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9)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0 22: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易错点分析】
一、冷战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1.基本特征
(1)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3)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4)美苏双方在持续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始终具有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2.影响
(1)积极:①对世界体系: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为原殖民地国家和其他受制于西方的落后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推动了世界体系的重构。
②对第三世界:美国和苏联的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第三世界各国的政治、社会
和文化变迁的国际和国内框架。
③对世界和平: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以及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竭力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的局面。
④对世界市场:“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行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两大集团都高度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2)消极:①加剧了东欧国家的内部矛盾,促使东欧各国形势急剧变化。
②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损害了小国的利益,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
③两国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地区性战争造成了大量伤亡。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二战的影响。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等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3)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及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4)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5)借鉴吸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特点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等。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如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的出现。
(3)完善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变化的启示
1.关于发展道路的启示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关于政治改革的启示
(1)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2)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3)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4)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
3.关于经济建设的启示
(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提升练】
1.二战后期,美国政府首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谋求建立一系列海外基地,以强化其对欧亚大陆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这反映出( )
A.冷战局势急剧恶化 B.美国霸权主义凸显
C.苏联实力异常强大 D.美苏关系完全破裂
2.据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述,一位名叫盖尔·哈佛森的美国飞行员率先在飞越柏林时,将巧克力棒、糖果和口香糖绑在手帕做成的小降落伞上从机窗投下,这就是日后被柏林人称之为的“小食品行动”,这一行动前后持续近一年。这表明当时( )
A.食物供给渗透冷战思维 B.中间地带争夺愈发激烈
C.美国援助促进欧洲复兴 D.区域经济合作明显增强
3.二战后,西欧政府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和紧缩政策,扩大了财政开支与预算,几乎到处都在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长期投资。这主要是因为战后的西欧( )
A.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 B.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 D.不断完善福利国家制度
4.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合法化,成员可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
A.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金本位制继续发展回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分工迅速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此,资本主义国家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 )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C.对外大力进行殖民扩张 D.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
6.“英帝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先后经历“重商主义帝国”“自由主义帝国”“有形帝国”“无形帝国”等概念。“英帝国”概念的变化( )
A.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步 B.反映出外交政策的变化
C.体现出经济政策的调整 D.说明其国际地位的下降
7.下表是1966-1970年苏联经济发展统计表。这反映出苏联( )
年度 实行新体 制企业数 占全部工业 企业的% 占工业 总产值的% 国民收入 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年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年增长率%
1966 704 1.5 12 7.7 8.4 4.2
1967 7248 15 37
1968 26850 54 72
1969 36049 72 84
1970 41014 83 93
A.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B.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收效明显
C.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D.改革集中于工业生产的领域
8.1985年起苏联“改革文学”兴起,下表中的三部小说都是在改革初年最早面世的对现实生活进行暴露和控诉的文学作品,其直面困境的创作倾向无疑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吻合。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 )
作者 作品 发行时间 评价
拉斯普京 《火灾》 1985年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及时的作品,因为它发出“火灾”警报,召唤人们去扑灭会对传统道德构成威胁的“社会火灾”。
阿斯塔 菲耶夫 《悲伤的侦探故事》 1986年 小说主人公的诘问当然就是作家本人的诘问,他这部小说也被视为他面对现实喊出的“高声忏悔”。
艾特马托夫 《断头台》 1986年 以他一贯的神话现实主义手法针砭时弊,将自然和精神生态同时滑坡的场景展现给读者。
A.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B.否定了原有的苏联体制
C.为新改革创造社会舆论 D.抨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9.下表为20世纪非洲文学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20世纪非洲文学( )
时期 特点
最初20年 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并对宗主国文学进行模仿
20到40年代 对民族历史进行回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人性运动”
50到60年代 控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暴行,讴歌独立精神
70年代以后 将对传统文化冲突的描写转移到殖民主义结束后新的社会问题的呈现
A.体现了族群文化的多元 B.折射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C.强化了区域文化的认同 D.将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中心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长考虑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1950年5月9日,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们今天再次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并使处理以往世界的制度和知识出现严重过载。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种种混乱,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当这个新的世界图景徐徐打开时,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样与七十多年前一样,有赖于在知识范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旧的知识范式已经没有办法从容应对新的世界问题,它并不是完全过时,而是不充分了,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
——程亚文《新知识短缺的历史与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进程对当今世界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新场景全球治理在“制度和知识范式”上人类需要坚持的旧传统和新突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期,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太平洋、大西洋建立海外基地,强化对欧亚大陆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对苏联敌意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美国霸权主义凸显,埋下了战后美苏关系破裂、两极争霸的祸根,B项正确:二战后期,冷战局面尚未出现,排除A项;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不能表明当时苏联实力就一定异常强大,美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排除C项;二战结束之前,美苏关系尚未完全破裂,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美国飞行员率先在飞越柏林时,将巧克力棒、糖果和口香糖绑在手帕做成的小降落伞上从机窗投下,这就是日后被柏林人称之为的“小食品行动””可知食物供给渗透冷战思维,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整个欧洲的援助,排除C项,区域经济材料无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欧)。根据材料“几乎到处都在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长期投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西欧是主要战场之一,很多城市成为废墟,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因此政府放弃了战前的经济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建设城市,发展经济,C项正确;西欧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帮助其更好度过困境,而不是经济政策变化原因,排除A项;经济政策变化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B项;D是西欧战后经济发展表现之一,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牙买加协议》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故选C项;A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金融领域的组织而非贸易领域,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扩大了社会分工,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的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需要国家进行干预调节,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以调控为手段,缓解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速黄金时期,B选项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不直接针对这一问题,C选项不符合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史实,D选项新自由主义政策是70、80年代以后实行的。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重商主义帝国”“自由主义帝国”“有形帝国”“无形帝国”及所学可知,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英国经济政策经历了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过程,说明“英帝”概念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步,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英帝国的变化”,未涉及近代英国外交政策不断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近代英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信息,但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无法得出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1970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通过实行新经济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材料说明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收效明显,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苏联经济发展相关情况,并未涉及产业比重,无法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不能得出“改革集中于工业生产的领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引发了苏联社会的不满,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推行新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文学兴起,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因此C正确,D错误。材料内容并没有明确呈现否定原有苏联体制的内容,也并未涉及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故AB错误。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非洲)。根据材料“对宗主国文学进行模仿”“对民族历史进行回顾”“控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暴行,讴歌独立精神”“对传统文化冲突的描写转移到殖民主义”得出,非洲文学由对宗主国进行模仿,到控诉殖民主义,体现出非洲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项正确;材料强调非洲文学的发展历程,没有体现非洲文化多元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对传统文化冲突的描写转移到殖民主义”,可知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中心,说法错误,排除D项;材料没有提及人民对文化的认同,排除C项。故选B项。
10.答案:(1)衰落:西欧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成功:科技革命广泛开展;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
(2)原因:欧洲历史上有共同市场;法国和德国关系的改善。
影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盟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旧传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发挥作用。
新突破:出现了新治理机制,如二十国集团正在全球层面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在地区层面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有利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衰落方面,据材料一“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可得出西欧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据材料一“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成功方面,据材料一““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可得出科技革命广泛开展;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可得出欧洲历史上有共同市场:据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可得出法国和德国关系的改善。第二学问影响,从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等角度思考即可。如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世界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盟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三“与七十多年前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旧传统有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发挥作用。据材料三“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突破又出现了新治理机制,如二十国集团正在全球层面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在地区层面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有利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