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10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10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4: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语文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1
内容分析 古诗是汉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丰,言少意深,具有与生俱来的模糊性、灵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为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古诗这一特点和优势,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感悟和欣赏水平。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一段真实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力求通过对话使学生学会品词析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对话,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自主吟诵中加深对古诗意境的体验;通过对话,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闪现出创新的火花;通过对话,使学生陶冶性情,感受到古诗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马诗》本课是一首古诗,内容短小精悍,古代诗家咏“马”,当以唐朝的杜甫和李贺最为著名。他们这方面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在李贺的诗集中以《马诗》为题的组诗有二十三首,均为五言体。《石灰吟》是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作者本人高洁的理想。于谦把自己比作石灰,表达自己不怕牺牲、为国尽忠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如果只是在那里描摹事物具体的形貌状态,而不对事物寄寓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没有多大价值,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于谦并不是单纯地吟咏石灰本身,而是借物咏志,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我们可以看到,全诗的每一句,都不离咏物,都在惟妙惟肖地描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却又句句都有深意,都在说如何锻炼人的高尚品格。作者处处都在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理念。咏石灰,也是吟咏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状态,吟咏自己磊落的襟怀。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历代文人很少进行吟咏。而于谦却是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他借着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立志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由此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气节。这首诗,一方面向我们指出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他必然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才能成就他的人格。这和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一个道理。另一方面,诗人也是通过咏物来述说自己的志向。诗人巧妙地以石灰的烧炼过程,比喻自己不怕烈火焚烧,也不怕粉身碎骨,不惧怕任何艰难严酷的考验,立志要做一个坚定刚强、纯正无瑕的正人君子,长留”清白”在人间,永保自己高洁的品格。我们不禁要思考:能写出这首《石灰吟》的于谦,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为什么他要以石灰为榜样,要让自己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即使是千难万苦,也要做一个无比坚强的人,清白正直的人 能立下这样志向的人,是一个什么人呢 从于谦的生平来看,可以说,这首《石灰吟》堪称他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首先,于谦是一位清官,而且是一位骨头很硬的清官。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就屡屡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的爱戴。当时,在外地做官的人,每逢进京朝见皇帝,都要带一些从当地搜刮来的土特产品,以献给皇帝或朝臣。但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两手空空,连土特产也不带。有人劝他给朝中的权贵送些礼物,以便求得庇护和重用,于谦就写了一首《入京诗》表明心迹:”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闾话短长”,我就是要清清白白地进京朝见皇帝,免得被老百姓唾骂。这首诗也就被后人传为佳话。因为他不肯巴结权贵,遭到当时把持朝纲的宦官王振的嫉恨,被投入监狱,差一点被判死罪。即使遭遇到这样的迫害,于谦仍然保持着他的品格,不肯向权奸屈服。更重要的是,于谦还是一位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可以与岳飞、文天祥媲美。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时候,北方的蒙古瓦剌部族入侵,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唆使之下领兵亲征,结果兵败,当了俘虏。瓦剌的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明朝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敌人的大军兵临城下,眼看京城就要沦陷了。于谦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兵部尚书。当时朝中有人提议放弃北京,南迁逃跑。于谦力排众议,坚持固守京城。为了不让瓦剌挟持明英宗以挟制明朝的阴谋得逞,于谦还拥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明景帝即位。他沉着应变,整饬兵备,部署军力,亲自率军出战,在北京城外打败了瓦剌的大军,终于迫使瓦剌退兵。他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拯救了明朝。后来,明景帝去世,明英宗复辟,忌恨于谦当初拥立明景帝的行为,杀害了这位民族英雄。了解了于谦的人生经历,再看这首《石灰吟》,更能让人引发对他的敬畏。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学情分析 (一)已有知识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这首古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本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二)已有生活经验:爱国诗歌,孩子们读过不少,而且对于诗中名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有所耳闻。所以学习起来更容易理解。(三)已有策略经验:古诗五步学习法,孩子们已经掌握的很熟练。(四)存在的困难障碍:1.本诗句中的地名较多,应该借助地图,了解大体位置,易于读诗;2.本诗句的创作背景需要了解,才能真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五)障碍突破措施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对于学习诗句很有帮助;2.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2.通过自学、查字典、互学等方式,能有熟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查资料等方式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4.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学习古诗。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自学、查字典、互学等方式,能有熟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查资料等方式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学习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进行课前预习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目标2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板书:马诗) 课前自主预习1.完成预习本任务。 趣味导入,增加课堂吸引力。学生感触深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目标1目标2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4.大概了解古诗。(1)学习古诗的方法。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2)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3).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4).诗文大意。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解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结合课件《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知识进而体会石灰品质。 学生分享资料;教师引导,如何整理资料,哪些分享对诗句的理解有帮助;教师引导,如何整理资料,哪些分享对诗句的理解有帮助; 让学生学会运用注释学习古诗。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下文做好准备。
三、体察诗蕴 , 品悟诗情目标3目标4 三、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战场景色。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板书: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峻) 2.自读第二句,思考4分钟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怎样的心境?(板书:慨叹 何)(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什么情绪的差别呢?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踩”好不好?为什么?(3)你从“快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4)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  小组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同学的阅读收获;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针对阅读收获的集体分享,教师引导点评 预设一:学生了解古诗后,思考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去挖掘诗歌中的意味。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预设二: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踏清秋”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预设三: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四、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目标1目标2,目标3 (一)多种形式朗读古诗下面我请大家准备读古诗,要求: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读出诗的韵味。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二)、明诗意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请同学们再读《石灰的自述》,体会石灰的制作过程,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3.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三)、小组互助合作,初步分享1. 小组讨论2. 交流理解诗意;3. 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分享诗意,四人组依次发言,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补充完善自己的认知。10分钟 1.小组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同学的阅读收获;其他同学补充完善;2.针对阅读收获的集体分享,教师引导点评 一、汇报自主学习收获 ①生字词生字词读准字音、分辨字形,理解意思;②用简要的话梳理诗句主要内容。二、结合质疑课题提出的问题(本节课学习目标),默读诗句,进行思,做出批注。三、每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1.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完善自己的认知;2.评选出本次全班分享的代表。
全班集体分享,老师精讲点拨预设一:  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凿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预设二: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预设三: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预设四: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预设五: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还表达了作者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节操)师补充:这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3、组织交流: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2)(出示)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3)(出示)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1.小组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同学的阅读收获;其他同学补充完善;2.针对阅读收获的集体分享,教师引导点评。 全班集体分享预设一: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预设二: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预设三: (生答)读诗句预设四:学生根据理解谈认识和感受,并在老师指导下朗读。预设五:学生回答老师问题表达了作者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节操于谦是个怎样的人(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四、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马诗》《石灰吟》 基础类 目标1.2 5分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拓展类 目标4 8分钟
于谦精神的流传 1.当几百年过去之后,后人阅读古诗《石灰吟》,感受不仅仅是对石灰的赞美,也是对于谦的赞美,人们会这样赞颂诗人于谦:(全班齐背)于谦走了,但是他的信念,他的精神却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身上,永不熄灭。2.1932年的抗日战争,爱国将士吉鸿昌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3. 1940初,杨靖宁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不肯投降。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4.于谦之后的爱国英雄多不胜数,于谦之前的爱国将士也有很多: 5.南宋灭亡时期,有一位英雄他面对元世祖的高官厚禄严词拒绝,临死前写下了他的豪情壮志,生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拓展延伸类 目标3 3-5分钟
板书设计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马诗{ }借物喻人慨叹 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石 灰 吟 颜色 志向 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