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9《那个星期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9《那个星期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4: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语文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9.那个星期天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1
内容分析 文本位置: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二篇精讲课文。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学内容: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兑现在礼拜天带他出去玩的承诺,有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无知,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缅怀童年的酸涩和无奈,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地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这又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运用“繁笔”表现心理。“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但这样一来,“我”等待的焦虑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地烙进读者心里?二是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著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三是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四是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五是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著一个蚁穴……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关系构建:本单元选用一组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表情达意的路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对于这种用童年经历表情达意、塑造人物的文章学生们很容易带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同样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穷人》里对主人公桑娜的经典心理描写;《竹节人》通过对童年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回忆刻画童年记忆。再有六上第16课《盼》中我盼下雨、盼穿雨衣的情形可以说相像的地方更多。教学重点都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情感变化,体会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和环境等方式刻画人物心理动态的方法,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与回味。教师授课时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并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仿写。资源拓展: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无知,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缅怀童年的酸涩和无奈,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所以建议在资源拓展部分加入:①史铁生的生平简介②史铁生的作品(小说、散文集)及写作特色简介③语文主题丛书三精选群文阅读、对比阅读
课标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本课主题,筛选出以下几条课标准:(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习作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五)综合性学习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经验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自觉的完成各项作业,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在课堂上表现。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年级学生对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心理活动刻画,环境描写衬托等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网络资源等解决一般问题的知识经验积累;对抓关键词句分析文章内容已有初步掌握。 2.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进行自主阅读,对于表达真情实感的回忆童年性记叙文有一定的亲历经历,有一定的感受。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第一次盼望”的类似经历,能理解本文中随着事情发展而产生的心理和情感的波动变化。3.已有策略经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批注、品词析句的能力,能够通过默读、圈画做批注等方式抓住关键词及关键语段,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事件来写的。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表情达意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运用默读、浏览等方式获得文章基本信息,并通过圈点勾画并适当做批注、寻找关键词、句、段的方式体悟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4.学习困难障碍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在结合自身体验上还有所欠缺;对文章中心理等变化线索的整体把握还有欠缺;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结构完整地完成写人记事的文章。但是往往选材不够典型,描写人物时缺乏诸如心理、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学生对于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事件来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仍然是学习的难点。5.学生个性差异: 70%的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迅速掌握本课字词,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0%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基础薄弱等原因,所以对之前学过的识字方法不能熟练运用,识字效率不高,课文朗读也很难做到流利。70%的学生书写方法掌握较好,书写端正美观,有3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书写不够美观,个别容易写错别字。突破策略:1.字词方面,自学查字典,同桌互学互纠,教师指导。2.在学习写作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真情实感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如: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意思、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心理描写的不同方式,并尝试运用。学生对史铁生的了解较少,需要补充一定的材料,尽量多的推荐学生读史铁生的文章,了解事件背景、写作的环境,以期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3.学法实践上,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互助学习、拼读、练习、组词、形近字辨析等方法,95%的学生能够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2.通过默读、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质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85%的同学能够有感情领读课文,能够说出这一天里“我”心情的起伏变化。3.通过读、思、议,勾画出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90%的学生能够说出作者用词的妙处,其他学生能够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够通过品读、分析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通过精研细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童稚生活和母亲的怀念之情。4.通过对比分析、课后练笔等,了解《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写作方法的印象来指导自己的习作实践。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突破措施: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通过读、思、议、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变化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流露。突破措施: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小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老师再就疑难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2)学生课堂活动预设、学生课前预习任务。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完成预习作业,搜集作者生平资料。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内容呈现要具体,包含教师的导入、问题的设计等。学生活动体现自学为主,活动设计要紧扣目标,为达成目标服务,一定不能缺失。 含教学预设,教师针对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反馈、改进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交流简介作者。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 ( http: / / www. / s q=1969%E5%B9%B4&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 http: / / www. / s q=%E5%8A%A1%E8%99%9A%E7%AC%94%E8%AE%B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 ( http: / / www. / s q=%E6%95%A3%E6%96%8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 ( http: / / www. / s q=%E5%A5%B6%E5%A5%B6%E7%9A%84%E6%98%9F%E6%98%9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分别获1982年 ( http: / / www. / s q=1982%E5%B9%B4&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 http: / / www. / s q=%E7%9F%AD%E7%AF%87%E5%B0%8F%E8%AF%B4&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奖,《老屋小记 ( http: / / www. / s q=%E8%80%81%E5%B1%8B%E5%B0%8F%E8%AE%B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 http: / / www. / s q=%E9%B2%81%E8%BF%85%E6%96%87%E5%AD%A6%E5%A5%9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 1.积极参与,温故知新:《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2.提出预习疑问:有价值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有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3.分享交流作者资料,能找到作者写本文的内在动因。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史铁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大胆说一说,在交流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预设作者: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史铁生这位作者,对他缺乏了解。安排学生课前搜集作者资料,形成初步印象,课上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预设出处:本文选自史铁生半自传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第四章《童年之门》。《务虚笔记》是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的长篇小说,叙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我们将默默地凝望,隔着咫尺空间,隔着浩瀚的时间,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他抑或我、不动声色却黯然神伤。预设【人物评价】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 ( https: / / baike. / doc / 2801832-2957237.html" \t "_blank )评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查看自主学习的课文生字词,认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做批注。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盼望:殷切的希望。明媚:(景物)鲜明可爱。吓唬:使害怕,恐吓。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耽搁:拖延时间。沉郁:低沉郁闷。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急遽:急速。惊惶:惊慌。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花样激趣学字词:1.自主读词,同桌互帮。开火车朗读生字,学生自由找出难读难写字词2.小老师领读。 “偎”读音是第一声。 找出易错字词“惆怅”“蚁穴”“飘渺”,跟着老师板书,书空。③理解词语的意思:明媚:翻箱倒柜:耽搁:沉郁:缥缈:急遽:惊惶: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自学能力。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我”的心情。4.是的,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1.(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而最终盼望落空的经历。)2.读通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引导学生将“我”的心情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预设对比句子:(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原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出示交流关键句:(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自主学习,画出关键词;小组交流,取长补短,援疑质理;全班交流,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1)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2)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3)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4)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5)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预设心情变化: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预设环境衬托: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理解但说不准确。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如表示色彩的,也可以通过对比读,去掉之后感受差距,理解环境描写的好处。
五、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课文,明确学习的目标。布置作业,巩固所学,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六、当堂检测 一、给加点字注音。吓唬( ) 挨 ( ) 咔嚓( )沉郁( ) 缥缈( ) 急遽( ) 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盼望:明媚:吓唬:空空落落:翻箱倒柜: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六、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抄写词语 巩固性作业 1 15分钟
2.熟读课文、积累印象深刻的句子 综合性作业 2、3 15分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作者简介写作顺序:时间心理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教学反思
高新区小学语文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9.那个星期天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2
内容分析 1.文本位置: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二篇精讲课文。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2.教学内容: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兑现在礼拜天带他出去玩的承诺,有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无知,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缅怀童年的酸涩和无奈,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地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这又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运用“繁笔”表现心理。“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但这样一来,“我”等待的焦虑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地烙进读者心里?二是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著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三是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四是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五是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著一个蚁穴……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3.关系构建:本单元选用一组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表情达意的路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对于这种用童年经历表情达意、塑造人物的文章学生们很容易带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同样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穷人》里对主人公桑娜的经典心理描写;《竹节人》通过对童年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回忆刻画童年记忆。再有六上第16课《盼》中我盼下雨、盼穿雨衣的情形可以说相像的地方更多。教学重点都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情感变化,体会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和环境等方式刻画人物心理动态的方法,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与回味。教师授课时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并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仿写。4.资源拓展: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无知,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缅怀童年的酸涩和无奈,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所以建议在资源拓展部分加入:1.史铁生的生平简介2.史铁生的作品(小说、散文集)及写作特色简介3.语文主题丛书三精选群文阅读、对比阅读
课标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本课主题,筛选出以下几条课标准:(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习作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五)综合性学习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经验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自觉的完成各项作业,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在课堂上表现。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年级学生对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心理活动刻画,环境描写衬托等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网络资源等解决一般问题的知识经验积累;对抓关键词句分析文章内容已有初步掌握。 2.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进行自主阅读,对于表达真情实感的回忆童年性记叙文有一定的亲历经历,有一定的感受。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第一次盼望”的类似经历,能理解本文中随着事情发展而产生的心理和情感的波动变化。3.已有策略经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批注、品词析句的能力,能够通过默读、圈画做批注等方式抓住关键词及关键语段,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事件来写的。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表情达意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运用默读、浏览等方式获得文章基本信息,并通过圈点勾画并适当做批注、寻找关键词、句、段的方式体悟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4.学习困难障碍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在结合自身体验上还有所欠缺;对文章中心理等变化线索的整体把握还有欠缺;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结构完整地完成写人记事的文章。但是往往选材不够典型,描写人物时缺乏诸如心理、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学生对于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事件来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仍然是学习的难点。5.学生个性差异: 70%的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迅速掌握本课字词,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0%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所以对之前学过的识字方法不能熟练运用,识字效率不高,课文朗读也很难做到流利。70%的学生书写方法掌握较好,书写端正美观,有3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书写不够美观,个别容易写错别字。突破策略:1.字词方面,自学查字典,同桌互学互纠,教师指导。2.在学习写作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真情实感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如: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意思、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心理描写的不同方式,并尝试运用。学生对史铁生的了解较少,需要补充一定的材料,尽量多的推荐学生读史铁生的文章,了解事件背景、写作的环境,以期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3.学法实践上,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互助学习、拼读、练习、组词、形近字辨析等方法,95%的学生能够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2.通过默读、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质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85%的同学能够有感情领读课文,能够说出这一天里“我”心情的起伏变化。3.通过读、思、议,勾画出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90%的学生能够说出作者用词的妙处,其他学生能够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够通过品读、分析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通过精研细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童稚生活和母亲的怀念之情。4.通过对比分析、课后练笔等,了解《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写作方法的印象来指导自己的习作实践。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突破措施: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通过读、思、议、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变化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流露。突破措施: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小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老师再就疑难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2)学生课堂活动预设、学生课前预习任务。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完成预习作业,搜集作者生平资料。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内容呈现要具体,包含教师的导入、问题的设计等。学生活动体现自学为主,活动设计要紧扣目标,为达成目标服务,一定不能缺失。 含教学预设,教师针对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反馈、改进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学生积极回顾作答: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通过回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起思考,也是为了深入学习课文写法作铺垫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 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3.小组汇报。出示关键预设:(1)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 自主思考,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批注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2.小组组长组织引导组员,积极发言,人人发言,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作好记录,推出发言人。3.小组汇报,提出疑难。(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执着、无奈。(4)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5)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6)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预设小组质疑: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看着”“我一声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2.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3.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1)师引导学生感受: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2)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4.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这里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竟无语凝噎”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2. 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1.学生积极总结积累(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2.小组内学生分享时能准确指出自己用到的描写方法,说出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相互补充、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预设写作手法总结: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间接描写和对比衬托。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1)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2)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预设习作训练意义:通过想象练笔,换位思考,将学生带入文中角色,融入文本,升华感情,落实写作手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1.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总结:(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重在写虚。《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重在写实。2.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预设问题:(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3)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伤了孩子的心,因而“惊惶”,连声对“我”说对不起。)
五、课堂小结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古语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六、当堂检测 一、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述“我”的心理。1.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二、读一读,选一选。(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句话中“天色昏暗下去”除了让我们知道时间的变化,傍晚来临,还能让读者感受到( )。A.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B.天色已晚,我不再等了。(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A.我等得太久了,眼前出现了幻觉。B.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六、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续写“星期天”之后 综合性作业 2、3 灵活安排
2.修改完善课堂小练笔 巩固性作业 3.4 20分钟
3.课下阅读完《务虚笔记》第四章 拓展性作业 4 灵活安排
板书 9.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