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一 学习鉴赏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一 学习鉴赏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00:1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周总理,你在哪里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诗的感情基调,读准重音和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感受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
第一课时
柯岩(1929-2011)
原名冯恺,现当代作家,诗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
曾任《诗刊》编委。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
另有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报告文学集《癌症≠死亡》等。
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
1976念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多生命殁于废墟.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离我们而去。
三位伟人的去世,伤亡巨大的地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的阴影之中。山河含泪,草木肃然,日月同悲……
1976年10月,在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的决绝反制中,四人帮的丑恶把戏终于灰飞烟灭。
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周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
《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会说(听懂)6种语言,分别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和中文。
周恩来
现 代 诗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征途( ) 松涛( ) 沉甸甸( ) 宿营( )
谷suì( ) hōng鸣( ) gōu火( )
zhēng
tāo
diàn



sù yíng
远行的路途;行程。
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声音。
状态词,形容沉重。
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广阔;宽广。
松林被风吹动时所发出的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
征途:
轰鸣:
沉甸甸:
篝火:
辽阔:
松涛:
宿营:
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去朗读本诗?
感情基调——深情、悲痛、崇敬、怀念
语调节奏——低沉、 缓慢、寄托哀思
“呵”的读音:
(1)在句子的开头读“ā”。
(2)句中、句末受前一个音节的影响。前一个音节是“ing 、eng、 ang”时读“nga”;是“i”时读“yā”。
除了感情基调、语调节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重读音,那么怎样去把握重读音呢?
一般我们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则要重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柯岩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宿营地上/篝火红啊,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
周总理——
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广场/回音:“啊,轻些呀,轻些,
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讨论:本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梳理概括。
周总理,
你在哪里
第1部分(1):直抒胸臆,抒发对周总理的敬佩与怀念之情,奠定抒情基调。
第2部分(2~7):着重刻画周总理的光辉形象,进一步表现崇敬、思念之情。
第3部分(8~9):全诗抒情的高潮,表明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小组交流:诗中描绘了哪几幅周总理感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画面一:周总理革命长征不停息的画面。
画面二:周总理和农民辛勤劳动的画面。
画面三:周总理和伐木工人亲切交谈的画面。
画面四:周总理给海防战士披大衣的画面。
画面五:周总理足迹踏遍大地的画面。
画面六:周总理日理万机的画面。
同桌交流: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和感情线索。
周总理——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在这里
(询问)
(呼唤)
(寻找)
(回答)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结构线索:
同桌交流: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和感情线索。
“就在这里”
“找遍整个世界”
“你在哪里”
“在人民的心里”
“他刚离去”
感情线索:
讨论:诗人是怎样一步步寻找周总理的?
你在哪里——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喊:周总理,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心里。
寻找周总理
2.文学常识。
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柯岩,本名 _____,_____族人。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等,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柯岩和 _______是文坛有名的“文坛伉俪”,后者是《回延安》一文的作者,早年和丁毅等合著中国第一部歌剧《_________》,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冯恺

贺敬之
白毛女
这首诗通过对周总理的深情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的回音,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画面,歌颂了周总理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由衷热爱和无限缅怀的深情。
1.能通过运用多种诵读方法诵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体会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理解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等意象,欣赏本诗巧妙的构思艺术。
3.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学习诗歌构思的巧妙和新颖。
4.感受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体会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情。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第一部分
朗读诗歌第1节,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1)直抒胸臆,抒发对周总理的敬佩与怀念之情,奠定抒情基调。
思考:体会用“我们的”“好”修饰“总理”的表达效果?
“我们的”三个字表现了周总理与人民的血肉关系。
“好”字既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无比崇敬怀念之情,又引出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
小组交流:说说“我们想念你”后,为什么还要说“你的人民想念你”。
将抒情主人公“我们”扩展为“你的人民”,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这里是一种反复倾诉怀念之情,破折号与反复并用,强调爱戴之情。
鉴赏诗歌第二部分
朗读诗歌第2-7节,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二部分(2~7)着重刻画周总理的光辉形象,进一步表现崇敬、思念之情。
思考:这四节抓住了哪几个自然景象来写总理?
高山
大地
森林
大海
思考:为何要把总理放到这样的背景之上来写?
衬托总理的形象的高大、胸怀的宽阔、业绩的卓著,表明周总理与山岳大地同在。
周总理
思考:景象分别表现了周总理怎样的品质?请完成表格。
高山 辽阔大地
大地
森林
大海
广场
总理品质
物象描绘
总理行为
高山 辽阔大地 (大步走) 山谷回音 忠于革命,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大地 (闪汗滴) 大地轰鸣 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
森林 (忆笑语) 松涛阵阵 平易近人,关心工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大海 (披大衣) 海浪声声 关心战士,爱民如子。
广场 (接见外宾 出席会议) 广场回音 为革命日理万机地操劳。
简单说说这四种自然形象的具体内涵。
高山:展现了恢弘阔大的境界,使总理的形象显得崇高,又使画面有了葱郁的色彩。
大地:形象博大,胸怀坦荡,又给画面増添色彩。
森林:给画面増添了浓郁的色彩,音域宽广,气势磅礴。
大海:使总理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大海的蔚蓝更丰富了画面的色彩。
找出诗歌中的四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展示了周总理怎样的形象。
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歌颂周总理忠于革命,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表现总理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
宿营地上篝火红啊,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表现总理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表现总理关心战士,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
思考:从第三至五诗节中的回答中我们分别可以看出总理对一类人的关心,请问他们是谁?这样写有何作用?
农民、工人、士兵。
表明周总理同人民群众一起,为人民辛劳一生。
思考:第六小节同前文(2~5)之间的关系。
是前四个小节的总结。
足迹:既指周总理的行踪,又指周总理的功业。
深深:既指周总理功业巨大,又指周总理的光辉业绩永世长存,不可磨灭。
思考:怎样理解“足迹”“深深”两个词的含义?
朗读第七节,思考问题:“深情”包含着哪几种感情?
悲痛、敬仰、怀念。
突出了周总理既是人民中的一员,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杰出的领袖。
“中南海”“政治局”突出了周总理的什么?
鉴赏诗歌第三部分
朗读诗歌第8-9节,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三部分(8~9)全诗抒情的高潮,表明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朗读第八节,思考问题:“这里”究竟是哪里?
祖国大地,人民心里。
呼应“在哪里”,回答诗歌第一节的问题,使全诗结构完整。
这一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
本节中的两处反复的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朗读第九节,思考:体会“永远居住”和“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含义。
永远居住:周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太阳升起的地方:周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给人民带来光明和温暖。
再读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感情线索。
询问
回答
(1小节)
思念
(2—7)
(8小节)
(9小节)
你在哪里
他刚离去 找遍世界
就在这里
在人民心里
感情线索
巧妙的结构
呼喊
寻找
(怀念)
(呼喊) (寻找) (颂扬)
(敬仰思念)
诗歌多处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试举例分析。
在第2~5节中,作者通过拟人手法,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成了周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者。它们满怀着对周总理的钦敬和爱戴,回应着人民的呼唤,“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似乎天地万物都沉浸在回忆、哀痛和思念之中,与人民呼唤周总理的深情此呼彼应,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拟人
第1节“你在哪里”“想念你”连续反复,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比强烈的怀念之情。
第2~5节运用间隔反复,段落间构成排比,既使诗歌形式整齐、节奏铿锵,同时一唱三和,让人感受到诗人脚步的匆匆、心情的急切,将敬爱周总理、思念周总理的感情一次次向前推进,激情澎湃,酣畅淋漓。“他刚离去”反复出现,既表现了周总理风尘仆仆奔走于不同的革命战场,又暗示总理已经离开,同时为新的寻找提供线索和更广阔的空间,语意丰富。
反复
第7节“轻些呀,轻些”连续反复,表现了人民对总理的爱戴。
第8节“在这里”连续反复五次,强调人民找到总理后的欣喜之情。“在一起”连续反复四次,表达人民对总理的爱戴。
第9节“想念你”连续反复四次,与开头呼应,再次强调了人民永远怀念总理。
这首诗歌高度评价了周总理光辉的革命一生,倾诉了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和热爱的深情,抒发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亲爱的同学们,我国著名诗人藏克家在他的诗篇《有的人》中这样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 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祖国。 他不要陵墓,没有碑文,可他却世世代代活在我们的心中。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 禁会再次问自己: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现在我要坚定地告诉自己,告诉大家:我们要像总理那样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