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5:09:24

文档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2024·辛集)阅读。
北风吹
[明]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①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②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③,风吹柏树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注释]①棱棱:威严方正,形容节操。②阳和:阳春和气,即春天的温暖。③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树枝下垂的样子。
1.借助注释,试着写一写下面诗句的意思。
①节操棱棱还自持:   
②冰霜历尽心不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说说自己的理由。
3.《石灰吟》也是于谦的诗,其中“   ,   ”可以说是传世名句,表达了诗人伟大的志向。文天祥、郑燮的诗句同样激励着一代代人:“千磨万击还坚劲,   。”“人生自古谁无死,   。”
4.柏树代表了怎样的品质?被古代文人赋予了象征意义的植物还有很多,请选一个你喜欢的说说理由。
【答案】1.柏树的节操刚正不阿,始终保持;经历了冰霜的考验,心志依然不变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志向。理由是诗中通过描写柏树在北风吹拂下依然坚定不动,象征着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诗中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困境终将过去,希望和温暖即将到来。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任尔东西南北风;留取丹心照汗青
4.柏树代表了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品质。古代文人常将植物赋予象征意义,如梅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正直、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等。我喜欢竹子,因为它在风雨中依然挺立,象征着正直和坚韧的品格。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组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方式,全面检验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分析、鉴赏及拓展应用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1.分析:首先,要仔细阅读诗句,理解每个词汇的字面含义,这是解读诗句的基础。题目中给出的注释是理解诗句深层含义的重要线索,需要认真阅读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将诗句的字面意思、注释内容、意象象征等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诗句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故答案为:柏树的节操刚正不阿,始终保持;经历了冰霜的考验,心志依然不变
2.分析:从“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开始,逐句分析诗句内容,注意捕捉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意象解读:将“柏树”解读为坚韧不拔、节操高尚的象征,而“北风”和“冰霜”则象征外界环境的严酷和考验。通过柏树在严酷环境中的表现,提炼出诗人对坚韧、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以及对自身或同类人应保持高尚节操的期许。
故答案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志向。理由是诗中通过描写柏树在北风吹拂下依然坚定不动,象征着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诗中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困境终将过去,希望和温暖即将到来。
3.分析:《石灰吟》中的传世名句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谁”郑燮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答案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任尔东西南北风、留取丹心照汗青。
4.分析: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北风吹》这首诗,理解每一句的含义,特别是与柏树相关的描述。提炼柏树品质:从诗歌中找出描述柏树特性的词句,如“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这些描述直接体现了柏树的品质。在理解柏树品质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被古代文人赋予象征意义的植物,并思考其为何能代表某种品质或精神。
故答案为:柏树代表了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品质。古代文人常将植物赋予象征意义,如梅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正直、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等。我喜欢竹子,因为它在风雨中依然挺立,象征着正直和坚韧的品格。
(2024·辛集)阅读。
和端午
[宋]张耒(lěi)
竞渡①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②能还?
国亡身殒③今何有,只留离骚④在世间。
[注释]①竞渡:赛龙舟。②讵(jù):怎么,表示反问。③殒(yǔn):死亡。④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离骚》。
5.结合注释,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忠魂一去讵能还?
②只留离骚在世间。
6.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中,(  )一词既表明是端午节的特有习俗,同时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
A.竞渡 B.离骚 C.世间 D.忠魂
8.《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传世名句,请你把这两句诗在田字格里用正楷认真地抄写一遍。

9.“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代诗人文秀的作品。张耒和文秀对屈原的评价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都认为屈原是蒙冤而死。   
②都认可屈原是一位为国尽忠的名臣。   
③都高度评价了屈原的文学成就。   
【答案】5.①屈原的忠诚灵魂一旦离去,怎么能再回来呢?②只有《离骚》这部作品留在人间。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屈原忠贞不屈精神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无奈和哀伤。
7.A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正确;正确;错误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了古诗词翻译与理解能力。(2)考查了古诗词情感与主旨分析能力。(3)考查了古诗词细节理解能力。(4)书法抄写与规范书写能力。(5)古诗词评价与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这些题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5.分析:逐字逐句翻译,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汇。保持原文意境,尽量用现代汉语表达。诗句①:“忠魂一去讵能还?”应译为:忠诚的灵魂一旦离去,又怎么能够回还呢?诗句②:“只留离骚在世间。”应译为:只留下了《离骚》这部作品在人世间。
故答案为:①屈原的忠诚灵魂一旦离去,怎么能再回来呢?②只有《离骚》这部作品留在人间。
6.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端午节赛龙舟时,我深深地感到悲痛,为那千年的冤屈而哀叹。忠诚的灵魂一旦离去,又怎么能够再回还呢?国家已经灭亡,身躯也已陨落,如今还剩下什么呢?只留下了《离骚》这部不朽的作品,在人世间传颂。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忠贞不渝精神的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无奈。
故答案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屈原忠贞不屈精神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无奈和哀伤。
7.分析:BCD都不符合题意。端午的习俗有竞渡即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故答案为:A
8.分析:使用正楷字体,确保字迹清晰、工整。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和整体布局。准确抄写诗句,无误写、漏写现象。
故答案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分别阅读两首诗,理解其内容和情感。对比两首诗中对屈原的评价和描述。根据问题要求,判断说法的正确性。两首诗都认为屈原是蒙冤而死。两首诗都认可屈原是一位为国尽忠的名臣。文秀的诗中并未直接高度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而是侧重于其忠诚和冤屈。
故答案为:1、正确 2、正确 3、错误
(2024·辛集)阅读。
老人与海(节选)
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xí jī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chǒu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鳞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抢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颊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抢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pā的一声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腻腻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航,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船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0.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xí jī   
chǒu   见
pā   的一声
11.老人虽然终于杀死了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被吃光,只剩下一副鱼骨头。老人是否很倒霉?为什么?
12.阅读短文,老人再战鲨鱼面临着哪些困难?(  )(多选)
A.老人身子僵硬、疼痛 B.鲨鱼成群结队袭来
C.鱼肉被鲨鱼吃光了 D.棍子被鲨鱼“夺走”
13.第②段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14.短文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是哪句话?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我国古代的名言同样富有哲理、充满智慧:“书到用时方恨少,   。”“   ,莫把无时当有时。”“近水知鱼性,   。”“莫道君行早,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
15.在学习和生活中,你经受过困难的考验吗?说出令你记忆犹新的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0.希冀;瞅;啪
11.老人并不倒霉。虽然他最终失去了鱼,但他在这场搏斗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强大的鲨鱼进行了斗争,尽管结果并不理想,但他并没有被打败,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
12.A;B;C;D
13.第②段从老人的身体状况、鲨鱼的数量和攻击方式、老人使用的工具(棍子和舵把)以及老人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
14.“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意味着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即使身体被击倒,精神也不能被打垮。这是一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态度。;事非经过不知难;宜未雨而绸缪;近山识鸟音;更有早行人;学问尘中觅;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15.有一次,我在数学竞赛中遇到了一道非常难的题目,几乎没有任何头绪。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冷静下来,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最终找到了解题的关键。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坚持和耐心的重要性,也让我相信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题目全面而深入地考查了学生对《老人与海》节选内容的理解、词汇掌握、细节分析、写作手法识别、哲理句子理解以及个人经验分享等多个方面的能力。这种考查方式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表达能力。
10.分析:根据拼音和上下文语境,推断出正确的汉字。注意规范书写用正楷字体,确保字迹清晰、工整
故答案为:袭击、瞅、啪。
11.分析:结合老人的精神面貌和故事主题,分析老人的“倒霉”与否。
12.分析:联系全文,可知四个选项都是老人面临的困难。
故答案为:ABCD
13.分析:第②段从老人的身体状况、鲨鱼的数量和攻击方式、老人使用的工具(棍子和舵把),以及从视觉(如鲨鱼鳍的线条和鳞光)、听觉(如鲨鱼咬合的声音和船摇晃的声音)和感觉(如老人用力时的身体感受)三个角度来写的。
故答案为:第②段从老人的身体状况、鲨鱼的数量和攻击方式、老人使用的工具(棍子和舵把)以及老人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
14.分析:文中最有哲理的句子: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保持精神的坚韧和不屈,在逆境中成长和超越,并勇敢地抗争和掌控自己的命运。 由上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可知下句为“事非经过不知难”。由下句“莫把无时当有时”,可知上句为“常将有日思无日”。由上句“近水知鱼性”,可知下句为“近山识鸟音”。由下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莫信直中直”,可知上句为“由下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可知上句为“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故答案为:“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意味着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即使身体被击倒,精神也不能被打垮。这是一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态度。事非经过不知难;“事非经过不知难”;;近山识鸟音”。更有早行人,莫信直中直”;“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15.分析:结合自身经历,详细叙述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并总结获得的启示。
故答案为:有一次,我在数学竞赛中遇到了一道非常难的题目,几乎没有任何头绪。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冷静下来,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最终找到了解题的关键。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坚持和耐心的重要性,也让我相信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不唯一)
(2024·辛集)阅读。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sōu suǒ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画吸引住了。梁山雄伟xiǎn jùn,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jīng huáng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绿树阴浓夏日长”“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儿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6.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ōu suǒ   
xiǎn jùn   
jīng huáng   
17.“我”读《水浒传》会“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是因为(  )。
A.“我”的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风景就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背景
B.“我”曾目睹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C.“我”想象着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夸张写法,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B.第③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突显了石印本《千家诗》于“我”而言的魅力
C.第④段引用《千家诗》诗句中丰富的颜色描写,抒发了“我”读诗后的美好感受
19.短文以“往事依依”为题,文中的“我”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   、   、   这三件事,这些往事唤起了“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20.文中的“我”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你从中学到了哪几种方法?(至少写出两种)
21.请联系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短文第⑥段中老师的话的理解。
22.第④段中引用的《千家诗》令我们沉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下面这些诗句同样能穿越时空,引领我们和唐宋的诗韵相接:“渭城朝雨浥轻尘,   。”“随风潜入夜,   。”“   ,草色遥看近却无。”“君看一叶舟,   。”“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枝红杏出墙来。”“山下兰芽短浸溪,   。   。”
【答案】16.搜索;险峻;惊慌
17.C
18.A
19.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0.一是“身历其境”地阅读,二是品味诗词中的色彩美,三是反复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
21.老师的话强调了读书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我在读《红楼梦》时,一开始只是粗略地看,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品味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2.客舍青青柳色新;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出没风波里;京口瓜洲一水间;春色满园关不住;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组紧扣文本内容,从字词识别、信息提取与概括、语言赏析、方法提炼以及个人体验结合等多个角度设置了题目,全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语言赏析能力、方法提炼能力以及个人体验与文本内容的结合能力。通过本题组的解答,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反思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方法,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16.直接根据拼音写出词语:这是基础的语言能力,通过拼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直接写出“搜索”、“险峻”、“惊慌”。
17.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我”并未真正目睹官军逃窜的情景,而是通过想象将自己家乡的风景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结合,因此选择C项,“我”想象着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18.A项中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并非夸张写法,而是真实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深刻记忆,因此A项错误。
19.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可以提取出“我”深情回忆的三件事:第2段读《水浒传》、第3-4段读《千家诗》、第5-6段听老师讲课。
20.文本中提到了多种读书方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读书方法,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理解和应用,如”身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即为临其境地阅读;“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即为品味诗词中的色彩美;反复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等,这些都是有效的读书方法。
21.以第⑥段为例,老师的话强调了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如通过认真阅读某本书,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22.由上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可知下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由上句“随风潜入夜”,可知下句“润物细无声”。由下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可知上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由上句‘君看一叶舟’,可知下句‘出没风波里’”。由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可知上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由下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可知上句“春色满园关不住”。由上句“山下兰芽短浸溪”,可知下句(连续两句)“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二、写作
23.(2024·辛集)题目:往事依依
要求:上面的短文《往事依依》,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三件事,唤起了“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这次习作,请你也来写一写童年时代的两、三件事,以及从中受到的启迪,相信这样的经历和启迪能使你一生受用不尽……
【答案】往事依依
童年是美好的,是多姿多彩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的趣事太多太多,说起这些事情都能让我们狂笑不止。而在我的童年里和爸爸妈妈发生的那一件趣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我七岁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因为到了收获螃蟹的季节,正好超市那天的螃蟹大减价,所以妈妈买回来了一塑料袋大螃蟹。回到家,妈妈把包包放好后,就开始到厨房里煮螃蟹。我因为也很喜欢吃美味的螃蟹,所以就跑去厨房看煮螃蟹。
只见妈妈先用剪刀剪开绑螃蟹的绳子,再一个一个的洗,然后把洗好的螃蟹放到锅里排好。这时,一只躺在锅里的大螃蟹好像知道自己要被吃掉,所以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从锅里爬了出来。很快,妈妈便发现了逃跑的大螃蟹,便开始手忙脚乱去捉。突然大螃蟹向我这个方向爬来,妈妈大声喊道:“女儿,快抓住它!”接收到指令,我立刻就向大螃蟹扑过去,可是大螃蟹马上就变了方向,我扑了个空,摔了个狗啃泥。眼看着大螃蟹没捉到,而锅里的螃蟹似乎也听到了动静,都纷纷地从锅里逃了出来,在地上到处乱爬。这么多的螃蟹,两个人怎么可能捉的完,我赶忙又喊道:“爸爸,快来!螃蟹大逃亡了!”在客厅看报纸的爸爸一听,立马放下报纸赶了过来。螃蟹们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一样,全都躲了起来。于是一场“捉蟹大战”就拉开了序幕。
首先我在桌子底下发现了一直螃蟹的身影,便指着那个方向大喊:“在那!”爸爸最先反应过来,急忙跑过去抓螃蟹,螃蟹好像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又想从另一个方向逃走。可还没逃出桌子,妈妈就跑到那边堵住了那个方向,在爸爸和妈妈的围堵下,螃蟹只好乖乖束手就擒。然后爸爸又拿来一个大脸盆把螃蟹扣在下面,为了防止螃蟹再次出逃,我还在上面还压了东西。
另一只螃蟹好像是看见自己的同伴被捉,想要救回同伴,自动跑了出来,嘴里还在吐着泡泡呢。咦!这不就是刚才害我摔倒的那只大螃蟹吗?我看着跑出来的大螃蟹,不怀好意地笑着说:“哼哼,刚才害我摔倒,现在你又自己送上门来,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我随手把大螃蟹给抓了起来。此时的大螃蟹还在挣扎,并且企图用大钳夹我,我紧接着立刻把它放到脸盆底下压着,哈哈,这下你跑不掉了吧!把这一只大螃蟹解决后,我们又开始抓其他的螃蟹了。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总算把全部的螃蟹“逃兵”给捉了起来。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混乱,妈妈赶紧把它们放进锅里给煮了,这场大战终于结束了!可是此时的我和爸爸妈妈却都满身大汗,灰头土脸。吃饭时,看着餐桌上鲜美的螃蟹,想到刚才的狼狈相,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欢乐。每当我想起这些美好的回忆,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感激和幸福。感谢父母一直陪伴着我成长,让我拥有了这些难以忘怀的经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珍惜与父母的每一个时刻,让这些美好的回忆永远延续下去。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本题要求写一篇关于“童年时代的两、三件事”的回忆性文章,并强调这些经历所带来的启迪与影响,要求体现出这些经历对作者一生的积极影响。题干通过示例《往事依依》引导我们,即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展现个人情感的变化与成长,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成为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立意角度:情感与成长:从童年的纯真无邪到逐渐理解世界的复杂,选取的事件应能体现个人情感的细腻变化与心灵的成长。启迪与感悟:每件事后应有深刻的反思或领悟,这些领悟可以是对生活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对自我价值的探索等,强调这些领悟如何塑造了更加成熟的自我。正能量传递:文章应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展示童年经历如何成为推动个人不断前行、勇于面对挑战的力量源泉。
【点评】考查学生如何从众多童年经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叙述,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这些事件的顺序和详略,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强调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心路历程。要求学生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与启迪,将其升华为对人生、成长或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从而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价值高度。
1 / 1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2024·辛集)阅读。
北风吹
[明]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①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②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③,风吹柏树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注释]①棱棱:威严方正,形容节操。②阳和:阳春和气,即春天的温暖。③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树枝下垂的样子。
1.借助注释,试着写一写下面诗句的意思。
①节操棱棱还自持:   
②冰霜历尽心不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说说自己的理由。
3.《石灰吟》也是于谦的诗,其中“   ,   ”可以说是传世名句,表达了诗人伟大的志向。文天祥、郑燮的诗句同样激励着一代代人:“千磨万击还坚劲,   。”“人生自古谁无死,   。”
4.柏树代表了怎样的品质?被古代文人赋予了象征意义的植物还有很多,请选一个你喜欢的说说理由。
(2024·辛集)阅读。
和端午
[宋]张耒(lěi)
竞渡①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②能还?
国亡身殒③今何有,只留离骚④在世间。
[注释]①竞渡:赛龙舟。②讵(jù):怎么,表示反问。③殒(yǔn):死亡。④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离骚》。
5.结合注释,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忠魂一去讵能还?
②只留离骚在世间。
6.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中,(  )一词既表明是端午节的特有习俗,同时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
A.竞渡 B.离骚 C.世间 D.忠魂
8.《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传世名句,请你把这两句诗在田字格里用正楷认真地抄写一遍。

9.“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代诗人文秀的作品。张耒和文秀对屈原的评价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都认为屈原是蒙冤而死。   
②都认可屈原是一位为国尽忠的名臣。   
③都高度评价了屈原的文学成就。   
(2024·辛集)阅读。
老人与海(节选)
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xí jī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chǒu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鳞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抢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颊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抢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pā的一声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腻腻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航,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船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0.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xí jī   
chǒu   见
pā   的一声
11.老人虽然终于杀死了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被吃光,只剩下一副鱼骨头。老人是否很倒霉?为什么?
12.阅读短文,老人再战鲨鱼面临着哪些困难?(  )(多选)
A.老人身子僵硬、疼痛 B.鲨鱼成群结队袭来
C.鱼肉被鲨鱼吃光了 D.棍子被鲨鱼“夺走”
13.第②段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14.短文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是哪句话?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我国古代的名言同样富有哲理、充满智慧:“书到用时方恨少,   。”“   ,莫把无时当有时。”“近水知鱼性,   。”“莫道君行早,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
15.在学习和生活中,你经受过困难的考验吗?说出令你记忆犹新的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024·辛集)阅读。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sōu suǒ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画吸引住了。梁山雄伟xiǎn jùn,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jīng huáng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绿树阴浓夏日长”“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儿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6.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ōu suǒ   
xiǎn jùn   
jīng huáng   
17.“我”读《水浒传》会“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是因为(  )。
A.“我”的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风景就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背景
B.“我”曾目睹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C.“我”想象着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夸张写法,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B.第③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突显了石印本《千家诗》于“我”而言的魅力
C.第④段引用《千家诗》诗句中丰富的颜色描写,抒发了“我”读诗后的美好感受
19.短文以“往事依依”为题,文中的“我”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   、   、   这三件事,这些往事唤起了“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20.文中的“我”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你从中学到了哪几种方法?(至少写出两种)
21.请联系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短文第⑥段中老师的话的理解。
22.第④段中引用的《千家诗》令我们沉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下面这些诗句同样能穿越时空,引领我们和唐宋的诗韵相接:“渭城朝雨浥轻尘,   。”“随风潜入夜,   。”“   ,草色遥看近却无。”“君看一叶舟,   。”“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枝红杏出墙来。”“山下兰芽短浸溪,   。   。”
二、写作
23.(2024·辛集)题目:往事依依
要求:上面的短文《往事依依》,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三件事,唤起了“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这次习作,请你也来写一写童年时代的两、三件事,以及从中受到的启迪,相信这样的经历和启迪能使你一生受用不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柏树的节操刚正不阿,始终保持;经历了冰霜的考验,心志依然不变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志向。理由是诗中通过描写柏树在北风吹拂下依然坚定不动,象征着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诗中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困境终将过去,希望和温暖即将到来。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任尔东西南北风;留取丹心照汗青
4.柏树代表了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品质。古代文人常将植物赋予象征意义,如梅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正直、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等。我喜欢竹子,因为它在风雨中依然挺立,象征着正直和坚韧的品格。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组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方式,全面检验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分析、鉴赏及拓展应用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1.分析:首先,要仔细阅读诗句,理解每个词汇的字面含义,这是解读诗句的基础。题目中给出的注释是理解诗句深层含义的重要线索,需要认真阅读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将诗句的字面意思、注释内容、意象象征等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诗句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故答案为:柏树的节操刚正不阿,始终保持;经历了冰霜的考验,心志依然不变
2.分析:从“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开始,逐句分析诗句内容,注意捕捉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意象解读:将“柏树”解读为坚韧不拔、节操高尚的象征,而“北风”和“冰霜”则象征外界环境的严酷和考验。通过柏树在严酷环境中的表现,提炼出诗人对坚韧、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以及对自身或同类人应保持高尚节操的期许。
故答案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志向。理由是诗中通过描写柏树在北风吹拂下依然坚定不动,象征着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诗中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困境终将过去,希望和温暖即将到来。
3.分析:《石灰吟》中的传世名句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谁”郑燮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答案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任尔东西南北风、留取丹心照汗青。
4.分析: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北风吹》这首诗,理解每一句的含义,特别是与柏树相关的描述。提炼柏树品质:从诗歌中找出描述柏树特性的词句,如“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这些描述直接体现了柏树的品质。在理解柏树品质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被古代文人赋予象征意义的植物,并思考其为何能代表某种品质或精神。
故答案为:柏树代表了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品质。古代文人常将植物赋予象征意义,如梅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正直、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等。我喜欢竹子,因为它在风雨中依然挺立,象征着正直和坚韧的品格。
【答案】5.①屈原的忠诚灵魂一旦离去,怎么能再回来呢?②只有《离骚》这部作品留在人间。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屈原忠贞不屈精神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无奈和哀伤。
7.A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正确;正确;错误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了古诗词翻译与理解能力。(2)考查了古诗词情感与主旨分析能力。(3)考查了古诗词细节理解能力。(4)书法抄写与规范书写能力。(5)古诗词评价与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这些题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5.分析:逐字逐句翻译,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汇。保持原文意境,尽量用现代汉语表达。诗句①:“忠魂一去讵能还?”应译为:忠诚的灵魂一旦离去,又怎么能够回还呢?诗句②:“只留离骚在世间。”应译为:只留下了《离骚》这部作品在人世间。
故答案为:①屈原的忠诚灵魂一旦离去,怎么能再回来呢?②只有《离骚》这部作品留在人间。
6.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端午节赛龙舟时,我深深地感到悲痛,为那千年的冤屈而哀叹。忠诚的灵魂一旦离去,又怎么能够再回还呢?国家已经灭亡,身躯也已陨落,如今还剩下什么呢?只留下了《离骚》这部不朽的作品,在人世间传颂。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忠贞不渝精神的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无奈。
故答案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屈原忠贞不屈精神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无奈和哀伤。
7.分析:BCD都不符合题意。端午的习俗有竞渡即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故答案为:A
8.分析:使用正楷字体,确保字迹清晰、工整。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和整体布局。准确抄写诗句,无误写、漏写现象。
故答案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分别阅读两首诗,理解其内容和情感。对比两首诗中对屈原的评价和描述。根据问题要求,判断说法的正确性。两首诗都认为屈原是蒙冤而死。两首诗都认可屈原是一位为国尽忠的名臣。文秀的诗中并未直接高度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而是侧重于其忠诚和冤屈。
故答案为:1、正确 2、正确 3、错误
【答案】10.希冀;瞅;啪
11.老人并不倒霉。虽然他最终失去了鱼,但他在这场搏斗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强大的鲨鱼进行了斗争,尽管结果并不理想,但他并没有被打败,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
12.A;B;C;D
13.第②段从老人的身体状况、鲨鱼的数量和攻击方式、老人使用的工具(棍子和舵把)以及老人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
14.“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意味着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即使身体被击倒,精神也不能被打垮。这是一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态度。;事非经过不知难;宜未雨而绸缪;近山识鸟音;更有早行人;学问尘中觅;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15.有一次,我在数学竞赛中遇到了一道非常难的题目,几乎没有任何头绪。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冷静下来,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最终找到了解题的关键。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坚持和耐心的重要性,也让我相信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题目全面而深入地考查了学生对《老人与海》节选内容的理解、词汇掌握、细节分析、写作手法识别、哲理句子理解以及个人经验分享等多个方面的能力。这种考查方式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表达能力。
10.分析:根据拼音和上下文语境,推断出正确的汉字。注意规范书写用正楷字体,确保字迹清晰、工整
故答案为:袭击、瞅、啪。
11.分析:结合老人的精神面貌和故事主题,分析老人的“倒霉”与否。
12.分析:联系全文,可知四个选项都是老人面临的困难。
故答案为:ABCD
13.分析:第②段从老人的身体状况、鲨鱼的数量和攻击方式、老人使用的工具(棍子和舵把),以及从视觉(如鲨鱼鳍的线条和鳞光)、听觉(如鲨鱼咬合的声音和船摇晃的声音)和感觉(如老人用力时的身体感受)三个角度来写的。
故答案为:第②段从老人的身体状况、鲨鱼的数量和攻击方式、老人使用的工具(棍子和舵把)以及老人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
14.分析:文中最有哲理的句子: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保持精神的坚韧和不屈,在逆境中成长和超越,并勇敢地抗争和掌控自己的命运。 由上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可知下句为“事非经过不知难”。由下句“莫把无时当有时”,可知上句为“常将有日思无日”。由上句“近水知鱼性”,可知下句为“近山识鸟音”。由下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莫信直中直”,可知上句为“由下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可知上句为“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故答案为:“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意味着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即使身体被击倒,精神也不能被打垮。这是一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态度。事非经过不知难;“事非经过不知难”;;近山识鸟音”。更有早行人,莫信直中直”;“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15.分析:结合自身经历,详细叙述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并总结获得的启示。
故答案为:有一次,我在数学竞赛中遇到了一道非常难的题目,几乎没有任何头绪。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冷静下来,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最终找到了解题的关键。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坚持和耐心的重要性,也让我相信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不唯一)
【答案】16.搜索;险峻;惊慌
17.C
18.A
19.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0.一是“身历其境”地阅读,二是品味诗词中的色彩美,三是反复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
21.老师的话强调了读书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我在读《红楼梦》时,一开始只是粗略地看,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品味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2.客舍青青柳色新;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出没风波里;京口瓜洲一水间;春色满园关不住;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组紧扣文本内容,从字词识别、信息提取与概括、语言赏析、方法提炼以及个人体验结合等多个角度设置了题目,全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语言赏析能力、方法提炼能力以及个人体验与文本内容的结合能力。通过本题组的解答,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反思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方法,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16.直接根据拼音写出词语:这是基础的语言能力,通过拼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直接写出“搜索”、“险峻”、“惊慌”。
17.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我”并未真正目睹官军逃窜的情景,而是通过想象将自己家乡的风景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结合,因此选择C项,“我”想象着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18.A项中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并非夸张写法,而是真实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深刻记忆,因此A项错误。
19.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可以提取出“我”深情回忆的三件事:第2段读《水浒传》、第3-4段读《千家诗》、第5-6段听老师讲课。
20.文本中提到了多种读书方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读书方法,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理解和应用,如”身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即为临其境地阅读;“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即为品味诗词中的色彩美;反复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等,这些都是有效的读书方法。
21.以第⑥段为例,老师的话强调了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如通过认真阅读某本书,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22.由上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可知下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由上句“随风潜入夜”,可知下句“润物细无声”。由下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可知上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由上句‘君看一叶舟’,可知下句‘出没风波里’”。由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可知上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由下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可知上句“春色满园关不住”。由上句“山下兰芽短浸溪”,可知下句(连续两句)“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23.【答案】往事依依
童年是美好的,是多姿多彩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的趣事太多太多,说起这些事情都能让我们狂笑不止。而在我的童年里和爸爸妈妈发生的那一件趣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我七岁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因为到了收获螃蟹的季节,正好超市那天的螃蟹大减价,所以妈妈买回来了一塑料袋大螃蟹。回到家,妈妈把包包放好后,就开始到厨房里煮螃蟹。我因为也很喜欢吃美味的螃蟹,所以就跑去厨房看煮螃蟹。
只见妈妈先用剪刀剪开绑螃蟹的绳子,再一个一个的洗,然后把洗好的螃蟹放到锅里排好。这时,一只躺在锅里的大螃蟹好像知道自己要被吃掉,所以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从锅里爬了出来。很快,妈妈便发现了逃跑的大螃蟹,便开始手忙脚乱去捉。突然大螃蟹向我这个方向爬来,妈妈大声喊道:“女儿,快抓住它!”接收到指令,我立刻就向大螃蟹扑过去,可是大螃蟹马上就变了方向,我扑了个空,摔了个狗啃泥。眼看着大螃蟹没捉到,而锅里的螃蟹似乎也听到了动静,都纷纷地从锅里逃了出来,在地上到处乱爬。这么多的螃蟹,两个人怎么可能捉的完,我赶忙又喊道:“爸爸,快来!螃蟹大逃亡了!”在客厅看报纸的爸爸一听,立马放下报纸赶了过来。螃蟹们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一样,全都躲了起来。于是一场“捉蟹大战”就拉开了序幕。
首先我在桌子底下发现了一直螃蟹的身影,便指着那个方向大喊:“在那!”爸爸最先反应过来,急忙跑过去抓螃蟹,螃蟹好像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又想从另一个方向逃走。可还没逃出桌子,妈妈就跑到那边堵住了那个方向,在爸爸和妈妈的围堵下,螃蟹只好乖乖束手就擒。然后爸爸又拿来一个大脸盆把螃蟹扣在下面,为了防止螃蟹再次出逃,我还在上面还压了东西。
另一只螃蟹好像是看见自己的同伴被捉,想要救回同伴,自动跑了出来,嘴里还在吐着泡泡呢。咦!这不就是刚才害我摔倒的那只大螃蟹吗?我看着跑出来的大螃蟹,不怀好意地笑着说:“哼哼,刚才害我摔倒,现在你又自己送上门来,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我随手把大螃蟹给抓了起来。此时的大螃蟹还在挣扎,并且企图用大钳夹我,我紧接着立刻把它放到脸盆底下压着,哈哈,这下你跑不掉了吧!把这一只大螃蟹解决后,我们又开始抓其他的螃蟹了。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总算把全部的螃蟹“逃兵”给捉了起来。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混乱,妈妈赶紧把它们放进锅里给煮了,这场大战终于结束了!可是此时的我和爸爸妈妈却都满身大汗,灰头土脸。吃饭时,看着餐桌上鲜美的螃蟹,想到刚才的狼狈相,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欢乐。每当我想起这些美好的回忆,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感激和幸福。感谢父母一直陪伴着我成长,让我拥有了这些难以忘怀的经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珍惜与父母的每一个时刻,让这些美好的回忆永远延续下去。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本题要求写一篇关于“童年时代的两、三件事”的回忆性文章,并强调这些经历所带来的启迪与影响,要求体现出这些经历对作者一生的积极影响。题干通过示例《往事依依》引导我们,即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展现个人情感的变化与成长,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成为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立意角度:情感与成长:从童年的纯真无邪到逐渐理解世界的复杂,选取的事件应能体现个人情感的细腻变化与心灵的成长。启迪与感悟:每件事后应有深刻的反思或领悟,这些领悟可以是对生活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对自我价值的探索等,强调这些领悟如何塑造了更加成熟的自我。正能量传递:文章应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展示童年经历如何成为推动个人不断前行、勇于面对挑战的力量源泉。
【点评】考查学生如何从众多童年经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叙述,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这些事件的顺序和详略,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强调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心路历程。要求学生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与启迪,将其升华为对人生、成长或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从而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价值高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