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语文教学评助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_ _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语文园地3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序号
学习内容分析 一.内容介绍:本组教材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专题,编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精读课文,安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以及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单元习作的主题是“让真情自然流露”。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要求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围绕这一要素,安排记叙文、散文等不同类型的课文,包括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方法;“初试身手”范例部分,尝试运用,强化练习。二.学习内容分析:(一)阅读:能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怎样把情感表达出来的。(二)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真情自然流露”, 要写出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将印象最真的感受记录下来,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三)口语交际:说说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怎样表达出来的。三.关系建构: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单元中每一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每个习作单元都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内容。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实践。四五年级的习作单元分别从“把事情写清楚”“按顺序写景物”“写说明性文章”“描写人物”等方面强化了写人、记事、状物、写景、说明等习作方法的学习,达到把作文写清楚、写具体的培养目标。六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则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怎样表达中心意思,帮助学生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方法强调学生起草之前选材构思的能力。本单元能力提升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通过具体细致的描述表达情感,写出情感变化;也能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情感。四.资源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课标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习作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五)综合性学习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学情分析 一、知识经验已知:习作时能把事情写清楚,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六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对于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方法也做了指导训练。未知:如何在习作时把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出来。二、生活经验已有:学生能感受在实际生活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未知: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环境的观察与心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意识。三、策略经验已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习作表达的能力,如能够按照一定顺序叙述,能围绕主题组织素材,能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来表达一定的情感等策略。未知:选择合适的内容,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通过具体细致的描述表达情感,写出情感变化;也能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情感。四、学习困难障碍学生对于习作中如何让真情自然流露,是学习的难点。五、突破策略1.通过整体把握文本,了解文章是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进行情感表达的;2.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3.通过体会特殊标点符号的运用,体会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联系所学课文,总结写文章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2.体会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3.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1.联系所学课文,总结文章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2.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教学难点: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学 习 过 程
环节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聚焦主题,引出课题 一、名言导入,学习新课。引用刘勰( xié)《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导入新课。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活动:学生猜测诗句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再次回顾本单元的主题: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板书:写真情实感)。 举手的同学说。鼓励为主。 预设:学生个别的几个字,需要老师点拨:其;迁;辞;发。措施:引导学生课前整理思考,课上学生大胆猜测、教师纠正。
交流平台(目标1) 一、交流平台:1.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概括出写真情实感的两种方法。学生活动一:再快速浏览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谈谈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①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作者借助“跳房子”“看着云彩走”“找蚁穴”“看电影画报”等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板书:举动)②你有等待的经历吗?用几句话说说你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挨时间。概括:(1)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之中,在叙述中流露情感。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更能打动读者。(板书:设问)概括:(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情感。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表达感情的方法有很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甚至直接写内心独白,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抒发真情实感。 评价活动:1.通过小组长带领组内相互评价、纠错、完善,确定发言人。2.教师参与聆听小组讨论:有序发言;讨论积极;讨论有结果。 预设:《那个星期天》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匆匆》第四段
初试身手(目标2) 二、初试身手1.生自由读“初试身手”中的例文;(1)场景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例文一: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2)场景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得分的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例文二:天灰蒙蒙的,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学生活动:这两段例文,分别表现出小作者怎样的心情,用笔圈出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活动:再读例文,用横线画出两段例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你发现了什么?例文一:“花儿”、“鸟儿”、“树叶”例文二:“花儿”、“小鸟”总结:同样是写路旁的花儿、树上的小鸟,作者心情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通过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就叫做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1.巡视自主学习方法:边读边画边批注;2.教师参与聆听小组讨论:有序发言;讨论积极;讨论有结果。 预设:学生在自主思考时,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边读边批注。个别同学需要教师指导。例文一:表现出小作者养小狗的心愿终于实现后的快乐、兴奋、欢喜的心情。抓住“微笑”“欢唱”“高兴”等关键词来谈感受。例文二:表现出小作者篮球比赛失败后的沮丧、自责、愧疚的心情。抓住“灰蒙蒙”“压抑”“耷拉”“无精打采”“讥笑”等关键词来谈感受。 大部分同学能说出部分答案,但是说不完整。
课堂练笔(目标3) 学生活动:1.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写几句话来表达情感。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弹琴 钓鱼2.自由练写。3.小组内互评互改总结 人的心情不同,对人、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 评价活动:1.学生自由选择情境,好的不好都写几句话。2小组内互相交流。3.组内选取一名最优秀的在班上进行范读。 预设:对于这四种情境不能抓取有效的信息和有特色的景色,来烘托心情。补救措施:教师点拨。用图片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情境分别可以写哪些景色。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小练笔:选择另一种情境,表现心情。 巩固性作业 目标2 20分钟
阅读:推荐阅读主题丛书3 拓展性作业 目标3 灵活安排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交流平台 举动、 设问好:花儿微笑、鸟儿欢唱初试身手 借景抒情不好:花儿无精打采、鸟儿讥笑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