为什么?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2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径尺 径:直径
B.不蔓不枝 蔓:生枝蔓
C.宜乎众矣 宜:更加
D.既久而遂安之 安:安稳
2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蹶然以惊”中“以”的用法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B.“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故君子之学”句中的“故”意思不同,前一句中的意思是“缘故”后一句中是“所以”。
C.“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D.乙文中“先君子来室中座”“先君子”是指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2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反两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B.在甲文中我们了解到处在纷扰的世俗中,要保持人格的独立、自身的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C.乙文告诉了我们习惯成自然的道理,告诫世人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
D.甲乙两文同为“说”这种文体,语言上都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B.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C.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D.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②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6.甲乙两文同为“说”这一文体,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夏容伯①,嗜古②士也,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③至超山之北。 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测立水次④:古千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⑤。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无可纪⑥,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⑦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⑧,沿梅得径。香馥林麓。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⑨也。
(林纾《记超山梅花》,有删改)
【注释】①夏容伯:人名。②古:古代文物。③濑:在沙石上流淌的溪水。④次:边。⑤齿齿作鳞甲:排列齐整像鱼麟一样。⑥纪;记录。⑦唐玉潜祠:古建筑名。⑧步武高下:漫步高低山坡。⑨相值:相逢。
2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
(3)嗜古士也
(4)余索然将返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
29.甲文中“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30.周敦颐称“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为一个很爱梅花之人,你认为“梅花,花之什么者”?请借助乙文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作简要解析。
31.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予谓菊”的“予”与乙文“余以步”的“余”表达的意思是很不一样的。
B.甲文以牡丹作对比,用菊花作衬托,使读者感受到了莲花美好、不凡的形象。
C.乙文“香馥林麓”与甲文“香远益清”都形容香气扑鼻,可以互换使用
D.虽然甲乙两文一个写莲花而另一个写梅花,但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嚣。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也。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 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④,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已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仍为其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养浩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释】①楮(chū)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敢;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台掾(yuàn) :指御史台的帮手、支柱,④哭旧盗之朔望参者; 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
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陶后鲜有闻”与“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两处“鲜”都是“少”的意思。
B.甲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与乙文“张养活,字希孟,济南人也”均为判断句。
C.乙文“四顾璧立”与《狼》中“顾野有麦场”的两处“顾”都是“看”的意思。
D.张养浩是元代文学家,其散曲以豪放著称,《山坡羊·潼关怀古》为其代表作。
3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公与之乘
B.濯清涟而不妖 白钱孔入, 而钱不湿
C.养活是则默诵 入则无法家拂士
D.乃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4.下列关于【甲】 【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通过描写莲的形象,歌颂它的高尚品质, 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B.“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甲文以“牡丹之爱”村托“莲之爱”,属于反村。
C.乙文中, 面对关中大旱,张养浩遣散了家中所有人,轻车简从前去贩灾救民。
D.乙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张养浩这一人物形象。
35.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年方十岁因读书图不辍回父母沈回其过勤而止之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既已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 去官十年,仍为其立碑颂德。
37.张养浩的后人说:“张养浩为人做事做官也像莲花一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请结合选文,谈谈张养浩与莲的共同美德。
(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王氏兰谱(节选)
王贵学
竹有节而啬①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兰,君子也。餐霞饮露,孤竹②之清标;劲柯端茎,汾阳③之清节;清香淑④质,灵均⑤之洁操。韵而幽,妍而淡,曾不与西施⑥、何郎⑦”等伍,以天地和气委之也。
予嗜焉成癖,搜求五十品,随其性而植之。客有谓予曰:“此身本无物。子何取以自累?”予应之曰:“天壤间万物皆寄尔。耳,声之寄;目,色之寄;鼻,臭之寄;口,味之寄。若总其所以寄我者而为我有,又安知其不我累耶?”
【注释】①啬:缺少,贫乏。②孤竹:代指伯夷和叔齐。③汾阳:指介子推。④淑:美好,善良。⑤灵均:屈原的字。⑥西施:以貌美著称,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⑦何郎:指三国时期玄学家何晏,何晏仪容俊美,面色白皙犹如敷粉,被称为“傅粉何郎”。
3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B.香远益清/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随其性而植之/亭亭净植(《爱莲说》)
D.若总其所以寄我者而为我有/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3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天壤间万物皆寄尔。
4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
41.甲、乙两文均运用了A 的写作手法,并且都从形象和精神两方面来描写莲花和兰花,把莲花和兰花都比作B 。甲文以牡丹反衬莲花,表达作者C 的态度;乙文以D 反衬兰花,以此表达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2024·宁夏银川·一模)“君子”一词破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历代儒客文人多以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刘禹锡就曾在《陋室铭》中提到,陋室不陋,因有君子居之: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通过写陋室,表达了自己对君子品行的追求;而周敦颐以“莲”自喻,来展现自己的品格: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于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笔下的“莲”与刘基笔下的“竹”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是刘基《尚节亭记》的节选语段:
【丙】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①抱材②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①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②抱材:怀藏才能。
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以调素琴
(2) 不蔓不枝
(3)临大节
(4) 是诚有大过人者
4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44.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45.君子不为环境所困。【甲】文刘禹锡身处陋室却“往来无白丁”,周敦颐、黄中立在不同的境遇中又有怎样不同的坚持?
(2024·吉林白城·模拟预测)班级举行“古诗文阅读策略整理”学习活动,请你们小组以下面两篇诗文为例,分享你们的经验。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②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金粟:黄色的花蕊。
[策略一:知人论世]
46.周敦颐,字 ,是宋朝思想家、文学家;白居易, 朝诗人,字乐天。
[策略二:理解词句]
4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4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策略三:比较鉴赏]
49.小聪发现,两篇诗文中都有“菊”,比较后明确:《爱莲说》 中,菊是 的象征;
《咏菊》中,菊有 的特点。 (用原文词语填空)
50.小雅也发现,两篇诗文中都有“莲(荷)”,但作者对莲(荷)的情感却不同。请你带领组员探究《爱莲说》《咏菊》 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策略四:主旨探究]
51.你作为小组代表,依据《爱莲说》,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2024·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天彭牡丹谱
陆游
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在寒食前者,谓之火前花,其开稍久。予客成都六年,岁常得饷,然率不能绝佳。淳熙丁酉岁成都帅①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晞。夜宴西楼下,烛焰与花相映发,影摇酒中,繁丽动人。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使异时复两京②,王公将相筑园第以相夸尚,予幸得与观焉,其动荡心目,又宜何如也!
【丙】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③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①帅:泛指长官。②两京:西京洛阳,东京汴梁。③芙蕖:荷花的别称
52.请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淳熙丁酉岁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
5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3)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 )
(4)其动荡心目,又宜何如也!( )
5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晞。
55.【丙】诗题为“赏牡丹”,为何要写芍药与荷花呢?
56.【甲】【乙】【丙】三则诗文都写到牡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无分别?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2024·安徽合肥·二模)【任务二:孝肃祠中悟品格】同学们来到了包公祠,看到大量历史文献和相关诗文,他们对包拯有了深刻的认识。请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①,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②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乙】
游香花墩谒包孝肃祠
(清)宋衡
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
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④不染心。
【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注】①恶吏苛刻: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②忠恕:忠直宽恕。③大茔:家族坟墓。④龙图:宋代龙图阁学士,这里指包拯。
5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平居无私书 书:
(2)不从吾志 从:
(3)犹是龙图不染心 染:
(4)亭亭净植 亭亭:
58.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B.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C.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D.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5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60.根据莲花的品行特点,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包拯的品质特征。
(2024·上海杨浦·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①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释】①澹乎;恬静、安然的样子。
61.【甲】诗作者是南宋文学家 (人名),【乙】文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周敦颐。
62.下列各句中“为”字的释义各不相同,请作解释:
(1)岂徒为玩好而已( )
(2)故为亭竹间( )
(3)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
(4)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
63.下列对【丙】文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的确是有远超过常人的地方。 B.这确实是一个不会犯大错的人。
C.是他有真诚的品质而没有犯错。 D.是他拥有的真诚大大超过别人。
64.【丙】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但其位置不能交换。请结合其不同的句式分析原因。
65.刘基作此记,说明他和黄中立一样,同是“ ”之人。【甲】诗、【乙】文的作者也都是这样的人:【甲】诗作者在生死关头,展现出 的高风亮节;【乙】文作者面对“ ”的社会风气,仍能做到 。
(2024·上海虹口·二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甲】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谒王公廷相
王公廷相①,道艺纯备②,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公延入坐,语之日:“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蹑新履③,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④,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注释] ①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②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③一舆人蹑新履:一位职位低微的官吏穿着新鞋。④沾濡:浸湿。
66.甲诗作者是 ,乙文作者朝代是 。
6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香远益清( )
(2)下列选项中,对【丙】文“皆择地而蹈”中“蹈”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踩,踏 B.顿足 C.遵循,实行 D.舞蹈
6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濯清涟而不妖
69.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古往今来文采斐然、才华卓越之人。
B.【乙】文中,暗示了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原因是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
C.【乙】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者越来越少的感慨之情。
D.【丙】文中,王廷相告诉作者:一个人走路千万要当心,否则摔倒会造成终身遗憾。
70.【甲】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和【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71.【乙】文【丙】文都告诉我们:做人要 。但两文的说理方式有所不同,【乙】文说理方式是: ;【丙】文说理方式则是: 。
(2024·上海徐汇·二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龙赋
王安石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②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止,则常至乎害已,而未始至乎丧已,夫此所以为智。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注】①章:同“彰”,彰显。②始:曾经。
72.【甲】诗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
73.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方法 提示 解释
迁移旧知 与“濯清涟而不妖”含义相同 而未始乎丧己
推敲结构 与“章”相对 能强能弱,能微能章
74.对【丙】文中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龙)无法被看见,所以不知道它的居所。
B.只有(龙)无法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居所。
C.因为(龙)无法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居所。
D.因为(龙)无法被看见,所以不知道它的居所。
75.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空。
76.三则诗文均通过写物来表现人的精神和特点。根据诗文内容,完成填空。
【甲】诗中“咬”“立”“还”“ ”等字词,赞美了人的坚韧刚正的品质。
【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君子 的精神品质。
【丙】文中“ ”一句,表明意在以龙写人,人要有龙的变化、仁智、知几、 等特点。
(2024·青海·一模)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大丈夫精神和君子风骨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 修身明德”古诗文联读活动,请你帮小华完成以下内容。
【文本一】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本二】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本三】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
77.读文本·辨字音:
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鲜”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B.鲜为人知
78.理文意·析字义:
根据示例,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释义(只填序号)
示例: 香远益清② (清: ①凄清 ②清芬)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独:①独自 ②只)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①真正、确实 ②诚信 )
(3)安居而天下熄 (安: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安定)
79.品手法·明内涵:
诗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国事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爱莲说》运用 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80.悟精神·促成长:
请你结合以上文本内容(选择其中一则),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来阐述他(她)们是如何体现“大丈夫”或“君子”精神的。
邓稼先 袁隆平 钟南山 屠呦呦11 《爱莲说》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陶后鲜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合适)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答案】1.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C 3.(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4.坚定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有误,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2)是:这;而:连词,表顺承;其:代词,它的。
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若从文中分析:
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外坚而直”可知君子应该坚定正直;
结合甲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乙文“清风时至,玉声珊然”可知君子应该洁身自好;
结合甲文“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庄重典雅。
也可以结合课外知识
示例:君子应该内心坦荡。也就是从容的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应该不苛责,内心丰富。一个人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这就是君子,这就是贤能。
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求自己融入群体,但也时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违背自己意愿和内心的人们同流合污。
君子应该自行反思。反省内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正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点睛】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文: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
(2024·湖南娄底·三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 殊:相同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B.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C.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D.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9.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答案】5.A 6.B 7.A 8.(1)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
(2)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9.洁身自好、正直通达、虚心谦恭、坚贞不屈、耐得住寂寞等。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B.亭亭净植: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立。
C.自古人知贵兰: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贵:认为……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殊:不同。
故选A。
6.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其”指代兰,“其香蔼然”是主谓句,“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对偶句。根据句意断句为: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故选B。
7.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B.[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也表现出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没有表现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结合“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可知,作者对菊不赞同也不贬低;结合“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对牡丹代表的追名逐利的世风是批判的。“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错误;
D.[乙]文,结合“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可知,作者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相似,写出君子立身处世应含蓄、不张扬,要善于把握时机,施展才华,表明作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没有涉及到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故选A。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1)句中的“染(污染)、濯(洗涤)、妖(妖艳)”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薄丛(贫瘠的丛林)、为(因为)、芳(发出香味)”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9.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甲文“出淤泥而不染”可得:洁身自好;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得:正直通达、虚心谦恭;结合乙文“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可得:坚贞不屈;结合乙文“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可得:耐得住寂寞。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2024·湖北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A)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B)众矣。
【乙】
以芙蕖①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级绿波,及其劲叶既生,(C)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苔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注释】①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10.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利用语法知识推断:此字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 不蔓不枝 ①
联系常见成语:寡廉鲜耻 陶后鲜有闻 ②
查字典法:然:①“燃”的本字。燃烧。②正确,对。③指示代 词。这样,那样。④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芙蕖则不然 ③
迁移课内字词:前人之述备矣 请备述之 ④
11.请从“则”“而”“乎”“于”中选取三个字分别填入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2.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13.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4.【乙】文从 可用四个方面来描述芙蕖的可人之处。
15.【甲】文托物言志,所言何志?【乙】文借物抒情,抒发了什么情?
【答案】10.①横生藤蔓②少③这样④详尽 11. 而 乎 则 12.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13.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4.可目 可口 可鼻 15.甲文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傲岸、正直豁达的君子之德的追求。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结合方法提示“此字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不蔓不枝”意为: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蔓:名词做动词充当谓语,横生藤蔓。
②结合联系成语法,“寡廉鲜耻”意为:不廉洁,不知羞耻。现多指不知羞耻。“陶后鲜有闻”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据此可知,鲜:少。
③结合字典义项可知,然有四种用法。“芙葉则不然”意为:芙蕖就不是这样。然:这样。
④根据迁移课内字词,“前人之述备矣”意为: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请备述之”意为:请让我详尽把它说出。备:详尽。
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 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表转折,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
B 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乎”在这里相当于“于”,表示“对于”,意思是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C 处“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则”连接前后两个句子,表顺承,即到了荷叶长大后,就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的时候就作出飘摇的姿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袅娜的身姿。“日上日妍”句意完整;“有风既作飘摇之态”与“无风亦呈袅娜之姿”为并列关系;
故断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予:我;谓:认为;隐逸者:隐士。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乙】“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知,作者描写了芙蕖从夏天绽放到秋天凋零的景象,可概括为“可目”;结合“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可知,作者笔下的芙蕖香气宜人,并且莲子和藕均可被人食用,可概括为“可鼻”和“可口”。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等内容可知,【甲】文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品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追求君子般高尚品德的志向。
结合【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级绿波,及其劲叶既生”“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等内容可知,【乙】文借物抒情,抒发了作者对芙蕖(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文中详细描述了芙蕖从生长到凋谢各个阶段的姿态、用途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芙蕖的欣赏和珍惜,以及对其各种美好之处的喜爱。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可爱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从初生的小荷叶出水那一天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的水面上;到了荷叶长大后,则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的时候就作出飘摇的姿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袅娜的身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花开的时候,娇艳得像要滴下来,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到了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莲花竟然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在水中亭亭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荷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成霜的时候,它所能做的事不会停止。这都是说它适合观赏啊。 嗅着香气宜人,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特别的香味;用它来避暑,暑气就会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会因它而产生。 说到它适合人们吃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牙齿和脸颊香味芬芳。 只有经过霜打的残枯的叶子,零落不堪,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收藏起来,又可以在以后用来包裹东西。
(2024·广东惠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宜乎众矣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出自《周敦颐传》)
【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8.下列句中加点词前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吏不如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部使者荐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有囚法不当死/失期,法皆斩
D.吾不为也/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9.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不 听 乃 委 手 版 归 将 弃 官 去
20.有同学认为【乙】文中周敦颐“将弃官去”与他在【甲】文中的“君子”追求有矛盾,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16. 多 亲近而不庄重 应当 17.(1)我只爱莲花出自淤泥而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对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18.D 19.敦 颐 独 与 之 辩 /不 听 /乃 委 手 版 归/ 将 弃 官 去 20.从乙文周敦颐和王逵争辩这件事,体现其刚正不阿,为官正直,正符合甲文中的“君子”“外直”这一点,所以不矛盾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2)句意为: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
(3)句意为:当然就很多人了。宜:应当。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予:我。独:只,只是。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染:沾染。濯:洗。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2)重点词语:莲之爱:对莲花的喜爱。予:我。何:什么。
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如:都是动词,比得上;
B.之:都是代词,他或他们;
C.法:都是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D.为:动词,做/动词,是;
故选D。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意思是:只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敦颐独与之辩”主谓结构,应在“辩”后停顿;“不听”偏正结构,应在“听”后停顿;“乃委手版归”连动结构,应在“归”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面对上级王逵枉法,只有周敦颐一人敢于据理力争,并打算弃官可知周敦颐刚正不阿,为官正直;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喻指君子正直的品质可知,周敦颐与“君子”追求相一致,不矛盾。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因为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只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2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径尺 径:直径
B.不蔓不枝 蔓:生枝蔓
C.宜乎众矣 宜:更加
D.既久而遂安之 安:安稳
2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蹶然以惊”中“以”的用法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B.“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故君子之学”句中的“故”意思不同,前一句中的意思是“缘故”后一句中是“所以”。
C.“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D.乙文中“先君子来室中座”“先君子”是指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2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反两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B.在甲文中我们了解到处在纷扰的世俗中,要保持人格的独立、自身的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C.乙文告诉了我们习惯成自然的道理,告诫世人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
D.甲乙两文同为“说”这种文体,语言上都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B.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C.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D.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②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6.甲乙两文同为“说”这一文体,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21.C 22.B 23.D 24.A 25.(1)一间房(都)不能整理(好),用什么治理天下和国家呢?
(2)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26.甲文中,作者借对莲形象的描写和对莲坚贞高洁品格的赞美,来表现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乙文中,作者通过适应洼地和平地的过程,认识到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感悟到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习惯养成的道理。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C.有误。句意:(对牡丹的喜爱)应当是很普遍的了。宜:当然(应该)。
故选C。
22.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和分析。
B.有误。“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句意: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洼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故”应解释为“原来”,而非“缘故”;
故选B。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虽然甲乙两文同为“说”这种文体,但乙文《习惯说》的语言主要是散句,并没有“骈散相间”的特点。而甲文《爱莲说》的语言则具有骈散相间的特点,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故选D。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他)低下头去读书,抬头来就思考,思考不出答案就起身绕着屋子转。根据句子成分分析可知:“俯而读”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表示低头读书,所以后面应该断开。“仰而思”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表示抬头思考,所以后面也应该断开。“思有弗得”中,“弗”是“不”的意思,“得”是“得出”的意思,整个短语表示“思考不出答案”,所以应该连在一起。“辄起绕室以旋”描述了一个动作,即起身绕着屋子转,所以应该连在一起。
正确断句为“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故选A。
2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治:管理、整治;以何:用什么,宾语前置;为:治理,管理。
(2)故:所以;贵:贵在;慎:谨慎、慎重。
2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对比阅读。
甲文《爱莲说》中,作者通过描绘莲花的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来赞美莲花的坚贞高洁。这种描写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莲花外在美的欣赏上,而是借莲花这一具体形象,来寄托作者自己对于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写作手法被称为“托物言志”,即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和赞美,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乙文《习惯说》中,作者则通过描述自己从最初不适应洼地到逐渐习惯,再到最后适应平地却感到不适的过程,来揭示习惯在人身上的强大影响。作者从这样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出发,感悟到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甚至可能阻碍人们去适应新的环境或接受新的观念。这种从日常小事中提炼出深刻道理的写作手法,被称为“以小见大”。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传达出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习惯养成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却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人很多了!
【乙】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明白就绕着屋子踱来踱去。屋子里有一处洼坑,直径一尺,渐渐扩展。每次踩上去,脚都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他)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怎么治理天下国家呢?”叫家童取来土将洼坑填平。后来我又踩在这块地方,绊了一下,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是平坦的,(洼坑)已经被填平了。以后踩在这块地方,仍旧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踩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洼坑;等到时间久了,洼坑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洼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要谨慎。
(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夏容伯①,嗜古②士也,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③至超山之北。 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测立水次④:古千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⑤。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无可纪⑥,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⑦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⑧,沿梅得径。香馥林麓。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⑨也。
(林纾《记超山梅花》,有删改)
【注释】①夏容伯:人名。②古:古代文物。③濑:在沙石上流淌的溪水。④次:边。⑤齿齿作鳞甲:排列齐整像鱼麟一样。⑥纪;记录。⑦唐玉潜祠:古建筑名。⑧步武高下:漫步高低山坡。⑨相值:相逢。
2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
(3)嗜古士也
(4)余索然将返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
29.甲文中“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30.周敦颐称“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为一个很爱梅花之人,你认为“梅花,花之什么者”?请借助乙文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作简要解析。
31.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予谓菊”的“予”与乙文“余以步”的“余”表达的意思是很不一样的。
B.甲文以牡丹作对比,用菊花作衬托,使读者感受到了莲花美好、不凡的形象。
C.乙文“香馥林麓”与甲文“香远益清”都形容香气扑鼻,可以互换使用
D.虽然甲乙两文一个写莲花而另一个写梅花,但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答案】27. 值得喜爱的。 里面空/中间贯通。 爱好。 无兴味/乏味/没有兴趣。 28.(1)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2)再走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宋梅。 29.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30.示例一:梅花,花之坚强者。既有那年代长久的梅花虽然“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却依然凌寒绽放;也有那盛大成片的梅花“纵横交纠,玉雪一色”,威武雄壮,蔚为壮观。
示例二:梅花,花之谦逊者。“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你看,纵然是年代长久的梅花却还是在低调开放;那盛大成片的梅花“香馥林麓,弥满山谷”,它们也是不慕世间热闹,只在山野默默生长。 31.B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可爱者:值得喜爱的。
(2)句意:(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中通:里面空/中间贯通。
(3)句意: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嗜:爱好。
(4)句意:我兴致缺乏而准备回返。索然:无兴味/乏味/没有兴趣。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而,却,表转折。亵,亲近而不庄重。
(2)许,表约数。遵,沿着。至,到。
29.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由此可知,“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寄寓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3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乙文写“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香馥林麓。弥满山谷”可知,梅花开在山中偏僻处,不易被人发现,梅具有高洁的风骨,盛开不为取悦于人。陆游曾说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说梅“凌寒独自开”,都表现出梅的高洁。由此可知,梅花乃花之高洁者也。
3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甲文“予谓菊”的“予”与乙文“余以步”的“余”都是“我”的意思;
C.乙文“香馥林麓”与甲文“香远益清”都形容香气,“香馥林麓”写香气浓郁扑鼻,“香远益清”写香气清幽淡雅,不可以互换使用;
D.甲文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乙文没有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很多人了!
【乙】夏容伯,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沿岸已能见到梅花。再走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宋梅。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苍老古拙的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宋梅旁边还有十几棵梅树,容伯告诉说都是明代之物。我见四周景物阴冷而无甚光彩,不由兴致缺乏而准备回返。容伯却领着我向前走过唐玉潜祠,方见梅花竞放之盛况。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低山坡,遍植密布。大家漫步于梅林雪海。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犹如重重叠叠的素绢,堆积山谷。大约走了近四里地才出了梅窝,但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山下可闻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乘坐的小舢板已经停在水面上了。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待小路走到头正好相逢。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嚣。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也。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 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④,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已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仍为其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养浩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释】①楮(chū)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敢;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台掾(yuàn) :指御史台的帮手、支柱,④哭旧盗之朔望参者; 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
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陶后鲜有闻”与“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两处“鲜”都是“少”的意思。
B.甲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与乙文“张养活,字希孟,济南人也”均为判断句。
C.乙文“四顾璧立”与《狼》中“顾野有麦场”的两处“顾”都是“看”的意思。
D.张养浩是元代文学家,其散曲以豪放著称,《山坡羊·潼关怀古》为其代表作。
3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公与之乘
B.濯清涟而不妖 白钱孔入, 而钱不湿
C.养活是则默诵 入则无法家拂士
D.乃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4.下列关于【甲】 【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通过描写莲的形象,歌颂它的高尚品质, 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B.“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甲文以“牡丹之爱”村托“莲之爱”,属于反村。
C.乙文中, 面对关中大旱,张养浩遣散了家中所有人,轻车简从前去贩灾救民。
D.乙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张养浩这一人物形象。
35.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年方十岁因读书图不辍回父母沈回其过勤而止之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既已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 去官十年,仍为其立碑颂德。
37.张养浩的后人说:“张养浩为人做事做官也像莲花一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请结合选文,谈谈张养浩与莲的共同美德。
【答案】32.C 33.B 34.C 35.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36.(1)已经受过刑罚处罚,还要用盗贼来看待他们,这就等于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
(2)他离任十年后,百姓们还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功德。 37.示例:张养浩与莲的共同美德主要体现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和为人正直等方面。张养浩在堂邑县尹任上,关心百姓,惩治暴徒,为民除害;在关中救灾时,竭尽全力,无私奉献,最后因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他展现出的廉洁勤政、为民请命的精神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相呼应。同时,张养浩的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也体现了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张养浩为人做事做官都像莲花一样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分析】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C.乙文“四顾璧立”句意:张养浩环顾四周。顾:看;《狼》中的“顾野有麦场”句意:他回头看到野外有一个麦场。顾:看到,发现,不是简单地“看”,这句话是在描述他看到麦场后,可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与用法。
A.之:指代上文提到的“莲”,因为/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
B.而:表转折的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对比或相反的关系;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C.则:表转折、对比,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条件,如果,连接前后两个分句;
D.乃:表示结果、推断,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强调,指出某个事物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事物;
故选B。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C.在乙文中,描述的是“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意思是张养浩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分给了乡里的贫困人家,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但并没有说他遣散了家里的所有人;
故选C。
35.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之后要停顿。最后仔细朗读,看看是否顺畅、顺口,意义是否完整。
句意:他年纪才只有十岁,就坚持不懈地读书,父母都担心他过于的用功,曾多次阻止他读书。“年方十岁”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张养浩的年龄,所以在这里需要断句。“读书不辍”是一个动宾结构,表示张养浩坚持读书的行为,这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因此在这里也需要断句。“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其中“父母忧其过勤”是原因,“止之”是结果。这个复句表达了父母因为担心张养浩读书过于勤奋而阻止他的行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所以在这个复句前后需要断句。
所以断句为: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既已刑:已经受过刑罚;以盗目之:表示将他们视为盗贼。
(2)去官十年:表示离职已经十年;颂德:歌颂他的功德。
37.本题考查人物分析。
结合选文中的内容,从张养浩的为人、做事、做官三个方面,去寻找与莲花相似的美德。张养浩具有高尚的品格,不贪图他人财物,这体现了他的清廉;在做事方面,他勤奋好学,不懈努力,这体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在做官方面,他关心百姓,公正执法,尽职尽责,这体现了他的公正和仁爱。最后,将张养浩的这些美德与莲花的美德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我们可以发现,张养浩的清廉、坚韧、公正、仁爱等美德,都与莲花的高洁、纯净、坚韧、清雅等特性有着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清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清廉。张养浩在为人方面也具有清廉的美德,不贪图他人财物,即使遇到遗留在路上的钱财,也会追还失主。
坚韧:莲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顽强生长,象征着坚韧。张养浩在做事方面也表现出了坚韧的美德,他勤奋好学,不懈努力,即使在面对困难时也不放弃。
高洁:莲花高雅脱俗,象征着高洁。张养浩在做官方面具有高洁的美德,他关心百姓疾苦,公正执法,尽职尽责,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长藤蔓,也不生枝茎,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
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他曾经出门,碰见一个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那个人离开的时候,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坚持不懈地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多次阻止他读书。张养浩白天就默默地背诵诗书,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了东平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城,把自己的文稿献给朝廷中书省的平章政事不忽木,不忽木看了大为惊奇,于是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向御史台推荐他。后来张养浩生了病,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四顾墙壁上空空荡荡,不由地感叹说:“这才是真正的御史台的好帮手啊。”
后来,他做了堂邑县尹,废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强盗;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强盗,这是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强盗们很感动,他们互相规劝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危害百姓,过去的县尹都不敢追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之后,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天历二年,陕西关中一带发生大旱灾,饥民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到任四个月,从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片刻也没有离开,最后得了疾病而死,死时只有六十岁。陕西关中的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掉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王氏兰谱(节选)
王贵学
竹有节而啬①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兰,君子也。餐霞饮露,孤竹②之清标;劲柯端茎,汾阳③之清节;清香淑④质,灵均⑤之洁操。韵而幽,妍而淡,曾不与西施⑥、何郎⑦”等伍,以天地和气委之也。
予嗜焉成癖,搜求五十品,随其性而植之。客有谓予曰:“此身本无物。子何取以自累?”予应之曰:“天壤间万物皆寄尔。耳,声之寄;目,色之寄;鼻,臭之寄;口,味之寄。若总其所以寄我者而为我有,又安知其不我累耶?”
【注释】①啬:缺少,贫乏。②孤竹:代指伯夷和叔齐。③汾阳:指介子推。④淑:美好,善良。⑤灵均:屈原的字。⑥西施:以貌美著称,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⑦何郎:指三国时期玄学家何晏,何晏仪容俊美,面色白皙犹如敷粉,被称为“傅粉何郎”。
3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B.香远益清/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随其性而植之/亭亭净植(《爱莲说》)
D.若总其所以寄我者而为我有/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3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天壤间万物皆寄尔。
4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
41.甲、乙两文均运用了A 的写作手法,并且都从形象和精神两方面来描写莲花和兰花,把莲花和兰花都比作B 。甲文以牡丹反衬莲花,表达作者C 的态度;乙文以D 反衬兰花,以此表达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答案】38.A 39.(1)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2)天地间万物都是有所寄托的。 40.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 41. A:托物言志 B:君子 C:不慕名利 D:西施、何郎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相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B.副词,更加/动词,增加;
C.动词,种植/动词,竖立;
D.连词,如果/介词,如同;
故选A。
3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
(1)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后:之后。鲜:少,稀少。有闻:听说,听到。
(2)天壤间:天地之间。万物:所有事物。皆:都,全部。寄:寄生,寄托。尔:你,指的是人。
4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梅有花但缺少叶,松有叶却缺少香气。唯独兰是三者(花、叶、香)一起具备的。
重点字词:有:存在,具有。啬:少有或缺乏。香:香气,香味。惟:只有,仅仅。独:单独,独特。并:同时,一起。之:花和香。
句子结构:“梅有花而啬叶”描述了梅花的特点;“松有叶而啬香”描述了松的特点;“惟兰独并有之”是对兰花的赞美,单独成句。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A空,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都选择了一种植物(甲文为莲,乙文为兰)作为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这种通过具体事物来抒发作者情感、表明志向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上被称为“托物言志”。因此,A空应填写“托物言志”。
B空,在甲文中,作者明确提到“莲,花之君子者也”,将莲花比作君子。同样,在乙文中也有“兰,君子也”的表述,将兰花也比作君子。这表明两文的作者都认为这两种植物具有君子的品质。所以,B空应填写“君子”。
C空,甲文中,作者通过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同时批判了世人对牡丹(代表富贵和世俗追求)的偏爱。这反映了作者不随波逐流,不追求名利,而是崇尚高洁品质的人生态度。因此,C空应填写“不慕名利”。
D空,在乙文中,作者提到兰花“曾不与西施、何郎等伍”,这里的西施代表美貌,何郎代表俊美的仪容。作者通过这一对比,强调兰花的高洁品质不是以外貌取胜,而是以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为贵。这表明作者不以貌取人,而是看重内在的品质。所以,D空应填写“西施、何郎”。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
竹子有节但缺少花,梅有花但缺少叶,松有叶却缺少香气。唯独兰是三者(花、叶、香)一起具备的。兰花,是花中的君子。兰花餐食日霞,渴饮露水,具有像伯夷、叔齐的清高品格;它茎干端正劲直,具有像介子推的坚贞节操;它清香而资质俊美,具有像屈原的高洁情操。兰花既韵致又幽雅,既秀丽又淡朴,从来不和西施、何郎等为伍,因为它是天地的祥瑞之气凝聚所生。
我特别喜欢兰花成为一种癖好,(于各种著名的兰花中)寻找探求到五十个品种,依照它们的习性来栽种。有朋友问我:“人生本来没有身外之物的烦恼。你却为什么用兰花来拖累自己呢?”我回答:“天地间万物都是有所寄托的。耳朵,是声音的寄托之所:眼睛,是颜色的寄托之所;鼻子,是气味的寄托之所;嘴巴,是味道的寄托之所。如果汇集这些寄托于我的东西并化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又怎么知道它们会拖累我呢?”
(2024·宁夏银川·一模)“君子”一词破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历代儒客文人多以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刘禹锡就曾在《陋室铭》中提到,陋室不陋,因有君子居之: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通过写陋室,表达了自己对君子品行的追求;而周敦颐以“莲”自喻,来展现自己的品格: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于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笔下的“莲”与刘基笔下的“竹”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是刘基《尚节亭记》的节选语段:
【丙】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①抱材②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①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②抱材:怀藏才能。
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以调素琴
(2) 不蔓不枝
(3)临大节
(4) 是诚有大过人者
4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44.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45.君子不为环境所困。【甲】文刘禹锡身处陋室却“往来无白丁”,周敦颐、黄中立在不同的境遇中又有怎样不同的坚持?
【答案】42. 不加装饰 横生藤蔓 面对 确实,的确 43.①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②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 44.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45.周敦颐在污浊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尚的节操;黄中立在才能未施展时就以节立志
【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
(2)句意: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横生藤蔓。
(3)句意:守住大节。临:面对。
(4)句意: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诚:确实,的确。
4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上,长到;绿,使……变绿;入,映入;青,使……变青。
(2)衰,衰败;微,衰微、沦丧;以,凭借;节,节操;者,……的人;鲜,少。
4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涉寒暑”与“蒙霜雪”结构一致,中间应断开;“而”作句首词,其前面应该断开;“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从枝、叶、色三方面来写,应分为三层。
故断为: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4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周敦颐有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根据丙文中“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可知,黄中立在才能未施展时就以节立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丙】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2024·吉林白城·模拟预测)班级举行“古诗文阅读策略整理”学习活动,请你们小组以下面两篇诗文为例,分享你们的经验。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②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金粟:黄色的花蕊。
[策略一:知人论世]
46.周敦颐,字 ,是宋朝思想家、文学家;白居易, 朝诗人,字乐天。
[策略二:理解词句]
4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4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策略三:比较鉴赏]
49.小聪发现,两篇诗文中都有“菊”,比较后明确:《爱莲说》 中,菊是 的象征;
《咏菊》中,菊有 的特点。 (用原文词语填空)
50.小雅也发现,两篇诗文中都有“莲(荷)”,但作者对莲(荷)的情感却不同。请你带领组员探究《爱莲说》《咏菊》 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策略四:主旨探究]
51.你作为小组代表,依据《爱莲说》,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答案】46. 茂叔 唐 47.D 48.围绕“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回答。 49. 隐逸(者) 耐寒 50.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51.示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解析】4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47.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A.生长枝蔓/藤蔓、枝蔓;
B.更加/益处,好处;
C.认为/对……说;
D.应当/应当;
故选D。
4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之:的。可爱者:值得怜爱的(花)。甚:十分。蕃:多。
4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提炼。
根据《爱莲说》第②段“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作者认为菊是花中的隐逸者,因此“菊”是“隐逸者”的象征;根据“耐寒唯有东篱菊”可知,作者认为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耐得住严寒,在寒冷中傲然而立,因此菊有“耐寒”的特点。
5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结合《爱莲说》第①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这一连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爱莲说》第②段“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它更不像牡丹那样不显妖艳,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淤泥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艳,实为百花从中的贤君子。所以,作者对莲是喜爱的、赞美的;
结合《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可知,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着在瓦上,芭蕉折断荷倾倒。可见,经历过一夜寒霜,荷叶已经倾倒,结合“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初开晓更清”可知,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金粟一般的花芯刚刚绽开,让早晨更多了几分清香。“荷”与“菊”相比,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所以,诗人对荷是不喜爱、鄙弃的。
5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启发。结合题干“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可知,一方面要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是什么,另一方面还应当结合社会现实,说说其对于我们如今生活的作用和指导意义。
示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当今社会,人心越来越浮躁,“内卷”越来越严重,攀比之风越来越剧烈,人们遇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只有多一些静气,少一些功利之心,坚持做自己,我们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无忧、无惑、无惧”的人生。
【点睛】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
(2024·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天彭牡丹谱
陆游
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在寒食前者,谓之火前花,其开稍久。予客成都六年,岁常得饷,然率不能绝佳。淳熙丁酉岁成都帅①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晞。夜宴西楼下,烛焰与花相映发,影摇酒中,繁丽动人。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使异时复两京②,王公将相筑园第以相夸尚,予幸得与观焉,其动荡心目,又宜何如也!
【丙】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③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①帅:泛指长官。②两京:西京洛阳,东京汴梁。③芙蕖:荷花的别称
52.请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淳熙丁酉岁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
5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3)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 )
(4)其动荡心目,又宜何如也!( )
5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晞。
55.【丙】诗题为“赏牡丹”,为何要写芍药与荷花呢?
56.【甲】【乙】【丙】三则诗文都写到牡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无分别?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52.淳熙丁酉岁/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 53. 亲近而不庄重 少 喜好(爱好) 应该 54.(1)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2)(长官派人)快马奔驰去天彭取花,等回到成都后,花苞上的露水还没有干。 55.示例:以芍药的“无格”,莲花的“少情”,衬托出牡丹之美既有格调又具情致,表达了对牡丹之美的热烈赞叹。 56.示例:有分别。
(1)乙文和丙诗都宣扬了牡丹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牡丹之美的欣赏和赞叹。
(2)甲文则将牡丹视为富贵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追逐富贵名利的鄙弃。
【分析】52.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淳熙丁酉岁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的句意为,淳熙丁酉年(1177年),成都帅(范成大)自己私人出高价向花户买花,买了几百朵花。其中“淳熙丁酉岁”是表时态的状语,标注事件发生的年份,其后应断句;“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是由主语“成都帅”,谓语“私售”,宾语“花户”,以及状语“以善价”组成的完整主谓宾句式,其后应断开。
故应断句为:淳熙丁酉岁/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
5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
(2)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3)句意:天彭号称“小西京”,是因为天彭当地风俗爱好牡丹。好:喜好,爱好。
(4)句意:那种荡人心旌的情景,又应该怎样来形容呢!宜:应该。
54.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有:
(1)独,只,仅仅;出,长出;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驰骑,快马奔驰,骑乘快马;露,露水;晞,干。
5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手法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
丙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突出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5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与古诗文的情感理解。
甲文: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周敦颐借“牡丹”表达了对世人追逐富贵名利的鄙弃。
乙文中“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等句直接抒发了对牡丹之美的欣赏和赞叹。
丙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的“真”字加强语气。“真国色”力重干钧,掷地有声,是对牡丹的高度评价。同时引出下文的“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出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从侧面反映了牡丹魅力的不可阻挡。这首诗借赏牡丹,特别是使用了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由此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之情。
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天彭牡丹谱
陆游
牡丹,在中原地区,洛阳数第一。在蜀地,天彭为第一。天彭号称“小西京”,是因为天彭当地风俗爱好牡丹。牡丹花期的时候,从太守往下,往往都会在牡丹盛开的地方搭设帷帐饮酒赏花,帐篷车马,歌声乐声紧紧相连,清明、寒食的时候最为热闹。在寒食前开的牡丹早花品种,叫“火前花”,花期稍微长一些。我客居成都六年,每年也经常会得到一些牡丹花,然而一般都不会有好品种。淳熙丁酉年(1177年),成都帅(范成大)自己私人出高价向花户买花,买了几百朵花,派人快马奔驰去天彭取花,等回到成都后,花苞上的露水还没有干。晚上在西楼下举行赏花宴会,烛光火焰与数百朵鲜花相映,影摇酒中,如此烛光幢幢,花香鬓影的场景,真是繁丽动人。唉!天彭牡丹,总体上是不及洛阳的,但其繁盛的程度就已经这样了!假使他日收复了两京(指西京洛阳,东京汴梁),王公将相们建筑园林栽种牡丹,相互夸耀推崇,我有幸能够参与观赏的话,那种荡人心旌的情景,又应该怎样来形容呢!
(2024·安徽合肥·二模)【任务二:孝肃祠中悟品格】同学们来到了包公祠,看到大量历史文献和相关诗文,他们对包拯有了深刻的认识。请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①,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②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乙】
游香花墩谒包孝肃祠
(清)宋衡
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
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④不染心。
【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注】①恶吏苛刻: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②忠恕:忠直宽恕。③大茔:家族坟墓。④龙图:宋代龙图阁学士,这里指包拯。
5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平居无私书 书:
(2)不从吾志 从:
(3)犹是龙图不染心 染:
(4)亭亭净植 亭亭:
58.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B.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C.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D.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5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60.根据莲花的品行特点,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包拯的品质特征。
【答案】57. 书信、信件 听从,顺从 沾染、污染 耸立的样子 58.A 59.(1)(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2)(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阿谀奉承)取悦别人。(意思对即可) 60.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包拯“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作类比,表现包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借莲花“亭亭净植”与包拯“拯性峭直”作类比,表现包拯“刚直不阿”的优秀品质。(每点两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5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平常没有私人信件。书:书信、信件。
(2)句意:不听从我的志向的。从:听从,顺从。
(3)句意:就如同龙图一般,内心纯洁,不受世俗的污染。染:沾染、污染。
(4)句意: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亭亭:耸立的样子。
5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后代子孙做官,有贪赃枉法的,这些人都不许回老家。
“后世子孙仕宦”是一个整体,指的是后代的子孙中做官的人。这里“仕宦”作为定语修饰“后世子孙”,表示的是这部分特定的子孙群体。“有犯赃者”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成分,表示那些犯有贪污罪的人。这个部分与前面的“后世子孙仕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得放归本家”句意完整,表示对“有犯赃者”的惩罚措施,即不允许他们回到家族或家乡。
据此断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故选A。
5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
(1)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2)苟合:随意附和。辞色:言语和脸色。
60.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根据甲文“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乙文“犹是龙图不染心”可知,包拯性格刚强正直,厌恶官吏的苛捐杂税,致力于敦厚朴实。这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相呼应,说明包拯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能够保持自己的正直和敦厚,不被世俗的污浊所染;根据甲文“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可知,包拯与人交往不随便附和,不用巧言令色取悦人。这种不媚权贵的态度与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品行相吻合,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不结党营私;根据甲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可知,包拯在显贵之后,仍然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器用、饮食都与做百姓时一样。这种清廉自守的品质与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品行相似,即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始终保持高洁。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虽然地位显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乙】孝肃祠的旁边,古树郁郁葱葱,一片繁密。一座小桥静静地弯曲着,它依偎在城墙的阴影之中。清澈的溪水缓缓流出,带起了荷花池的涟漪,就如同龙图(周敦颐的别号,这里指代周敦颐)一般,内心纯洁,不受世俗的污染。
【丙】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024·上海杨浦·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①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释】①澹乎;恬静、安然的样子。
61.【甲】诗作者是南宋文学家 (人名),【乙】文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周敦颐。
62.下列各句中“为”字的释义各不相同,请作解释:
(1)岂徒为玩好而已( )
(2)故为亭竹间( )
(3)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
(4)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
63.下列对【丙】文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的确是有远超过常人的地方。 B.这确实是一个不会犯大错的人。
C.是他有真诚的品质而没有犯错。 D.是他拥有的真诚大大超过别人。
64.【丙】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但其位置不能交换。请结合其不同的句式分析原因。
65.刘基作此记,说明他和黄中立一样,同是“ ”之人。【甲】诗、【乙】文的作者也都是这样的人:【甲】诗作者在生死关头,展现出 的高风亮节;【乙】文作者面对“ ”的社会风气,仍能做到 。
【答案】61. 文天祥 宋(北宋) 62. 为了,表目的 制造,建造 作为 被 63.A 64.“予观而喜之。”是陈述句,“吾又安得不喜之哉!”是感叹句。前一处作者为黄中立喜竹尚节、为亭自适的风雅做法而喜;后一处则是为他洁身自好、以节立志的君子品格而喜,欣喜、赞赏之情更盛,故用抒情更为强烈的感叹句为宜。 65. 尚节 忠诚于国家、宁死不屈 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6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诗作。此诗首联二句自叙生平遭际,思今忆昔,感慨万端;颔联二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国破家亡的现实;颈联二句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如今零丁洋上自叹伶仃;尾联二句以死明志,是作者对自身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