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洋流——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
读大西洋北部某洋流(M) 示意图,据此完成1~3小题。
1.洋流 M( )
A.近年来有增强的趋势 B.自东北流向西南
C.具有上升补偿流性质 D.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2.与 M 洋流形成有关的风带是( )
A. 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3.受 M 洋流影响,N 地河流( )
A.流速变缓 B.流量趋稳 C.含沙量减少 D.枯水期变长
集装箱船是高速航行船舶,合理利用洋流,可以降低油料消耗。下图是跨太平洋集装箱船的航行线和主航道分布图。据此完成4~5小题。
4.下列航道与其利用洋流对应正确的是( )
A.主航道1—日本暖流 B.主航道2—加那利寒流
C.主航道3—北太平洋暖流 D.主航道4—阿拉斯加暖流
5.与航道3、4相比,航道1、2最大的优势是( )
A.顺风顺水 B.海上风浪小 C.航行距离短 D.运输需求大
如图为南美洲及附近海域图。据此完成6~7小题。
6.受甲洋流影响,南美洲西海岸( )
A.自然带南北延伸 B.雨林分布面积广
C.渔业资源丰富 D.船只航行速度快
7.乙洋流( )
A.性质为寒流 B.受西风影响大 C.自北向南流 D.为上升补偿流
图中虚线为洋流。据此完成8~9小题。
8.A洋流所处半球及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南半球暖流 B.南半球寒流 C.北半球寒流 D.北半球暖流
9.A洋流的影响是( )
A.搬运冰川 B.加快向南航行速度
C.形成渔场 D.缩小污染物范围
2016年11月,人们在英国北威尔士的海滨沙滩上发现了一只稀有的热带海龟,这种海龟通常生活在墨西哥湾一带。据此完成10~11小题。
10.北威尔士海滨的盛行风向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11.帮助这只热带海龟万里“奔波”的洋流是( )
A.西风漂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本格拉寒流
晚新生代以来,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与南极洲大陆分离,逐渐向北移动,太平洋板块向西朝亚欧大陆持续俯冲,印度板块向亚欧大陆移动,发生强烈的碰撞,使印尼贯穿流通道在晚中新世开始逐渐闭合。由于印尼贯流通道的关闭,原本畅通无阻的赤道环流受到阻碍,改变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洋流系统。下图示意现代的印尼贯穿流。据此完成12~14小题。
12.印尼贯穿流通道的关闭反映出该海域( )
A.地壳运动活跃,海沟发育强烈 B.生长边界扩大,海洋面积扩大
C.地壳厚度较大,地质结构稳定 D.海底地形抬升,海沟深度变浅
13.相比印尼贯穿流通道关闭后,印尼贯穿流通道关闭前( )
①太平洋和印度洋物质的输送更频繁
②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极端气候的出现更频繁
③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平面高差更大
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水的交换作用更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印尼贯穿流通道的关闭会导致( )
A.印度洋海水温度和盐度下降 B.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水温度差异减小
C.西南太平洋喜温暖的海洋生物灭绝 D.西南太平洋的暖池效应减弱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南大西洋海区位于30°S~55°S,40°W~70°W范围内,是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研究表明,南半球西风带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向极地迁移,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的交汇处也缓慢向南移动。左图示意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位置,右图示意1993年~2017年巴西暖流流量变化(流量北向为正,南向为负)。
(1)简述马尔维纳斯寒流的形成过程。
(2)分析近年来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南移的原因。
(3)推测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南移对西南大西洋海洋环境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知,图中M 是北大西洋暖流,全球变暖会使得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减小,北大西洋暖流可能会随着全球变暖而减弱,A 错误;洋流M自西南流向东北,B错误;上升补偿流属于寒流,且是离岸风形成的,盛行西风迎岸吹来,形成的北大西洋暖流不具有上升补偿流性质,C错误;暖流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D正确。故选D。
2.答案:C
解析:该地区位于中高纬度地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位于低纬地区,不可能形成M洋流,A、B错误;盛行西风位于中纬地区,且大致与北大西洋暖流流向相同,所以该洋流是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的,C正确;极地东风所处纬度较高,风向与M洋流流向相反,D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北大西洋暖流源自墨西哥湾,这里的气候炎热,太阳辐射强,导致海面的水温较高。这些温暖的水流进入北大西洋后带来了大量的热量,使得北大西洋的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均匀,B正确、D错误;洋流不会影响河流流速和含沙量,A、C错误。故选B。
4.答案:C
解析:日本暖流主要分布在日本东海岸附近,与图示的主航道1分布海域不符合,A错误;加那利寒流分布在非洲沿岸,与图示的主航道2分布海域不符合,B错误;主航道3与北太平洋暖流分布海域大致相吻合,C正确;阿拉斯加暖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与图示的主航道4分布海域不符合,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图中航道都可以双向航行,而洋流流向相对稳定,故任何航道都不会总是顺风顺水A错误;航道1、2会受到极地东风影响,航道3会受到盛行西风影响,航道4会受到东北信风影响,都有风浪,B错误;图示航道1、2长度相对于航道3、4所跨经度少,且位于较高纬度海区,接近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航线,因此航行距离较短,C正确;没有信息能说明航道1、2的运输需求大,且相对而言主航道3附近线路密度更大,D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甲洋流为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受其影响,南美洲西海岸沿岸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自然带南北延伸是受安第斯山脉阻挡的影响,A错误;受寒流影响,雨林分布面积减小,B错误;只有顺着洋流航行,航速才会加快,D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乙洋流为巴西暖流,A错误;不受西风影响,B错误;自北向南流,C正确;不是上升补偿流,D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图示海区等温线数值向南递减,表明该海区位于南半球,C、D错误;图中虚线区域等温线凸向低温处,表明虚线区域水温比两侧水温高,应为暖流,A正确,B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图中A处有暖流流经,水温高(高于20℃),位于中低纬度,且从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不会搬运来自高纬度海区的冰山,A错误;图中A处有暖流流经,该暖流应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即由北向南流动,因此加快向南航行速度,B正确;A洋流为暖流,不可能是上升流,且没有寒暖流交汇,因此形成渔场的可能性小,C错误;洋流的流动会把污染物带至其他海区,因此不会缩小污染物范围,D错误。故选B。
10.答案:A
解析:北威尔士海滨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控制,北半球的中纬西风为西南风,所以北威尔士海滨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A正确。故选A。
11.答案:B
解析:西风漂流是南半球中纬度海区自西向东运动的洋流,对北半球没有影响,A错误;北大西洋暖流地处大西洋,南接来自较低纬度的墨西哥湾暖流,北到中纬度大西洋东岸,对这只海龟,万里“奔波”有很大帮助,B正确;北太平洋暖流位于太平洋,对大西洋热带海鱼万里“奔波”没有影响,C错误;本格拉寒流位于南半球非洲西海岸,对北半球热带海龟万里“奔波”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
1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印尼贯穿流通道闭合的原因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俯冲,导致海底地形发生变化。板块碰撞边界为消亡边界,海洋地壳厚度较小,该海域地壳运动活跃,地质结构不稳定,板块俯冲处海沟发育,且海沟深度较深,A正确。故选A。
13.答案:C
解析:相比印尼贯穿流通道关闭后,该通道关闭前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输送更频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水交换作用更强,有利于南太平洋高盐和高温的海水向印度洋输送,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水温度和盐度趋向平衡,减少极端气候的发生概率,降低海平面的高差,C正确。故选C。
14.答案:A
解析:印尼贯穿流通道的关闭阻碍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水交换,西南太平洋高盐和高温的海水难以进入印度洋,导致印度洋海水温度和盐度下降;该通道关闭后,西南太平洋海域高盐和高温的海水在西南堆积,加剧了西南太平洋的暖池效应,同时使得喜温暖的海洋生物大量繁殖,A正确。故选A。
15.答案:(1)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受到南美洲南端陆地阻挡后分流,经过德雷克海峡的一支洋流沿大陆架海区向北流动,形成马尔维纳斯寒流。
(2)分析近年来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南移的原因。
(3)推测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南移对西南大西洋海洋环境的影响。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马尔维纳斯寒流是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受到南美洲南端陆地遮挡后分流,一部分水流向西运动,经过德雷克海峡后,向北沿南美洲沿海大陆架流动,由高纬海域流向低纬海域,形成马尔维纳斯寒流。
(2)材料中提出,研究表明,南半球西风带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向极地迁移,马尔维纳斯寒流
和巴西暖流的交汇处也缓慢向南移动。结合第一问马尔维纳斯寒流是西风漂流的分支洋流
受西风带南移影响,西风漂流也向极地收缩导致经过德雷克海峡的水量减少,马尔维纳斯寒流水量减少,强度减弱。从巴西暖流1993年~2017年流量变化图可知,近年来,巴西暖流
流量减少,并向南移动。受巴西暖流和马尔维纳斯寒流的水量变化影响,两洋流交汇处向南移动。
(3)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底层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饲料,易形成大渔场。马尔维纳斯寒流水量减少、强度减弱后,会导致区域内海水温度、盐度有所上升;寒流强度减弱,会使得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减弱,鱼类饵料减少,渔业资源减少;寒暖流交汇处向南移动,会导致渔场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