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该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盛况,以及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节日的温馨场景。教材通过细腻的叙述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泼水节作为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所蕴含的欢乐与祝福,还深刻体现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情感理解能力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篇章。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周总理的亲切形象。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节日或活动,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尊重。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学会珍惜友谊、团结互助,以及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学习和理解知识。对于《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泼水节这一充满异域风情的节日感到陌生而好奇,但对节日的欢乐氛围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能够产生共鸣。 在认知水平上,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基础,能够自主阅读简单的课文并理解大意。然而,他们在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把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分段朗读、重点句段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此外,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爱,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因此,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节日或活动,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和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章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和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理解“泼水节为什么难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介绍,整体感知(1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课本,轻盈地走上讲台,目光扫视全班学生,用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说:“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第六单元的奇妙世界,这个单元里藏着五彩斑斓的文化故事。今天,我们要开启的旅程是《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看到课题,你们的小脑袋里是不是已经充满了小问号呢?比如,‘泼水节是什么样子的节日?’‘为什么这个泼水节如此难忘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好奇,走进课文,去探寻答案吧!”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坐直身体,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看向老师。有的学生开始小声与同桌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测和疑问,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二、出示自学提示(2分钟) 教师行为:
“在正式学习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些自学的小提示,帮助大家更好地预习课文。请大家翻开课本,老师将自学提示展示在PPT上或板书在黑板上。”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注意课文中有两个难读的句子,稍后我们一起来攻克它们。 学生行为: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迅速翻开课本,开始自由朗读课文,并用铅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部分学生遇到难读的字词时,会停下来多读几遍,或举手示意老师帮助。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同学遇到难读的句子了吗?比如第二段开头那句,谁来试着读一下?”
学生A(举手):“我来试试,‘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教师:“很好,你读得很流畅,注意‘敲’和‘赶’这两个字的发音。其他同学也要像他一样,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哦。” 三、初读课文,整体识字(8分钟) (一)整体识字(前5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我们先来认识一些词语朋友。”教师逐一出示词语卡片,领读并让学生跟读。 民族、盛满、银碗、龙舟、祝福、敲象脚鼓、驶过江面、踩着地毯、铺上地毯、泼水节、一年一度、笑容满面、健康长寿 “这些词语中的生字,大家有没有觉得难读的?我们可以一起攻克它们。”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词语,注意发音。对于难读的生字,学生积极举手提问,或相互纠正发音。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族’这个字,大家注意是平舌音,谁能再来读一遍?”
学生B:“民族,民族。”
教师:“非常好,发音很准确。那‘康’这个字呢?它是后鼻音,谁来试试?”
学生C:“健康,健康。” (二)多音字与生字识记(后3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个有趣的多音字‘铺’和‘盛’。谁能用这两个多音字组词,并说出它们的不同读音?”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分享。 “现在,我们来识记几个生字。比如‘泼’,大家想象一下水从容器里溅出来的情景;‘敲’,就像我们平时敲门一样;‘驶’,就像汽车在路上行驶。”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热烈,积极发言。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有的编故事,有的做动作,课堂氛围活跃。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用‘泼’字组个词,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学生D:“泼水,我记得‘泼’字就像一个人拿着盆子,用力把水泼出去的样子。”
教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记字既有趣又容易记住。” 四、了解资料,回读课文(1分30秒) 教师行为: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泼水节为什么难忘?同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看看你们能不能从图片中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线索。” 出示图片: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让学生观察并猜测与课文内容的关联。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他们仔细观察图片,尝试将图片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看到这张象脚鼓的图片,你们能联想到课文中的哪个场景吗?” 学生E(举手):“这张象脚鼓的图片让我想起了课文里人们敲起象脚鼓,庆祝泼水节的场景。” 教师:“非常棒!你的联想很准确。那么,为什么人们要敲起象脚鼓来庆祝呢?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我们可以在后续的课文学习中找到答案。现在,让我们继续观察其他图片,看看还有哪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教师依次展示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的图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联想和讨论。)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5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接下来我们要精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深入了解泼水节的前奏和背景。” “请大家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泼水节是在什么季节举行的?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个季节的?为什么选择这个季节举行泼水节?” 学生行为: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示,开始默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在课本上圈画关键词句,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泼水节是在什么季节举行的?” 学生F:“泼水节是在春天举行的,文中提到了‘火红的凤凰花开了’,这是春天的象征。” 教师:“很好,你找到了关键信息。那么,为什么选择春天举行泼水节呢?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泼水节的一些背景知识,也学习了一些新的字词。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复习这些字词,并尝试用它们组成简单的句子。同时,也请大家预习课文的后续内容,思考一下泼水节为什么会被称为‘难忘的泼水节’。” “今天的作业是:1. 抄写今天学习的生字词三遍,并尝试用它们造句;2. 预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听取老师的总结和作业布置,准备在课后完成相应的任务。部分学生会主动举手提问,以确保自己完全理解了作业要求。 七、拓展延伸,文化感知(3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泼水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你们知道吗?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更寓意着洗去旧岁的尘埃,带来新一年的幸福与吉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互相泼水来表达祝福和喜悦,同时也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如果你们是傣族的小朋友,你们会怎样庆祝泼水节呢?可以想象一下,你会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准备哪些道具,和朋友们一起做些什么活动?” 学生行为:
学生们兴奋地思考并举手回答,有的描述自己将穿上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手持银碗和柏树枝,在广场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则说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准备水桶和盆子,互相泼水嬉戏,享受那份清凉与快乐。 八、情感升华,主题深化(2分钟) 教师行为:
“听了大家的分享,我感受到了你们对泼水节的热情和向往。确实,泼水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庆典,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团结互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回到我们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这个泼水节如此难忘呢?我想,除了因为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庆典外,更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佳节,这份跨越民族的深情厚谊让人难以忘怀。这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共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九、课堂小结,期待下节(1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泼水节的一些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还学习了一些新的字词和句子。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认真复习和预习,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的内容,探讨泼水节的具体活动以及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期待大家在下节课中有更精彩的表现!” 学生行为:
学生们收拾好学习用品,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下一节语文课。他们知道,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会有更多有趣的知识和故事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2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生字卡片步入教室,轻声说:“同学们,早上好!上节课我们和《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次邂逅,还记得那些生动有趣的字词吗?现在,让我们来一场小小的挑战,看看谁是我们班的‘记忆之星’。”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坐直身体,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积极举手准备接受挑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泼’字的好朋友是谁?”
学生A:“泼水、活泼!”(学生声音响亮,自信满满。)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 (一)分段朗读,感受氛围(5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乘坐‘文字列车’,分段旅行,每到一个站点(自然段),就请小司机(学生)为我们朗读并讲述这一站的风景(内容)。” 学生行为:
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各段,每读完一段,小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该段的主要内容及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三段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B:“第三段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泼水的欢乐场景,让我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二)重点句段分析,体会情感(10分钟) 句子一深化: 教师行为:
“同学们,让我们聚焦这句(重复句子一),除了周总理的穿着,你还能从哪些细节中感受到他的亲切与融入?”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阅读句子,尝试从“笑容满面”、“来到人群中”等词语中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对傣族人民的尊重。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笑容满面’这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C:“我想到了爷爷见到我时那种温暖的笑容,感觉特别亲切。” 句子二互动: 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来一次现场模拟,如果你是傣族人民,你会怎样欢呼迎接周总理?请大家站起来,用你们的欢呼声告诉我!” 学生行为:
学生们兴奋地站起来,模仿傣族人民的欢呼声,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三)角色扮演,加深理解(5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要化身为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更深刻地理解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情谊。请几位同学自愿上台,分别扮演周总理和几位傣族人民。”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上台后认真准备台词,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展现角色特点。 师生示例对话:
(角色扮演中,周总理扮演者微笑着向傣族人民泼水,并说:“愿你们的生活像这水一样清澈甜美!”)
学生D(傣族人民扮演者):“谢谢周总理,您的祝福我们收到了,愿您也永远幸福安康!”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行为:
“除了泼水节,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活动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请大家分享一个你了解的其他节日或活动,并谈谈它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故事,以及自己参与其中的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E:“我分享的是端午节,我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个节日让我明白了爱国和坚持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3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我们再次深入《难忘的泼水节》,不仅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更体会到了民族团结和友谊的珍贵。希望大家能将这份情感带入生活,尊重并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今天的作业是:以‘我眼中的民族节日’为主题,创作一幅画或一首诗,展现你对民族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在课后完成。 五、作业分享与点评(10分钟)(模拟环节) (注:此环节为模拟或预留环节,实际教学中可能安排在下节课或课后进行。) 教师行为:
“上节课,大家完成了精彩的作业,现在让我们来一场‘民族节日艺术展’。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并分享你的作品。” 学生行为:
学生上台展示画作或朗诵诗歌,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给予掌声鼓励。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F展示画作,画面上是一家人在春节包饺子。) 教师行为:
教师缓步走到学生F的画作前,仔细端详后,面带微笑地说:“这幅画真是温馨极了,它完美地捕捉了春节家庭团聚的美好瞬间。F同学,你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创作这幅画的灵感和感受吗?” 学生F行为:
学生F显得有些激动,他走到画作旁,开始讲述:“我画的是我们家去年春节包饺子的场景。那时候,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分工合作,有的擀皮,有的调馅,还有的负责包饺子。整个屋子都弥漫着饺子的香气和欢声笑语。我记得,那是我最开心的春节之一,因为我能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和温暖。通过这幅画,我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幸福和团圆的感觉。” 教师点评:
“F同学的画作和分享都非常精彩!你不仅画出了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更传达了家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你的作品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春节的温馨和美好。希望大家都能像F同学一样,用心去感受和珍惜每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接下来,教师继续邀请其他同学上台展示作品。)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请G同学上台分享他的诗作。G同学,听说你以中秋节为主题创作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学生G行为:
学生G略带羞涩地走上台,手里拿着一张纸,开始朗诵:“月圆人团圆,中秋夜未央。桂香飘满院,思念绕心房。千里共婵娟,此情永不忘。愿君常安康,幸福万年长。” 教师点评:
“G同学的诗作真是情真意切,每一句都充满了对中秋节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特别是‘千里共婵娟,此情永不忘’这句,更是表达了对亲人深深的眷恋和祝福。你的诗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的浪漫和温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每位同学展示完毕后,教师都给予积极的反馈和点评,鼓励学生们继续保持对民族节日的热爱和探索。) 最后,教师总结道:
“今天,通过大家的分享和展示,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这些节日不仅仅是庆祝的时刻,更是我们传承文化、增进情感的重要载体。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和了解更多的民族节日,用心去感受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