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醉 翁 亭 记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清段落层次,能准确翻译全文。
2.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也擅长诗词。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而获罪,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滁州后,欧阳修经常去滁州城西南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环滁
林壑
蔚然
琅琊
潺潺
酿泉
饮少辄醉
岩穴暝
晦明变化
chú
hè
wèi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
伛偻
佝偻
提携
清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觥筹
阴翳
yǔ lǚ
gōu lóu
xié
liè
liè
yáo
sù
gōng
yì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
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认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表现了哪些“乐”?作者想重点表达哪一种“乐”?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 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茂盛的样子
居高面下
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环绕
全、都
树林
山谷
走
回环,曲折
幽深秀丽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木、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山之间飞淌下来,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就
意趣,情趣
建造
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称为
“乎”同“于”,在于
领会
寄托
译文: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僧人智仙。给亭子起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与客人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代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写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串全文。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出醉翁亭的?
醉翁亭(翼然)
环滁(皆山)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琅琊(蔚然而深秀)
酿泉(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动静结合使画面真实可感。
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表现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全文的核心句,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下文作铺垫。
“山行六七里”一句中哪个字有活用现象?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的用法类似?
“名之者谁”的“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山”名词做状语,沿着山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翼”,名词做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环滁皆山也”的“环”,名词作动词,环绕着。
“意”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中是什么含义?今义有什么变化?
又如:良因怪之。《张良奇遇》
“意”在句中的含义是意趣、情趣,今义是意思或愿望。
找一找这一段中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句,省略介词,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环滁皆山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弥漫的云气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山谷
昏暗
表顺承
散开
表顺承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花
茂盛
开放
浓密的绿荫
表顺承
表顺承
季节
表修饰
表因果
译文: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一样,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2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及出游的乐趣。
本段是怎样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又是怎样描写山间四季之景的?
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自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
四时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展现出来。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朝往暮归对四时不同景色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作铺垫。
找找这一段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 ?
“野芳发而幽香”中的“芳”,古义为花,今义为芳香。
“佳木秀而繁阴”中的“秀”,古义为茂盛,今义为美丽。
“山间之四时也”中的“时”,古义为季节,今义为时间或时节。
找一找“秀”在这一段中出现了几次?含义有什么不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秀”,形容词,含义是茂盛。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背着东西的人
在树下休息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断绝
清
野味野菜。蔌,菜蔬
陈列,摆开
表顺承
到
表并列
表并列
表修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尽兴地喝酒
投壶
下棋
酒杯
苍老的容颜
倒下的样子
弦乐器
管乐器
酒筹
表并列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回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出游。到溪水旁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造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在面前的,是太守设的宴席。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宾客在尽情地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第3段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表现了什么乐趣?
第3段通过这几个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乐趣?简单概括。
滁人游览之乐: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子,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宴饮之乐: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非丝非竹”,山林野趣,乐在其中。
滁人游的画面能反映当时人们怎样的生活状况?从侧面反映了什么?
写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言简意赅。“往来而不绝”,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政绩,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百姓生活和乐、富足。写了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
结合整段描写的内容,说说如何理解太守的“醉”。
太守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州百姓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在这里,作者用简笔勾勒了自画像,既照应上文太守的“醉翁”自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
再看这一段“临溪而渔”一句中,“渔”有什么特殊用法?还有哪些字词也是这样的?
“太守宴也”,“宴”名词作动词,设宴。
“渔”,名词作动词,钓鱼,打鱼。
“伛偻提携”,动词作名词,弯腰曲背的老人、用手牵扶的小孩子。
“杂然而前阵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竹”,与今天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丝”和“竹”古义为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常指蚕丝、竹子。
“至于负者歌于途”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是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歌于途”即“于途歌”。
又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临”字在不同语句中的词义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句中,“临”的含义为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一句中,“临”的含义为靠近,在……旁边。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不久
离开
表顺承
表顺承
记述
为,是
庐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
用
表修饰
表转折,却
表转折,却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影散乱,这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然而鸟儿只知山林的乐趣,却不知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山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本句层层推进,道出了百姓的快乐就是太守最大的快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句中几个“乐”字含义各不相同。
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中,“去”字含义古今有什么不同?
“去”字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往。
结合全文语句,找一找在这段中出现的哪些字存在多义现象?
“山水之乐”中,“乐”是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中,“乐”是动词,享受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第一个“乐”是动词,以……为乐。
“太守自谓也”中“也”表判断 ;
“在乎山水之间也”中,“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中“归”含义为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中“归”含义为聚拢。
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串于记叙、写景之中。首先写亭之概况,其次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串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本文的叙事角度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叙事角度上看,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太守的“醉翁之意”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结合课文与实际生活,简要说说。
太守的“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而且还在“与民同乐”。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黑白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了第1段外,每段开头都有领起的词语引起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描写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这虽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运用了骈句,增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驾驭自如,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醉翁亭记
亭之
所在
与民同乐
山水之乐:
出游之乐:
太守
之乐
主旨:醉能同其乐
位置:
亭名:
环滁
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
朝
暮
春
夏
秋
冬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归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