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9 20: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沟槽地貌组合,往往迎风面受侵蚀强度更严重。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鲸背状雅丹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题。
1.该雅丹地貌中,推测其土墩的物质形成于( )
A.流水沉积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海浪堆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若图乙是拍摄者面朝西南方向拍摄的照片,则该地的主导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岱崮是山东省中南部,特别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辞海》中将其解释为:“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山东中部山区多用作地名”,下图为岱崮地貌形成演化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岱崮地貌的成熟阶段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 D.重力崩塌
4.岱崮地貌形成了上陡下缓的地貌景观,判断该地貌上下部岩石的种类及岩性( )
A.上部沉积岩-松软,下部岩浆岩-坚硬
B.上部沉积岩-坚硬,下部沉积岩-松软
C.上部岩浆岩-坚硬,下部沉积岩-松软
D.上部岩浆岩-坚硬,下部岩浆岩-松软
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
A.断层构造 B.褶皱变动 C.外力侵蚀 D.岩浆侵入
6.图示虚线区域岩层接触关系的形成原因是地壳( )
A.持续抬升 B.持续下降 C.先抬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抬升
7.导致断层南北两侧沉积岩层接触关系差异的原因是( )
A.岩性差异 B.风化差异 C.气候差异 D.升降差异
下面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右图示意我国某地砂岩风成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构成右图地貌的岩石主要为( )
A.①——沉积岩 B.②——喷出岩
C.③——侵入岩 D.④——变质岩
9.图示①、②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需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重熔再生一风化作用—变质作用 B.地壳抬升一沉积作用一固结成岩
C.地壳抬升一岩浆侵入一固结成岩 D.重熔再生一岩浆侵入一冷却凝固
10.塑造右图中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化学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重力塌陷作用
冬菇石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为巨大的角砾凝灰岩(由火山喷出的灰、砂固结而成,多层理构造)所构成,顶部硕大圆润,根部较窄(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1.与角砾凝灰岩成因相似的是( )
A. 玄武岩 B. 花岗岩 C. 砂岩 D. 大理岩
12.形成冬菇石景观特点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A. 火山喷发、风力侵蚀 B. 风化作用、流水侵蚀
C.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D. 冰川侵蚀、风力侵蚀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南方某海岛是著名度假胜地。海岛面积约26km2,以山地丘陵为主,岛上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且南、北地貌差异明显。近年来,岛上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下左图示意该海岛概况,右图示意1956—2014年该岛出现大于50cm风暴潮的季节分布,右下图示意该岛月平均风速变化。
(1)形成该岛南部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根据物质迁移原理,推测图中沿岸流的方向以自____向____为主。
(2)近年来,该岛西南部的沙滩受侵蚀严重,试推测其受侵蚀最严重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分析该岛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自然原因。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早更新世时期,佳(木斯)依(兰)分水岭两侧分布两条河流,①河向东流,②河向西流。后经构造运动,佳依分水岭进一步抬升,在流水作用下,河流水系发生演化,两河贯通,形成松花江现代水系格局。研究人员在位于松花江河谷阶地的荒山(采样点)进行沉积物采样,发现其沉积物厚度大且较连续,能直接揭示松花江水系演化过程。图上示意松花江局部水系演化,图下示意荒山(采样点)沉积物组成。
(1)简述Ⅰ、Ⅱ时期荒山(采样点)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地和沉积物的粒径大小总体变化特征。
(2)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Ⅰ、Ⅱ时期荒山(采样点)沉积物粒径变化的原因。
(3)分析①、②河贯通的条件。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图文问题。
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是亚马孙河支流,流域森林茂密,年降水量2500—3000mm,季节分配不均,6~8月为旱季,12月~次年3月为雨季。河流流出山地,河道弯曲,河水浑浊。该河流因盛产沙金而远近闻名,地质学者在其河道的河床底部、边滩、河漫滩等位置均发现了沙金颗粒,河流两侧被牛轭湖围绕的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经过考察,发现河流中的沙金颗粒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之中。图分别为圣母河流域示意图和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图示南部区域含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2)根据形成过程示意图说明河流下游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的形成过程。
(3)若下图所示圣母河河段最终演化为牛轭湖,请画图示意其形成过程(该河段两岸沉积物及岩性相同)。
(3)地表形态和人类活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说明在地形影响下,安第斯山区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是在河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长期的风蚀形成的;河湖相沉积物是其土墩主要来源,故其土墩的物质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A正确;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冰川侵蚀并不是土墩的物质形成原因,B、C、D错误。故选A。
2.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地貌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与盛行风平行,说明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风力侵蚀;由于受风力侵蚀,迎风坡侵蚀严重,形成陡峭的地形,背风侵蚀弱坡度和缓;图中照片观测者向西南拍摄,可判断出盛行风向为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答案:D
解析:岱崮地貌从形成到消亡经历四个阶段,成熟阶段,岱崮地貌已经形成,处在地块分离、重力崩塌期,主要承受重力垮塌及风化作用,D正确。流水侵蚀会使得岱崮地貌消亡,A错误。山东地处东部季风区,风力侵蚀较弱,B错误。地壳抬升会使得岱崮地貌升高,不会处在成熟阶段,C错误。故选D。
4.答案:B
解析:该地貌上部岩石保持相对完整的形态,说明上部岩石比下部侵蚀弱,上部岩石坚硬,下部岩石相对松软;且上部岩石侵蚀后产生的碎屑物质堆积在下部,导致岩石松软,B正确。故选B。
5.答案:C
解析:从图示信息可知,侵入岩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所以褶皱变动发生的较早,其后是岩浆侵入,花岗岩侵入后发生了断层,岩浆侵入事件发生较早,A、B、D错误;断层两侧都有石灰岩沉积,且花岗岩北侧石灰岩和灰岩岩层发生了外力侵蚀,且未被掩埋,说明外力侵蚀事件发生最晚,C正确。故选C。
6.答案:C
解析:图示虚线区域岩层接触关系的形成是因为该处地层受外力侵蚀缺失,地壳上升会发生侵蚀现象,且后来又有石灰岩沉积说明地壳又发生了下沉运动,A、B、D错误,C正确;故选C。
7.答案:D
解析:两侧沉积岩厚度不同,南侧沉积岩有部分缺失,后沉积的石灰岩厚度又比北侧石灰岩厚度大,说明两侧岩层的升降差异造成了侵蚀和沉积的差异,D正确;两侧岩层都是沉积岩,岩性无明显差异,A错误;南北两侧区域气候等因素相差不大,所以风化和气候差异小,B、C错误;故选D。
8.答案:A
解析:左图中①为沉积岩,②为变质岩,③为侵入岩,④为喷出岩。右图地貌物质组成为砂岩,砂岩属于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①与②分别为沉积岩和变质岩,这两种岩石若转化为侵入岩,必须经过高温熔化(变为岩浆),岩浆侵入以及冷却凝固三个过程,D正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图中地貌为风蚀拱桥,是长期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C正确。故选C。
11.答案:C
解析:玄武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与火山活动有关,但与角砾凝灰岩成因不同,因为玄武岩不是由火山灰、砂固结而成,而是直接由岩浆冷却形成,A错误。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与岩浆活动有关,与角砾凝灰岩成因不同,B错误。砂岩是由砂粒固结而成的沉积岩,其中砂粒可以包括火山喷出的灰、砂,经过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与角砾凝灰岩成因相似,C正确。大理岩是由石灰岩或其他硅质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与角砾凝灰岩成因不同,D错误。故选C。
12.答案:B
解析: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A错误。风化作用可以使岩石破碎、瓦解,而流水侵蚀则可以使破碎的岩石被搬运、磨蚀,最终形成冬菇石顶部硕大圆润、根部较窄的特点,B正确。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对湿润的广东地区影响较小,不是主要作用,C错误。冰川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广东地区不存在冰川,D错误。故选B。
13.答案:(1)海浪侵蚀南北
(2)夏季该地在7、8月份风暴潮发生次数较多,平均风速较大,海水运动强烈,海水侵蚀严重
(3)岛屿面积较小,储存淡水资源有限;地势起伏较大,河流短小流急;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解析:(1)读图I结合图例可知,该岛南部多为海崖,可知位于沿海地区,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浪侵蚀;读图联系材料“岛上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但南、北地貌差异明显”可知,南侧海產众多,侵蚀力强,北侧以海滩、沙堤受沉积作用为主,可以判断沿岸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为主。
(2)由图“1956—2014年该岛出现大于50cm风暴潮的季节分布和图示意该岛月平均风速变化”可知,该地在7、8月份风暴潮发生次数较多,风力强,即夏季海水运动强烈,对海滩侵蚀严重。
(3)淡水短缺的自然原因可从水资源的现状、收入与支出的角度回答。由材料“海岛面积约26km”可知,岛屿面积较小,储存淡水资源量少;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河流短小流急,流速快,河流入海快;由我国南方某海岛可知,岛屿所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支出多。
14.答案:(1)佳依分水岭;粒径自下而上先变大后变小。
(2)佳依分水岭构造抬升,相对高差变大,河流流速变快,搬运能力增强,将较大砾石携带至荒山,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细变粗;随着荒山沉积物堆积,河床升高,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佳依分水岭构造抬升,两河向源头(溯源侵蚀)侵蚀加剧;佳依分水岭岩性疏松,易被侵蚀;两河距离较近;两河存在高差。
解析:(1)由图可知,Ⅰ、Ⅱ时期处于河流贯通前,②河向西流,位于②河河谷阶地的荒山(采样点)的沉积物其物质来源于②河上游即佳依分水岭;由图可知,自下而上I时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Ⅱ时期沉积物由含砾粗砂演变为中砂、粗砂再演变为黏土,因此沉积物的粒径大小总体变化为自下而上先变大后变小。
(2)由所学知识可知,流水沉积物粒径变化与流速变化有关。其他条件一定时,某地流速变快,其沉积物粒径增大,反之则反。由上题分析可知,Ⅰ、Ⅱ时期处于河流贯通前且荒山(采样点)沉积粒径自下而上总体先变大(粗)后变小(细),即②河流在荒山(采样点)河段的流速先变快后变小。结合材料可知,佳依分水岭经构造抬升,相对高差变大,使②河流流速变快,搬运能力增强,将较大砾石携带至荒山沉积,沉积物粒径逐渐由细变粗;随着荒山沉积物不断堆积,河床升高、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由材料可知,①②河流发生河流袭夺,使两河贯通。结合材料可知其形成条件是佳依分水岭经构造抬升,落差增大、两河流速加快,溯源侵蚀加剧,且佳依分水岭岩性疏松,易被侵蚀;两河距离较近,不断向源头侵蚀,最终切穿佳依分水岭。此外,①河流袭夺②河流,使②河流流向反转即流向①河流,说明两河存在高差,①河流总体海拔低于②河流。
15.答案:(1)地处板块交界地区,地壳活动活跃,多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内力挤压作用使岩石(层)易发生断裂;南部山地地区降水较多,岩石裂隙易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众多峡谷和裂隙,含有金矿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不断出露。
(2)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河水主要流向左岸,右岸流速慢,含金沙石堆积形成边滩;左岸不断被侵蚀,右岸边滩堆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形成面积较大的含沙金河漫滩;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河漫滩废弃形成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
(3)绘图
(4)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往往迂回进;数量稀疏。
解析:(1)地处板块交界地区,地壳活动活跃,内力挤压作用使岩石(层)易发生断裂,含金矿石出露;南部火山运动强烈,变质作用强烈;南部山地地区降水较多,岩石裂隙易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众多峡谷和裂隙,含有金矿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不断出露。
(2)南半球河流左岸侵蚀作用较强,含金沙石在右岸沉积,形成含金边滩;左岸不断被侵蚀,右岸边滩堆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形成面积较大的含沙金河漫滩;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河漫滩废弃形成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
(3)
(4)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南北方向延伸;数量稀疏。