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3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3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4: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语文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2
内容分析 1.文本位置《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民风民俗”为专题展开,《古诗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三首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分别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助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将诗人的心情寄托在诗词中。2.教学内容分析识字与写字:会写泣、侯、素、章、盈、脉、栖、鸦7个生字。阅读:背诵古诗。结合传统节日风俗等理解诗歌内涵,有感情诵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口语交际: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了解我国更多的传统风俗文化。3.关系建构:学生已经学习过《清明》等有关节日的诗歌,初步了解了学习古诗的方法。4.资源拓展:拓展阅读会丰富学生的积累,启发感受。拓展古诗,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寒食清明》《望织女》《登高》,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更多的传统风俗文化,推荐孩子们背诵其他描写月夜的古诗句。
课标分析 识字与写字:1.能够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意思。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3.书写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细节、场景,说出自己的喜爱与憎恶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与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优秀作品的内容和情感。7.扩展阅读面。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学情分析 (1)学生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2)已具备的方法、生活经验等: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有关儿童的诗孩子们也学了很多,有一定的基础。(3)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4)障碍突破措施1.课前引导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课上补充。2.方法引领。出示学习方法:a.了解词人生平及创作背景。b.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翻译古诗。c.抓住关键词、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会写泣、侯、素、章、盈、脉、栖、鸦7个生字,诗歌熟读成诵。2.结合传统节日风俗等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情感。3.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了解我国更多的传统风俗文化。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风俗文化;2.结合传统节日风俗等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突破方法: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课前准备 师:PPT生:预习作业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自主学习(目标123) 按照要求完成课文的预习,发课文录音。安排学生按照预习步骤自主学习:1.复习三首古诗,上传录音;2.抄写《十五夜望月》。3.背诵。 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1.课上检查课文的背诵。2.对于背不过的同学,检查对主要内容的概括。
确认目标(目标123)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梳理出两个本课的目标,老师在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提升。 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了前面梳理目标的经验,学生在梳理目标方面很有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目标 (目标1) 思考质疑,解读课题。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十五夜”是时间,后一部分是景物,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初读诗作,初步感悟(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1.自己放声读一读《十五夜望月》。读通,读顺。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4.女生男生赛读。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1)指名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了哪些景物?(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学生能够自己想象看到的画面,并讲给小组成员听,补充他人的意见。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诗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集体分享完成目标(目标2)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1.你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诗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1.看到了明月、树冠、乌鸦、庭中桂花。想到了一个萧瑟苍凉的中秋之夜。(板书:看 明月,树冠,乌鸦,庭中桂华 )2.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象。 小组推举代表,交流问题。其他成员做好补充,最后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时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同亲人离别,思念亲人、家长的思想情感。(板书:月明人远、思深情长)可以让你联想到什么?我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
反馈检测(目标3) 拓展延伸,写话练习。想象这首诗的画面。3.集体交流交流讨论:画面美、情感美、表达美、情节美……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检查回馈,点拨指导。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名字。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四、作业布置 1.默写《十五夜望月》 巩固型作业 1 5分钟
2搜集描写月夜的诗句,读一读,想象画面,并积累下来。 巩固型作业 3 15分钟
3拓展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寒食清明》《望织女》《登高》. 应用性作业 2/3 10分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