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二单元 第八课
三国 隋唐的文化
至
本 课 重 点
魏晋玄学、儒学复兴、建安文学、遣唐使、三武灭佛
考点定位
1.魏晋至隋唐儒学受到冲击、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原因。
2.魏晋至隋唐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影响。
重要名词
主题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主题二 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主题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
主题四 中外文化交流
主题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唐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东汉末年
道教兴起
1、佛道的产生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武则天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后世影响最大)
两汉
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儒家的演变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尊崇儒术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接纳吸收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三教归儒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儒学复兴
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傅乐成《中国通史》
佛、道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主张复兴儒学
材料: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思考
为什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无法适应动荡的社会形势的需要
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核心价值观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儒家的演变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灭佛运动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损害政府利益
(1)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势力和佛教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斗争,封建势力用强硬手段予以解决
(2)反佛表现:
政治表现:“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进行的灭佛运动。
民间表现:代表人物是范缜,著有《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影响:
龙兴寺佛造像残件
『北魏·青州博物馆』
这尊断臂佛像,见证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佛像慈善的眉目之间也见证了一个历史的重要关头,见证了在代表入世理性的儒学与向往出世的佛、道理论之间,人们如何抉择。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4、魏晋玄学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1)背景: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名士畏惧政治斗争,崇尚清谈。
名士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形成玄学思想
(2)内容:
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
(3)影响:
总结
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呈繁盛之势 东汉末兴起 ,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等 两汉传入中国 ,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魏晋 南北朝 受到佛、道的冲击,但仍为主流;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 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范缜反佛、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特点:
①思想活跃,出现多元特征;
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
③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道教
佛教
儒学
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渐趋融合
但并未合为一体
也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拓展深化
(1)儒道佛融合的特点
①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②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③道佛关系: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2)儒道佛融合的影响
①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正确认识隋唐时期儒、佛、道的融合
思维点拨
(1)“三教合归儒”不是三教相互融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②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③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正确认识从“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
(2019·课标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D
B
(2023·诸城高三检测)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政治环境
C.儒学地位动摇 D.士人群体扩大
(2024年江苏卷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C
主题二
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南朝骈文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
庾信《哀江南赋序》
注重韵律与对仗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田园居》
以陶渊明为代表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田园诗
建安文学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南北朝民歌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
盛唐诗歌
初唐与盛唐: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中唐时期: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晚唐: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国力的江河日下,国力的由盛转衰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总结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3)魏晋到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二、文学艺术
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
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
魏晋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 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
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
核心概要: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2020·海南高考·3)表1唐诗(摘录),由表1可见(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C.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D
(2020·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A
(2020·天津卷)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C
(2021海南卷4)《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 )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D
(1)书法艺术
时期 特点 代表
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
魏晋 南北朝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隋唐时期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颜体,气势雄浑
柳公权:柳体,骨力遒劲
并称“颜筋柳骨”
二、文学艺术
2、艺术
王羲之草书《择药帖》
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
时期 特点 代表
东晋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画圣”吴道子
吴带当风
二、文学艺术
2、艺术
(2)绘画艺术
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吴道子《天子送王图》
大同云冈石窟
二、文学艺术
2、艺术
(3)雕塑艺术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洛阳龙门石窟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莫高窟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的佛教石窟
(2016年Ⅲ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D
(2022江苏卷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B
(2023辽宁卷3)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主题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
时期 领域 人物 主要成就
南朝 数学 祖冲之 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北朝 农学 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西晋 地理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制图六体”
隋朝 建筑 李春 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 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 火药 书籍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 火药 火药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 天文学 僧一行 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朝 医药学 孙思邈 《千金方》
唐高宗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①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视规律的探究,缺少实验。
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④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
⑤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
D
(2022·天津重点中学高三联考)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
A.重视临床医学
B.医生学识渊博
C.注重调试病人心理
D.浸润儒家文化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 做酱、造醋、做豆豉、做童、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 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 )
A.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精品
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D.反映了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
B
(2018·全国卷III)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B
主题四
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
派遣唐使
四、 中外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
1、具体表现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
中国佛光寺殿
日本唐招提寺
摩尼教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创立,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安西都护府,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后逐渐发展成明教。
南朝帝陵石雕中的多棱立柱和带翅石狮均非中国原生纹饰
2、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中华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隋唐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四、 中外文化交流
(1)促进了隋唐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输入中国,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等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2)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新罗、日本、天竺等。
四、 中外文化交流
3、隋唐对外交流的影响
(2023·青岛一模)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掘出土了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这( )
A.证明该墓葬形成不晚于唐朝初年
B.说明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体现了西域开始同中原建立联系
D.反映了东西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D
本课小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
佛教
三教合一、三教并立,以儒为尊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 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中华文明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