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8《匆匆》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8《匆匆》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4: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语文教学评助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_ _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8《匆匆》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序号 1
学习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匆匆》是小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二、内容梳理1.识字与写字:会写“挪、藏、徘、徊、蒸”5个生字,正确读写“涔涔 潸潸 赤裸裸 徘徊 蒸融 伶伶俐俐 挪移”词语。易错字:注意挪读nuó不读nà,蒸读zhēng不读zēng 。写字:“蒸”的第四笔是横钩,不要与第五笔写成一笔,也不要丢了“了”下面的横。多音字:藏,尽。2.阅读:(1)篇章教学: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前可以布置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的要求自助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把司空见惯的现场写得如此感人的”这一核心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适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本文结构比较明晰。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写时间在我们身边悄悄拭去,最后照应开头再次发出慨叹。体裁是散文,教学时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将朗读和学生的自主感悟有机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2)句段精读: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写作手法:运用设问、拟人手法告诉我们时间是怎样偷偷溜走的,把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第一段排比的手法说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写出来表达情感;(4)情感价值:体会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呼吁年轻人珍惜时间。3.习作训练: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把你的感触写出来。4.口语交际: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请说一说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5.综合性学习:阅读《主题丛书》系列文章;阅读朱自清散文作品。三、关系建构:(一)单元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二)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本组课文,要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三)单元内容关系建构:本组教材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专题,编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精读课文,安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单元习作的主题是《让真情自然流露》。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本单元需要训练的语文问题是如何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呢?那么需要我们利用《匆匆》学习作者借助于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同时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写作方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选择典型的事例,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并写出情感的变化;“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方法;“初试身手”范例部分,尝试运用,强化练习。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继续体会写法:选择典型事例,写出情感变化;通过内心独白,表达心情;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继续体会写法:老阳儿为线索,通过两个典型事例具体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本单元选用的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四、资源拓展:本文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作。他抓住了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为我们描述了时间的飞逝,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因此这个情感是比较深刻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拓展以下资料。1.补充本文《匆匆》的写作背景。散文写于1922年3月28日。2.作家朱自清的生平简介。3.朱自清的作品及写作特色简介。4.课上链接《语文主题丛书三》精选的群文阅读篇目《时间怎样的行走》。5.课下推荐阅读主题丛书第三本第一单元。阅读朱自清其他散文。
课标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习作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五)综合性学习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已有知识经验: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在本册课文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学过一首《长歌行》,里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能够有助于学生体会本篇文章的情感。以前学习过不少散文作品能够有助于了解散文的语言特色。已有策略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和阅读形式,能运用默读、浏览等圈画重点语段,能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能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方法。已有生活经验:本文为了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写到了许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这些现象学生都有亲身体验,也很容易由作者写到的再联想到其他方面,引起共鸣。未知经验:未有知识经验:识字与写字:生字词的准确认读和识记,需要教师点拨;对朱自清的散文了解甚少。未有策略经验:分析文章的表达层次,如何把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写的感人。未有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的他们,人生才过去十分之一,正如出生的太阳,对时光的流逝缺乏体验,也没有很深的焦虑感。3.存在的障碍: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情感,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再梳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对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的情感缺乏体验;虽然所有的写作手法都学过,却不能灵活运用,把文章写得真实感人。4.学生个性差异: 70%的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迅速掌握本课字词,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0%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基础薄弱等原因,所以对之前学过的识字方法不能熟练运用,识字效率不高,课文朗读也很难做到流利。70%的学生书写方法掌握较好,书写端正美观,有3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书写不够美观,个别容易写错别字。5.具体突破措施:1.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2.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与生活的联想,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总结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仿写,学者抓住生活中的平常事物表情达意,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查字典、互学等方式,会写“挪、藏、徘、徊、蒸”5个生字,正确读写“涔涔 潸潸 赤裸裸 徘徊 蒸融 伶伶俐俐”词语。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读、品味读、展开联想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字词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读熟课文,标出段号、生字词,自主理解词语意思。搜集有关朱自清和课文的资料,提前了解课文。
学 习 过 程
环节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聚焦主题,引出课题 单元导读,了解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首先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的导语,请你认真阅读,然后把你读到的信息告诉老师。学生活动:阅读并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二、名言导入,学习新课。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格言、诗文、佳作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知道哪些感慨时光流逝的名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感受时光给予他的触动。3.板书课题 教师提示:写“匆”字时,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朱自清。学生活动1.回忆并回答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2.齐读课题,做到声音洪亮,饱含深情,营造情境氛围。3.交流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语言简洁,讲述生平事迹。 一、1.学生集中注意力,做到端正坐、朗声读。2.学生能够自己找到导语中的关键词,说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3.学生能回顾上册相关内容,说出学过的课文或者方法。二、指名举手的同学说有关时间的名言。一起书空课题名字;齐读课题。指名交流汇报关于朱自清的事迹,语言简洁,讲述生平事迹。 预设:根据以前的训练,学生能够找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能够找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要素:学习本组课文,要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写作要素: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预设:学生能够整齐背诵出《长歌行》这首诗。对于其他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能够说出一部分,可能一个人说不全。补救措施:引导学生课前整理思考,课上学生、教师可适当补充。预设作者资料: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自主学习(目标1;目标2) 一、布置课前自主学习:按照要求完成课文的预习,安排学生按照预习步骤自主学习:1.读熟课文;发课文录音。2.标出自然段;3.划出并书写:多音字、四字词语、会认、会写的生字4.收集资料(作者或难懂字词)5.找出含义较深刻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学生活动一:课前完成预习任务,写在预习单。二、检查预习(一)字词检查1.检查字音并正音。2.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词最多。涔涔 潸潸 赤裸裸 徘徊 蒸融 伶伶俐俐 多音字“藏”。3.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学生活动二.1.学生组内汇报课前字词学习情况。2.轮读课文,互相正音。组内交流对重点字词的理解。理解那些,不理解的请同学帮助。涔涔 潸潸 赤裸裸 徘徊 蒸融 伶伶俐俐4.重点指导写好“藏”字:注意“臣”的写法,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而清楚;“蒸”:第四笔是“乛”;巧记:丞相洒水戴草帽。学生活动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写挪、藏、徘、徊、蒸; 评价活动:1.检查预习作业,批改点评;2.通过小组长带领组内朗读、组织识字检测的方式,让90%的学生能当场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10%的学生需要二次过关。2.抽查组内4号能正确读生字。3. 同组互读互评。4.生字正确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问题与补救:组内有不理解的词语。补救:课堂上重点讲解,难理解的词语由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和体会。预设: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徘徊:文中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也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遮挽:拦阻;挽留。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本课指作者觉得没在这世界上留下那么一点点有意义的痕迹。头涔涔:形容汗水从头上不断向下流的样子。泪潸潸:流泪不止。本课指时间如梭,作者却无力抓住而泪流不止。补救措施:个别学生理解不好的词语可以有教师指导。
小组合作、(目标3) 二、合作学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读完思考后一起交流:(1)想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画出来。(2)品读课文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1)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2)用排比的句式,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学生活动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自己学习的结果,并派代表分享小组合作交流后的成果。 1.巡视自主学习方法:边读边画边批注;2.教师参与聆听小组讨论:有序发言;讨论积极;讨论有结果。 预设:学生在自主思考时,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边读边批注。个别同学需要教师指导。大部分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时能够做到说出部分答案,但是说不完整。补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按照4321号学生的顺序发言,同组同学补充或反驳观点;达成较为统一的意见。
集体分享(目标3)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分享小组合作交流后的成果。预设:问题(1)作者提的问题: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师过渡:第一段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时间匆匆的感悟的?问题(2)。预设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赏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有感情读一读。学生活动一:1.赏析句子;2.有感情朗读。预设二:“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赏析: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师引导提问: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作者对时间的去向连续发问问而不答,而答应汗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板书: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借助排比、反问的特殊句式来背)学生活动二: 1. 品读四个问句;赏析问句的用法。2.带着感情读这个句子。3.尝试背诵第一段。 评价活动:1.选取一个小组汇报。2指生赏析自己从句子中读懂了什么。3.请两名学生朗读,读出感情。评价活动:1.指生有感情朗读2.指名学生能够独立说自己对本段的理解。3.学生做笔记。4.学生齐读,点评是否读出感情。5.齐背,同桌互听。 问题:回答不准确。补救: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汇报结束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梳理课文内容。预设问题一:此问题简单,学生能够顺利找出。预设问题二:学生能够找到排比句式,并分析其用法。对于一连串的问句,能够读出对时间流逝飞快的无奈感。但对于一连串问句的表达效果说不完整。补救措施:反复读,对比读。教师点拨:作者对时间的去向连续发问问而不答,而答应汗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预设问题三:个别同学无法当堂背诵。补救:布置回家再背。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积累:背诵第一段。字词书写积累。 巩固性作业 目标2 20分钟
阅读:推荐阅读主题丛书3第一单元 拓展性作业 目标3 灵活安排
板书设计 匆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藏 蒸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