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立象尽意 借物传情
——寻找表达情感的钥匙陈 寒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钩住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化成一缕纱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独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立象尽意 借物传情
——寻找表达情感的钥匙陈 寒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钩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纱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
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
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
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
满脸的皱纹了。试身手
我手写我心
要求:
1、选择对象(如朝夕相处的同学、日渐老去的父母、心仪已久的他/她,或者即将离去的母校、魂牵梦萦的故乡……),明确你要表达的感情。
2、借用物象将你的情感表达出来,尽量避免使用“很”“非常”“十分”等词。3分钟试身手 我手写我心 爱是永恒的抒情主题。请以“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明技法工笔 物象描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明技法 工笔描物象 “你有多爱我?”绿子问。
“整个森林里的老虎都变成黄油。”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明技法 工笔描物象明技法 工笔描物象 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
——歌曲《思念的滋味》
一想起你
就想起一座城
一见到你
便忘了一城的人
——李石《热恋》 他一路哭了出去,把正午的日头哭成了昏月。明技法 工笔描物象 请调动感官,加入技法,打磨你刚才的作品,看看能有什么不一样。明技法 工笔描物象5分钟 请调动感官,加入技法,打磨你刚才的作品,看看能有什么不一样。明技法 工笔描物象5分钟
一根发丝若有若无,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拾捡的碎片,冰冷,尖锐
如果把这个意象放大,放大,你就能进入细节,你将可以看到更多更多……碎片
一地碎片
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
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冰冷,尖锐
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冰冷,尖锐
融情感浓墨 真我
染 夜,很刺眼
无眠的神经鼓胀
浓黑色,聒噪而拥挤
一根发丝若有若无
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
冰冷,尖锐。碎片是不是,
世间所有的河都会因为岁月和酷热而断
我不想老,可夜会流走我的日子
你不想放,可夜会吸掉耐心,精力和健康
亲爱的,放了我,让我放,
爱纵是钻石,
这些年,也堆成了高山,还是将我压成了碎片,
冰冷,尖锐让呼吸轻些,再轻些,千万别打扰到你
每一块碎片都是一颗温柔的心
只望亲爱的,
不要醒来,不要担心,不要那么辛苦地陪伴
摘一朵甜睡的花给你,
感谢这些年
明亮,温暖目光
月亮一样轻轻柔柔地照过来,
软化着,编织着那破碎的,一片一片……
清晨,睫毛上跳舞的,光着脚丫的阳光的碎片
明媚的,可爱的,我的碎片
今晨的热粥将心都含化了,还化不了那固执的碎片么
我爱你
明亮,温暖 碎片,月光,河流,黑色的神经,甜睡的花朵…… 最真挚的感情,存在于最隐秘的内心。 再度回到刚才的作品,着力动情点,细处打磨,抒发真我吧!融情感 浓墨染真我6分钟 再度回到刚才的作品,着力动情点,细处打磨,抒发真我吧!融情感 浓墨染真我6分钟
我们找到的,是一种优雅表达人生的方式!
放开感官
妙用手法
融入真我这节课一路寻情,我们找到了这些 : 将最深的敏感寄托于物,用曲折含蓄的方式来一次深层次的表达!
教学设计
立象尽意 借物传情
【新设计】
“写作中如何表达情感”是个语文中的老话了。如要回溯,则要追屈子,问李杜了。前辈已成经典,我当如何立言?但转念一想,何不就借用经典,来滋养作文课堂呢?于是我借了《易经》中“立象尽意”的方法论,用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借物抒情”。
【教学目标】
1、活化课内外资源,以练笔为依托,启发、教会学生“借物抒情”。
2、引导学生做情感丰富、内心敏感的人,用一种含蓄、优雅的形式去表达人生。
【学情分析】
无话可写,无法可写,无情可写,是大多数孩子每每动笔的困扰。40分钟的作文课不能全方位提升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但一定要从一个角度,一个点上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打通他的穴道,成为可靠可用的硬收获。
写作是不能游离于阅读之外的,就像任何创新都必须有蓝本一样。高一学生往往是有一定阅读量的,但如何去调动这些存量,不让其“读”“写”分离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桐城派刘大櫆说过:“天下可告人者,惟法耳。”然而这一教学环节,“亲告”却常常被中学生当成耳旁风,因此,要借前人之语启发,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完成一个超越,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
“立象尽意”是个方法论,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个方法,会用这个方法,是个重点。如何避免说教,生动有趣自然地呈现这种方法则是一个难点。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作文课更要有文学味,有味才能激起兴趣,有味才能擦出智慧与情感的火花,这当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
作文不能“光说不练”,对高中生而言,不可忽略的是“过心过手”,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练笔,来检验效果。
【方法探索】
1、活化资源,“放”“收”式教学。选准要探讨或写作的内容,抛给学生,不设限地让他们去思考、去发挥、去表达,教师和其他学生启发、点拨、补充、探讨,甚至争论,最终回到我们的主题。这个过程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积累和感受表达,教师也同样畅谈自己所思所感,有争鸣亦有共鸣,而这个收也是自然而丰富的。这体现语文教学的张力,即张与弛,
展与收,庄与谐。更体现了新型课堂的民主。
2、分段写作式教学。整堂课设计了三次“唤起”,三次写作,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发现、完善、进步。总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方法,看到情感,看到表达的品位,也看到自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进步。也是老师检验课堂效果的一把尺子。
3、分区板书。主板书是纲,重在设计。副板书为辅,重在临场生成。副板书的“乱”是故意设计的,没有一堂课能预设到所有东西,如果硬生生让学生往同一个套子里跳,那就失却了教学的真正意义,语文课也无法生动潇洒起来。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1、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和《时间都去哪儿了》两首歌曲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抒情方式的对比。
(提问:一位诗人曾说,生命的历程,也就是不断吐露情感的过程,喜怒哀乐,是生命的注解!而古往今来,音乐成为了无数人释放或感受情感的桥梁。刚才的两首歌,都传递出了歌者深沉的情感,然而,在传递情感的方式上,却很不相同,请同学们结合歌词,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回答点出课题“立象尽意,借物传情”。
(说明:通过歌曲对比感受表达情感的方式,并在《菊花台》的感染下,唤起学生的写作意识,开始即兴写作。)
【活动】试身手,我手写我心
爱是抒情永恒的主题,请以“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
1) 选择对象(如朝夕相处的同学、日益老去的父母、心仪已久的他/她,或者即将离去的母校、魂牵梦萦的故乡……),明确你要表达的感情。
2) 借用物象将你的情感表达出来,尽量避免使用“很”“非常”“十分”等词。
学生展示,点评
(点评的重点在学生对“借物抒情”方式的运用上。启发为主,并把学生引到对意象选取的思考上,对课内外资源运用的意识上。)
【活动】明技法,工笔描物象
1、重温前辈名家的情与象,看看能不能找出什么方法让我们再进一步。
(投影)
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2)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
——歌曲《思念的滋味》
3) “你有多爱我?”绿子问。
“整个森林里的老虎都变成黄油。”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4)他一路哭了出去,把正午的日头哭成了昏月。
5)一想起你
就想起一座城
一见到你
便忘了一城的人
——李石《热恋》
(说明:1)本部分由学生自己体悟并各抒己见,老师负责将学生的感悟记在黑板的副板书上,其间只做少量点拨、拓展;2)共同总结,生成技法,形成主板书)
要点呈现:放开感官(形、声、色、味……)
妙用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移觉……
2、请选取你刚才作品中,最明显的物象,调动感官,加入手法,有声有色有心机地再度打磨你刚才的作品,看看能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写作、修改、展示。
老师点评。
(点评中有意识地比较两次写作的效果,有意识地用各种资料进行拓展,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启发)
【练习】融情感 浓墨染真我
1、讲授
抓住学生作品,顺势强化:
我们要把这个意象放大,放大,你才能进入细节,于是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
(投影) 碎片
一地碎片
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
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冰冷,尖锐
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冰冷,尖锐
一根发丝若有若无,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冰冷,尖锐
现在的碎片变得那么碎、那么冷、那么痛、那么绝望。
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我们用的方法是——放大、具化。
把这个物象放大,再放大,放到最敏感的点,这时便看到和我们情感相关联的那个细节,我们感情就可以深深地刻进去。
要点呈现:融入真我
2、教师和乐朗诵下水小诗《碎片》。
碎片
夜,很刺眼
无眠的神经鼓胀,浓黑色,聒噪而拥挤
一根发丝若有若无,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
冰冷,尖锐
是不是,世间所有的河都会因为岁月和酷热而断
我不想老,可夜会流走我的日子
你不想放,可夜会吸掉耐心,精力和健康
亲爱的,放了我,让我放,
爱纵是钻石,这些年,也堆成了高山,还是将我压成了碎片,
冰冷,尖锐
让呼吸轻些,再轻些,千万别打扰到你
每一块碎片都是一颗温柔的心
只望亲爱的,不要醒来,不要担心,不要那么辛苦地陪伴
摘一朵甜睡的花给你,感谢这些年
明亮,温暖
目光
月亮一样轻轻柔柔地照过来,
软化着,编织着那破碎的,一片一片……
清晨,睫毛上跳舞的,光着脚丫的阳光的碎片
明媚的,可爱的,我的碎片
今晨的热粥将心都含化了,还化不了那固执的碎片
我爱你
明亮,温暖
师:我是一个重度失眠症患者,这些年,我的夜晚就是一地的碎片,是我的爱人,一直陪伴着,帮助着,承担着……让我重拾信心,明亮,温暖。
不久前,我又睡不着,于是把感情放进了这样一首《碎片》,非常真实的官感,非常真实的温度,我把他们放在了碎片里,月光里,河流里,黑色的神经里,甜睡的花朵里……
3、写作活动
师:曾经听人说过,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存在于最隐秘的内心,那是最深的容器。我写最隐私的最真实的情感,是想换得你们真挚的表达,打开心灵最里面的那把锁吧。
请拿起你们的笔,再度回到刚才的作品,着力最动情的那个点,细处打磨,抒发真我吧。
学生写
上台深情朗诵自己的作品
点评
(本部分让学生充分展示,百花齐放。点评应重变化、重技法、重情感,应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励学生。)
【总结】
问世间情未何物?情是一棵橡树,情是一抹清辉,情是一川烟草,情是梅子黄时的雨……这节课一路寻情,我们找到了这些:放开感官,妙用手法,融入真我。(齐读)
也许蓦然回首,所有的美丽却在最寂寥的内心深处,那么请你学会:将最深的敏感托于他物,用曲折含蓄的方式来一次深层次的表达!
【作业】
交换作品,学会品评,试着走入他人的内心。
【教学反思】
回望的心情
“写作中如何表达情感”是个语文中的老话了。如要回溯,则要追屈子,问李杜了。前辈已成经典,我当如何立言?但转念一想,何不就借用经典,来滋养作文课堂呢?于是我借了《易经》中“立象尽意”的方法论,用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借物抒情”。
下面就谈谈我的四个设计,三个追求,两个遗憾。
导入设计:歌曲切入。《菊花台》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首是流行经典,一首当红热歌,都极具抒情性。直问学生抒情方式有何不同?便可直奔课堂主题——借物抒情与直接抒情。这一问,解决的表层问题是引出主题,实际上,在音乐的热度中,唤起了学生的意识——借用物象来抒情,来写作。举重若轻,避免开篇就灌概念的作法,整堂课轻松起来,学生的情绪思维没有压力。
第二个设计:寻道、明道、借道。“道”即方法,高二学生的“道”不能太浅,也不能教不懂,我把目光瞄在了学生不怎么会用的现有积累上——感官的有意识调动,手法的灵活运用。我把这部分放在前人的诗文名句,优雅谈吐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学生自主找寻的东西零碎但丰富,不全但亮点颇多。副板书的“乱”是故意设计的,老师就是一个书记员,记下这些采到的珍珠,然后和学生一道将其穿成项链,最后总结生成技法,实现感性品味到理性总结的升华。
桐城派刘大櫆说过:“天下可告人者,惟法耳。”然而这一教学环节,我却不打算过多的“亲告”,而是借前人之语启发,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完成一个超越,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个设计:我心换真心。有人说,90后是戴着盔甲的人种。让学生“抒情”,其实也是需要唤醒的。“平等”是“换”的前提,我大胆地将自己长年失眠的隐私搬出来,借用物象书写自己的痛与爱,并深情朗诵出来,学生沉默了,感染了,动情了……不论何种表现,我知道门在打开,从某种拘束中挣脱出来……让学生融入真我,从而又可以突破一个教学难点。
第四个设计:依托写作,检验效果。整堂课设计了三次写作,三次展示评价。第一次借着歌曲热度,唤起借物抒情的意识,即兴表达。第二次含英咀华,唤起巧用技法的意识,润色修改。第三次着力动情点,强化打磨,抒发真我。三次写作,三次“唤起”,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发现、完善、进步。总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方法,看到情感,看到表达的品位。
再说三个追求:
一是学生的收获。无话可写,无法可写,无情可写,是大多数孩子每每动笔的困扰。40分钟的作文课不能全方位提升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但一定要从一个角度,一个点上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打通他的穴道,成为可靠可用的硬收获。、
二是活化资源,文化浸润。写作是不能游离于阅读之外的,就像任何创新都必须有蓝本一样。因此在设计中使用了前辈名家的诗、词、话,还有我自己的小诗,这便是目标中的“活化课内外资源”,在点评中也用到苏轼、李清照、张爱玲、徐志摩、苏格拉底……高中生,就像一幅已被画上图形的纸,我们要添上的,是更生动美丽的色彩。因此高中语文课,应当是文学的和充实的。当然,向40分钟要容量和文学味,是很需要智慧的,这将是我长期努力的方向。
三是平等开放,享受“惊艳”。如果说作文课是一滴水的话,至少可以折射出孩子们的构思、取材、修辞、语言、风格等。那么,得用心观察。充分尊重孩子的话语权,才能听到智慧开花的声音,才能听到心灵深处的音乐。
最后谈谈我的遗憾。
第一,因为是展示课,追求分毫不差,所以在各部分时间设计上我也非常严格。上课时学生进入状态没有预想的快,我担心时间不够,方法部分的后三个例子我放弃了由学生探究、品味的环节,自己一口气讲了出来。任务是完成了,但少了过程中“鲜活的碰撞”,少了“新课程”的味道,当然也少掉了预设中的一个亮点。
第二,课后再看同事为我记载的实录,感觉在前半部分的课堂中,自己显得有些“说多了”,点拨过繁让课堂少了些清爽的气质,少了一点学生原生态的“动”。让我颇为遗憾。
回望从选题、准备到正式上课的经历,有着十一年教龄的我竟然是:遗憾、兴奋又新奇。思之则活,思之则新,思之则深,原来每堂语文课都是可以挖掘,还可以挖掘的宝藏,可以创作,还可以创作的画纸。很幸福,我是语文老师;很幸运,我还有下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