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9 14:58:11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赤壁赋 苏轼利辛一中
赵翠琴教学目标:二、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 哲理一、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品读第一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乐景情 第二段:

悲 :客吹洞箫,倚歌而和

如泣如诉,舞蛟泣妇

  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触景生情,由乐而悲
第三段:吊古伤今   悲
“一世之雄”的曹操——渺小的“吾与子”
“吾生之须臾” ——“长江之无穷”
  理想不可骤得 ——现实处境不堪
 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渺小,变化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因何而悲?第四段:说理明事本段讲了两方面内容:
1.变与不变。
2.从可取与莫取来说。第五段:理释转喜注意: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我们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坎坷,
我们该如何面对?学习本文你
有什么收获与启迪?对作者的
思想又有什么认识?
思考: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 。拓展阅读: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 拓展阅读:作业1.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2. 苏轼提出的寻找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
是否可行?
3.与《兰亭集序》的感情变化对比阅读,
找出其中相同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谢谢!《赤壁赋》教学设计

利辛一中:赵翠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
教 学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
?
?

?




?
?
了解写作背景
激发学习兴趣
1、“乌台诗案”
2、“一切景语皆情语”,宋代范希文也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今天面对赤壁的明月清风,他的情感有哪些变化?他又是如何通过景、情、理的有机结合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的?
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这样设问引起学生读本文的兴趣。
导入顺畅。如此设计让学生很快捕捉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顺利进入文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束语
作业设置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范读
构建情境
初悟情感
思考
讨论
?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
?
?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
?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
?
?
?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
?
?
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
?
?
?
物 人
客: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
?
?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从山水之乐到达观之乐
学生若干答案丰富多彩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
?
问题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
2、悲又从何而来?
?
?
?
?
问题三: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
?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
?
?
?
?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
?
?
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
?
?
5、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6、学习本文的收获与启迪
多媒体展示《卜算子》《定风波》——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多么丰厚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
“情随景生,景随情变。”作者在赤壁触景生情,借题发挥,抒写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这些成了今天养育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感谢《赤壁赋》,感谢苏轼。
按照苏轼的心情是如何变化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逻辑顺序来探究
?
?
?
?
?
?
抓住线索
?
?
?
?
?
?
?
?
注重体味深刻哲理
?
?
?
?
?
?
结合生活体验深入思考
?
生生合作
?
?
此处是教学重点。
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萧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如此设计能更好体现这一思路。
不足之处是学生阅历较浅,由于时间关系,我的引导也显得有些急躁粗糙,不过学生的回答还是很到位,出乎我的意料。
?
学生合作探究
启发学生如何正确的面对坎坷逆境
启发思考
课外拓展
启发深层次思考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顺利完成任务,并对人生有了较深入的思考,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板书设计
乐----------------------------悲---------------------------乐
(苦中作乐)
山水之乐 达观之乐
《赤壁赋》课堂实录

利辛一中:赵翠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新课:

“一切景语皆情语”,宋代范希文也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今天面对赤壁的明月清风,他的情感有哪些变化?本文又是如何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走近苏轼。
请大家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板书《赤壁赋》)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
师:文章欣赏完了,同学们看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的心情?可以在第二段中去找。
生1:“乐”。(板书:乐)
师:此时苏子为何如此快乐?
生1:看到美景。
生2:看到赤壁夜景。
生3:因为赤壁的夜景太美了!
师:请大家在第一段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是那些?
生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一下此幅美景,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
生描述: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天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如仙境一样。
师:听着同学的描述,我想连我们置身境外的读者都陶醉其中了,更何况身临其境的作者!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把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读出来。
(多媒体展示)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面对美景,古人爱用什么方式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感?
师:先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
生1读第二段
师:良辰,美景,嘉宾,靠什么来助兴啊?
生:喝酒,唱歌。
师:痛饮并伴随以狂歌。
师:那么,今天苏子的快乐是借什么方式抒发的?
生:唱歌,“扣弦而歌之”,作者是饮酒赋诗来抒发情感。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子为何想到美人了?是他心仪的女子吗?同学们请看注释然后回答。
生:注释上说: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屈原最早用香草、美人来寄托美好情感。苏子被贬于此,为何还那么思念君王或那么期待美好的理想?大家交流一下。
生1:对国家的关切,希望为国家作贡献。
生2:仍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师:回答的非常好!苏轼欢歌的背后有难以排遣的苦闷,他的乐是一种苦中作乐!(板书:苦中作乐)
师:有歌者,那么有没有应和者?
生(异口同声):有。
师:是用什么来和的?
生(异口同声):洞箫。
师:请把第二段中描写洞箫的语句找出来。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描写箫声的这几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生: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音乐声的凄凉哀婉。悲咽低徊的哀音。
师:听到如此的箫声,苏子的情感有没有变化?
生:有,是愀然。
师:让苏轼愀然的原因:1、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2、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弦而歌”中,已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多媒体展示)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
师:第三自然段开头的“苏子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
师:在本段中,苏子借客之口把自己在人生中的苦闷、在仕途中的失意传达出来了。那么,在本段中,他首先想到了哪个历史人物?
生(异口同声):曹操。
师:请同学把写曹操的诗句找出来。
生(齐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师:前面基本上都是四字句,都是描写曹操南下之气势,与孙刘联军决战的英雄形象,应读的有气势,而后“而今安在哉?”语气一顿,情感一转,作者情感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同学们思考一下,他因何而悲?
生: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他那么伟大,那么多丰功伟绩,可都不在了!而我们这些无名小辈呢?所以有了如此大的反差!所以情感变化非常之大!
师:他用一世英雄的曹操跟那些人对比?
生:吾与子
师:对比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慨?
生:像曹操那样的大人物都不在了,更何况我们呢?所以悲从中来。
生:悲叹我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师:渺小的像什么?
生:沧海之一粟
(多媒体展示)
师:客回答的其实是中国文人中常爱感叹的一个主题:人生苦短!哀叹人生苦短的诗句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行天地间,匆匆一过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声回答出许多感叹人生苦短易逝的诗句)
师:假如文章到此结束,苏轼就会像前代文人一样,给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可是不是这样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对,不是,因为有后面第四段。
(多媒体展示)
五、研读第四自然段
同学们大声读并讨论。
师:作者在这一段中谈到了什么内容?
师引导:在本段中,苏子对前人思想有没有超越?他有什么思想?
生多名谈自己的理解。
生1: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生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生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我认为这一段讲了两方面的内容:(1)变与不变。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变的,连像曹操那样辉煌一时的,而如今安在哉?我苏轼被贬黄州,谁敢断言我没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应该辩证地去看问题,人生总是有痛苦的,就看我们怎么去对待了!(2)从可取与莫取来说。不是自己的,一丝一毫也不要强取!苏子是以如何淡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得与失!又是用如何坦然的心态去看待功名利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子在大自然中去取得,并自得其乐。
师:“人生无常”,但苏子并不甘心沉沦,他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使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寻找人生之路,这也是苏子的魅力所在!(学生们陷入沉思)
(多媒体展示)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段很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客人被苏子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去愁颜。
师:这次比开始时的“乐”更加欢快,身心释然,主客之间不免又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并且“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与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师:并且我们看到酣睡中的苏子是如何的宁静、坦然!他早已到了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假如以前是苦中作乐,那么此处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乐!(板书:乐)
(多媒体展示)
七、德育渗透
师:我们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坎坷,我们该如何面对?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与启迪?对作者的思想又有什么认识?(学生陷入沉思)
学生思考,交流
生1:“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治的关心,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而不甘沉沦,含有积极因素。
生2:通过主客问答、辩论,阐明了世界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即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叹人生的短暂,应乐观地对待人生。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
生3: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借游山玩水、随遇而安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与不满的看似超然物外实则无可奈何、软弱无力的生活态度。这是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必苛求古人。
生4:以后遇到挫折,我再也不会失去信心,痛苦消极、患得患失,我会像苏子一样勇敢地、坦然面对。
生5: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很多,我会像他一样,在以后人生中不论遇到什么,我都会胸襟豁达、思想开阔。
生6:我感谢苏轼教会我很多人生道理,我会像苏轼那样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
······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我想重读《赤壁赋》,我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多媒体展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结尾——磨难使人走向成熟
多媒体展示《卜算子》《定风波》——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多么丰厚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
小结:“情随景生,景随情变。”作者在赤壁触景生情,借题发挥,抒写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这些成了今天养育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感谢《赤壁赋》,感谢苏轼!
八: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如何看待失意?
苏轼提出的寻找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与《兰亭集序》的感情变化对比阅读,找出其中相同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板书设计
乐----------------------------悲---------------------------乐
(苦中作乐)
山水之乐 达观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