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9 19:2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
赣南地区作为我国客家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忠诚村是其代表之一。忠诚村建筑数目不多,布局规模较小,整体呈现“山—宅—水—田—山”的独特空间序列(见图),据此完成1~2小题。
1.忠诚村民居修建在山麓,主要考虑的是( )
A.上山伐薪柴便利 B.取水方便 C.保留珍贵的农田 D.安全防卫
2.忠诚村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可能是( )
A.合瓦屋面坡度较小 B.多条对外出行的主街道
C.村落边缘整齐平整 D.天然“木骨泥墙”结构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交通干线的分布。据此完成3~4小题。
3.该区域交通干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4.关于该区域交通运输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B.布局交通运输线时仅需考虑泥石流灾害
C.交通运输线的密度比华北平原大
D.修建交通运输线的难度很低
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5~6小题
5.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主要考虑的是( )
A.村寨布局 B.洪水威胁 C.地形坡度 D.方便劳作
6.早期风雨桥成为村寨重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原因是( )
A.日常使用频率高 B.远离村民的住宅 C.便于接待外村人 D.建筑成本比较低
地名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人们可以从地名中得到诸多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信息。沅江流域在历史上是黔东南、湘西地区通往长江的重要通道,主要交通线有沅江干支流航道、湘黔古道、湘川古道。读沅江区域地名用字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7~9小题。
7.与线路②相比,交通运输线路①( )
A.运量大 B.速度很慢 C.成本低 D.站程平均间距短
8.最不易形成大的聚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研究发现甲处聚落地名稳定性强,其原因最可能是( )
A.交通线少,交通运输量小 B.地形闭塞,受外界影响
C.位置优越,经济活动频繁 D.人口稀少,地方意识较强
福建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蚵壳厝是当地沿海地区以壳为外墙原材料建成的传统特色建筑,据专家考证,蚵壳原产于非洲东海岸,古代商船返航时会载满蚵壳回泉州后来,当地人在海滩发现并捡拾这些蚵壳搅拌海泥筑屋而居下图示意泉州蚵壳厝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0~12小题。
10.古代船只将非洲东海岸蚵壳装载回泉州的目的是( )
A.作为建筑材料 B.蚵壳为贸易商品 C.保持船只重心 D.为船员提供食物
11.下列有关于蚵壳外墙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蚵壳凸外倾有利于排水
②通风散热降低夏季室温
③反射阳光提高冬季室温
④墙体防海风腐蚀耐长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蚵壳厝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 )
A.具备了务实包容的价值观 B.使用本地自然资源的生活智慧
C.追求方正威严的审美情趣 D.形成内部聚合的社会组织形态
流坑村(115°E,27°N)是一座古村落。下图为流坑古村功能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小题。
13.影响流坑古村布局的自然因素有( )
A. 河流 B. 交通 C. 地形 D. 资源
14.流坑古村街巷建筑均呈东西走向的益处有( )
A. 建筑体现上下尊卑理念 B. 街巷实现夏季通风降温
C. 建筑可阻挡冬季风 D. 街巷实现水陆高效联运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连接雅加达和万隆的雅万高铁是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铁,由中铁四局负责承建,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产品,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被称为“中国高铁第一单”。雅万高铁建成后,雅加达至万隆的通行时间将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与高铁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先进的“中国智造”。比如,为雅万高铁附属的公寓、车站楼、动车所等提供中央空调、数智电梯等系统。下图示意雅万高铁所在区域。
(1)推测雅万高铁修建过程中需要应对的自然挑战。
(2)分析中国企业以全产业链形式修建高铁的原因。
(3)阐述雅万高铁的建设将对印度尼西亚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赣南地区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对地形要求较高。由图可见,该地位于山区,适宜耕作的平坦地区少,选择在山麓修建民居,较少了对平坦区的使用,更好地保留了适宜耕作的农田,C正确;该地位于山区,布局在山麓对伐薪柴便利程度和安全防卫没有太大影响,A、D错误;由图可见,水塘两侧取水都相对方便,布局在山麓一侧更多地考虑了地形因素,而不是水源因素,B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赣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屋顶坡度小不利于排水,A错误;该村落规模小,且主要活动方向为农田方向,故其对主街道的需求较低,数量应较少,B错误;该村落两侧分别为山坡和水塘,受地形和水塘轮廓影响,边缘整齐性较差,C错误;该村位于山区,对外交通不便,缺少砖石等建筑材料,山区树木多,木材丰富,可推断该地区建筑多就地取材,以木材和泥土为材料,D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由山峰位置可以推知河流流向,读图可知交通干线基本沿河流干流延伸,故交通干线主要沿河谷分布,B正确。故选B。
4.答案:A
解析:该地区位于山区,山区交通运输建设的一般原则是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A正确;山区交通线路选址要考虑地形条件、地质灾害、河流、居民点、耕地等要素,泥石流灾害只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B错误;山区交通运输线的密度比平原小,C错误;山区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本高,难度大,D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山区,两河交汇处的上游地区河流水量较小,受洪水威胁较小,利于保障铁索桥的安全,B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与村寨的距离差异较小,A错误;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地形坡度差异较小,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农田和果园主要分布在村寨周围,铁索桥位置对劳作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农耕小路依靠风雨桥跨越河流,说明风雨桥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成为早期村寨重要的公共建筑空间,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风雨桥距离村民住宅较近,B错误;风雨桥不是接待场所,C错误:风雨桥建设成本较高,D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线路①地名中多含驿、铺、亭、店,可推测该线路为陆路交通,线路②地名中多含溪、江、河、湾,可推测该线路为水路交通。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陆运来说,水运具备运量大、速度慢和成本低的特点,A、B、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相较线路②,线路①各地之间距离较近,站程平均间距更短,D正确。故选D。
8.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相较于甲、丙、丁三地来说,乙地地名中多含山、坪、岩、坡,可推测该地崎岖,地形破碎,不利于大型聚落分布,B正确。故选B。
9.答案:C
解析:甲处位于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交汇处,交通线路多,交通运输量大,A错误;甲处位于交通枢纽,对外交通便利,开放性强,受外界影响较大,B错误;甲处交通便利,经济活动频繁,人口较多,D错误;甲处处于交通汇合点,位置优越,经济活动频繁,经济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名持续使用,C正确。故选C。
10.答案:C
解析:虽然蚵壳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但是这并不是当初船员把蚵壳带回来的初衷,在海滩发现并捡拾,说明当初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A错误;古代输入我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土特产为主,而蚵壳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不可能作为贸易商品,B错误;古代商船瓷器、茶叶、丝织品等货物到非洲东海岸,返航时为了防止船只运载货品太少,造成摇晃引发安全事故,船员因此就地捡不值钱的蚵壳保持船只重心,C正确;蚵是海洋生物,在古代保鲜冷藏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不可能作为食物大量带上船只,D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结合泉州区域地理背景,我国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大,蚵壳凸面外倾有利于排水且能防水,①正确;材料中提到蚵壳搅拌海泥筑屋,同时图片中可以看到蚵壳之间严丝合缝,并不能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②错误;反射阳光不仅不会提高冬季室温,反而会使热量被发射,降低室温,③错误;蚵壳来自海洋,抗海风腐蚀性强,有利于抵御含盐高的海风,墙体从古代一直保存到现在,说明墙体坚固耐久,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
12.答案:B
解析:蚵壳厝是当地人在海滩发现并捡拾这些蚵壳搅拌海泥筑屋而居,说明体现的是当地人们使用本地自然资源的生活智慧,B正确;和务实包容价值、威严的审美、社会组织形态无关,A、C、D错误。故选B。
13.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流坑古村布局在靠近河流、地势平坦的凸岸处,A正确,C错误;交通不属于自然因素,B错误;无法判断该地资源情况,D错误。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流坑古村街巷建筑均呈东西走向,一方面可阳挡偏北风向的冬季风,C正确,D错误;东西走向的建筑不能提现上下尊卑理念,A错误;夏季风为东南风,会受建筑阳挡,B错误。故选C。
15.答案:(1)气候湿热,天气多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跨越多条河流,易遭受洪水威胁;易受到野生动物侵袭等困难。
(2)充分利用中企强大的工程建造能力与先进成熟的高铁技术保证工程质量;可以大幅缩短工期,及时投入运营,获取经济效益;中国建材、设备价格较低,可以控制建设成本,减少总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3)缓解雅加达至万隆的交通压力,(方便沿线居民出行)节省通勤时间;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地域间的联系(获得建设与管理、运营的相关技术和经验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第(1)问,雅万高铁修建中需要应对的自然挑战,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河流等方面回答。气候湿热,天气多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跨越多条河流,易遭受洪水威胁;易受到野生动物侵袭等困难。第(2)问,中国企业以全产业链形式修建高铁的原因,主要从技术、成本与经济效益等方面作答。充分利用中企强大的工程建造能力与先进成熟的高铁技术保证工程质量;可以大幅缩短工期,及时投入运营,获取经济效益;中国建材、设备价格较低,可以控制建设成本,减少总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第(3)问,雅万高铁的建设将对印度尼西亚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社会经济方面,可以从缓解雅加达至万隆的交通压力、节省通勤时间、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地域联系等方面回答。缓解雅加达至万隆的交通压力,(方便沿线居民出行)节省通勤时间;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地域间的联系(获得建设与管理、运营的相关技术和经验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