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1~2小题。
1.图中( )
A.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南半球极地高压强盛 B.太平洋夏威夷高压较弱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太平洋阿留申低压较强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为青藏高原季风纬向剖面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3~4小题。
3.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4.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下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5~6小题。
5.关于该图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
B.该图中画出了7个气压带
C.①、③表示低气压带,②、④表示高气压带
D.在⑥风带的影响下气候干燥
6.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呈带状分布 B.我国东部地区盛行东南季风
C.印度低压势力强盛 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每年5月下旬,印度各地会出现高温热浪天气,其中首都新德里5月下旬平均可达40.7℃。今年,新德里的气温又创新高。观测数据显示,当地时间2024年5月28日,气温达49.9℃,5月29日,气温飙升至52.3℃,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此完成7~8小题。
7.一般每年5月下旬,印度各地出现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季风势力增强,干燥度指数高 B.多晴朗天气,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
C.雨季未到,植物蒸腾量大增 D.河湖干涸,沙尘暴活动频繁
8.2024年5月下旬,新德里气温异常升高的叠加因素有( )
①湿岛效应
②焚风效应
③热岛效应
④盆地效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团雾又名坨坨雾,被称为高速公路的“流动杀手”。高速公路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难以预测、能见度低等特征,极易造成驾驶人行车时骤然失去视线,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据此完成9~11小题。
9.下图中最易出现团雾的是( )
A. B.
C. D.
10.高速公路上团雾多发生在深秋、冬季,主要原因是( )
A.空气中水汽充足 B.车流排放废热多 C.空气中尘埃较多 D.公路昼夜温差大
11.下列关于团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冬春季节比秋冬季节更易出现
B.郊区比城市更易出现
C.临海路段比内陆路段更易出现
D.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容易形成团雾
冰山因冰川或冰盖边缘在春夏季节发生分裂的速度加快,临海一端破裂落入海中漂浮而成。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岛屿、地球上第二大淡水库。格陵兰岛沿海的冰山在漂移过程中往往形成壮观的冰山走廊。读格陵兰岛位置图,据此完成12~14小题。
12.格陵兰岛成为地球上巨大淡水库的因素是( )
A.地下水储量 B.面积与纬度 C.降 水 量 D.河流径流量
13.格陵兰岛东侧沿海的冰山漂移方向主要是( )
A.向东南 B.向 西 北 C.向西南 D.向东北
14.下列关于格陵兰岛东、西两侧沿岸冰山漂移速度对比的推测,更合理的是( )
A.两侧沿岸均为寒流,导致差异极小
B.两侧沿岸西风与冰山移动方向一致,导致东侧大于西侧
C.两侧沿岸极地东风与冰山移动方向一致,导致东侧小于西侧
D.两侧沿岸极地东风与冰山移动方向不一致,导致东侧大于西侧
1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湖面海拔774m,最深处达1470m,低于海平面600m以下。周围有多条河流汇入坦噶尼喀湖,湖水经卢库加河汇入刚果河。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流域内干湿季分明,受风带作用下的上升流影响,干季湖内鱼类资源丰富。下图为坦噶尼喀湖流域示意图。
(1)指出坦噶尼喀湖的形态特征,并说明该湖的形成原因。
(2)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解释当地干季时,坦噶尼喀湖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
(3)坦噶尼喀湖上鸟类众多,被人们称为鸟的王国。简述其主要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风,A正确;乙为赤道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属于受热力因素影响形成的气流,B错误;甲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C错误;丁为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水汽不易冷凝,且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D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图中东南信风带北移,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极地高压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气压,冬季势力更强,A正确;夏威夷高压在北半球夏季势力较强,B错误;北半球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会被陆地冷高压切断,C错误;阿留申低压在冬季较强,D错误。故选D。
3.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夏季风由周围吹向高原,说明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同海拔的大气升温快、温度高、气压低;冬季风由高原吹向周围,说明冬季高原面比周围同海拔的大气降温快、温度低、气压高。因此可知,高原季风是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热力差异,导致气温出现差异,进而出现气压差异形成的,D正确;高原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无关,A、B、C错误。故选D。
4.答案:C
解析:对于东亚来讲,青藏高原位于偏西方向。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青藏高原与其东部自由大气之间存在气压差异,夏季青藏高原出现低压、东部自由大气产生高压。两地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部自由大气指向青藏高原,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后形成东南风。同理可知,冬季应形成西北风。这与东亚的夏季风、冬季风风向一致,故产生了风力叠加,高原季风加强了东亚季风。对于南亚来讲,青藏高原位于北方。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青藏高原与南部的南亚同海拔自由大气之间存在气压差异,夏季青藏高原产生低压,南亚同海拔自由大气产生高压,两地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亚指向青藏高原,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同理可知,冬季应形成东北风。这与南亚的夏季风、冬季风风向一致,故产生了风力叠加,高原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C正确。故选C。
5.答案:C
解析:图中①气压带位于最外侧,判断为赤道低压带;⑤风带由于其紧邻赤道低压带,故为信风带,因其风向右偏形成,故判断为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因此该图为北半球俯视图,A错误;图中①是赤道低压带、②是副热带高压带、③是副极地低压带、④是极地高压带,共绘制了4个气压带,B错误,C正确;⑥风带为盛行西风带,在盛行西风带的影响下温和多雨,D错误。故选C。
6.答案:D
解析: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此时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割呈块状,A错误;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风,B错误;印度低压在夏季时势力强盛,C错误;亚洲高压在冬季时势力强盛,D正确。故选D。
7.答案:B
解析:印度大部分位于10°N—20°N之间,5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到该区域附近,印度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增高,白昼变长,太阳辐射强度增强;5月份位于雨季来临前,降水少,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增强,从而引发高温天气,B正确;东北季风主要出现在冬半年,5月基本没有,A错误;雨季未到,植物体内水分少,植物蒸腾量不会大增,C错误;沙尘暴活动频繁会遮挡阳光,降低温度,D错误。故选B。
8.答案:C
解析:新德里是印度首都,热岛效应导致新德里气温异常升高,③正确;来自中亚的干热气团从海拔更高的阿富汗突然沉降到地势更低的印度,形成焚风效应,加剧高温天气,②正确。湿岛效应利于缓解高温,①错误。新德里位于恒河平原,不是盆地,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
9.答案:B
解析:当近地面下冷上热时,即出现逆温层的时候,大气对流运动不明显,无大风天气,浓雾不易扩散,并且大气接触到地面,遇冷易凝结成雾,B正确。故选B。
10.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高速公路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由于高速公路路面为水泥或沥青路面,比热容小,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而形成雾,D正确;深秋、冬季降水少,空气中水汽的含量较少,A错误;车流排放的废热多,气温会升高,不利于雾的形成,B错误;深秋、冬季空气中尘埃较多,结合材料中团雾的形成条件,不是多团雾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团雾的形成需要两个主要条件,一是低层水汽充沛、空气湿度大,二是昼夜温差大且风力小。冬春季节湿度较小,昼夜温差较小,秋季多秋高气爽的天气,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冬春季节比秋冬季节出现团雾少,A符合题意;郊区比城市气温低,更易出现,B不符合题意;临海路段比内陆路段水汽充足,更易出现团雾,C不符合题意;低洼地段的路段更容易形成团雾,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答案:B
解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冰川之中格陵兰岛地处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冰层巨厚,是地球上第二大淡水库,B正确;格陵兰岛的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地表的冰川之上,而不是地下水中和河流径流中,A、D错误;淡水库不仅是降水多,更需要有保存淡水的条件,降水量不是格陵兰岛成为地球上第二大淡水库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格陵兰岛位于60°N以北地区,本区域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向为东北风,使沿海冰山向西南飘移,C正确。故选C。
14.答案:D
解析:格陵兰岛东侧是寒流,西侧有暖流,A错误;盛行西风位于60°N以南地区,对格陵兰岛影响较小,B错误;若东西两侧沿岸极地东风与冰山移动方向均一致则东西两侧冰山漂移速度差异应该较小,C错误;格陵兰岛东侧沿岸冰山漂移速度大于西侧沿岸,主要是因为东侧沿岸极地东风与冰山移动方向一致,而格陵兰岛西侧洋流向北流,受其影响西侧沿岸极地东风与冰山移动方向不一致,导致沿岸冰山漂移速度东侧大于西侧,D正确。故选D。
15.答案:(1)呈带状,南北狭长(或长而狭窄)。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2)该流域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域,干(旱)季时,受东南信风影响,上升流将湖泊深处营养物质带到中上(表)层,表层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数量多,渔业资源丰富。
(3)湖泊流域面积广,为鸟类提供广阔的栖息地;鱼类等生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广且充足;人烟稀少,人为干扰少;位于低纬度地区,水热条件好。
解析:(1)由材料可知,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因此为构造湖。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受东非裂谷地壳运动影响,地面断裂下陷,东西两侧抬升,多条河流流水汇集,积水成湖。
(2)读图可知,该流域处于南半球低纬度赤道附近,是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域。干(旱)季时,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上升流,上升流将湖泊深处营养物质带到中上(表)层,表层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数量多,渔业资源丰富。
(3)坦噶尼喀湖流域面积广,为鸟类提供广阔的栖息地:鱼类等生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广且充足;人烟稀少,人为干扰少;位于低纬度地区,水热条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