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课件 (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课件 (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08:2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1.了解作者、作品、诗人的爱国者形象以及诗人不同时期诗歌的不同特点。
2.能通过回顾学习的艾青诗歌,熟悉一些现当代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进而能自主阅读“这一类”诗歌。
3.了解艾青诗歌关于“土地”和“太阳”这两大意象,能借助阅读记录卡,对感兴趣或难理解的诗歌进行细读,并制定阅读计划表。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
1910年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地主家庭,18岁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法国留学,两年后回国。因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1985年,艾青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火把》《向太阳》《归来的歌》《雪莲》等。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火把》《向太阳》《归来的歌》《雪莲》等。
艾青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般描写太阳、火把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对黑暗社会的痛恨以及对光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且影响重大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却不流于直露,时有含蓄却不至于晦涩,实践着“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震撼了中国大地,也把诗人们的思想引向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激励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为国土的不可侵犯而斗争,如《向太阳》《我爱这土地》等;还有战士的英勇、奋不顾身的作品,如《吹号者》《雪里钻》《他死在第二次》等;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经过20年的沉寂,诗句变得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紧凑,如《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赤子的真诚,感情的真挚,是艾青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要素,艺术形式上的自由使他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
《艾青诗选》是一部诗集,收集了艾青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有98首诗。
早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对祖国(土地)的爱,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抗争者的歌颂,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新中国成立后:
对人生的感悟、对历史的评价。
艾青的两个创作高峰
第一个高峰: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的一个高峰。
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大地,也把诗人们的诗思引向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他这一时于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这一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诗人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如《北方》,写“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写“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
又如《黎明的通知》,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啊/你起来吧”,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的“城市和村庄”做好准备,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全诗自由铺陈,自由抒发,诗句仿佛从“黎明”的胸臆中直接飘出,散而有致,活而有序,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第二个高峰:在1978年以后,是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经过了二十年的沉寂,人们又在报刊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诗人“归来”,诗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
代表作品有《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
长诗《光的赞歌》,赞美“光”这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哲思。
《鱼化石》,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诗人由此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镜子》,写镜子“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因为它真实、直率,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这样的哲理小诗,通过镜像来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如何读诗?
注意诗歌的形式。诗歌一般是分行写的,强化节奏,增强表现力。
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把握诗歌的意象。透过诗歌表层物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体味诗歌的情感。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根本的区别。
体会诗歌的理性美。诗歌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艾青的诗歌中有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有的出现次数虽不多,却也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手推车”“鱼化石” “礁石”等。
阅读诗集,选择你有感触的一两个意象,仔细品味,体会它们蕴含的感情,领会其中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专题一:探讨诗歌的意象
艾青诗中最常见的两个意象,一个是“土地”,一个是“太阳”。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爱,是艾青歌唱不尽的旋律。他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太阳”与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则表现了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又如他的长诗《火把》《向太阳》,借索求火把、歌颂太阳,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专题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艾青诗歌创作常从感觉出发,把握瞬间的印象或感受,用来营造能暗示或者象征某种强烈情思的意象。他还提倡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参差里呈现出某种统一。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艾青诗作,说说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既可以就诗作总体的写法发表议论,也可以就某一局部或某句诗谈谈你的观点。
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
艾青作为“土地的诗人”,对于土地拥有着自己那份特有的生命感应,由此生发出别样感人至深的、朴素而深沉的体验和想象。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从美学思想出发,他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他的“永恒主题”。
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参透了诗人的灵魂,它包含了三个层面:民族忧患感、自我压抑感和生命悲凉感。其中,民族忧患感处于显性状态,也最为引人注目。诗人生活的时代,是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最残酷,反抗又最激烈、最悲壮的时代。因此他的诗歌传达出了悲愤的倾诉、绝望的抗争和热烈的憧憬。这些感情的互相冲突、互相融合,让他的诗歌获得了历史内涵和艺术魅力。
艾青诗歌以散文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
艾青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艾青的自由体诗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大量使用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真切感和表现力。
具有独特地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艾青非常重视感觉和感受,为了能抓住那种瞬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并用恰当的诗句描绘出来,他常常处在一种沉思的状态里。他反对那种将感觉还原于感觉,而是强调主观情感渗入感觉,二者融合,展开联想,从而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
专题三:举办诗歌朗诵会
艾青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较少生硬的欧化句子,其语言朴素生动,富有生命力。他擅长使用散文化的诗句,不拘泥于诗歌形式,很少注意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非常适合朗诵。
每位同学准备好自己选择的艾青诗作,预先做好朗诵准备,揣摩技巧方法,读出感情和节奏,在小组内朗诵,也可以每组录制一两段朗诵录音,上传到班级群中分享。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阅读艾青的《礁石》,回答问题。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拟人、比喻、对偶。
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4.《礁石》中的含着微笑 看着海洋有什么含义
诗的第二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幅对立的画面:一幅是礁石浑身伤痕累累,“刀砍过的一样”;另一幅则是礁石“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画面之间,对照鲜明。这里,借助“站”、“含着微笑”等诗语,赋予礁石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并将其长期受浪迫害却依然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