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活板》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陶歌
清 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节选自《龚轼诗集·景德镇陶歌》)
【乙】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丙】
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惶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楻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烧成,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
B.“花从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纯净中流露着典雅,青花瓷蓝白相间,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C.后两句为议论,称赞青花瓷虽为后天人造,却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现出对青花瓷工艺由衷的赞美。
D.诗歌描绘了中国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色泽特点,由虚到实,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瞬息可就
(2)有奇字素无备者
(3)则登山斫伐
(4)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4.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工艺都非常讲究。请根据乙文和丙文画横线的语句,完成相应任务。
(1)请写出活板印刷的流程。
(2)请写出纸浆成纸的过程。
5.《陶歌》中最能体现制瓷工艺创造力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理由。
6.“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纸术”,三种“中国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结合文本,发表你的看法。
(2024·四川广元·三模)劳动之智慧。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活板》)
材料二: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
7.下列关于词义和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材料一中的“布衣”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故称“布衣”。
B.材料一中“药稍镕”中“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C.材料一中“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句式特殊,是一个倒装句。
D.材料二中“地动机发”中“发”的意思是“发动”。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可以为师矣
B.不以木为之者/司者觉知
C.以草/以精铜铸其器
D.何陋之有/下有蟾蜍承之
9.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B.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C.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D.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其盖穹隆,饰以篆文。
11.活字印刷术和地动仪的发明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请分别从文中找一个字概括两种发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活板》)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②,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③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以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注释】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②牙机巧制:互相拨动的齿轮机件和精巧的制作、构造。③省:察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板已自布字/自非亭午夜分
B.殊不沾污/盖追先帝之殊遇
C.有奇字素无备者/吴广素爱人
D.其印自落/自古以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2)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交代“板印书籍”的发展,以突出下文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和优点。
B.【甲】文第②段按照刻字、印刷、制版、拆版的顺序对活字印刷全过程进行介绍。
C.【乙】文的地动仪外壁有八条龙,每个龙嘴都含铜丸,下方有蟾蜍张嘴准备接丸。
D.【乙】文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表现了地动仪能监测地震发生的绝妙精深。
15.请在【甲】 【乙】选文中分别找一个字,概括活版印刷术、地动仪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说明。
(2024·广东深圳·三模)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深用 AI 助手,查询到我国古代就有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梦溪笔谈·活板》)
【乙】
凡油原因气取①,有生于无。出甑②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装入榨③中。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薹④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柏、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节选自《天工开物·膏液》)
【注释】①气取:用蒸气提出来。②甑[zèng]: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③榨:榨具。④芸薹[tāi]: 油菜籽。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持就火炀之
②用讫再火令药镕
③诀由于此
④若柏、桐诸物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
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B.乙文中谈到油料包裹好了后,就可以装入榨具中,挥动撞木把尖楔打进去挤压,油就会像泉水一样流出来了。
C.《活板》是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创作的。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异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
D.甲文中活板的制字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三大工序。乙文中蒸气提油需要蒸取、包裹和榨油三大工序。
19.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到一个词概括其技艺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章,解释理由。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的两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乙
朝士黄秉少居长安,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①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②,工作率多卤拙③,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节选自《梦溪笔谈·器用》,有删改)
注:①侔:等同;②民醇:民风淳朴;③卤拙:粗糙笨拙。
2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就火炀之 就:靠近 B.殊不沾污 殊:根本
C.值道士理故宫石渠 值:价值 D.仅于无缝 仅:几乎
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典籍皆为板本”与乙文“后人不能为也”中的加点字“为”意义不同。
B.甲文“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与乙文“合之令圆”中的加点字“之”意义相同。
C.《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作者沈括,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D.甲文中“布衣”是平民的意思,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2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炀、镕、燔”等词体现了甲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B.甲文依次介绍了制版、刻字、印刷、拆版的程序,是对活字印刷全过程的介绍。
C.乙文中,对古代工艺品的制作水平,作者和世人所持观点有所不同。
D.甲乙两文分别通过介绍“活板”和“玉臂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3.乙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后世风俗A虽侈B而工之致力C不及古人D故物多不精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
(2)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 民醇则百工不苟。
25.无论是“活板”还是“玉臂钗”的设计,都体现了一个“活”字。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加以说明。(分别选取两点即可)
(2024·湖北襄阳·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 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活板》)
【乙】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①。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 以泥固②纯铁柄杓从嘴受注。一杓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③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
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唯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
(节选自《天工开物》中篇·冶铸·釜)
【注释】①日用司命系焉:日常所用,为人的生命所关。②泥固:以泥垫牢。③罐绽未周:有缝隙而不周全。
26.联想学习过的课文中的词语,解释选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联想示例 文中词语 解 释
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①俟久日干燥 ①
用讫再火令药镕 然后②泥捏冶炉 ②
徐以杓酌油沥之 以泥固纯铁柄③杓从嘴受注 ③
以钱覆其口 则④以纸帖之 ④
27.请为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 /”标示,限两处)。
凡 釜 既 成 后 试 法 以 轻 杖 敲 之 响 声 如 木 者 佳
28.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29.如果毕昇开一座印刷厂,下面有四件印刷任务,根据甲文说明内容及相关知识,毕昇应选择( )
A.《全元散曲》100部 B.《静夜思》100份
C.《汴京邸报》100份 D.《稼轩长短句》100部
30.甲乙两文都是说明制作程序的,请根据乙文内容补全“铸釜”的过程。
——用泥捏冶铁炉——化铁水注模内—— ——轻杖敲试好坏。
31.工匠精神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甲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无论是刻字、排版还是印刷,都突出了“ ”这个特点;而乙文中“ ”一句则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
(2024·广西百色·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北宋沈括《活板》)
【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①。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②,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③,而变通以新意。
(节选自清代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注]①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②周章:周折。③旧制:旧的制作方法。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理有疏密 疏条交映
B.有奇字素无备者 前人之述备矣
C.唐人尚未盛为之 何陋之有
D.不以木为之者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认为,活字印刷技术的优势之一体现在印刷效率上。
B.甲文详写了刻字和拆版程序,略写了制版和印刷程序。
C.两文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D.两文都赞扬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3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
35.甲文中,活版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概括其中两个方面。
36.两文都介绍了活字印刷术,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文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
【乙】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②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③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④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⑤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⑥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选自《梦溪笔谈 陨石》)
【注释】①治平:北宋时期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②日禺(yú):日落。③见:同“现”,出现。④著(zhuó):及,到。⑤赫然:光彩鲜明的样子。⑥发:挖掘。
3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瞬息可就 就:完成
B.殊不沾污 殊:特殊
C.是时火息 息:同“熄”,熄灭
D.尚热不可近则以纸帖之 尚:还,仍然
38.下列选项中,“为”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A.又为活板
B.满铁范为一板
C.不以木为之者
D.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4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41.沈括语言用词准确而又不失生动。如【甲】文中,为使制字坚硬成型,作者用一“烧”字,为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等物)软化凝结,作者则用“ ”字;如【乙】文多处使用 修辞手法,生动描述陨石现象,使人见文如临其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
【乙】
①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②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③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 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g):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4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2处)
尝 有 台 使 至 罴 为 设 食 乃 裂 去 薄 饼 缘。
4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持就火炀之( ) ②则以纸帖之( )
③旋刻之( ) ④用讫( )
⑤郑余庆素吝( ) ⑥众皆怪之( )
⑦呼左右曰( ) ⑧薄饼缘 ( )
4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1)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45.甲文的活板突出“活”。比如“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是活的; ,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 ”,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从毕昇的发明中,你可以感受到 。
46.根据【乙】文内容,概括作者所列举的二人或吝啬或节俭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乙】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4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纸灰之类冒之( )
(2)则以纸帖之( )
(3)更互用之( )
(4)殊不沾污( )
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2)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
49.下列对《活板》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活字印刷全过程可以概括为:刻字→制版→印刷→拆版。
B.活版的主要特点在“活”,表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数目是活的等方面。
C.活版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平实。如“火烧令坚”“持就火炀之”“再火令药镕”中“烧”“炀”“镕”显示用火烘烤的程度不同,表现出用词的准确。
50.活板和瓷器的制作都需要用火烧制,但甲文中篇幅较少,乙文则详写了整个烧火过程,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本展区内陈设了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文资料,小文发现《活版》一文也在其中,请你帮她记录整理。
【甲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乙文】
若遇天景曀霾①,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及指南鱼以辨所向。指南车法,世不传。鱼法,用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②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③,蘸水盆中,没尾数分④,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向午也。
(选自《武经总要》,有删减)
【注释】①曀霾(yì mái):阴霾。②铁钤(qián):指菱角状的尖锐铁器。③子位:正北方。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④分:计量单位。
51.请你解释加线词的含义。
(1)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
(2)殊不沾污( )
(3)置炭中( )
5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
用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
5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
5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将下面指南鱼的制作步骤补充完整。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论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选自《活板》)
【乙】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③为最善。其法:取新扩④中独茧缕⑤,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⑥。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⑦其理。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方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缕悬:用丝线悬挂。④纩(kuàng):丝绵。⑤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⑥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⑦原:探究。
55.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就火炀之 炀:烤
B.更互用之 更互:交替、交换
C.指南、北者皆有之 皆:都
D.不若缕悬为最善 善:善良
5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不若缕悬为最善
B.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C.不以木为之者/磁石之指南
D.木理有疏密/莫可原其理
57.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版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B.乙文介绍了指南针的四种操作方法,分别是水浮法、指爪法、碗边法和缕悬法,其中作者认为缕悬法最好。
C.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如他发现磁针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东,磁针有指南、指北之分等。
D.活板的“活”体现在刻字灵活、排版灵活、印刷灵活、出版灵活;而指南针的“活”体现在转动灵活。
58.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B.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C.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D.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5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
②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60.[甲][乙]两文在选材和主题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
(2024·广西贺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活板
沈括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具面, 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 如“之” “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 皇室用的剑。②书契: 书籍文契。③缣(jiān): 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61.下面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B.一板已自布字 自是莫不从用焉
C.咸来问讯 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D.缣贵而简重 博学而笃志
62.下面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记述详略得当,先简介雕版印刷,再具体说明活字印刷,最后简单交代“活板”下落。
B.甲文介绍活字印刷,关键在“活”:刻字活,排版活,印刷活,印数活,选用字印活。
C.甲文第二段写毕昇“布衣”百姓普通身份,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精神。
D.乙文蔡伦发明的“蔡侯纸”,在造纸原料上,少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纸。
6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2)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64.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铅字印刷再到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请概括这两次印刷技术革命的特点。
【链接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为改进不足,王选教授成功设计和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代了铅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版面布局灵活,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被称为“中国印刷界的革命”。
65.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科技创造或科学发明,往往源自对工具缺陷的改进。”一句的理解。
(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活板》)
【乙】
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①。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杠②悬耜,项背相望③而起土。两人竟日,可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节选自《天工开物》)
【丙】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④,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节选自《茶经》)
【注释】①耙:与下文的“耜”均为耕作工具。②杠:木杠。③项背相望:这里指两人一前一后共同拉犁。④其日:当天。
6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奇字素无备者 素:
(2)勤者再耕 再:
(3)凡牛力穷者 穷:
67.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B.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C.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D.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6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两人竟日,可敌一牛之力。
69.请简要概括甲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活板”之“活”。
70.丙文中的造茶过程彰显了中国古代匠人怎样的精神?
(23-24九年级上·湖南株洲·期末)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陶歌(清·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节选自《龚轼诗集·景德镇陶歌》)
【乙】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丙】
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惶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檀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白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樘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
7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烧成,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
B.“花从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纯净中流露着典雅,青花瓷蓝白相间,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C.后两句为议论,称赞青花瓷虽为后天人造,却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现出对青花瓷工艺由衷的赞美。
D.诗歌描绘了中国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色泽特点,由虚到实,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
7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B.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C.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D.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7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瞬息可就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 ③则登山斫伐
74.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工艺都非常讲究。请根据乙文和丙文画横线的语句,完成相应任务。
①请写出活板印刷的流程。
②请写出纸浆成纸的过程。
75.以上三篇诗文分别介绍了 、 、 三种“中国创造”,它们彰显了华夏先民的智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
76.《陶歌》中最能体现制瓷工艺创造力的诗句是哪一句?请写出理由。08 《活板》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陶歌
清 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节选自《龚轼诗集·景德镇陶歌》)
【乙】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丙】
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惶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楻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烧成,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
B.“花从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纯净中流露着典雅,青花瓷蓝白相间,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C.后两句为议论,称赞青花瓷虽为后天人造,却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现出对青花瓷工艺由衷的赞美。
D.诗歌描绘了中国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色泽特点,由虚到实,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瞬息可就
(2)有奇字素无备者
(3)则登山斫伐
(4)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4.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工艺都非常讲究。请根据乙文和丙文画横线的语句,完成相应任务。
(1)请写出活板印刷的流程。
(2)请写出纸浆成纸的过程。
5.《陶歌》中最能体现制瓷工艺创造力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理由。
6.“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纸术”,三种“中国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结合文本,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1.C 2. 完成 平时 砍 用火烧煮 3.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4.(1)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模具,把泥字布满铁模具,靠近火烘烤。等到铁板上的混合物稍微熔化,用一个平板按在字面上,平整活字,就可以印刷了。
(2)双手持竹帘慢慢进入水槽,轻轻荡起纸浆。提起抄纸帘,让水从竹帘四周滤下。然后将纸浆覆盖在板上,叠放积累到成千上万张。 5.(1)“白釉青花一火成”最有创造力,因为白釉青花瓷要求用火一次性烧成,最考验工匠对高温工艺的掌握。(2)“花从釉里透分明”最有创造力,因为青花瓷烧成后,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蓝白相间给人以晶莹剔透的感觉。 6.(1)青花瓷以其独特的制瓷工艺和色泽特点成为世界文明中最具魅力的中国元素,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2)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得文化传播更快更广。(3)造纸术增加了书籍的信息量和文化的承载力,使得文明得以保存、继承、流传。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A.“白釉青花一火成”的意思是:带有白釉的青花瓷是用火烤制而成,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它的工艺非常的精细,并没有体现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这里的“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表述不正确;
B.青花瓷蓝白相间,是典雅的蓝色和白色组成,并没有五彩斑斓的感觉,这里“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表述不正确;
D.“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的意思是:带有白釉的青花瓷是用火烤制而成,青花从釉质里透出分外明晰,这可真是天地造化的美妙啊,这种美是天地所生。由此可知,这里开头两句是实写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和色泽特点,后面两句是作者看到青花瓷产生的联想发出的感叹,是虚写,因此是由实到虚,这里“由虚到实”表述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就:完成。
(2)句意: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素:平时。
(3)句意:就上山砍竹。斫:砍。
(4)句意:用火烧煮上八天八夜。火:用火烧煮。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动宾结构,它的前面省略了主语,因此它的前后都要断开;“是名杀青”是完整的句子,因而它的前后也要断开;句意:用木棒不断捶打,洗掉粗壳和青皮,这个步骤就叫做“杀青”。故断句为: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4.本题考查提炼和概括内容。
结合乙文“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因此活板印刷的流程是: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模具,把泥字布满铁模具,靠近火烘烤。等到铁板上的混合物稍微熔化,用一个平板按在字面上,平整活字,就可以印刷了。
结合丙文“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可知,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因此纸浆成纸的过程是:双手持竹帘慢慢进入水槽,轻轻荡起纸浆。提起抄纸帘,让水从竹帘四周滤下。然后将纸浆覆盖在板上,叠放积累到成千上万张。
5.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白釉青花一火成”的意思是:白釉青花瓷是用火一次性烧成。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它的工艺非常的精细,稍有不慎,则无法则前功尽弃,因此它对工匠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说他最有创造力;
“花从釉里透分明”的意思是:青花从釉质里透出分外明晰,这种美是天地所生,纯洁典雅,给人美的享受,因此说他最有创造力。
6.本题考查谈看法。
由甲诗“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知,青花瓷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以精细的制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文化代表之一。
由乙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由丙文“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等可知,造纸术发明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于汉朝东汉时期。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乙)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
(丙)凡是造竹纸,那些要生枝叶的嫩竹是最上等的原料。每年芒种时节到来后就可以上山砍竹,把竹竿截为长度为五到七尺的竹段,然后在山上挖一个塘,里面灌满水用来浸竹子。浸到一百天以上,把竹子取出来,用木棒不断捶打,洗掉粗壳和青皮,这个步骤就叫做“杀青”,这时竹茎就会变得好像苎麻一样。接下来就是要用优质石灰调成灰浆,跟竹子一起放入木桶,用火烧煮上八天八夜。停止加热一天后,揭开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净。竹麻洗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却以后,要煮沸再淋洗。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把它拿出来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倒入抄纸槽内。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约三寸左右,加入纸药水汁,这样抄成的纸干后便会很洁白。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板。让里面的水分都流掉变干,然后用轻的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再揭下来放成一叠。
(2024·四川广元·三模)劳动之智慧。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活板》)
材料二: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
7.下列关于词义和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材料一中的“布衣”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故称“布衣”。
B.材料一中“药稍镕”中“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C.材料一中“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句式特殊,是一个倒装句。
D.材料二中“地动机发”中“发”的意思是“发动”。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可以为师矣
B.不以木为之者/司者觉知
C.以草/以精铜铸其器
D.何陋之有/下有蟾蜍承之
9.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B.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C.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D.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其盖穹隆,饰以篆文。
11.活字印刷术和地动仪的发明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请分别从文中找一个字概括两种发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答案】7.C 8.C 9.B 10.(1)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 (2)地动仪盖子中央高高隆起,周围用篆文装饰。 11.活版印刷术的特点是:活,体现在字印、排版、印刷、字印数目、选用、做法、拆版等方面,如“每字为一印”“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地动仪的主要特点是:巧(或奇),如“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方位,“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义和句式。
C.材料一中“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句意: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为……所……”表示被动,因此该句是被动句,并非倒装句;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动词,是/动词,当,做;
B.助词,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表因果关系,……原因/代词,指代某人、物或事,……的人;
C.都是介词,用;
D.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代词,代指铜丸;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皆隐在樽中”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周容无际”描述其状态;“如一体焉”是最后的总结评价。
故断句: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以:用;拂:拂拭;自落:自然落下;殊:完全。
(2)穹隆:中间隆起;饰:装饰;以:用。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活版印刷术的特点是“活”。结合材料一的第二段“每字为一印”分析,每个字一个字模,可见字印灵活;结合“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分析,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可见排版布字是灵活的;结合“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分析,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可见印刷是活的;结合“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分析,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出现频率高的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字印数目是活的;结合“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分析,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每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存放起来,以便下次印刷,可见选字的方法活,刻字存储方便;结合“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分析,可知,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字印的做法是活的;结合“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分析,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可见拆版是活的。
结合材料二“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等内容可知,地动仪设计精巧,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吐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由此可见地动仪设计精巧,内部结构巧妙隐藏,能精准地监测地震且反应神奇,体现了“巧”和“奇”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时期的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材料二:
张衡性情精细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嘴里衔着一颗铜丸,(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吐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
(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活板》)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②,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③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以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注释】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②牙机巧制:互相拨动的齿轮机件和精巧的制作、构造。③省:察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板已自布字/自非亭午夜分
B.殊不沾污/盖追先帝之殊遇
C.有奇字素无备者/吴广素爱人
D.其印自落/自古以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2)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交代“板印书籍”的发展,以突出下文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和优点。
B.【甲】文第②段按照刻字、印刷、制版、拆版的顺序对活字印刷全过程进行介绍。
C.【乙】文的地动仪外壁有八条龙,每个龙嘴都含铜丸,下方有蟾蜍张嘴准备接丸。
D.【乙】文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表现了地动仪能监测地震发生的绝妙精深。
15.请在【甲】 【乙】选文中分别找一个字,概括活版印刷术、地动仪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12.C 13.(1)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
(2)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 14.B 15.活版印刷术的特点是:活,如“每字为一印”“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地动仪的主要特点是:巧、奇,如“张衡性精微,有巧艺”“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另外/如果;
B.根本/特殊;
C.都意为“一向,向来”;
D.自己/从;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以:用;第一个“帖”:动词,标注;第二个“帖”,名词,标签。
(2)观:看;服:叹服。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甲】文第②段按照刻字、制版、印刷、拆版的顺序进行介绍;
故选B。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甲文中“每字为一印”可知,每个字一个字模;可见字印灵活;
结合甲文中“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可见排版布字是灵活的;
结合甲文中“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可知,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可见印刷是活的,排版过程调配很灵活;
结合甲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出现频率高的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字印数目活,刻好的字运用灵活;
结合甲文中“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可知,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每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存放起来,以便下次印刷,可见选字的方法活,刻字存储方便,拆版时很灵活;
结合甲文中“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用讫再火令药熔”可知,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可见做法是活的,制字取材容易简便,做法灵活;
据此可知,活板印刷术的特点是“活”。
乙文中“张衡性精微,有巧艺”意思是张衡性情谨慎,有精巧的技艺;“观之莫不服其奇丽”意思是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据此可知,地动仪的主要特点是“巧(奇)”。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张衡性情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嘴里衔着一颗铜丸,(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突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
(2024·广东深圳·三模)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深用 AI 助手,查询到我国古代就有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梦溪笔谈·活板》)
【乙】
凡油原因气取①,有生于无。出甑②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装入榨③中。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薹④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柏、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节选自《天工开物·膏液》)
【注释】①气取:用蒸气提出来。②甑[zèng]: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③榨:榨具。④芸薹[tāi]: 油菜籽。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持就火炀之
②用讫再火令药镕
③诀由于此
④若柏、桐诸物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
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B.乙文中谈到油料包裹好了后,就可以装入榨具中,挥动撞木把尖楔打进去挤压,油就会像泉水一样流出来了。
C.《活板》是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创作的。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异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
D.甲文中活板的制字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三大工序。乙文中蒸气提油需要蒸取、包裹和榨油三大工序。
19.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到一个词概括其技艺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章,解释理由。
【答案】16. 就:靠近 讫:完毕 诀:秘诀 若:如果 17.(1)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的东西覆盖好。
(2)技术熟练的人(能力强的人)能够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到的油就多,诀窍就在这里。 18.A 19.示例:甲文:活板印刷术的特点是“活”,如字印活,铁板活,取用字印灵活方便;乙文:蒸汽提油的特点是“快/疾”,如从器具中提取要快,倒油要快,裹要快,箍要快;出油量多的诀窍就在快上。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就:靠近;
②句意为: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讫:完毕;
③句意为:诀窍就在这里。诀:秘诀;
④句意为:如果是柏子、桐子之类。若:如果。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以:用。和:混合。冒:蒙、盖。
②重点字词:疾:快;倾:倒;诀:秘诀;此:这。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A.根据甲文“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
故选A。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中“每字为一印”可知,每个字一个字模,可见字印灵活;
结合【甲】文中“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可见排版布字是灵活的;
结合【甲】文中“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可知,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可见印刷是活的,排版过程调配很灵活;
结合【甲】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出现频率高的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字印数目活,刻好的字运用灵活;
结合【甲】文中“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可知,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每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存放起来,以便下次印刷,可见选字的方法活,刻字存储方便,拆版时很灵活;
结合【甲】文中“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用讫再火令药熔”可知,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可见做法是活的,制字取材容易简便,做法灵活;
据此可知,活板印刷术的特点是“活”。
根据【乙】文“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可知,蒸汽提油,在出甑子的时候就要快速包裹,才能提高出油率。技术熟练的人可以做到“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诀窍也就在于此。由此可知,蒸汽提油的特点是:快/疾。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乙】油是通过蒸气而提取的,“有形”生于“无形”。出甑子的时候,如果包裹动作太慢,就会使一部分闷热的蒸汽逸散,出油率便降低了。技术熟练的人能够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诀窍就全在这里,有的榨工从少做到老都还不明白这个诀窍。油料包裹好了,就可装入榨具中,装满后,挥动撞木把尖楔打进去挤压,油就像泉水那样流出来了。包裹里剩下的渣滓叫做枯饼。芝麻、萝卜子、油菜籽等枯饼都要重新碾碎,筛去茎秆和壳刺,再蒸、再包和再榨。初榨得油二份,二榨得油一份。柏子、桐子之类则第一榨油已全部流出,因此也就不必再榨了。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的两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乙
朝士黄秉少居长安,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①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②,工作率多卤拙③,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节选自《梦溪笔谈·器用》,有删改)
注:①侔:等同;②民醇:民风淳朴;③卤拙:粗糙笨拙。
2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就火炀之 就:靠近 B.殊不沾污 殊:根本
C.值道士理故宫石渠 值:价值 D.仅于无缝 仅:几乎
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典籍皆为板本”与乙文“后人不能为也”中的加点字“为”意义不同。
B.甲文“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与乙文“合之令圆”中的加点字“之”意义相同。
C.《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作者沈括,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D.甲文中“布衣”是平民的意思,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2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炀、镕、燔”等词体现了甲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B.甲文依次介绍了制版、刻字、印刷、拆版的程序,是对活字印刷全过程的介绍。
C.乙文中,对古代工艺品的制作水平,作者和世人所持观点有所不同。
D.甲乙两文分别通过介绍“活板”和“玉臂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3.乙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后世风俗A虽侈B而工之致力C不及古人D故物多不精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
(2)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 民醇则百工不苟。
25.无论是“活板”还是“玉臂钗”的设计,都体现了一个“活”字。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加以说明。(分别选取两点即可)
【答案】20.C 21.B 22.B 23.BD 24.(1)我又曾路过金陵,见有人发掘六朝君主的陵墓,得到很多古物。
(2)古器物制造非常精巧,正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民风淳朴各种手工制作就一丝不苟。 25.“活板”的设计:字印“活”,取用灵活;排版“活”,随时排用;印刷“活”,统筹用版,提高效率;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时使用;选用“活”,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做法“活”,随时可以增补;拆版“活”,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玉臂钗”的设计:机关灵活,两头都设置转动机关,可以弯曲、伸直、变成圆形;龙刻得活灵活现,小小的玉臂钗,居然有九条龙刻在其上,而且技艺精巧,这都说明玉臂钗灵活多变。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正碰上一个道士在修治旧时宫殿的石渠; 值:正赶上,正碰上……的时候;
故选C。
21.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和文学文化常识。
B.甲文“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的“之”是代词,这些,代指上文提到的松脂、蜡和纸灰;乙文“合之令圆”中“之”是代词,它,指玉臂钗;
故选B。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甲文依次介绍了“用胶泥刻字”刻字、“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制版、“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印刷、“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版的程序;题干中的顺序错误;
故选B。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后世风俗虽浮华奢侈,而在工艺上的用力不及古人,所以造出来的器物多不精致。“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故期间需要断开,“故物多不精”表结果,与上句构成内容上承接;
故断为: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故断句处为BD。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尝:曾经;发:发掘;甚:很,非常;
(2)巧:精巧;民醇:民风淳朴;故:缘故。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第②段“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每个字刻一个字模,字是可以活动的,取用灵活,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根据甲文第②段“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要印刷时,只要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就可以了,排版是灵活的,随时排用,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根据甲文第②段“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可见字印数目是灵活的,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根据甲文第②段“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做法是活的,缺字印可以即刻即用,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根据甲文第②段“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用手一抹,字模自然掉落,可见,拆版是活的,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
根据乙文第①段“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可知,一支玉臂钗,两头都设置转动机关,可以弯曲、伸直或使之变成圆形的,所以特点是机关灵活、灵巧;根据乙文第①段“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可知,小小的物件竟然雕刻了九条龙的图案,龙刻得活灵活现,制作功夫可比鬼斧神工;可见其活灵活现、灵活多变。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时期的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签,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
朝廷命官黄秉年轻时居住在长安,有一次游骊山,正碰上一个道士在修治旧时宫殿的石渠,在石头下发现一支折断的玉钗,钗头刻成风首的形状,都已残缺,然而制作的精巧,是后人不能做到的。我又曾路过金陵,见有人发掘六朝君主的陵墓,得到很多古物。我曾看到一支玉臂钗,两头都设置转动机关,可以弯曲、伸直或使之变成圆形的,几乎看不出有缝,而为九条龙所环绕,制作功夫可比鬼斧神工。世人多称往古民风淳朴,手工制作大都粗糙笨拙,其实大不是这么一回事。古器物制造非常精巧,正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民风淳朴则各种手工制作都一丝不苟。后世风俗虽浮华奢侈,而在工艺上的用力不及古人,所以造出来的器物多不精致。
(2024·湖北襄阳·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 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活板》)
【乙】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①。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 以泥固②纯铁柄杓从嘴受注。一杓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③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
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唯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
(节选自《天工开物》中篇·冶铸·釜)
【注释】①日用司命系焉:日常所用,为人的生命所关。②泥固:以泥垫牢。③罐绽未周:有缝隙而不周全。
26.联想学习过的课文中的词语,解释选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联想示例 文中词语 解 释
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①俟久日干燥 ①
用讫再火令药镕 然后②泥捏冶炉 ②
徐以杓酌油沥之 以泥固纯铁柄③杓从嘴受注 ③
以钱覆其口 则④以纸帖之 ④
27.请为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 /”标示,限两处)。
凡 釜 既 成 后 试 法 以 轻 杖 敲 之 响 声 如 木 者 佳
28.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29.如果毕昇开一座印刷厂,下面有四件印刷任务,根据甲文说明内容及相关知识,毕昇应选择( )
A.《全元散曲》100部 B.《静夜思》100份
C.《汴京邸报》100份 D.《稼轩长短句》100部
30.甲乙两文都是说明制作程序的,请根据乙文内容补全“铸釜”的过程。
——用泥捏冶铁炉——化铁水注模内—— ——轻杖敲试好坏。
31.工匠精神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甲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无论是刻字、排版还是印刷,都突出了“ ”这个特点;而乙文中“ ”一句则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
【答案】26. 等到 (名词作状语)用泥 同“勺”,勺子 介词,用 27.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 28.当一块印版刚刚完成印刷,第二块印版已经准备就绪。 29.C 30. 精塑内外釜模; 开盖模补罅绽。 31. “活”; “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根据联想示例进行分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意思是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俟:等到;故“俟久日干燥”中“俟”也译文“等到”,句意为:等它干燥以后。
(2)“用讫再火令药镕”意思是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火:(名词作状语)用火(烤);故“然后泥捏冶炉”中“泥”,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名词作状语)用泥,句意为:用泥捏造熔铁炉。
(3)“徐以杓酌油沥之”意思是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杓:同“勺”,勺子;故“以泥固纯铁柄杓从嘴受注”中“杓”,同“勺”,译为勺子,句意为: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
(4)“以钱覆其口”意思是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以:介词,用;故“则以纸帖之”中“以”也作介词,译为“用”,句意为:就用纸贴好标签。
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线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铁锅铸成以后,辨别它的好坏的方法是用小木棒敲击它。如果响声像敲硬木头的声音那样沉实,就是一口好锅。“凡釜既成后”是一个完整的表达,“凡釜既成”描述了釜已经完成的状态,“后”表示之后,可在其后断句;“试法”是一个动宾短语,“以轻杖敲之”是对“试法”的补充说明,可在其后断一处;“响声如木者佳”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判断结构。故可断句为: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
2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要结合上下文补充省略成分。
本题重点词有:才:刚刚;毕:完成;具:准备(好了);已:已经;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全元散曲》100部:它通常包含众多不同作者、风格各异的散曲作品,其内容较为繁杂多样,在排版和活字的选取、排列上会面临较大难度和复杂性,不太符合活字印刷对于内容相对简单重复的适宜性要求;
B.《静夜思》100份:《静夜思》内容单一,份数需求相对较少,不能充分发挥活字印刷术在大规模、重复印刷方面的优势;
C.《汴京邸报》100份:活字印刷术对于印刷份数较多、内容格式相对固定、重复率较高的文本具有很大优势。《汴京邸报》作为一种定期发行的报纸,每期的版式较为相似,且需要大量印刷以满足传播需求,非常适合活字印刷术的特点;
D.《稼轩长短句》100部:《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的词作,题材广泛、情感深沉且表达丰富,在活字排版上会较为复杂,印刷起来相对麻烦;
故选C。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结合题干中已知信息,找到关键句进行分析。
第①空:根据文中“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可知“铸釜”要先精塑内外釜模;
第②空:根据“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可知,化铁水注模内之后,不必等到它冷下来就揭开外模,查看有没有裂缝,如国有裂缝就要修补。据此可概括这一步为:开盖模补罅绽;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甲】文在介绍活字印刷的方法和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活”字,而字里行间,却无不在说明一个“活”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等说明字印独立,不像雕版那样所有的字都死死地雕在一块板,可见使用灵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用胶泥)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足见制字取材容易,简便灵活;字数少则“每字为一印”,多则“二十余印”,无则“旋刻之”,可谓机动灵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谓快速灵活;拆版时,“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何等轻省灵活……一个“活”字,贯穿了活版印刷的全过程。
【乙】文中“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意思是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这体现了铸模工艺极高的精度要求以及对技艺精湛程度的极高依赖。
【点睛】参考译文:
【甲】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一块板进行排字,这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排好。两块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是为了防备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好标签,每一个韵的字作为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字印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转眼间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
【乙】锅是用来烧水煮饭的,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铸造锅的原料是生铁或者废铸铁器。铸锅的大小并没有严格固定的规格,常用的铸锅直径约二尺左右,厚约二分。小的铸锅直径约一尺左右,厚薄不减少。铸锅的模子分为内、外两层。先塑造内模,等它干燥以后,按锅的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
模已塑好并干燥以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和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的管,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到二十口锅。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将铁水倾注到模子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就揭开外模,查看有没有裂缝。这时锅身还是通红的,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铁水浇的不足时,马上补浇少量的铁水,并用湿草片按平,不让锅留下修补过的痕迹。
生铁初次铸锅时,需要这样补浇的地方较多,只有用废铁锅回炉熔铸的,才不会有隙漏(朝鲜国的风俗是,锅破了以后一定要丢弃到山中,不再回炉)。铁锅铸成以后,辨别它的好坏的方法是用小木棒敲击它。如果响声像敲硬木头的声音那样沉实,就是一口好锅;如果有其他杂音,就说明铁水的含碳量没处理好造成铁质未熟或者是铁水中杂质没有清除干净,这种锅将来就容易损坏。
(2024·广西百色·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北宋沈括《活板》)
【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①。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②,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③,而变通以新意。
(节选自清代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注]①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②周章:周折。③旧制:旧的制作方法。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理有疏密 疏条交映
B.有奇字素无备者 前人之述备矣
C.唐人尚未盛为之 何陋之有
D.不以木为之者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认为,活字印刷技术的优势之一体现在印刷效率上。
B.甲文详写了刻字和拆版程序,略写了制版和印刷程序。
C.两文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D.两文都赞扬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3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
35.甲文中,活版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概括其中两个方面。
36.两文都介绍了活字印刷术,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文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32.A 33.B 34.(1)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2)所以王桢的《农书》中记载的活字印刷之法,用木活字代替了泥活字。 35.①大量印刷速度快。②排版速度快。③添补新字速度快。④拆版速度快。 36.甲文与以前的雕版印刷对比来介绍活字印刷工艺,所以侧重于介绍活字印刷的优越性。乙文写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与变革,所以侧重于介绍以前的活字印刷工艺的缺点。
【解析】32.本题考查词义和用法。
A.疏松的,形容词/稀疏的,形容词;
B.准备,动词/详尽,完备,形容词;
C.指板印书籍,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
D.做,动词/成为,动词;
故选A。
3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B.由“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可知,此为制版的过程。由“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此为印刷过程;由“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此为刻字过程;由“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此为拆版过程。由四个程序所占的篇幅来看印刷过程和制版过程所占较大,属于详写,刻字和拆版所占篇幅较小,属于略写。B项中“甲文详写了刻字和拆版程序,略写了制版和印刷程序”表述错误。
故选B。
3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重点词语:(1)印:印模、字印。火:用火;令坚:使坚硬。(2)故:所以。以:用。易:代替。
3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由“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活版印刷大量印刷速度快;由“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活版印刷排版速度快;由“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可知,添新字速度快;由“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拆版速度快。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目的。
两文虽然都介绍了活字印刷术,但侧重点确实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写作目的和时代背景的差异。
由“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甲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记录和描述活字印刷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和优点。沈括作为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他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的各个环节,从材料选择、字模制作到排版印刷等,旨在向读者展示活字印刷术相比传统雕版印刷的先进性和便捷性。特别是通过对比“止印三二本”与“印数十百千本”的不同效果,突出了活字印刷术在大量印刷时的优势。
乙文则更多地关注活字印刷术在不同材料和操作方式下的优劣,以及对其进行改进的可能性。由“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可知,金简在文中提到了毕异活字印刷术的不足,如泥字不精整、易破碎,松脂等材料使用繁琐等,并介绍了王桢《农书》和陆深《金台纪闻》中提到的木版和铅字印刷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最后,金简提出“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暗示了他对活字印刷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想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他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活字印刷的方法,是从毕异开头的;然而泥活字既不精细齐整,又简洁破裂;松脂之类的东西也紫琐累,需要大费周折,所以王桢在《农书》中所记载的活字印刷之法,用木活字代替了泥活字;木活字印刷贮存字印的盘子,设置了转轮,比较快捷,但(木活字印刷)也不够周详完备;到了陆深《金台纪间》所记载的铅活字,(字印)质地松软简洁损耗,更是耗费时间损害功效:这本书(所记载的活字印刷法)参考了旧的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所变通和更新。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
【乙】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②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③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④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⑤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⑥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选自《梦溪笔谈 陨石》)
【注释】①治平:北宋时期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②日禺(yú):日落。③见:同“现”,出现。④著(zhuó):及,到。⑤赫然:光彩鲜明的样子。⑥发:挖掘。
3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瞬息可就 就:完成
B.殊不沾污 殊:特殊
C.是时火息 息:同“熄”,熄灭
D.尚热不可近则以纸帖之 尚:还,仍然
38.下列选项中,“为”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A.又为活板
B.满铁范为一板
C.不以木为之者
D.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4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41.沈括语言用词准确而又不失生动。如【甲】文中,为使制字坚硬成型,作者用一“烧”字,为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等物)软化凝结,作者则用“ ”字;如【乙】文多处使用 修辞手法,生动描述陨石现象,使人见文如临其境。
【答案】37.B 38.D 39.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 40.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41. 按 比喻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B.殊不沾污:根本不会被弄脏。殊:根本。故选B。
3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为:介词,被。
A.动词,制作;
B.动词,成为;
C.动词,雕刻;
D.介词,被;
故选D。
3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句中的“奇字(生僻的字)、素(平常)、旋(立即)”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的意思是:往下看,星星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下视之”是观察的角度,“星在其中”是看到的对象,“荧荧然”是对星的描写。正确的句读是: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4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甲】文“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按”字写出了铁板上的药物(松脂等物)软化凝结的经过。
从【乙】文“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其大如拳”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陨石多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一点也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珍藏着。
【乙】北宋治平元年,一天太阳西下时,在常州的上空,忽然发出巨响,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在东南方出现。不一会儿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又一震响后,星星就落在宜兴县一个姓许的人家的院子里,远处近处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都烧毁了。这时火熄灭了,看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看,星星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过了好久,才渐渐暗下来,还热得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掘开那个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还很热,它大小像拳头一样,一头略微尖些,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似的。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
【乙】
①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②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③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 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g):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4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2处)
尝 有 台 使 至 罴 为 设 食 乃 裂 去 薄 饼 缘。
4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持就火炀之( ) ②则以纸帖之( )
③旋刻之( ) ④用讫( )
⑤郑余庆素吝( ) ⑥众皆怪之( )
⑦呼左右曰( ) ⑧薄饼缘 ( )
4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1)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45.甲文的活板突出“活”。比如“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是活的; ,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 ”,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从毕昇的发明中,你可以感受到 。
46.根据【乙】文内容,概括作者所列举的二人或吝啬或节俭的表现。
【答案】42.尝 有 台 使 至 /罴 为 设 食 /乃 裂 去 薄 饼 缘。 43. 靠近 标记 立刻 完毕 一向,向来 对……感到奇怪 手下、侍从 边缘 44.(1)用手一抹,字模自然就脱落,一点儿也不会弄脏。
(2)只见每人面前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众人都偷偷的笑勉强吃了。 45.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 古人的智慧 46.郑余庆吝啬,对待朋友不真诚,留饭只有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还故弄玄虚;王罴节俭,杜绝铺张浪费,看到台使将饼皮剥掉就撤掉饭食。
【解析】4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是:曾经有台使到来,王罴给他准备饭食,台使撕下丢掉薄饼的边缘。“尝有台使至”表达完整意思,后断开;“罴为设食”主谓宾具备,句意完整,后断开;“乃裂去薄饼缘”此为省略句,加上主语“使者”,此句主谓宾齐全;
因此正确的断句为: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
43.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
①句意是:拿着用火烤一下。持:靠近;
②句意是: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帖:标记;
③句意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旋:立刻;
④句意是:用完之后。讫:完毕;
⑤句意是:郑余庆平常吝啬。素:一向,向来;
⑥句意是:大家都感到奇怪。怪:对……感到奇怪;
⑦句意是:招呼侍从说。左右:手下、侍从;
⑧句意是:薄饼的边缘。缘:边缘。
4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 以:用。拂:抹。自:自然。落:脱落。殊:根本;
(2)但:只。粟饭:米饭。皆:都。匿笑:偷偷笑。强:勉强。进:进食。
4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甲】文“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的意思是: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可知字印数目是活的,可根据用量准备其数量;
②结合【甲】文“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的意思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可知,印刷方式灵活便捷;
③结合题干“字是活的”“字印数目是活的”“印刷是活的”,再结合【甲】文“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可知,刻字便捷、拆板方便、贮存灵活,随用随取,可见古人的智慧。
46.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结合【乙】文第②段“忽召亲朋数人会食……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以为必蒸鹅鸭之类……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可见郑余庆的吝啬表现在招待朋友上,留饭只有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还故弄玄虚;
结合【乙】文第③段“乃裂去薄饼缘……命左右撤去之”可知,王罴为人节俭,看到台使吃饭的时候将饼皮剥掉,便命令侍从撤掉饭食。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乙】
子犹说:贫穷是有志者中常有的;节俭是人的天性。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节俭,但是节俭的人不一定贫穷,所以说是“人的天性”。可是节俭不可以吗?有言道:吝啬是不可取的。节俭到吝啬的地步,那么即使金子玉器堆积成山,又跟乞丐有什么不同呢?
郑余庆平常吝啬。有一天,忽然召集几个亲戚朋友去聚集吃饭。大家都感到奇怪。早晨就去赴宴。太阳升的老高了,郑余庆才出来,招呼周围的家人说:“吩咐厨师蒸烂了去掉毛,不要折断了脖子!”众人相互看了看,一定是蒸鹅鸭这些东西。又过了很长时间,用盘子端了出来,酱料、醋也很清香新鲜。只见每人面前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众人都偷偷笑,勉强吃了。
王罴生性节俭率直。镇守河东的时候,曾经有台使到来,王罴给他准备饭食,台使撕下丢掉薄饼的边缘。王罴说:“从耕种到收获,已付出了很多功夫,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再生火做成饭,用了不少力气。你有选择的吃,应当是不饿!”(王罴)命令手下的人撤掉了饭食。使者恨惊讶感到十分惭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乙】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4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纸灰之类冒之( )
(2)则以纸帖之( )
(3)更互用之( )
(4)殊不沾污( )
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2)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
49.下列对《活板》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活字印刷全过程可以概括为:刻字→制版→印刷→拆版。
B.活版的主要特点在“活”,表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数目是活的等方面。
C.活版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平实。如“火烧令坚”“持就火炀之”“再火令药镕”中“烧”“炀”“镕”显示用火烘烤的程度不同,表现出用词的准确。
50.活板和瓷器的制作都需要用火烧制,但甲文中篇幅较少,乙文则详写了整个烧火过程,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47. 覆盖 标记/用标签标出 交替、轮流 根本 48.(1)排满铁模子就成为一块印版,拿它靠近火烘烤。(2)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多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 49.C 50.①甲文中活字印刷术包括刻字、排版和印刷,排版又包括设板、冒板、布板、烤板和平板等步骤,火只是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故篇幅较少;乙文瓷器制作则包括画釉、装钵、入窑和举火等过程,详写烧火过程,以突出瓷器制作的精细。
【解析】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些东西覆盖它。冒,覆盖。
(2)句意: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帖,标记/用标签标出。
(3)句意:两块交替使用。更互,交替、轮流。
(4)句意: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殊,根本。
4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铁范,铁模子。为,成为。持,拿。就,靠近。炀,烘烤。
(2)佳,好。十余度,十多次。劣,差的。即,就。
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根据甲文中的“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不用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
故选C。
5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用胶泥刻字”“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可知,活字印刷术包括刻字、排版和印刷。根据“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排版又包括设板、冒板、布板、烤板和平板等步骤。用火烘烤字印只是其中一个小的环节,并不是主要环节,所以略写。
根据乙文中的“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可知,瓷器制作则包括画釉、装钵、入窑和举火等过程。举火的过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瓷器才得以制成。故详写。详写举火过程“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突出了瓷器制作的精细。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从冯瀛王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些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拭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及子剑侄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乙】大凡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作天窗。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温烈火中会软得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合计造一个瓷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本展区内陈设了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文资料,小文发现《活版》一文也在其中,请你帮她记录整理。
【甲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