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四课时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新课导入
秋,自古以来触发人的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呈现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孤独,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日,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一番。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默诗歌。
2.掌握作者及元曲的简单文体知识。
3.把握曲中意象,学习并赏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体会“秋思”之景,感悟“秋思”之情。
观视频 知作者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著有杂剧《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
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知识链接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曲”
杂剧(剧曲)
散曲
散套(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 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知识小卡片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小令(体裁: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知识链接
知识小卡片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预习检查
听范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ténɡ
yā
yá
整体感知
任务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准诗歌节奏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带着自己的豪情与自信,带着感情读一读,做一次最美朗读者。
分组赛读,做最美朗读者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独立思考、猜测,再在小组交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
合作探究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秋风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伤到极点的漂泊人还远在天边。
凄凉秋景
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
合作探究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再次朗读这首小令,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语言描述这首元曲展现的画面。
2.这首小令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简要分析诗歌前三句写法的妙处。
4.结尾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语言描述这首元曲展现的画面。
诗歌中的意象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之人。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在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走过来一匹疲惫的瘦马。
夕阳已经西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在天涯。
展现的画面
合作探究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2. 这首小令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景物 特点
枯藤
小桥
古道
老树
流水
西风
昏鸦
人家
瘦马
萧瑟苍凉
恬静祥和
破旧荒凉
运用白描手法,组成了一幅苍茫悲凉的的深秋晚景图。
合作探究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3.简要分析诗歌前三句写法的妙处。
运用“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名词,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凸显了漂泊游子的孤寂愁苦。“古道、西风、瘦马”其中的“瘦”表面写马困顿,实际写人因长途跋涉而累瘦,表现出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这些都给人以萧瑟荒凉之感,这是以哀景写哀情。
“小桥、流水、人家”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衬,给人一种清新安适之感,以恬静温馨的景象衬托游子悲凉的心境,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反衬游子的孤寂以及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最后一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已经西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在天涯。“断肠人”指悲伤到极点的人,作者以断肠人自比,写出了羁旅游子内心的惆怅、悲凉,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4.结尾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同样是表达乡愁,《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和《次北固山下》,哪一首诗的愁绪更浓重一些 如果用色彩去表现,你分别会用什么色调 请简述理由。
示例一:《天净沙·秋思》更浓重一些。诗人选取了特定的时间——黄昏(夕阳西下);选取了特定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就是沧桑、凄凉,用这些景物烘托出特定的愁苦氛围。
《次北固山下》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冬末春初,旧年将尽新年来临之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雄放的激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之气。
如果要用色彩去表现,《天净沙·秋思》我会选用色调偏暗的黄色;《次北固山下)我会选用蓝色、绿色。
拓展延伸
诵读白朴的《天净沙·秋》,谈一谈此曲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营造的氛围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咏唱诗歌
课堂小结
愁是心上秋,离家之愁更是让我们倍感凄凉,同学们现在大都待在 家人身边,享受家庭的温馨,不曾体会离别之苦,但你们终将远去,离开今天的班级,离开学校、离开亲人,飞向更远的未来,那时起,你们或许才能真正体会到何为乡愁,所以,愿同学们能够珍惜眼前人,珍惜家人的陪伴,珍惜未来一定会离开的现在!
课堂检测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默写
(1)写秋天农村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情。
C.有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直接抒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离家的悲凉心情;“没有一句直接抒情”错误;
C
3.下列对散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的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B.“昏”字点明了时间日渐黄昏,与“夕阳西下”相呼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C.全曲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流水”与“小桥”“人家”相映,显得苍凉,“西风”与“古道”相映,显得幽静。
D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4.对《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18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B
【解析】诗眼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板书设计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凄凉冷清
惆怅之情
羁旅之思
天净沙﹒秋思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一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
“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看到的尽是恢宏、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样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这一联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发挥,丰富诗中的画面内容,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小令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有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三五”“二八”即农历十五、十六两日,古人以月小十五、月大十六为望日,此时月最圆。新月光线柔弱,恐难以照远,不能和远方的“情人”共赏,而今正是月圆光满之时,正好与对方隔千里而共度此良宵,表现了怀人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诗人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明月本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女主人公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因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诗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课外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六、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点拨】反复诵读这四首诗歌,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在背诵的基础上尝试默写,注意生难字词的掌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