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海——气相互作用——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 海——气相互作用——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9 19: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 海——气相互作用——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
海洋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着水热交换,从而影响全球的水平衡和热平衡。热平衡值是指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下图为太平洋热平衡值的纬度变化图。读图,据此完成1~2小题。
1.与其他海域相比,40°S~60°S的太平洋海域热平衡值最低,可能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度小 B.陆地面积较广阔 C.西风漂流势力强 D.海洋占绝对优势
2.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有( )
①季风环流
②赤道低气压带
③信风带
④赤道暖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下图),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气与海洋之间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环流,进而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读图,据此完成3~4小题。
3.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相比,厄瓜多尔附近海域( )
A.海面蒸发较强,空气湿度较大,降水较多,且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B.海面蒸发较弱,空气湿度较小,降水较少,且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不活跃
C.海面蒸发较强,空气湿度较大,降水较多,但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不活跃
D.海面蒸发较弱,空气湿度较小,降水较少,但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4.若某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水温差异缩小,则出现的现象及其可能对秘鲁渔场产生的影响分别是( )
A.厄尔尼诺、渔业资源增多 B.拉尼娜、渔业资源增多
C.厄尔尼诺、渔业资源减少 D.拉尼娜、渔业资源减少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数值为正,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我国长江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PDO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5~6小题。
5.图中1966~1991年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我国出现暖冬现象年份较多 B.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
C.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增多 D.澳大利亚东部火山频发
6.当后期PDO转为正值后,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然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来自海洋水汽减弱 B.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缩短
C.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长江下游地区大气湿度下降
近年来,海水温度随全球气候变化而逐渐升高。2023年7月10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发出警报,厄尔尼诺现象已卷土重来,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多地温度在5到7月创下历史新高。如图为正常情况下的赤道附近的环流分布,过渡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据此完成7~9小题。
7.近年来,引起海水温度逐渐升高的直接热量来源是( )
A.近洋面大气逆辐射 B.太阳辐射
C.海洋暖流 D.大气环流
8.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多(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9.厄尔尼诺发生期间,赤道太平洋过渡层的变化特点是( )
A.东、西海域均变浅 B.东、西海域均变深
C.西部变浅、东部变深 D.西部变深、东部变浅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一条独立环绕副热带地区的强锋带,终年在东亚上空活动,常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关系密切。平均而言,这两次北跳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和7月初,对应着江淮流域梅雨起始和结束。青藏高原,夏季形成热源,冬季成为冷源,受其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会产生季节性突变。下图示意1979—2013年平均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界(a)、北界(b)逐月变化。据此完成10~12小题。
10.据图判断,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
A.冬季控制范围小,位置偏北 B.北界变化范围较大,变化速度较快
C.夏季控制范围大,位置偏南 D.冬季位置偏南,夏季位置偏北
11.受青藏高原影响,推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季节性突变现象可能是( )
A.夏季,西风急流向西北突变 B.夏季,西风急流向东南突变
C.冬季,西风急流向东北突变 D.冬季,西风急流向西南突变
12.湖北省大部2020年6月8日入梅,8月1日出梅,推测2020年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第二次北跳可能发生在( )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7月下旬 D.8月上旬
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涌浪池是指大洋风浪遇陆地阻碍而形成的涌浪汇聚,池内表层海水朝一定方向流动,指标以涌浪速率表示,正值表示速度加快,负值表示速度减慢。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涌浪速率分布图。据此完成13~14小题。
13.据图推断,南太平洋的涌浪流动方向与洋流流动方向( )
A.基本一致 B.基本相反 C.东部相反 D.西部相反
14.若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池内表层海水的流动速率减缓,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赤道西太平洋沿岸洪涝频发 B.我国东部台风登陆频率上升
C.东南信风驱动能力增强 D.秘鲁附近海区渔业减产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上,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第二大岛,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下,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圣克鲁斯岛低地气候干燥,拥有该岛67%的特有物种。中央山峰的东南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地多茂密的云雾林,在凉季出现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不易扩散。云雾林的林冠拦截云水,不仅满足了云雾林生长需求,还对低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观测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对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威胁。左图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右图示意低地和高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1)分析东南坡高地在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的原因。
(2)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气候的影响。
(3)分别简述厄尔尼诺频发对圣克鲁斯岛高地和低地原生物植被的威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南太平洋40°S~60°S之间的西风漂流为寒流,势力强,降温明显,C正确;40°S~60°S的太平洋海域与40°N~60°N的太平洋海域太阳辐射强度差别不大,A错误;该区域海洋面积大,B错误;不同海域之间的热平衡值与海洋的面积大小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季风环流所处位置与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有一定距离,①错误;信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赤道,不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③错误;赤道低气压带通过对流上升将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热量和水分输送给大气,赤道暖流通过对大气的增温增湿作用,向大气输送水分和热量,②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
3.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相比,厄瓜多尔附近海域海水温度较低,且受寒流影响,故其海面蒸发较弱,空气湿度较小,降水较少,且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不活跃,B正确。故选B。
4.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若某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缩小,说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受厄尔尼诺影响,上升补偿流减弱,会使得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C正确。故选C。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图中1966~1991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数值为负,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降水减少;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加,降水偏多,故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B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我国出现冷冬现象年份较多,A错误;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减少,降水量较往年减少,易出现干旱,C错误;拉尼娜与澳大利亚东部火山频发无关,火山与板块运动有关,D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PDO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高势力减弱,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减弱,使得来自海洋的水汽减弱,长江梅雨减少趋势增大,A正确;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高势力减弱,北移速度减慢,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可能更长,B错误;副热带高压脊北移有利于推动暖湿空气北上,也可能会导致长江梅雨增多,C错误;长江梅雨减少,使长江下游地区大气湿度下降,D是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A。
7.答案:A
解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使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变多,大气温度升高,近洋面大气逆辐射增强使洋面温度升高,A正确;太阳辐射是影响海水温度的根本原因,B错误;海洋暖流和大气环流不是导致全球大尺度海水温度升高的直接热量来源,C、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侧应吹东南风。高压的西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指向西,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后风向为东南风,D正确。故选D。
9.答案:C
解析:赤道太平洋的过渡层其实是冷暖海水的交界面。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暖海水向西流动减少。太平洋西侧暖海水变少,过渡层上升,深度变浅;太平洋东侧暖水变多,使过渡层深度下移,深度变深,C正确。故选C。
10.答案:D
解析:阅读图表可知,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夏季的控制范围,以7月为例,约是从南界的35°到北界的45°;而冬季的控制范围,以1月为例,约是从南界的18°到北界的47°,所以是冬季的控制范围大于夏季,A、C错误;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D正确;冬半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界年内变幅大约是15°—35°,北界年内变幅是43°—48°,所以南界变化范围更大,B错误。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带动气压带和风带一年内的周期性运动,而副热带西风急流也会随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出现夏季北移,冬季南撤的空间变化。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对流层中高层大气,从而使青藏高原上空的空气与周围的空气形成显著温差,受其影响,西风急流北移的同时,向西突变(至100°E附近),A正确,B错误;冬季,青藏高原逐渐冷却,温差中心向东向南移动,西风急流东退(至120°E附近),C、D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密切相关,对应着江淮流域梅雨的起始和结束,说明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第一次北跳对应梅雨起始,第二次北跳对应梅雨结束。读题干可知,2020年梅雨结束为8月1日,因此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第二次北跳应该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所以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第二次北跳可能发生在7月下旬,C正确。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涌浪流动速率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因此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流动的方向大致是自东南向西北;而南太平洋西部海域正好相反。这与南太平洋洋流运动方向基本一致(逆时针),A正确。故选A。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若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池内表层海水的流动速度减缓,则高纬较低温度的海水流向低纬海域减少,赤道东太平洋的水温上升,意味着东南信风减弱,厄尔尼诺现象加剧;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下降,低压减弱,降水减少,A、C错误;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下降,台风生成概率下降,登陆我国风减少,B错误;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海水温度上升,上升流减弱,饵料减少,冷水性鱼类难以生存,秘鲁附近海区渔业减产,D正确。故选D。
15.答案:(1)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云雾成层,不易扩散。
(2)厄尔尼诺事件时,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赤道低压控制时),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多强对流暴雨,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3)高地湿度降低,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水分条件改善,(对水分要求较高的)物种入侵,降低典型干旱适应物种的竞争优势。
解析:(1)凉季出现在6-12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东南信风北移,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位于秘鲁寒流北上的路径上,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在地形的抬升下;气流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易形成云雾;底部的冷空气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使得大气稳定,云雾难以消散,而出现成层云雾。
(2)厄尔尼诺事件时,海水异常升温,使得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使得水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导致热季延长;热季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该地区多强对流暴雨,使得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3)由上题分析可知,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使得高地湿度降低,使高地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降水增加,水分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喜水的物种入侵,降低耐干旱物种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